•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故事 > 正文

    巧学初中物理 趣说生活俗语,巧学初中物理二\三例

    时间:2019-05-19 03:21:37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物理是研究身边世界的自然科学,“物理”一词的最先出自希腊文,原意是指自然,古时欧洲人称呼物理学作“自然哲学”,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来说即是研究大自然现象及规律的学问。汉语、日语中“物理”一词起自于明末清初科学家方以智的百科全书式著作《物理小识》。既然是研究我们身边世界的科学,就需要我们张大那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仔细观察周围的世界,你会发现,物理无处不在!自然现象中的物理知识不胜枚举,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耳熟能详的俗语,它们表达人们的思想、方便了人们的交流,言简意赅、形象生动!但若要依照我们所学的物理知识来看有些内容显得不是那么的“科学”而又是那么的有意思。
      1 常言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意思很明显:道听途说不可靠,只有亲眼所见才是真实可靠的!果真如此吗?要说明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人眼看到外面世界的实质!
      人的眼睛就像一架照相机:远处物体发出或者反射的光经晶状体(相当于相机中的凸透镜)的折射,在视网膜上成像。人们在确定物体的位置时,也总是逆着自己的视线准确的找到。但问题是由于光的反射或折射导致人们眼见不一定为实。
      (1)由于光的折射导致“眼见不为实”以人站在岸边看到水中的景物为例,如图1,水中的物体A发出或者反射的光,从水中射入空气时光在水面处发生折射,进入岸上人的眼中,但人觉得物体A在逆着折射光线的延长线上——人看到的是物体A变浅的虚像A,真正的A在虚像的下方!正是生活中“眼见为实”的经验会让你错误的估计池水的深度:很深的池水让你认为非常的浅,也正是这个原因,到一个陌生的地方,看到池水“很浅”可不要贸然下去,真正的水可能要没过你的头顶,眼见不一定为实!
      (2)由于光的反射导致“眼见不为实”
      如图2,平面镜前有一发光点S,其射向平面镜的光,在镜面上发生反射,当反射光进人人眼中,人们看到了物体,但人们始终认为物体是在逆着反射光线的延长线上,这就是物体经平面镜所成的像,像和物体是以平面镜为对称轴的的轴对称图形,像和物体是左右相反的!即使这样,我们还是固执的认为物体就在虚像像的位置上!并且,通过做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也能使我们认识到,照镜子时“近大远小”也是错误的!因为改变点燃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时,虽然我们看到蜡烛的像在变大变小,但是在玻璃板后面与其像重合的始终是那只“与其等大的”未点燃蜡烛,之所以感到“近大远小”是因为当物距改变时,像对人们的眼睛所成的视角发生改变!
      不但眼见不一定为实,而且从上面图示的人眼看外界物体的光路图中,可以理解“目光炯炯有神”“目光短浅”也是有问题的!从光路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眼是不发光的,之所以能看到物体是由于物体发出或者反射的光进入人的眼中,我们才能看到外面的世界,人若是真有“目光”,可以想象,每当夜幕降临时我们就不需要电灯来照明了!
      2 “压力与压强”的区别
      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每天面对新的问题,经历不同阶段的检测,承受老师与家长的双重束缚,自然任务重、感到累,很多家长和学生经常说“压力大”。仔细想想,这句话准确吗?如图3是同一个瓶子先后正放与倒放在同一块海绵面上,但明显可以看到的是第二次海绵的形变效果更明显,但问题是先后两次瓶子对桌面压力都是F=G水+G容器,压力是相等的,相同的压力作用在不同的受力面上产生的效果并不相同。这就是我们在物理学习中学习的压强,(压强p——物体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压强的大小才能表示压力作用效果,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越大,压强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注射器能顺利的进入人体,并不是护士小姐能对患者产生多大的压力,而是由于针头锋利——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而顺利进行的;大型载重汽车采用多轮,并没有减小对地面的压力,而是由于多轮
      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使载重汽车对地面的压强在其允许的范围之内,避免路面被压坏。所以,从物理角度讲,学习感到难、感到累,不是压力大、而是压强大1
      3 生活中,出了以上所讲之外,某些俗语涉及到物态变化,所谓“物态变化”是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它包括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其中,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放热的有凝固、液化、凝华,洒在地上的水过一段时间不见了是蒸发,放在衣柜内的樟脑丸过一时间会消失是升华。但我们有时说谁长时间不见,便感叹他好像从人间蒸发了一样。但人以固体状态存在,人若消失不见,是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类似于樟脑丸的消失,应该叫升华而不是蒸发,也就是说,某人长时不见应该称为“好像从人间升华了一样”。另外,刚出锅的包子我们说“热气腾腾”,是“热气”么?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人眼是看不见的,我们所看的实质是热的水蒸气遇到外界低温的环境凝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是“热水”而不是“热气”!
      以上看起来好像是戏言,若你真能读懂我所讲的内容,对于真正理解在学习过程中的相应概念、解决问题是大有帮助的。那么,试试下面的几道题吧!
      1.放久了的大白菜,会逐渐变干瘪,这里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__,而放久的空气清新剂也会逐渐消失,这里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__,把海水引到沙滩上,在阳光的照射下慢慢的晒出盐来,这里的物态变化是____。
      2.菜刀是厨房的必备工具,使用前要反复的在磨刀石上磨,这样做的好处是:①____,②____。
      3.如图4所示,若要求检查视力时人眼与视力表相距5 m,而房间只有2.8 m,若要达到要求只需让人____(面对,背对)平面镜,离镜面____时就可以实现,从而达到节省空间。
      4.由于天气炎热,会议室内开着空调,一位参加会议的同学发现会议室的玻璃上结了一层小水珠,对这种现象下述解释正确的是
      A.低温的水蒸气在玻璃窗上室外的一侧形成了小水珠
      B.高温的水蒸气在玻璃窗上室内的一侧形成了小水珠
      C.室内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在玻璃室内一侧形成了小水珠
      D.室外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在玻璃室外一侧形成了小水珠
      参考答案与分析
      1.蒸发、升华。
      第一问很多同学拿不准是蒸发还是升华,但白菜干瘪是其中的水消失而不是整个白菜消失,对照定义应该是蒸发;第二问是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当然是升华;第三问是海水蒸发出去,留下盐,当然填蒸发。
      2.刀在磨刀石上磨的结果是变光滑和锐利,所以答案是:减小摩擦和增大压强。
      3.面对2.2 m。
      平面镜成虚像是指像不能成在光屏上,但是像到镜面的距离对我们眼睛而言是实实实在在的,故人只需面对镜面2.2 m就行了。
      4.D 玻璃上的水珠是温度高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夏天,开空调的房间室内温度低,室外温度高,室外温度高的水蒸气,遇到低温的玻璃发生液化,因而,在窗户的外表面。

    相关热词搜索: 俗语 物理 初中 生活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