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故事 > 正文

    【此时有声胜无声】 此时有声胜无声的意思

    时间:2019-05-03 03:18:24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本应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但现如今语文课堂中对朗读教学的运用已渐行渐远。本文就中职语文课堂中的朗读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让语文教学一起回归朗读的原点。
      关键词:朗读中职语文课堂朗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216-02
      1 语文课堂中朗读教学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朗读是我国母语学习的传统方法。在许多影视作品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经典场景——古代私塾先生和学生摇头晃脑地大声诵读古文,民间也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数学要算,语文要念”等古训,而从古至今那些才华横溢、博学多才的学者大家更是个个自幼饱读诗书,通今博古。
      语文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沟通、交流能力,其终极目的是培养学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的能力。而现行《中职语文教学大纲》中也规定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始终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
      现代阅读理论认为,真正的阅读是读者与作者心与心的交流。阅读的本质是“读”。“读”是阅读方式之一,是指以理解文学作品的意义为目的的一种有声的阅读形式。换言之,即用清晰响亮的标准语音有感情地朗读出文章来,是将书面语言通过声音加工成生动感人的口语的一种活动。这种阅读活动是一个由“读者、作者、作品”三者构成的“三边”活动。在这“活动”中,作者隐藏在作品之中, 读者与作者通过作品产生心灵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
      这就需要读者与作者面对面地对话,在对话中对作品不断思考、创新,作品的重要意义在独立自主的阅读对话过程中生成,发现作者,发现自我。
      王力先生的《略论语言形式美》一书曾有这样的论述:“除了音乐性的美之外,语言形式差不多没有什么其他能引起人们美感的东西了。”而朗读正是感受这种音乐性的美的最好的方式。吕叔湘先生也说:“文学的作用主要是感染,是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够进入读者的脑子,使读者能像作者一样想,有同样的感情,这样就算达到目的了。学习文学作品主要是读,听人读,自己读,那么它的作用就更容易发挥了。”在叶圣陶先生眼中,有感情的朗读是“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这些话都传达出一个共同的见解,即朗读可以让学生自然贴近作品,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从而更有效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
      2 语文课堂中朗读教学的现状
      然而如今走进中职学校的语文课堂,却已经很难听到那种清脆悦耳的读书声了。曾几何时,“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已经成为我们一种美好的回忆。现如今,在中职语文课堂上,我们可以很容易发现学生不会读、不会写的常用字越来越多,就连简单的请假条这样的基础应用文都不知从何下笔,语言表达能力越来越差,面对社会上一些有关道德品质问题的现象时没有正确理性的评判标准等语文素养的整体下滑和语文教师的一脸疲惫和无奈。这表明我们在语文课堂中对朗读教学的运用已愈来愈忽视,甚至在认识上出现了较严重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学目标不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名存实亡,学生就像“海绵”,教师一味在讲,将“学堂”变成了“讲堂”,忽视学生的朗读意愿;(2)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常以教学内容较多、课时紧张为由,忽视并放弃了朗读这一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无形剥夺了学生的朗读兴趣;(3)忽视朗读方法的指导,学生不得要领,久而久之,失去了朗读母语作品的热情和信心;(4)学校的教学管理中不分学科特色,迫使学科教师为应付各项琐细的教学检查指标竭尽“大而全”之能事而舍弃了语文教学特色。
      3 语文课堂中朗读教学策略
      语文教学应是终身教学,“授人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只有让学生与文本进行零距离面对面的交流,才能在“百读”中知晓什么方法合适什么方法不合适,这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课外进行自由自主的阅读,完成对文本的个性解读,从而更好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并创新自我。那么,如何让朗读这一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如今的中职语文课堂焕发出新的魅力,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3.1语文教师要起到率先示范作用
      示范朗读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它蕴含着教师对作品的精钻细研和深入理解,也对语文教师读音准确、语调恰当、语感分明和快慢轻重掌握适度有着极高的要求,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功夫也是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必要环节。恰当到位的示范朗读能帮助学生认清并纠正发音,更准确地理解文本的感情色彩,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唤起学生恰当的情感。其实,不仅文本中优美、准确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能吸引学生,教师准确到位、忘情投入的朗读本身也可以极强烈地感染着学生的情绪,吸引学生的注意,更会直接激发学生朗读的欲望。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模仿教师诵读,学习语文的兴趣便由此开始。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为此,语文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应在所不辞。
      3.2朗读应与讲析相结合
      重视文本朗读并非要忽略课文的理解,只有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才能读出符合作者思想和课文内容的感情来;反之,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学生对文章的品味感悟。因此,朗读与理解应该相辅相成,有机结合。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不能只讲技巧或让学生机械地模仿,要在理解内容、激发感情的基础上朗读,注重讲析。讲可以“少”而“精”,逢到关键处可以具体讲解。课堂上要保证有充分的时间留给学生反复用心去读,要让大部分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自己读出作品的味道。
      3.3要对学生进行朗读方法指导
      有些学生空有一副好嗓音,却可能因为胆怯而难张口;有些学生可能有极强的模仿能力,但又怕发音不标准而被其他同学嘲笑;也有些学生读音、感情都很到位,却因为朗读文本提不起兴趣而草草读罢。这些都是现如今中职语文课堂中在朗读上出现的问题。
      按照大纲要求,朗读熟练程度的可分为3个层次:一是正确,即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音正确,停顿适当,不错不漏;二是流利,即正确把握语调,语气连贯;三是传神,即能熟练地运用声音,对不同作家、体裁、内容、不同的风格的作品读出不同神采。
      此外,要使朗读出彩出新,除了掌握朗读的一般技巧外,教师指导朗读的方式还应该力求多种多样,比如范读、齐读、自读、练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表演读、比赛读等;对所读材料也可采取全篇读、分段读、比较读、重点读等。根据教学阶段的不同有的放矢地提出不同的要求,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教学环节朗读的形式,也可以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情况,使教学活动更具有目标性。
      3.4要激发学生朗读兴趣,让学生在朗读天地里自由驰骋
      不难发现,每学期初,学生翻的最多的就是语文课本,这是学生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兴趣和偏好,这是一种出于自身意识的本能流露。可见,绝大部分学生对于语文是存在着阅读兴趣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阅读兴趣逐渐消失。探究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追求内容和形式的分析,而让学生意识处于被动状态,让学生身不由己地带着要被提问的压力进行朗读。久而久之,学生的朗读兴趣自然会逐渐消失,并且很难再次激发起来。因而,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个会思考的人,课前多搜集一些典型的材料,摆事实,讲道理,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收获一些阅读能优化人生的道理。心理学研究表明,追求个性、张扬个性,展现自我价值是当代中职生的普遍心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地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让学生的自我价值得以实现,让他们体会到阅读的快乐,那么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热情就会被逐步激发。喜受表扬是人的天性,要通过表扬引导,来促使他们认识阅读的重要性,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总而言之,教师要给学生多一些让思想自由驰骋的空间和自主品读感悟的时间,也希望教学管理者能在诸多刚性的制度、原则、条例、规定之下多给语文课堂一些自由呼吸的空气,让我们共同放下形式的包袱,挣开镣铐,简单再简单,一起回到语文教学的朗读原点。
      
      参考文献:
      [1]王燕君.中职语文朗读教学浅说[J].中国科技信息,2008.1.
      [2]张东敏.职业学校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对策[J].科技信息,
      2008.2:240.
      
      作者简介:蒋晶鑫,学历:本科,职称:中学二级。

    相关热词搜索: 有声 无声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