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故事 > 正文

    石头的形成 [石头的温度]

    时间:2019-04-26 03:27:18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石头是有温度的,有着“家”的温暖。  当我行走在丹江南岸的土地岭,便为这里一座座精致原始的石头建筑所动容。这些素朴、低调的石头建筑,经过岁月的洗礼,已凝固成一个村庄顽强的文化符号,传递的是一方山水的人文温度。过去,我只是在友人拍摄的照片里,见过这些散存于青山绿水中的石质艺术,眼下,行走在重峦叠翠、秀峰如画的石头村,就像走进米襄阳的画里,品咂慨叹之余,是超然物外的仙袂飘逸。
      石头装点的风景,浓缩在饱满山水之中,就像纯净的山里女子,天然去雕饰,自然天成。不仅是农家的宅屋,用石板垒墙,石片盖顶,就连富丽堂皇的庙宇神殿,也是石头的杰作。我们跟随热情、质朴的村主任杨雪山,去看一处叫胡家台子的石群农舍。汽车顺岭而下,沿淙淙河水上行,一路河溪轻吟,鸟音相伴,秀林翠嶂的影子在碧澄的河水中映现。河叫石板河,因有天然石板自然生成而得名。穿越一处好似人工垒砌的山口,抬眼望去,一块褐色巨石,像大象伸长的鼻子,凸显于崖壁之外,活灵活现地展现出一头大象的样子。站立象鼻崖下北望,竹树掩映中,城堡似的石头建筑群,宁静地坐居于翠峰下的向阳高台。由石头垒成的村庄,流水环绕,恬淡安闲,述说着童话般的悠远。
      沿村中小径,步步登高。与一只黑犬相遇,简单吠叫几声,便摇摇尾巴走开了。河坝里,高挽裤腿的农人,吆喝着硕壮的黄牛,正耘耙着亮晶晶的水田。静静的河湾,不时传来几声山的回应。我站立在一家用石片垒成的门楼前,仔细端详这独特的建筑,原始中透出的是人与自然的契合。门楼虽然不大,砌工却特别精细。一块块片石,棱角分明,规规整整,大小厚薄不同,但一上墙面,便成一种匠心独运的艺术。说起来,江南的粉壁青檐,北方的红墙黄瓦,我也见过不少。但在这里,却完全是另一种艺术的享受。
      石头垒的村庄循势而高,呈现出独特的立体和层次。230多户、五六百间石房,展示的是传统四合院格局。整齐划一的石板墙壁,石板房顶,石板地面,就连厕所、院墙、猪圈、门楼,全是石头组成。民居与民居之间,林木疏朗,小路相连,曲径通幽。村庄高处,民居的青石院墙外,是汩汩冒出的清泉。透明的泉水,欢跳着,轻吟着,绕数家门前经过。漫步在石房、绿树、泉水和鸟鸣组成的图画里,让人比去西递、宏村的感觉还好。
      我发现,在这些石质的建筑里,垒在墙上的石板,虽厚厚薄薄,却严丝合缝,整齐平滑,不露缝隙。方方正正的轮廓,温馨、厚实。盖在房顶的石片,一寸来厚,面大匀称,排水顺畅。数百年间,石头家族就是这样忠实地为山里人遮挡着风雨,输送着温暖。
      土地岭是灵气的。在这“列群岫之围,枕烟霞之幽”的诗意村庄行走,灵动的山水,灵动的石头,是温情的组合。石头建筑不仅表现在农家屋舍,也温暖着“神”的住处。高高岭头那斑驳着岁月痕迹的庙宇,虽然已经破败。但四檐翘角,斗拱挑梁的山门和大殿,木雕、石雕、砖雕、壁画犹在;屋脊的蟠龙宿凤,彰显的是岁月的风尘和技艺的超群;做工讲究的青石门框,大气,厚重;镌刻于石柱上的对联和横额上“通岳观”三个大字,苍劲秀拔。古庙前后,各一株三人合抱的苦槐、银杏,虬龙般的枝干,挺拔高举,摇动的是庙宇上空久远的清风。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古庙的墙壁、院墙,也都用石片垒成。就同座座民居一样,蕴涵的是一方山水孕育的建筑文化。
      看来,还是应了那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老话。在我们经过的山岭谷地,溪流水岸,一片片人工开凿的岩层,随处可见。山里人就是用他们的钢钎,镐镢,从山体剥离出层层片石,才构筑成一座座精美石屋。我在想,自人类来到这个世界,改变居住环境的努力,从未停止。我们的祖先,从树上走到地上,从凿洞为室到起屋盖房;从土屋藏身到砖石建筑,最后走向城市的华屋高楼,这种从低级向高级的演变,是人类居住环境乃至人类发展的见证。
      老乡告诉我,上世纪50年代,石板房的主人们,在他们先祖留下的橡子崖下修建英雄渠,用以引水灌溉山外的农田。工程艰险,人们用大绳把自己吊系于悬崖绝壁,用钢钎、铁锤打眼放炮,炸石开山。这种英雄壮举,还被后来修建红旗渠的林县人所效法。通过实地观摩,也在红旗渠的家乡,建起了轰动世界的人工天河。如今,当年修建英雄渠的英雄大都过世。但那一代土地岭人留下的不仅是美丽的风景,更是一种精神。上世纪80年代末,我曾来这里采访《橡子崖下六愚公》的故事。在土地岭唯一缺水的西沟组,时已花甲之年的万有娃等6位村民,自发组织起来,靠钢钎、铁锤、架子车和一盏照明用的马灯,苦干十年,硬是用双手在大山的肚子里,打出一条300米长的石洞。一股清泉便沿着弯弯曲曲的石洞,流向他们的心田,留给后人永远的感动。
      毋庸讳言,用石片垒成的房子,曾经是一种穷困的标志。随着时代进步,以石头为屋的人们,再也不甘厮守满山石头过封闭日子。他们一批批走出山外,在外面的世界闯荡。从捡破烂开始,历经几年奋斗,便在城市的屋檐下站住了脚跟,盖起小洋楼,买起小汽车。我听说,新疆的乌鲁木齐亦有一个千余人定居的土地岭。一个西部的大都市,竟也成了土地岭人的“侨乡”。
      有一种现像,越是封闭贫穷的地方,旅游资源就越丰富,旅游开发的价值就越高。这些年,随着山区条件改善,有不少农户拆掉昔日的石头房,盖起红砖砌墙的混凝土结构平房。可我觉得,这是一种缺憾。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丹江口水库水位提高,随着丹江旅游的规模性开发,这个建筑史上的标本必然会吸引更多人的眼球。这一片片用石头垒成的建筑,释放的是一个村庄的温度。
      临别,村主任说土地岭还有好几处石头建筑群,我却因时间关系,不能再看了,只得遗憾地说:“下次再来看吧。”
      责任编辑:赵波

    相关热词搜索: 石头 温度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