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故事 > 正文

    [理想的失落与自我的诞生]理想的迷茫和失落

    时间:2019-03-20 03:31:57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作文志   如何面对自己的人生,如何去选择和规划未来的生活道路,怎样去克服各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这些是每个人都必然会面临的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高中生大多都会感受到这些问题所带来的压力以及解决它们的迫切需求。在已经或即将离开父母的庇护而参与到更为广阔复杂的社会生活时,对一个人来说最为重要的是理智的成熟和精神的独立。只有这样,他才会在不断的历练中,保持自己的方向,面对各种情况都可以妥当应对,从而稳步地走到他要到达的地方。
      关于成长、成功的思考,对高中生的现实生活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进而这也成为高考作文一个永恒的话题。比如2010年北京卷作文题“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就考查了学生对“理想”的认知;山东卷“光明和阴影”的材料则指向成长过程中的困难、逆境和牺牲;湖北卷强调了“幻想”在人们获取成功中的重要作用;宁夏卷的三则材料则从“环境”“好奇心”“信念”三个方面更为集中地关注了这一话题;而辽宁卷的“取舍”、福建卷的“付出”都可划在成长话题的范围内。
      2009年全国卷Ⅰ涉及到“扬长避短”“从实际出发”等主题;全国卷Ⅱ考查了对“机遇”的思考;湖北卷的“踮起脚尖”象征着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北京卷的“隐形的翅膀”更是广泛地喻指了理想、意志、信念、兴趣等诸多话题。2008年四川卷的“坚强”、广东卷的“不要轻易说不”等也都是围绕成长的话题来进行的。
      “花神咖啡馆”将用两期来讨论这一重要的话题,在本期中,我们着重从“理想”“选择”等方面来讨论;下一期中,我们着重从“意志”“信念”等方面来展开。需要再次强调的是,这些讨论不在于为大家提供可以直接用于作文的主题,而是促使同学们开阔和挖深自己的思考,从而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从源头处让自己的作文更为充实和深刻。
      
      ■对话
      理想进行时
      ――对话中国人民大学段海宝博士
      苏鲁(以下简写为苏):我记得我读高中的三年一直处于很迷茫的状态,您呢?能大致谈谈您高中时候的生活吗?
      段海宝(以下简写为段):实事求是地讲,如果单从学习标准来衡量,我的高中生活并不是很成功。我14岁上高中,生活上初次离开父母,自己单独住校,身体上处于发育时期,心智上开始有了自己的判断能力,世界成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它由“家庭”变为“社会”,这是一个最为主要的转变,我开始用我的眼光来观察周围的人和事。诚如你所言,虽然对这个世界感到新鲜,但确实很迷茫,脱离了别人(包括父母)的安排,自己该如何选择,其实并不是很清楚。我那时候开始谈恋爱,与朋友讲哥们义气,常常旷课,记得当时我们班主任还要开除我。我那时是我们班的文体委员,早上出操的时候大家都来了,我这喊操的还没来,班主任很是恼火。总之,我在高中属于问题学生,老师们都很头疼,成绩是后来赶上去的。
      苏:那时候您的理想是什么?您感兴趣的事物、一些迫切的愿望又是什么?
      段:对于理想,可能我的回答会出乎你的预料。我从来都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我缺乏远见,呵呵。但我也有一个习惯能算做优点吧,那就是希望把当下的事情做好。之所以后来能考上大学,是我无意识中“自我完善”的需要吧,当然,当时是不清楚的。当时只是觉得文章写得美是一件很高兴的事情,把难题算出来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我虽然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但我不想让自己心里有“疙瘩”,难题算不出来,是个“疙瘩”,文章写不出来也是个“疙瘩”,我就是在解开这些“疙瘩”的过程中进步的。关于感兴趣的事物,我当时比较喜欢读一些历史名著,尤其对伟人的传记很感兴趣。记得当时读过《武则天传》《李世民传》《撒切尔夫人传》等,名字我记不清楚了,大体都在传记的范围。
      苏:这是一种很踏实的生活态度。
      段:对,“疙瘩”解开了,可以说某种理想也就实现了,不过又有新的“疙瘩”、新的问题。把这些“疙瘩”解决了就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苏:十多年已经过去了,您依然如此吗,有什么变化?
      段:知识比以前多了,问题、“疙瘩”也就越多了。现在倒是比以前有些“远见”了,呵呵,理想也比以前明朗了。以前是浑然无成,浑浑噩噩,现在对自我、对世界都有了一个基本的认知,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古人常讲“三十而立”,所谓“立”,就是明确自己要寻找的人生目标并为之奋斗,也就是有了安身立命的地方。“立”有“大立”,有“小立”,所谓“大立”就是人生的总方向、总目标。我的“大立”比较宏廓,就是要做一个追求真、善、美的人,说真话、求真理,做善事、为善人,追求美、珍惜美。“小立”就是把当前的本职工作做好,多出一些好书,能让更多的人读上好书。大概任何人的理想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中间都要经过不断的修正和完善,甚至完全推翻。我现在之所以有这样的理想,跟我的人生经历、教育背景、家庭背景等都有关系。
      苏:我想对很多人来说,理想就是要考上什么大学,或者毕业后谋得什么样的职位。您怎样看理想?对一个人来说它还意味着什么?
      段:考大学、谋生存作为理想本身并没有错,也是值得提倡的。但考取什么样的大学、谋求什么样的职位,这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而定,不可随大流。天地生人都有道理,每个人身上都有可取之处,李白那句“天生我材必有用”是自勉的话,但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适用的。每个人身上都有它的闪光点,但在何处闪光就因人而异,因此,要根据自身的条件去选取适合自己的学校和职位。同时,生存只是功利性的浅层次,不能作为终极理想,如果没有更深的层次作为根据,这些理想可能会被颠覆,影响整个人生。一个人如果没有终极理想,没有对人生和生命的一种整体认识与觉悟,很难活得透彻,也很难把其他阶段性、浅层的理想贯穿起来。终极理想意味着人作为人要活得明白。
      苏:对很多人来说,父母的期待和要求是生活中很重要的动力来源,那么当这种动力不再足以支撑我们的各种感受和想法时,问题可能就出现了。您怎么理解生活动力的问题?
      段:其实这个问题和上面的理想问题是一样的,我想说的是理想就是动力。如你所言,一些浅层的、阶段性的目标不能成为终极的理想,也不能成为永远的动力,所以,要有持续不竭的动力,就要有高远的理想、终极的理想。
      苏:或许这涉及到兴趣的问题,我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课余爱好,比如读书、唱歌、下棋之类的,而是能激发起自己生活动力的东西。您怎样看?
      段:不知道我可不可以这样说,欲望是生活的原动力,人和动物都有,二者成正比。人与动物不同的是人能把这种“欲”转化成“爱”,同时减少了动物那种破坏欲。我觉得爱好本身就是动力。爱唱歌、下棋也是动力啊,爱好本身就能促使他前进。
      苏:关于理想,您对高中生有什么建议吗?
      段:我觉得高中生可以选择一些哲学方面的书读一读。当然这不是要去遵循哲学家的教诲,而是要通过这些书启迪自己对人生的思考。
      苏:嗯,可以这样说吗?高中生的理想实际上不同于小学生口中的理想。
      段:我觉得可以这样说。小学生的理想大多是梦想、幻想,而高中生的理想大多比较切实,接近了真正的“理”想。
      
      ■主笔
      理想的失落
      与自我的诞生
      ○苏鲁
      
      大多数的孩子都充满着好奇心,有自己简单而明确的理想,为什么大多数的成年人却是庸俗的?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我想说的是,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一个人往往会遭遇“理想的失落”,此时他所需要的则是“自我的诞生”。
      当问及理想,一个孩子会脱口而出,他的理想是警察、教师或者科学家。这个回答往往是趋同的,十个男孩子中有可能一半人要做警察,另一半人要做科学家。孩子的理想源于他们有限和直接的感受,比如警察十分勇敢、专门对付坏人等等。在这个理想中,蕴含了他所接受的基本的道德观念,比如勇敢、做个好人。当然,树立做警察这个理想的孩子,不一定都能理解警察和士兵的区分,二者在他那里可能是同样的身份。一个初中生则有了足够的辨别能力,比如说他的理想实际上是当兵而不是警察,兵营的集体生活、战友情谊、机枪大炮、保家卫国等等对他来说都充满了吸引力。
      而一个高中生,他依然喜欢当兵的那种感觉,然而更多的却是疑虑,他开始犹豫了,进而有些茫然。当兵固然不错,然而几年之后会怎样呢?这样做有什么意义?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在高中生的眼里,外面的世界是广阔的,未来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当父母的期待和要求不再能够给予自己以充足的动力,当处于与其他同学的比较之中,当不断审视自身的优点和缺陷,当兵的理想就开始显得抽象起来。理想不仅是“想”,更重要的则是“理”,然而当兵毕竟更多的是一种朦胧的感受,它欠缺“理智”的衡量和抉择。于是,深深的失落感便侵袭到一个人的心中。他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到底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生活究竟该去向哪里。
      “理想的失落”并不是一件坏事,它提供给一个人深入生活、在真正的人生道路上开始远行的契机。当来自于一个小镇、一个社区、一条街道、一所学校的人生经验不断扩张,一个人不仅面临着走向他乡的可能,更面临着再一次出生的希望。如果说父母赠予我们肉体是人的第一次出生,那么当一个人试图突破自己有限的生活经验时,他将通过一种精神性的力量创造出一个新的自己,这就是“自我”。“自我”并不等同于“我”,一个孩子也会用“我”这个词,然而他从没有严肃地思考过自己的人生和道路。而一个人的自我,就是他的独立的内在世界,其中包括他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对未来的思考和规划,以及他的审美趣味和道德信念等等。
      一个人的自我不会一下子就成熟起来,他需要人生体验的磨砺。因此,最初而言真正重要的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一种强烈的自我诉求,它催促一个人去追问、去判断、去尝试、去选择,催促一个人成为独立的生命个体。很多人会情不自禁地感慨:我追求的是自由!那么,所谓自由一定程度上就是自我。正是自我,决定了你和别人不一样,你是独一无二的享有尊严的生命,你按照自己的内心去选择每一步行动,你开始为自己的人生肩负起责任,而这就是自由。
      高中生还需要理想吗?当然需要。但高中生的理想不该还是一个小学生眼中的警察或科学家,更重要的是找到自我、成为自己。而具体的职业规划则自然地镶嵌在他的自我之中。那么多庸俗的人是哪里来的?因为他们在理想失落后没有重新找回理想,这新的理想就在你的内部,你必须像母亲诞生孩子那样分娩出一个新的自己。
      
      ■商榷
      “两个世界”
      与“两种理想”
      ○南京大学博士生路原
      
      一个人的成长,大概都要前后经历“两个世界”。我们可以说,前一个是“抒情的世界”――以自我为中心,浸透着各种美好和浪漫的幻想。等到我们终于成长起来,渐渐脱离了父母与家庭的庇护,得以(或不得已)去亲身体验现实时,发现现实不仅不是浪漫的幻想,有时更像是残酷的枷锁。这也意味着我们已经开始触碰到后一个世界――“经验的世界”,它的意思是这个世界不由我们肆意的幻想所支配,而是我们必须去面对,去体验,去想办法与之打交道的现实。当然有的人会终其一生停留在前一个世界中。
      苏鲁所说的“理想的失落”,其中一大部分乃是“幻想”和“抒情的世界”的失落。而理想与幻想的区别,苏鲁有着精彩的概括――“理想不仅是‘想’,更重要的则是‘理’”。这里所说的“理”乃是理性,是客观地思考与分辨从而得出结果,尽管这个结果可能是你不愿接受的。理想与幻想最大的不同在于,理想是即便最后找不到“真的东西”,也不会去相信一厢情愿地臆造出的东西。
      当然除去以上所说的,也有“理性的理想”最后失落了的情形。我认为苏鲁所说的“失落”,并不是从一种理想更换到另一种,而是对理想这个东西本身的怀疑。这种怀疑是即便锤炼出了“独立的自我”也依然存在的。理想主义者经常变成十分悲观的人,因为他的想法尽管是理性的,他的自由尽管是不羁的,然而他所构想的世界却是永远达不到的。我们在蜕去幻想的外壳后,就栖息在了“经验的世界”中,我们的“自我”不是孤立于他人的,我们的自由乃是戴着现实这副锁链的舞蹈。既要承认现实、规范、我们周围的人与事,又要生活得潇洒有个性,这是对我们每个人的挑战。而真正的“理想”也并非抱着一个空洞的教条,而应保持开放的视野,在现实中、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去进一步磨砺和丰富之前的“理想”,这也是实现理想的过程之一。
      _责任编辑:明亮xinzuowensml@126.com

    相关热词搜索: 失落 诞生 理想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