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故事 > 正文

    做一根有思想的芦苇 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简介

    时间:2019-03-14 03:25:33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 [写在前面]   读《让巨人的思想荡涤世俗的污垢》(《作文成功之路》2007•1,作者何登保),为文章里面的人物所深深触动、打动、感动。既而,就想,既然文中人物如此典型,又如此意蕴丰富,不如引导学生将其作为作文材料来加以运用。于是,以《路》刊为教材的新一轮试验悄然拉开了序幕。
      为了方便学习与使用,也使研究更具有针对性,我们只选取了文中“康有为”与“马寅初”两个材料。先用一课时让学生自行阅读、研究、讨论,然后开始了对材料的归纳与整理。
      [材料的归纳与提炼]
      就“康有为”而言,可以得出如下认识:[1]“黎明即起半夜才睡”,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目标,就必须勤奋学习、刻苦钻研;[2]“博览中国古书,猛购西方图书”,能独立思考,不惟信儒家思想,也不盲从西方知识;[3]“创立不缠足会”,敢于打破陋俗,有改革意识;[4]“培育变法英才”,做事预则立,做事之前先做好准备工作;[5]“厌恶八股,四次科举不第”,做事需合时宜;[6]“四次科举不第,返回草堂育人”,放弃也是一种美丽;[7]“坚持梦想,晚年著成《大同书》”,要有毅力,能坚持;[8]“公车上书”,敢于创新,善于创新;[9]“辛亥革命后,仍鼓吹维新,努力保皇”,不能与时俱进;[10]“一心想着国家富强”,爱国。
      就“马寅初”而言,可以得出如下认识:[1]“只认真理,不摇曳随风”,能独立思考,不随波逐流;[2]“只认真理,不畏强权”,崇尚科学,坚持真理;[3]“只认真理,不问时宜”,不能从实际出发;[4]“真理得出,源于超前意识”,认识要超前,能预测未来;[5]“几十年后才认识到马寅初的正确”,真理需要被人逐渐认识、接纳;[6]“为党提出好建议,却终未被采纳,还受到批判”,应学会变通;[7]“马寅初的撤职与复职”,真理最终会浮出水面;[8]“马寅初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人格的巨大魅力;[9]“坚持的背后是有相当的把握”,力争要据理;[10]“马寅初的起起落落”,不以“起”喜,不以“落”悲,心胸宽广。
       [参考话题]
      可参考的话题有:“时宜”“创新”“追求”“探索”“背后”“无悔”“希望”“独立”“魅力”“人性”“脚印”“呼唤”“尊严”“心灵”“敢”“魂”“根”“贵”“争”“善”“活出本我”“思与行”“坚持与放弃”“执着与变通”“有所畏与无所惧”“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
      [参考题目]
      《活出本我,活出精彩》《成功的背后》《成贵于思》《凡事预则立》《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追求的力量》《只因无所畏所以无所惧》《坚持是一种伟大,放弃是一种美丽》《敢为天下先》《敢是成功的前提》《给思想插上翅膀》《用创新之墨作良心之文》《我思故我在》《人与芦苇的区别》《贵在坚持》《态度决定人生》《是什么让我们打破常规》《若为真理故,生命也可抛》《在执著中寻变通》《守执著,知变通》《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大善无言》《风光的背后是什么》
      [教师下水文]
      成也时宜败也时宜
      尹杰
      康有为为什么四次参加科举考试,四次名落孙山呢?是他的才学不够吗?康有为曾全面研究了先秦诸子的哲学,博览了唐代以前的诗文,有相当深厚的文学底蕴和哲学思想。是他的命途多舛吗?事物成败皆系人事,何关天命,又何信鬼神之说?那他为什么会屡试不第呢?原因很多,但有一点是最重要的,就是在于他的行为不合时宜。当时盛行八股取士,而康有为却从心底里厌恶八股文,对八股文不看、不读、不写。即便参加科举考试,也是我行我素,决心与八股为敌。试想,其如此作为,能不落榜吗?
      康有为的维新变法为什么能得到光绪帝的赞同呢?原因很多,但有一点是最关键的,就是他的行为合于了时宜。光绪登基以来,虽贵为皇帝,但因慈禧的垂帘听政,所以他实际上相当于傀儡一般,既无心腹之臣,更无行政实权。所以他需要一次变革,来发展自己的人手,壮大自己的势力,凸现自己的才能,走出慈禧的阴影。值此之际,康有为应时而动,鼓吹维新,宣传变法。试想,面对其如此作为,光绪能不赞同吗?
      正所谓成也时宜,败也时宜。仅于为人处也如此,即便求真、行道之类,也是亦然。
      马寅初,蜚声中外的经济学家、教育家、人口学家。他曾提出过这么一个观点──控制人口数量与提高人口质量。如果这个观点放在现在,没有人会提出异议,而且还都会举双手赞成。然而,时任北大校长的马寅初提出时,却遭到了全国上下的一片批评。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马寅初提出此观点时,正是新中国刚刚起步不久的1957年。此时的新中国,历经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与抗美援朝战争,人力、物力、财力都极度匮乏,尤其是人力,是亟需特需。国家正在鼓吹“人多力量大”,正在大力宣传早生多生,而马寅初却提出要控制人口数量,这不是与党唱反调吗?难怪有些人称此观点是“马尔萨斯在中国的翻版”了。所以,即便是真理,提的不是时候,用的不是地方,也不会得到认可与赞同。
      哲学上讲,“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这实际上都是在说时宜问题。合于时宜,则生、则赢、则成;不合时宜,就只能意味着失败!
      [评点]
      本文从为人处事与求真行道两个维度,提出了要合于时宜的观点,指出了时宜的重要价值。论证条理清晰,有较强的说服力。
      [佳作展示一]
      创新需要什么
      河北沧县风化店中学2006级买文娜
      创新,是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一个民族没有了创新,便只能是一片死气沉沉;一个国家没有了创新,就只能等着落后挨打。然而,真正创新又谈何容易!
      创新,需要有自成一家的胆识。面对着积贫积弱的大清王朝,康有为疑惑了,难道两千多年来儒家治世的思想不对吗?如果不对,为什么历史上还会出现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空前盛况,为什么百代、千代以来,各位帝王、将相不改弦更张?面对着西方的坚船利炮,康有为彷徨了。西方真的比我们东方好吗?它好在哪里?我们中国是否也应该走西方强国之路?他在疑惑与彷徨中思索着中国的命运,在“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的勉励下,他终于发掘出一条思路──既不能只走儒家之老路,又不能照搬西学之新法,而应把二者结合起来,自成一体、另立一家!于是,循着这个思路,他披肝沥胆18 载,增删补减无数次,终于完成了综合儒家思想与西方进化论知识于一体的伟大著作──《大同书》。《大同书》没有盲目守旧,也没有全盘西化,而是创造性地开创了中西合璧的治国思想,不仅是学术上的一大创新,更是救亡图存的崭新探索!它的成功,正是得益于康有为大胆的设想与无畏的胆识!
      创新,需要有洞穿岁月的眼光。1957年前后,正是中国资源奇缺的时期。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中国,人力、物力、财力大量消耗,尤其是人力,可谓是极度匮乏。为此,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了“人多力量大”的口号,鼓励人民早生、多生,以补充远远不足的人力。针对这种情况,时任北大校长的马寅初并没有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而是以洞穿岁月的眼光,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观点──控制人口数量与提高人口质量!此观点一经提出,便引起了轩然大波。那些只看眼前、不顾以后的人,不仅把它视为不合时宜,甚至把它看成异端邪说!时过境迁,历史和实践早已无可辩驳的证明,马寅初的观点是何等的正确!而他之所以能提出这一创新的观点,正是缘于他超前的目光!
      创新,不仅需要无畏的胆识,更需要长远的眼光,否则,创新不过是一句空话!
      [评点]
      从“创新需要什么”的切口进行创作,慧眼独具;两个分论点的论证,充分、到位。
      [佳作展示二]
      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
      河北沧县风化店中学2006级 王亚雪
      笛卡尔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我思,故我在。”一个没有思想的人,是可怜的;一个有思想而不能维护坚持的人,是可悲的。做一个有思想、会思考的人,做一个能坚持自我、崇尚真理的人,当是人生的一大追求。
      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在风雨飘摇的清末,康有为没有成为封建思想的奴隶,也没有变成西方文化的傀儡,在大起大落中,他因独具自己的思想而显名于世。从“公车上书”到“戊戌变法”,他以自己独有的思想给陈旧发霉的中国以生机与希望。他阅读四书五经,但不惟听;他狂购西方图书,但不盲从。他选择非暴力变法图强,走出了一条探索救亡图存的新路。变法失败后,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而是躲在一个小山城里继续编织自己的强国之梦。他披肝沥胆、增删补减,历18年春秋,费半生心血,终于完成了综合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与西方进化论知识于一体、全面反映其思想的伟大著作──《大同书》。风风雨雨、起起落落、正正反反,康有为的一生充满矛盾,但其因独有之思想便足可光照千古。
      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历经三个朝代、跨越两个世界的马寅初,努力坚持和维护自己的思想,以“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勇气与信念,决不向以力压服的批判者屈服,给后世留下了一座学习的丰碑。马寅初亲身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几个重要历史阶段,但不论何时,只要是他认为是进步的,他就支持;只要是他认为是正确的,他就坚持。1957年,时任北大校长的他,公开发表《新人口论》,提出控制人口数量与提高人口质量的观点。此观点本来是一个不可辩驳的真理,但在当时却被诬陷为“马尔萨斯在中国的翻版”。面对“右派分子”随时扣下的政治高帽,面对挚友亲朋苦口婆心的劝说拦阻,他选择了维护与坚持,选择了以撤职甚至失掉生命为代价的真理。守正白眼朝天,立世青眼向文,马寅初用自己实际的行动诠释了对信仰、对真理的执著与追求。时间洗不掉他的精神,岁月沧桑不了他的传奇,他用他的一生,告诉了我们怎样才是一位真正的思想者!
      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人因思想而存在,人更因坚持思想而伟大!
      [评点]
      此文从“人应独具思想与坚持思想”两个角度细化话题,论述具体深入,逻辑严密。
       [编后思考]
      对于作文而言,人物素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但很多人往往只是从积累的角度,求多、求奇、求新。殊不知素材关键是在于如何运用,如能深度挖掘其价值,吃透用足,即便素材不多、不奇、不新,也一样会给我们带来不俗的表现。
      一、对于同一人物,可以从人物的不同事件来写。
      对于同一人物,可以对其不同的行为作出合情合理的诠释。比如,以人物素材“康有为”为例,可以用他自身的两件事来论证一个道理。如本人的下水文对康有为行事是否合于时宜的论述,因分析切中肯綮,从而具有了很强的说服力。写作不见得用的素材愈多就愈好,而关键是用得巧、用得妙。尤其是对同一人物的不同事例,运用到位其效果往往会更出色。
      二、对于同一人物的同一事件,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写。
      人物是一个,事件也是一个,那就要看对事件的评价分析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角度不同,那结果就不同了。如何让同一素材彰显不同旨意呢?关键在于对素材的取舍、侧重,关键在于精辟到位的分析。如三篇文章中关于马寅初的认识,观点各异,关键还是分析。素材是客观的,而分析却是主观的。只有运用脑髓,启动思维,精剖细思,素材才能变成有力量的论据;不动脑筋,不加分析,素材只能还是素材。
      人物素材近年来成为作文的首席素材,很多人不惜花费大量金钱去购买、大量时间去阅读这方面的书籍。但只知“吃掉”,不知“消化”;只知积累,不会使用。素材的关键在于运用,与其积累大量素材,不如深入研究某几个或某一个素材,深挖细掘,吃透用足。《路》刊“定点钻探”“面对呼唤”专栏就深得其中之妙。如能对之反复揣摩、演练,定能在考场有精彩的表现!

    相关热词搜索: 芦苇 思想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