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沉思录读后感

    时间:2020-08-31 08:08:52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沉思录》, 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 马可·奥勒留所著,这本自己与自己的十二卷对话,内容大部分是他在 鞍马劳顿中所写,是 斯多葛派哲学(斯多亚哲学)的一个里程碑。《沉思录》来自于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身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摆脱了 激情和 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马可·奥勒留在书中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要摒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正直地思考。而且,不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还要 付诸行动

     《沉思录》(Meditations), 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安东尼所著,是一本写给自己的书,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写成的。它来自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己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冷静而达观的生活。这本书是斯多葛学派的一个里程碑[2]。

     《沉思录》是公元2世纪后期 古代罗马传下来的一部个人 哲学思考录,主要思考人生伦理问题,兼及自然哲学。这本自己与自己的十二卷对话,内容大部分是他在 鞍马劳顿中所写,是斯多葛派哲学的一个里程碑。《沉思录》来自于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身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马可·奥勒留在书中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要摈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正值地思考。而且,不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还要付诸行动。

     马可·奥勒留把一切对他发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恶,认为痛苦和不安仅仅是来自内心的意见,并且是可以由心灵加以消除的。他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哲学思考,热诚地从其他人身上学习他们最优秀的品质,果敢、谦逊、仁爱……他希望人们热爱劳作、了解生命的本质和生活的艺术、尊重公共利益并为之努力。《沉思录》是一些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

     马可·奥勒留:(Marcus Aurelius,公元121—180年)著名的“帝王哲学家”, 古罗马帝国皇帝,在 希腊文学和拉丁文学、 修辞、哲学、法律、绘画方面受过很好的教育,晚期 斯多葛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奥勒留也许是西方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哲学家皇帝。自青年时代起即三度出任 执政官,并在40岁(161年)时成为拥有全权的皇帝。但是,他坚持同养兄 维勒斯一道继承皇帝之位,形成罗马帝国的历史上第一次由两位具有同等地位和权力的皇帝共执朝政。他为帝国 夙兴夜寐地勤勉工作,作为体恤民情的法律实践者,他颁布大量法令,作出诸多司法决定并从 民法当中删除不合理的条款,作为统帅,他为 平定兵患动乱而 风尘仆仆 征战四方,并最终死于军中。利用辛劳当中的片暇,他不断写下与自己心灵的对话,从而著就了永悬后世的《沉思录》。他是一个比他的帝国更加完美的人,他的勤奋工作最终并没有能够挽救古罗马,但是他的《沉思录》却成为西方历史上最为感人的伟大名著。《沉思录》是马可·奥勒留写给他自己如何好好活着的手册,他统治着我们曾经见过的最强盛的帝国,却依然能用如此谦逊和优美的笔调写出这些平实而又发人深省的话语。他提倡纯洁的生活,经常提醒自己要按照最好的方式去生活。所有这些文字他不曾想到会出版,所以从书中你可以看到马可·奥勒留正在摈弃所有物质和世俗的困难,去关注他自身纯粹的心智,思考什么对他而言才是真正最重要的东西。他能够非常诚实地研究自身,非常坦诚地写下来,着实让我们惊叹,《沉思录》的每一页都充满了伟大的智慧。

     1.总是走直路,直路是自然的,相应地说和做一切符合健全理性的事情。(page:

     2.幸运只意味着一个人给自己分派了一种好运气:一种好运气就是灵魂、好情感、好行为的一种好配置。(page:72)

     3.宇宙的本性带给每一事物的东西是有利于它们的。当本性带给它们时,那是为了它们的利益。(page:157)[3]

     4.最好的报复方法便是勿效法敌人。(卷六第六则)

     5.适应你命中注定的环境,爱你命中注定所要遭遇的人,而且是要真心地爱。(卷六]

     《沉思录》,这是马克.奥勒所写的自己与自己对话的十二卷书,具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它高贵,从书上无时无刻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那种严肃、庄重、纯正和主题崇高的思想;它淡然,因为作者的心灵始终是安宁和静谧的;然而,它又是那么的忧郁,借助作者所身处的那个战乱不断、灾难频繁的时代背景,我们更是可以看到即使马克奥勒以其坚定精神和智慧夜以继日地工作,也不能阻挡古罗马帝国颓势的无奈。正是在这本用灵魂写成的书里,我们往往能够从这些朴实无华的句子中有所得,有所感,以下就是我个人对此书的理解和所得到的启示。?

     ?卷一主要是作者对自己一生中从别人身上所学到的精神及生活方式进行的一系列归纳,它让我们更加深刻了解到人并非是完美的,而且如作者所说“品格是需要改进和训练的”,好的品德闪耀在良好的传承中。我们也要懂得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提升自己对生活、世界的认知,弘扬高尚的美德。?

     我们经常抱怨光阴如梭,不经意间多少个昨天已成为过去,不禁会想象自己的生命消失之后世界会是什么样子的,诚然,地球还是会转的,太阳依旧东升西落。“在宇宙中是物体本身的消失,而在时间却是对它们的记忆的消失”。人经常不免担心当你离开这个世界后,就没有人再记起你,这往往是最可悲的。因此,作者主张把握机会,正确对待人生,抓紧时间实现人生价值,然后乐观面对生死,最后又有何憾?又有何惧?在第二卷中,有这样一句话深刻印在脑海“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确实经常把精力放在别人身上,或许可以说为外物所左右,但这样却往往忽略了自己内心的活动,所以我们所谓的“不幸福”就是在我们把自己的幸福寄托予别的灵魂所产生的心理落空。除了为外物分心外,也有人确实关注自己的灵魂,但却往往彷徨于时间的无情,这是空虚使然吗?或许那只是一方面,我认为心理以及人生观占大部分,我们说哲学是心灵的药物,它指引我们不做无目的事情,而且接受所有对我们发生的事情,保护我们心中的神不受伤害。?

     “这是一个羞愧:当你的身体还没有衰退时,你的灵魂就先在生活中衰退。”人的生命的死亡分两种,即身体死亡和灵魂死亡。身体的死亡,这是不可预料的,并不是我们所能干涉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珍惜自己身体的健康。但若说到灵魂死亡,这便不免令人痛心,多少人自甘坠落,或许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因环境所迫,但又有多少人想到回头是岸这个道理,作者曾说一旦压力消失就不要再继续不安,因为你将通过不断地再回到自身而达到较大的和谐。或许一切并非那么容易,但若有心,我们该常常返观自身,不要让任何特殊性质及其价值从我们身上逃脱,人的本性为善,没有任何人能阻止你按照你自己的理智本性生活,我一直相信这句话。作者在这本书上建议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像安东尼的一个信徒一样,一样的对符合理性的每一行为坚定一贯,一样的胸怀坦荡、虔诚宁静,一样的精细考察方法和行为而不仓促行事,甚至学会满足和在平凡的事物中索取快乐。这样的提倡又未尝不可,我们的确没办法做到那样绝对的理性,但这样的理性是为了让我们唤回自身即将流逝的特质。灵魂的保持是一方面,而我们更应该延续灵魂美好的一面。作者反复强调人的社会性,人不是单独存在于这世上的,而是彼此为了对方而存在的。这社会本是如此,有善必有恶,我们应该每天有准备地去面对那些人,并且要宽容以对,学会忍耐,而并非冤冤相报,如果,确实放不下,那就记住作者的这句话“亲自报复的最好方式就是不要变成一个像作恶者一样的人”,那样我们便有所顾忌,至少能顾全大局,阻止自己迈进一个将会迷失自己本性的深渊。?

     最有感触的便是作者提到的十个可以从缪斯和他们的领袖阿波罗那边领取的十个礼物。它具体分析了我们该如何去考虑冒犯者的行为,他们是否迫于什么压力而形成意见和行动,他们是否做得正当,你又是否也曾做过诸多不正当的事,又或者我们应该考虑到人的生命的短暂而不该沉溺于烦恼中等,那样我们会比较平衡自己的心理,当最让人称道的是第十

     个礼物,即“希望坏人们不做恶事是发疯,因为希望者欲求一件不可能的事情。而只许坏人堆别人行恶,却期望他们不对你做任何恶事,是没有理性和专横的”。我们不能说作恶事是天经地义的,而是这个社会本来善恶并存,我们不应该存在一种自私的想法,只想到不让坏人对自己行恶,而不顾其他受害者或许会因你的一时冲动而更加无奈于这世界的不公。当然,我们必须同等地避免奉承人们又不因他们而生出烦恼,我们需要真理的引导自我,同时引导那些行为不当的冒犯者。?

     读完《沉思录》后,发觉自己在这样的一本充满哲理的书里重新定义了对哲学的认知,马克奥勒笔下的言语就是有这样非凡的感染力,它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到这世界原来并不难理解,只要真诚面对宇宙自然,拥有一颗高贵的道德良心,理性地按照本性对待生活。

     宁静地沉思?

     ——读《沉思录》有感?

     读完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掩卷而思,书中的每一个字像那恋恋不舍的情人一样依然停留在我的脑际,只待我用心慢慢地去咀嚼那其中的美妙。此时,心灵的深处就像那没有一点杂质、没有一丝尘世的声响的清晨一样,十分清静,好像没有什么东西是被扰乱过的一样。即使是这样,但,心中并不会因此而感到有任何的孤独和寂寞,因为我还有那清晨太阳的陪伴,她用她那一缕缕明静的光线照亮你,并且温暖你。在这个时候,有什么东西能够和沉浸在宁静的氛围里去享受那哲学产生的美感相媲美呢?那种感觉真美!一种被哲学的美感深深迷恋的感觉!?

     《沉思录》的作者马可·奥勒留是古罗马时期著名的“帝王哲学家”。在他幼年的时候,出身背景的优越性使他有机会外文学、哲学、绘画等方面广泛地涉猎,这也为他以后深刻地研究哲学奠定了厚实的基础。因此读过《沉思录》的读者都知道,这本书是马可·奥勒留借助心灵的力量和对生活细微的观察而完成的,它告诉我们应该如何保持仁爱、宽恕的生活原则,怎样才能按照本性在宁静中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又告诫我们应该怎么坦然地面对生死,如何把握好那些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须直面的问题,因此,对于启迪我们的智慧,引导我们更好地生存,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对于“仁爱”“宽恕”,马克·奥勒留认为,“对于那没有理性的“动物和一般的事物和对象,由于你有理性而他们没有,你要以一种大方和慷慨的精神对待他们。而对于人类说,由于他们有理性,你要以一种友爱的精神对待他们”,?这是一种多么宽广的胸怀啊!多么博大仁慈的爱啊!一种对万事万物一视同仁的仁爱与宽恕!宽恕和仁爱是相辅相成的,一个不懂得宽恕的人一定不会对其他事物充满仁爱。试想如果一个人对那些有些粗俗,有些欠文理,甚至那些稍微伤害过你的人充满了挑剔和苛责,他怎么可能发自内心地宽恕他们呢?又怎么可能有一颗仁爱之心呢?之所以会出现没有仁爱之心的人,首先他就是一个不懂得宽恕的人,如果他懂得宽恕,他又怎么会去为一些小事而不去显示他的仁爱呢?所以,想要成为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前提是的拥有一颗宽恕的心。关于宽恕,我们的先贤圣哲也认为:君子之道,忠恕而已。而君子,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往往是仁爱

     的化身。君子在现代词典的解释是指品格高尚的人。而想想那些品格高尚的人,往往不都是拥有宽广的胸怀,往往不都是懂得宽恕之道吗?君子是古代对一个人的评价标准,而仁和恕又是君子的安身立命之本,所以君子应该时刻保持仁爱和宽恕之心,才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君子,正所谓“仁者,爱人也”。假如有人要将你杀掉,把你切成碎片,诅咒你,难道这些事能够阻止你拥有仁爱宽恕的本性吗?当然不能,我们不会因为受到伤害或者不公平待遇而放弃自己的仁爱宽恕的本性。从现在开始起,应当学会让自己拥有宽恕和仁爱的的本性,因为这两种品质,都在你能控制的范围之内!?

     “在心灵的最大宁静中免除所有压力而生活是在你的力量范围之内,即使全世界的人都尽其所欲地叫喊着反对你”所以说,选择宁静的生活方式有助你更轻松更愉快地生活。在马克·奥勒留看来,这的确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中国有一个成语叫做“宁静致远”,意思是,如果我们心中没有一丝杂念,让心灵保持在宁静的状态下,有助于我们完善我们的人格修养,追求更好的精神境界。当然,这样的例子是不少的,像我们每个人都熟知的陶渊明,就是在官场黑暗、小人当道的社会环境下选择了宁静的生活,在诗歌方面才有如此大的成就,在人格方面才得到了人们的赞扬。宁静的生活,在我们可以支配的范围之内,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这种生活方式。此外,宁静的生活包括心灵和物质两个层面,在物质方面,选择宁静的生活方式,其实就相当于选择了一种井然有序的生活方式,使你的生活秩序忙而不乱。在精神上,可以使我们的心灵在痛苦、在烦恼时得到休憩。选择宁静的生活方式就相当于选择了幸福生活!而这也是在你能力的控制范围之内的?。?

     生死是一个很老的话题了,但又是我们人类必须面临的问题,而且常谈常新。“那从地里生长的东西要回到地里,而那从神圣的种子诞生的,也将回到天国”,这在常人眼里,这只不过是最常见自然轮回现象吧了。但,如果把那株植物换做人的话了,我们可能就不那么去认为了。难道在我们人类的眼中,植物的生命就不是生命?或者就比人的生命要低贱吗?其实不然,只是我们人类把自己的生与死看的太重了,每个人总想活他个上百年或者更多,但这可能吗?!既然不可能,可我们又为何不去承认这一个现实呢?不去坦然地去面对我们无法改变的事情呢?在马克·奥勒留看来,死亡并不是一件坏事,而且是不可以避免的,不管你

     是达官贵人,还是普通百姓,不管你是否承认,是否喜欢,你最终都会踏上这条道路的。坦然地面对生死,就像你看待那株植物一样,必然也将回到天国,因此,只要把这种自然轮回看作是宇宙间的一种不可改变的法则就行了。?

     “虽然你打算活三千年,活数万年,但还是要记住: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所过的生活;任何人所过的也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失去的生活。最长和最短的生命就如此成为同一。”?

     读罢此句,不得不放下书本,思考良久。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而且能够引起我实际生活中的共鸣。人们一生中将面临无数个“现在”,我们所过的生活亦是由无数个“现在”所拼接而成,“现在”对于每个人来说,它即是礼物,也是恩赐,是我们唯一所能把握的。我们曾纠结于过去的种种伤疤,桎梏于历史的层层包袱;我们亦曾迷茫于未来的种种未知,迷茫于将来的袅袅迷雾;我们郁结,我们痛苦,我们烦躁,我们恨不能穿越时空。但,又如何?莫奈何!当“现在”流逝成“过往”,我们不应还陷在不能改变的“过往”泥潭中自怜;当“将来”还未演变成“现在”,我们亦不可烦躁于不可知的种种变相之中。我们唯一可控的只有“现在”,唯一能做的也只是不要在懊恼中放任可控的“现在”流转成不可控的“过往”,在彷徨中措手不及地迎接“将来”化为“现在”。?

     过往的失意,无碍于今天我们以良好的心态遥望旭日的升起,面对崭新的一天,喜迎身边的人与事。同样,曾经的辉煌亦不是你今天可以长久炫耀的资本,因为它已经被定格在逝去的“现在”中,且不同时存在于你当下拥有的“现在”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生命变化太快,这一秒的我与上一秒的我已经不尽相同,佛学中称之为“无常”——事实无常也!易学称之为“变化”,“知否世事常变,变幻原是永恒”。一次灾害,无数人的生命流去而不复返。正因为这种人为不能控制的不确定性,更显得现在的重要性与价值性。?

     不要等!有爱,请现在说出;有梦,请现在追逐;有事,请现在去做“活在当下”——你是,他是,我也是。这就是生命最美好的礼物。?拥有一颗仁爱宽恕的心灵,选择宁静的生活方式,坦然地面对生死。其实,这也只是《沉思录》中一小部分的思想罢了。在《沉思录》中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生活哲理,比如说:学会用理智的大脑来面对生活;做对社会,对自己有

     意义的事情等等。《沉思录》是一部传世的哲学经典,而作为即将踏入社会大门的大学生来讲,非常有必要一读。我终于明白了温总理为什么把这本书放在床头,为什么读了不下100遍。《沉思录》让我思考人生,思考自己,也思考周围的一切。它的好不是读一遍就可以领悟的,我也要向温总理学习,多读,多想,多实践,让《沉思录》真正的带给我成长。?

     平天下的书!温总说也看了这本书不下百遍。书中所提倡的包容、平等、理性、公正、和谐,正是像温总理这样调和各种矛盾的人所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

     和所有推崇《沉思录》的成功人士站在一起,我是幸运的,幸运的真谛不在于这份感悟能不能助我成功,而在于它能够让我成长,教会我平和的面对一切,用激情与理智的融合来感知人生的真谛

     《沉思录》是一本哲学书、生活书、励志书,书中记述了作者粤勒留对宇宙、个体、时间、灵魂、生死、痛苦、神、相处、德行、理性等事物的深刻思考,不乏睿智箴言,贯穿在书中最为明显的是一种隐忍而无奈的恬淡和达观,以及对人在时间的流动中展开的悲剧命运充满忧郁的深刻洞察。斯多亚派哲学告诉人们,人生最高理想即是按照宇宙自然之道去生活。人生除了美德以外便无所谓善,除了罪恶之外便无所谓恶。所谓美德:一是智慧,二是公道,三是勇敢,四是节制。外界之事物全是一些无关轻重之事。凡事有属于我们能力控制范围之内的,有属于我们不能控制的,如爱憎、高贵尊荣,在可能范围之内须要克制自己。人是宇宙的一部分,所以对宇宙整体负有义务,应随时不忘自己的本分,致力于整体的利益。

     ?读《沉思录》是一种穿越时空的思想交流,作者粤勒留的完美人格令人景仰,作者宽广的胸怀及言行一致、努力践行自己的世界观等优秀品质,仍然值得我们后人学习:仁爱宽容。在书中,奥勒留说:“我们每天都要准备碰到各种各样不好的人,但由于他们是我的同类,我仍然要善待他们。不要以恶报恶,而是要忍耐和宽容,人天生就要忍受一切,这就是人的义务”。他与邻人甚至是恶人相处,铭记“同源”之情,常怀一颗宽恕之心,学会忍耐和宽容,学会忍受一切。民本情怀。在书中,奥勒留说:“我接受了一种以同样的法对待所有人,实施权利平等和言论自由平等的政体的思想,和一种最大范围地尊重被治者的所有自由的王者之治的观念”。这既是一代帝王对政治伦理的深刻解读,又是其体民、爱民思想的具体体现。《沉思录》的字里行间,我们很难找到其对“帝王身份”的所谓认同感。因为作为哲学家,他在这部旷世奇书里,始终是以“人”的身份来思考人生,以至于其帝王身份倒像是一个“业余的兼职”,这对一个身居皇位的人来说是极为难得的。思想家罗素认为,奥勒留的这本书“表明了他感到自己的公共职责的负担沉重,并且还为一种极大的厌倦所苦恼着”,这应该说是相当准确的判断。尽管他总是摆脱不了想引退去一个宁静的乡村度过余生的愿望,但他直到死也未能如愿。恬淡达观。奥勒留说:“宇宙是流变,生活是意见”。这句话是作者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完美体现,他认为宇宙是变化的,时间是即逝的,人生及万物是短暂的,名利是易腐的,因此人首要也是唯一的选择,就是珍惜和把握现在的生活。他把“生活”视作是人对外物的一种体验或判断(即意见)。他说:“如果你因什么外在的事物感到痛苦,打扰你的不是这一事物,而是你自己对它的判断”。作者主张,人应遵从自然而生活,按照本性而生活,惟此,才是真正的幸福。作者认为,生命必须像成熟的麦穗一样收割,一个人诞生,另一个人赴死,把死亡视作自然的有益运转。他时刻告诫自己要对照内心,不仅行动要高贵,而且动机要纯正,认为“一个人退隐到何处,也不如退隐到自己心灵更为宁静和更少苦恼”。自省内练。作者好像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镜子面前,告诫镜子中的自己。在书中,他这样对自己说到“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这不是历经沧桑之后绝望的结论,而更像是一段无奈和伤心的喟叹。

     在那样一个战乱不断,灾难频繁的时期,这种自省、喟叹、沉思的意义并不低于前瞻。作者认为要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衡,要摒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正直地思考。勤勉谦逊。奥勒留以坚定精神和智慧,夙兴夜寐的工作,在他统治的大部分时间里,尤其是后十年,他很少待在罗马,而是在帝国的边疆或外省的军营里度过。《沉思录》大部分就是在这种鞍马劳顿中写成的。他见贤思齐,从父母兄弟及周围人们的身上汲取优良的品质,热诚地从其他人身上学习他们最优秀的品质,化成自身成长的精神钙质。他希望人们热爱劳动,了解生命的本质和生活的艺术,尊重公共利益并为之努力。胸襟博大。作者以忧郁和高贵的笔触向我们倾诉了他对生命的感悟和对宇宙、自然与人之本质的沉思。在他看来,宇宙是一个井然有序的整体,世界中的一切相互联系并共同分享有一个遍及所有事物的神或真理。人作为有理性的存在,其本质就是彼此为了对方而存在。作者还认为,现时中的许多力量是人力所无法抗拒的,所以我们应该欣然地接纳他们。书中蕴含的那种天下一家的世界主义及人皆有理性、理性皆相同的平等、和谐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沉思录》是一些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该书存有一种甜美、忧郁和高贵结合在一起的不可思议的魅力。作者的“人应遵从自然而生活,按照本性而生活,惟此,才是真正的幸福”等观点,对我们现代人来说是一句温暖的提醒,也是一方解脱心灵焦灼的良药,在今天物化的社会里,这不失为当代人健康人生的指南,因为本真所以简单,因为简单所以快乐。我们要学习作者追求自身内心安宁、自我完善的精神境界,加强道德修养、人文修养

     这是一部自己写给自己的书,是自己和自己的十二篇对话。

     《沉思录》,我阅读它的理由是有“沉思”而字。人生需要思考,而这本书是两千年前人们对人生的思考,值得我们去看看到底那时的思考与我们现在的思考有什么差别,我们是否应该用当时的思想来反思现在的人性。历史的车轮在向前进,人类思想的精华是不会被尘世湮没的。

     在没有真正了解这本书的背景之前,我细细地读了卷一,因为这样才能让我从文字中得到最纯粹的感悟。在卷一中,我看到作者闪耀着良好的品质,他是多么的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作者的思想无疑与孔子的思想相吻合,不同的国度与年代,却显示了人类思想的共鸣。

     ?作者到底是谁,这本书有什么魅力?

     《沉思录》,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所著,这本自己与自己的十二卷对话,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所写,是斯多葛派哲学的一个里程碑。中国翻译家梁实秋曾于1958年查阅各种资料翻译过译本,并在中国大陆地区出版,因为语言晦涩难懂,所以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07年11月出访新加坡时曾说:“昨天一个新加坡孔学会的人问我对孔子的思想的看法时,我说,‘那些曾经赫赫有名的人物都到哪里去了,他们像一缕青烟消失了。’这句话是罗马帝国凯撒马可·安东尼讲的。他写过一本书叫《沉思录》。这是书中最经典的一句话。这本书天天放在我的床头,我可能读了有100

     遍,天天都在读。”后来引起了名人效应,这本书在中国大陆畅销了一段时间。老实说,我之前并不知道这本书是温总理天天看的书,不过,既然是名人喜欢的书,那这本书也一定有其独特之处。

     这是一本所有领导都应该看的书。首先,这部书的作者是一个国家的领导者,他的思想也是他管理国家的思想。拥有凯撒称号的他是罗马帝国五贤帝时代最后一个皇帝,是罗马帝国最伟大的皇帝之一。我们已经知道,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读过这本书,同时还有许多好领导他们都读过这部书,比如说克林顿。1992年,盖瑞?威尔斯问克林顿,除了《圣经》,哪本书对他影响最大。他略微沉思了一下,回答说:“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作为国家领袖,他们最关心的是治国安邦,而这本书中所提倡的包容、平等、理性、公平、正义、和谐,正是担负着调和各种矛盾的人民的“仆人”们所应该具备的基本修养。而在现今中国的阶段,调和各阶层的矛盾,使经济谐调发展,让改革的利益全民均沾,让国民都有讲真话的自由,这些才是极度重要的,也是实现起来难度最大的。相信温总理一定是在此书中得到不少启发,才如此推崇。我个人觉得,那些党员和官员实在是太应该读这本书了。只有他们真正读懂了这本书,中国才不会出现如此多的贪污腐败现象,想想那些贪官真是该天杀的。

     ?书中的第一句是:从我的祖父维勒斯,我学到弘德和制怒。这句话虽然短,但是却包含着非常大的人生学问。作为一个领导,如果没有好的品德,那他就应该被人民所抛弃,就连他身边的人也会远离他。心胸狭窄的领导也不是好领导,所谓的“制怒”就是能忍让,懂得宽宏大量。“不要不情愿地劳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适当的考虑,不要分心,不要虚有学问的外表而丧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这是每个领导都必须有的工作态度。

     ?与其说这是领导必须读的书,不如说这是每个人都必须读的书,这里面包含的人生哲理,绝对值得我们去深思。

     正如作者所说,品质闪耀在良好的传承中,这就告诉我们要博采众长,传承美德。“从我父亲的名声及对他的追忆,我懂得了谦虚和果敢。”“从我的母亲,我濡染了虔诚、仁爱和不仅戒除恶行,甚而戒除恶念的品质,以及远离奢侈的简朴生活方式。”“从我的曾祖父那里,我懂得了不要时常出入公共学校,而是要在家里有好的教师;懂得了在这些事情上一个人要不吝钱财。”“从我的老师那里,我明白了不要介入马戏中的任何一派,也不要陷入斗角戏中的竞争;我从他那学会了忍受劳作、清心寡欲、事必躬亲,不干涉他人事务和不轻信流言诽谤。”

     《沉思录》与其说是一本著作,不如说更像是灵魂的低语。你必须使自己安静下来,才能清晰地听见它的声音。当然,它本身又有一种使心灵宁静的力量。它是朴实的,作者从来没有想到它会发表乃至传世,他只是要说出自己心里的话,帮助自己进行一种精神和德性的训练。但它也表现出一种美,一种从纯净心灵中汩汩留出的美。“有多少人在享受赫赫威名之后被人遗忘了,又有多少人在称贺别人的威名之后亦与世长辞。”一句看似很平常的话,让我心灵受到一次次震撼和共鸣:“即使留万世名,你又知道多少?你又能享受当中的乐趣?你还在吗?”我们是不是该停下来好好想一下如何工作、生活、怎样为人处世呢?对待名与利,又有多少人看得清呢。作者说:“在我的父亲那里,我看到了一种温柔的气质,和在他经过适当的考虑之后对所决定的事情的不可更改的决心;在世人认为光荣的事情上他毫无骄矜之心,热爱劳作,持之以恒,乐意倾听对公共福利提出的建议;在论功行赏方面毫不动摇,并拥有一种从经验中获得的辨别精力充沛和软弱无力的行动的知识。”从这里我们明白到,

     只有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何必追求那些虚无的名利呢。正如奥勒留所说:“宇宙是流变,生活是意见。”他认为宇宙是变化的,时间是即逝的,人生及万物是短暂的,名利是易腐的,因此人首要也是唯一的选择,就是珍惜和把握现在的生活,这也是作者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完美体现,其宽广的胸怀及言行一致,践行渐进的优秀品质,特别值得我学习和敬仰的是其中:“人应遵从自然而生活,按照本性而生活,惟此,才是真正的幸福。”

     ?美国一位教授、《一生的读书计划》的作者费迪曼认为《沉思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说它甜美、忧郁和高贵。我们可以同意他的话,并且说,它的高贵,也许是来自作者思想的严肃、庄重、纯正和主题的崇高;它的忧郁,也许是来自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己和自身所处的混乱世界的感受;而它的甜美,则只能是由于作者的心灵的安宁和静谧了。何怀宏说:“这不是一本时髦的书,而是一本经久的书,买来不一定马上读,但一定会有需要读它的时候。近两千年前有一个人写下了它,再过两千年一定也还会有人去读它。”的确,《沉思录》这是一本记录自己与自己对话的书,因此没有过分的讲究辞藻、注意交代和结构安排,任凭思想随波逐流,有时戛然而止,有时话没说完又转到别处,让人似懂非懂,也许这也是我被吸引的原因之一吧。它常常需要我们将心灵沉静下来,去一遍又一遍地细细地从这些朴实无华的句子中读出些什么东西来,所以不要期待像读一本小说一样去读它,不然,你也许会因为它不是一个精美的体系而感到失望的。作为哲学著作,《沉思录》是人学著作,是人的哲学。哲学其实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最初的哲学,就是生活的,人生的,为人处世的。奥勒留在书中沉思个人伦理、社会伦理、精神信仰、国家与人民、灵魂与死亡这本书,的确值得我们每个人将其放在枕边,时常读读,虽然有些观点不是一读就懂的。还是那句话,《沉思录》,思考你的人生

     读了《沉思录》一书,对于如何正确看待人生和待人处事颇有启发和收获。这部黄金之书以庄严不屈的精神负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帮助人们去过更加美好的生活。法国雷朗指出,马可.奥勒使人有这么一种朴实的信仰:?面对宇宙自然,?一颗高贵的道德良心,是任何种族、国家,是任何革命、任何迁流、任何发现都不能改变的。

     ?《沉思录》所述,所有事物都是互相联结的,这一纽带是神圣的,几乎没有一个事物与任何别的事物没有联系。因为事物都是合作的,它们结合起来形成同一宇宙(秩序)。他还指出,理性的动物是彼此为对方而存在,所以在人的结构中首要的原则就是友爱的原则,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同类友好,意识到他们来自同一根源,趋向同一目标,都要做出有益社会的行为。?他除了强调人的理性以外,还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人不能脱离社会、脱离整体而存在。使自己脱离他人,或做出反社会的事情来,就好比是使自己变成脱离身体的一只手或一只脚。如果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就要致力于使自己与整体重新统一起来。他关于人的德行的强调中有许多感人的哲理,如要求人要按照本性生活,做一个真正、高尚、有道德的人。特别强调的是:?德行是不要求报酬的,?是不希望别人指导的,不仅要使行为高贵,而且要使动机纯正,要放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

     ?该书有许多闪光点、以下几点对己有很大启示:

     ?1?、博采众长,传承美德。

     ?正如他在《?沉思录?》中指出的,好的品德闪耀在良好的传承中。我们也要以此为鉴,学会?善于取人之长,丰富知识、提升境界、弘扬美德。

     ?2?、正确对待自己、他人,有一种包容的心。

     ?《?沉思录?》作者反复强调人的社会性,人不是孤独存在,因果的织机永恒地织着与你相关联的线。人们是彼此为了对方而存在的。我们每天都要准备碰到各种各样不好的人,但由于他们是我的同类,我们仍要善待他们。不要以恶报恶,而是要忍耐和宽容,人天生就要忍受一切,这就是人的义务。碰到任何事情都首先要检查自己做得对不对,不要随意责怪他人,要有一种克己忍让和包容的心。要懂得在人的关系结构中,首先的原则就是友爱。我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构建文明和谐社会将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3?、坚持顾全大局、维护社会利益。

     ?《沉思录》作者提醒自己和他人,要让你的行为和活动限定于有益社会行为,因为这符合你的本性。正由于我是一部分,对于一切出于整体而分配给我的事物,我不会不满意的。由于记住,我是整体的一部分,我就会对所有发生的事情就满意了。这是作者顾全大局、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一种崇高精神境界。当今,我们作为每一个社会人,很需要发扬这种精神,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维护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

     ?4?、正确对待人生,乐观面对生死,抓紧实现人生价值。

     死亡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要以一种欢乐的心情等待死亡,把死亡看做不是别的,只是组成一切生物元素的分解。而如果在一个事物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元素本身并没有受到损害,为什么一个人竟忧虑所有这些元素的变化和分解呢?因为死是合乎本性的、而合乎本性的东西都不是恶。总之,生与死之间的距离是很短暂的,看看在你之后的时间,再看看在你之前的时间,在这种无限面前,活三天和活三代之间有什么差距呢?当然,作者把生死看成是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坦然面对它,并不是消极等待死亡,而是珍惜生命、正视人生价值。我们必须抓紧时间,这不仅是因为我们在一天天地接近死亡,而且因为对事物的观照和理解能力将先行消失。这就告诉我们,人的生命不仅是短暂的、有限的,而且随着人的衰老,在死亡之前就丧失了对事物的观察理解能力和继续工作的能力。因此要在有限而宝贵的生命里,抓紧做好每一件事,以自己的勤奋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追求的,而应不断反观自己的内心,塑造自己的美好品德,并努力成为有德性的人。《沉

     思录》中的多卷所论主题均是围绕上述思想而作,例如:《沉思录》的第五卷主要讲到

     人生真正的善好是对智慧和理性的追求;第七卷写到要正确看待痛苦和名声,保持自己

     的仁爱和善德,以及第九卷“德性”应作为幸福人生的最高追求。

     马可·奥勒留极力主张完善道德,提倡仁爱和善良,努力培植诚实、忍耐、公正、

     谨慎等有内在价值的品德。他的著作《沉思录》即为我们很好地呈现出其“德性观”,

     首先,他强调人应当追求德性而不是快乐,“当你打算投身快乐时,想想那些和你生活

     在一起的人的德性,例如某个人的积极,另一个人的谦虚,第三个人的慷慨,第四个人

     的某一别的好品质。因为当德性的榜样在与我们一起生活的人身上展示,并就其可能充

     分地呈现自身时,没什么能比它们更使人快乐的了。因此我们必须把这些榜样置于我们

     的面前。”

     ①

     其次,他也为我们展示了“德性”的崇高境界,即做了好事不应仅是为了获

     取回报,而是要为了追求“德性”本身而不断地践行它。“有的人才帮了你一点忙,就

     要求你慷慨回报;另一些人也许要收敛一些,不过,他们心里牢记住了这点恩惠,只是

     总以债主索债那样的目光看着你罢了。第三类人则几乎不知自己的所为(善在哪里)。

     他们像结满葡萄的葡萄藤,并不期待什么人的感谢。快马和猎狗在奔跑时并无声息,蜜

     蜂在采蜜时也没有嗡嗡声。因而,人若行善,就不要说出来。他所期待的,只是再一次

     行善的机会,就像那葡萄藤在等候下一季再作奉献一样。让我们效仿那乐于助人者吧,

     心中不要挂念自己的善行。”

     ②

     同时,他认为没有任何外在的力量能剥夺一个人的德性。“假设人们杀死你,把你

     切为碎片,诅咒你。那么这些事情怎么能阻止你的心灵保持纯净、明智、清醒和公正呢?

     例如,如果一个人站在一泓清澈纯净的泉边诅咒它,这清泉决不会停止冒出可饮用的泉

     水”

     ③

     ,以及“关照内心,善的源泉是在内心,如果你挖掘,它将汩汩地涌出。”

     ④

      因而,

     只要你愿意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并为此付出不懈的努力,那么,就可以达到自身品德

     的完善。

     作为罗马帝国的皇帝,马可·奥勒留特别强调王者也要以道德自律,并具有仁爱之

     德,广施仁政,以博大的胸怀造就清明的政治;切不可纵欲无度,酿成荒淫暴虐之君和

     奢华腐败的政治。不仅如此,他还主张君王要能够因德受怨,“国王的命运就是行善事

     而造恶誉”。

     ⑤

     但凡对人德性的培养无用的东西,例如对财富﹑权力以及名誉等的贪恋均

     要舍弃,这样人才不会因无止的欲望而受累。帝王如若也不沉迷于享乐,而是恪尽职守,

     为臣民谋福利,那也就不会有现实的暴君了。

     他还宣扬一种服从罗马帝国社会整体的道德论。他认为人心中的道德感就是做一个

     合乎理性的社会的人,履行人的职责,“那对蜂群不好的东西,对蜜蜂也不是好的”

     痛苦﹑羞辱中磨砺德性就是幸福。可以看出,该派的德性论包含着对被统治民众包括奴

     隶的道德规范,要求他们安于现状,在苦难中修炼灵魂,它实质上是一种道德安慰剂,

     也是献给君主的一种道德统治术。

     斯多亚哲学所提倡的禁欲主义,主张弃绝一切肉体的享受,刻意追求超凡脱俗的卓

     越品性深深影响了马可·奥勒留。他虽从小接受了多种教育,可却越来越倾心于哲学思

     辨。十多岁的他就学习过一种简单朴素的生活,身披古希腊与罗马哲学家常穿的简陋长

     袍,模仿他们的生活方式,艰苦自约。小小年纪的马可·奥勒留常常一脸严肃地思考人

     生和道德问题,看起来深沉而持重。正是在当时罗马所盛行的斯多亚派哲学思想的熏陶

     下,他养成了宽容﹑谦和的品性,即使是在政务繁忙,战事频繁的日子里,依然可以顺

     应本性,过着有德性的生活。同时,斯多亚派关于“德性”的思想主张在马可·奥勒留

     的身上得到了很好地体现。作为广袤罗马帝国的皇帝,他恪尽职守,兢兢业业,为帝国

     的事务日夜操劳。不仅如此,他也在以一位斯多亚哲人的思想来治理国家,他特别推崇

     以德治国,这在其对罗马政治﹑经济﹑法律﹑宗教以及社会教化等方面所采取的政策措

     施上均有体现。

     马可·奥勒留之后,斯多亚主义到了尽头。“因为每个人都成了一个斯多亚主义者”,

     这不是说每个人都坚持斯多亚主义的信条,而是说斯多亚主义所说的都成为了公共的认

     识。

     二﹑ 主要内容

      马可·奥勒留的“德性观”(the concept of virtue),更强调意志要服从理性,因循自

     然而生活。理论上的德性,在于好好的思想,对于事物的本质能有正确的观念;而实践

     的德性,在于好好的生活,并按着理性来行动。马可·奥勒留在《沉思录》中写道“我

     们真正应该做出认真努力的是什么呢?只有一件事情:正直地思想,友善地行动,诚实

     无欺并陶冶一种性情。”

     ①

     《沉思录》是马可·奥勒留对人生和伦理道德问题深入思考而总结的思想精髓,这

     本小册子的言语无不体现着他对人的善良﹑勤勉﹑朴素及诚实等美好品德的推崇。马

     可·奥勒留认为唯一的善是对高尚品德的追求,而其它的事,如名誉﹑财产﹑快乐等全

     都不能与德性相提并论。因为在世人眼中具有巨大价值的财富、权势等这些东西全都是

     空洞的、无意义的、易朽的;只有德性,如谦虚、虔诚、忠实等美好品质才是永存的,

     是唯一值得推崇的。人生是极其短暂的,即使这样,活着的人也要履行义务走完人生,

     而为了很好地履行自己的义务,便要追求有德的生活。因而,他竭力主张人应当高尚的生活,既不应当使自己沉湎于低级趣味之中,也不应当在愤怒的抗议中垮掉,应当从对

     苦难的顽强忍受中和从对死亡的平心静气的服从中,得到他们所能得到的满足,过一种

     有德性的幸福的生活。总之,马可·奥勒留认为功名利禄这些不是我们短暂的生命所应

     

     ①

      [古罗马]马可·奥勒留:《沉思录》,何怀宏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年,第 38 页。

      6

     势稳定。正是在这样的处境下,马可·奥勒留不得不对帝国的命运和人生的意义进行深

     入地思考,从而成就了他那种顺应本性﹑追求德性的哲学理念,这也是其著作《沉思录》

     里所强调的思想核心。

     (二)思想来源

     斯多亚派是西方希腊化时期三大哲学流派之一,影响深远。它虽源自古希腊,但主

     要发展还是在古罗马时期,特别是罗马帝制从兴盛趋于衰落这一时期。这期间,在罗马

     的知识分子和群众之中有一种精神的不安在逐渐增长,这使得他们远离政治生活,转而

     去寻求内心的快乐和灵魂的拯救,此种情况导致斯多亚学派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哲学,

     在罗马的各阶层中流行,并在帝国境内广泛传播。作为一国统治者的马可·奥勒留从小

     就深受当时罗马盛行的斯多亚派哲学的影响,并且他本人就是晚期斯多亚派哲学的代表

     人物之一。

     从斯多亚派哲人的思想主张中可以看出,它不单是一种哲学,更是一门探究实际伦

     理道德问题的学问。晚期的斯多亚派哲学家特别关注的是:在一个个体难以把握自身命

     运的广大世界里,如何让自己有限的一生发出善的光辉?他们认为:在一个人的生命中,

     唯有德性才是唯一的善。所谓“德性”(Virtue)指的是人内在的优良品质。具体而言,

     德性一方面包括人对自己应承担的责任以及应尽的义务的认同,另一方面还包括对善﹑

     德等美好品质的追求。因而,在该派哲人眼中,人最应追求的是德性,并希望人们要只

     为了“德性”这一目的而积极主动的实践德性,尽你应尽的义务。

     要将德性落实到行动上,则要完全靠自己,只要你愿意,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拦。斯

     多亚派哲学家们主张区分对待以下两种情况:对于不在我们力量范围之内的事情,例如

     疾病、死亡等,我们要欣然接纳;而我可以做在我力量范围之内的事情,努力使自己成

     为一个正直、高尚、有道德的人。所以,个人对德性的追求不应受到权势﹑财富﹑名誉

     等的影响。最典型的例子是,同为斯多亚派哲学的代表人物,马可·奥勒留是罗马帝国

     的皇帝,而另一位叫爱比克泰德的人则是奴隶出身。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地位如此悬

     殊的两个人同样都可以探讨人应具有的高尚品德,并努力过一种有德的生活。

     不仅如此,斯多亚派哲学家还都比较重视整体﹑重视义务。他们认为,人是不能脱

     离社会﹑脱离整体而存在。个体要顾忌整体的善来行事,不能只凭借个人的欲望,或是

     只顾忌到某个局部共同体的利益。有德性的人是应该为公共利益着想的。因而,他们要

     求人应勇于承担起他的社会责任,认真履行其职责。

     总而言之,晚期的斯多亚派哲学特别注重道德及其实践,带有禁欲主义的德性论突

     出,并具有广泛影响。斯多亚主义的德性论为罗马帝国的稳定统治提供了伦理道德方面

     的依据。该派主张帝王要以德治政,自身要有仁慈﹑宽容和普遍爱人的德性。其对统治

     者的道德要求是一种统治艺术,安敦尼王朝的几代贤明之主是有所实践的。同时,斯多

     亚派的德性论号召被统治者要以理性克制邪念肉欲,追求善,服从天命,劝导在疾病﹑5

      9

     “照看好自己的灵魂,使自己的行动符合理性并与社会协调,以促进人类公共利益”

     ①

     ,

     这里的“公共利益”对这位皇帝而言就是维护罗马帝国的整体利益,这也正是他道德论

     的基本宗旨。因此,当帝国遭遇蛮族入侵时,马可·奥勒留义无反顾地率领罗马军队以

     坚定的决心来保存帝国疆域的完整。

     在这里,我试将西方历史上著名的斯多亚哲学家马可·奥勒留的思想核心——德性

     观与中国古代的传统主流思想作个比较。马可·奥勒留的德性观和儒家的伦理观在一定

     程度上是有相似之处的。比如:马可·奥勒留对人内在的美好品德特别推崇,而孔子也

     一样,他提出“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

     思问,忿思难,见思义。”

     ②

     马可·奥勒留还比较重视个人对社会责任与义务的承担,这

     与儒家孔子所强调的遵循社会之“礼”有异曲同工之处,比如论语中写到“君子之仕也,

     行其义也。”

     ③

     在待人处事方面,马可·奥勒留也像儒家的“忠恕之道”一样提倡与人为

     善,对待曾经冒犯过我们的人要宽容。但不同之处是马可·奥勒留更强调德性的追求以

     及道德的完善要全靠自己,而儒家的思想更多的是在于调节社会伦理秩序,具有社会和

     政治倾向性。此外,墨家的勤俭自勉与道家的“道法自然”,即按照自然本性来生活的思想也与马可·奥勒留的德性观思想颇有相通之处。

     总之,马可·奥勒留骨子里充满着对人性尊严的肯定,充盈着对人类理性的崇尚,

     特别是充溢着一种瞩望永恒的自我策励的奋发进取的精神。当然,有着宽容和普遍爱人

     思想的马可·奥勒留更强调对其德性观的践行。“全然不要再谈论一个高尚的人应当具

     有的品质,而是要成为这样的人。”

     ④

     因此,为了能够把一切做好,马可·奥勒留付出了

     真诚的努力,并不断地审视自己的行为。

     细想一下,古代许多统治者为了争权夺势,不惜采取任何手段。而马可·奥勒留不

     仅不迷恋独裁和专权,而且坚持让同养兄维鲁斯和他一起继承皇位,分享王权,共执朝

     政。他还特别喜欢爱比克泰德讲授的关于皇权的限制,认为即使是皇帝也无法避免发烧

     ﹑晕船﹑火灾﹑地震……或者悲伤和嫉妒。为了避免独裁,马可·奥勒留强调要与元老

     院共治协商,并与元老院形成了紧密的联系。总之,在马可·奥勒留眼里,权势﹑财富

     ﹑名誉等在本质上都是过眼云烟。在《沉思录》中有许多片段描述了他蔑视权利的超然

     精神,例如“有多少人在享受赫赫威名之后被人所遗忘”等。

     ①

      在《角斗士》(Gladiator)这部电影中,虽然演到马可·奥勒留想让勇敢善良的马

     可西姆斯继承他的皇位。但在罗马历史上,马可·奥勒留却让其亲生儿子康茂德

     (Commodus)执掌起罗马帝国的权柄。“皇帝将皇位传给自己的亲生儿子”这种做法,

     废除了前代皇帝们的收养继承原则,世袭之制将再度开始,从而又回到了朝代继承的老

     路上。马可·奥勒留的儿子康茂德全无前任皇帝们的良好传统,仅以野心和残忍见闻。

     虽知道这样做可能会为罗马帝国招来危险,但他谨慎地考虑到如若一个皇帝真的剥夺其

     子的皇位继承权的话,那很有可能会使皇子及其同党发生叛乱,从而威胁到罗马帝国的稳定。所以,康茂德一旦存活下来,马可·奥勒留便面对着一个艰难的抉择——要么杀

     掉他,要么立他为接班人。马可·奥勒留选择了后者,是希望通过他的培养和教育使康

     茂德能够成为一个品性良好的接班人,但结果却并不令人满意。在马可·奥勒留逝世前,

     唯一不放心的是他那即将继位的儿子,担心康茂德会像其他不称职的,行为出轨的年轻

     统治者一样遭遇灭顶之灾。所以他嘱托亲友要像父亲一样对待康茂德,尽力辅佐他治理

     朝纲。尽管有康茂德这样一个儿子,但人们对马可·奥勒留的道德评判依旧稳固,他依

     然被人们当作道德的榜样。

     (二) 勤于政事

     虽然马可·奥勒留整日缠身于帝国事务,但他却没有厌烦﹑憎恨。在《沉思录》第

     五卷开头部分有一段内心独白“早晨当你不情愿起床时,让这一思想出现——我正起来

     去做应该做的工作。如果我是要去做我因此而存在的工作,那我有什么不满意呢?难道

     我是为了躲在温暖的被子里睡眠而生的吗?——虽然这样会比较惬意。——那你的存在

     只是为了获取快乐,却全然不懂得去努力和付出呢?难道你没有看到小小的植物﹑小鸟

     ﹑蚂蚁﹑蜘蛛﹑蜜蜂都在一起工作,从而有条不紊地尽它们在宇宙中的职分吗?难道你

     还不愿做应该做的工作,不赶快做那合乎你本性的事吗?——当然休息也是必要的——

     休息是必要的,但自然也为这确定了界限,但你还是越过了限制。你若爱自己,你就将

     爱你的本性及其意志,而你对你的本性的尊重却还不如杂耍艺人尊重杂耍技艺、聚财者

     尊重他的金钱、或者虚荣者尊重他小小的光荣。这些人,当他们对一件事怀有强烈爱好

     时,宁肯不吃不睡也要完善他们所关心的事情。而在你的眼里,难道有益于社会的行为

     

     是讨厌的,竟不值得你劳作吗?”

     ①

     显然,马可·奥勒留认为人皆有其生存的价值,这

     种价值决然不是单纯追求肉体的舒适与快乐。在得到必要的休息之后,就应当是做那些

     于社会有益的事情,唯有如此,一个人才能真正的做到顺应自己的本性,才能实现其生

     存的价值。因此,他谴责懒惰,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着他的这一主张。马可·奥勒

     留恪尽职守,勤于政事,以极强的责任感来缓解罗马帝国的危机,并努力维持国内的和

     平。

     马可·奥勒留作为罗马的帝王背负着很大的行政责任和决断。161 年秋,罗马遭受

     了一场严重的台伯河洪灾,洪水摧毁了很多建筑物,庄稼受灾严重,并引发了饥荒。马

     可·奥勒留则努力加强河水防御工作,修建新的防洪工程,以免河水泛滥造成破坏。到

     他执政末期,已建立起了一个以罗马城为基地的高级管理机构,用以提供洪水警告和洪

     水防御。而参加帕提亚战争的士兵们在返回罗马时,也将瘟疫带回。167 年,瘟疫在罗

     马大规模爆发,在人口聚居的地区,疫情更为严重。瘟疫吞噬了无数人的生命,使罗马

     人口锐减。这不但影响了兵源的补充,而且减少了国家的税收,使罗马出现了严重的财

     政危机。面对无形的敌人,马可·奥勒留尽其所能地控制疫情,并“制定了最严格的关

     于埋葬死者的法律”

     ②

     。

     马可·奥勒留还是第一个与中国发生直接联系的罗马皇帝。《后汉书》曾记载,“至

     桓帝延熹九年(公元 166 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

     一通焉。”

     ③

     这里大秦王安敦即是罗马的马可·奥勒留皇帝,他派使节送来象牙﹑犀角,

     并与中国建立通商关系。由此可见,马可·奥勒留还是一位乐于与外国建立友好关系的皇帝。

     总之,马可·奥勒留在位期间,勤于政事,认真履行着作为皇帝的职责;他体恤民

     情,领导罗马人民抵御洪水﹑地震以及瘟疫灾害,为罗马的安定与繁荣呕心沥血。以上

     这些均是马可·奥勒留对其德性观践行的体现,其德性观要求人要勤勉﹑理智﹑仁爱,

     作为罗马的帝王则更应如此。

     (三) 实行仁政

     马可·奥勒留执政期间,努力坚持并推行其德性观,待民如子。他常常困扰于怎样

     做一个“好”皇帝,因此,他比较在意别人对他的评价,认为考虑别人的观点是一种道

     德的需要。对于马可·奥勒留来讲,他觉得听从这么多和这么好的朋友的建议,比仅仅

     让他人服从其个人愿望要更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