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如何看待课堂中“散乱”的活跃|课堂活跃

    时间:2020-02-03 14:09:32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自从进入了课改以来,语文的课堂的确比过去活跃了很多,注意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的多了,使用多媒体的多了,让学生表演,画画,游戏的多了,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学习的多了......
       华丽的外表总能眼感许多实质的缺陷,这样的教育改革固然不错,然而,这种情况下,也出现了一些失度失衡的现象.记得以前看过一位老师上<<乌鸦喝水>>,一开始就让学生看多媒体小故事,提出不懂的问题,然后就是演示"乌鸦"是怎么叼石子,瓶子里的水是怎么慢慢升上来的,再让小朋友练习表演,最后又分组讨论:你还能帮乌鸦想出一些喝到水的方法吗?如果我们只是一味的附和,那这堂课算是成功的,学生又是看多媒体,又是表演,又是合作学习,热热闹闹的.然而我却认为,这种课活是活了,却上得飘了,一堂课下来,学生读书的时间不到十分钟,又没有安排写字,把语文的本题给丢失了,因此,有人评价这样的课是哦“散乱的活跃"
        那么,为什么会给人这种散乱的感觉呢?
        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主次不分,不考虑语文学习的特点,是造成"散乱的活跃"的重要原因.
        在语文课堂上,要分清何为主,何为次;什么是目的,什么是手段,活跃失去了目的,为活跃而活跃,当然会给人散乱的感觉了.如前面我说的那堂课,多媒体展示,表演等成了主体,所有该让学生阅读和思考的活动,全被多媒体越趄代庖了,这就是本末倒置,散乱不足为怪.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是告诉我们,阅读应让学生有充足的读书时间,表演,画画,多媒体的运用等等,其实都是帮助学生"读懂"的手段,把这个关系摆正了,各种教学活动就有了明确的指向,课堂上的"活跃"就不会给人散乱的感觉了.
         还在学校的时候,学校每一学期都会为我们安排一些时间播放优质课教学实例.记得那一次于正永老师教学的<<梅兰芳学艺>>这篇课文给我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懂紧盯的饿意思,单单的词语解释学生也无法透彻理解.当我们还在想于老师会怎么给学生解释这一个词语的时候,于老师已经站在了椅子上,只见他用手中的话筒为鸽子作翱翔状,让学生的视线紧跟着鸽子转来转去,他告诉学生,这就是紧盯.一个简单的动作,无需复杂的过程,却让学生充分理解了其含义.还有学生对"梅兰芳的眼睛会说话了"一句不懂:说话要用嘴巴,眼睛怎么会说话呢?于老师说:"我们来试试眼睛会不会说话"他请一位学生到前面来,要他用眼睛来表现"我瞧不起你",这个同学就昂起头,直翻白眼.又让他表演"我很喜欢你"他便眼含笑意,频送秋波.这一下,同学们频频点头说"眼睛还真会说话呢"由于充分体现了以表演助读,角度把握得很好,让人感到这样的课不光生动,而且实在.
        作为语文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考虑语文课程的固有特点,也就是要通过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形成各自的独特体验,而不是游离于语言文字之外,抓住一点,引申开来,云里来舞里去,搞所谓"发散思维".语文课文中的一篇篇课文,包含着作家个人独特的人生经验和情感体验,呈现出作家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创造力,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像空间.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对课文的解读就会有所不同.有位老师教<<早春>>这首诗,问学生:你是怎么理解"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有的学生说:我觉得这跟看报纸上的照片是一样的,隔一定距离看,照片上的饿图像很清楚,可是贴近看就不同了,只是一片密密麻麻,有疏有密的小黑点."草色遥看近却无"应该也是这个道理.有的学生说:有一年初春,我和爸爸到公园里玩无意间看到远处枯草上泛出一片青青的颜色.我好奇地走到近处,却又看到稀稀疏疏的饿新草芽,像一根根针.我体会,远处看得到,而近处看不到的,是指草的颜色而不是草的本身.你看,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对同一句诗的理解和体验就有所不同,但又却是很有创意,殊途同归的.这样知道学生开动脑筋,细心体验,不就是将创新能力和语文素养结为一体了吗?
    相关热词搜索: 散乱 如何看待 课堂 活跃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