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思考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时间:2019-05-31 03:25:05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其本特点。语文学科的特性突出了其在培养学生文化知识和素质能力方面的重要性。中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挖掘语文的魅力,担起语文教学的使命。
      一、让阅读习惯成为学生的一种修养
      阅读对人生的影响不可一概而论,过分强调读的用处,强调它的功利性,会降低阅读的乐趣,所以还是以平常心看待学生的阅读,能够养成阅读的习惯,即是一种难得的修养。
      真正的阅读是严肃和娱乐并存的,这里的严肃,不是一本正经地学,而是愿意放下心中固有的判断,去深入剖析,并有自己的思考。同一本书、同一句话对人的启悟也不一样。所谓娱乐,不是一味的媚俗的恶趣味,而是发现自己感兴趣的点,从中获得长久乐趣,即使是枯燥的东西,如果能挖掘出不一样的东西,那么这样阅读的过程将是有趣的。
      我们过去的教育是填鸭式的,总是把过深的东西交到学生手里,又设下了很多限制,要如何如何才能正确,不允许这个、那个。实质上,阅读最重要是从中获得快乐,有所体悟,不要给学生设限,否定那些与考试无关的阅读。其实,知识是相通的,学生看似无关的阅读却能推进整体的学习素质。
      理想的阅读境界就是阅读的个性化。对于学生来说,这种阅读的个性,主要体现在对文章的理解上。他们往往有着与众不同的观点,虽然这些理解很可能不同于教材、教师的解释,但却表明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这就是一种很典型的个性化阅读现象。语文学习的全过程应该包括两个方面,除了课内还有课外。从内容上来说,课内是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起点,也是主阵地。课外阅读是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延伸。我们要通过课堂阅读习惯的养成与方法引导,逐步建构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从而达到能自主有效地进行课外个性化阅读的目标。
      二、实行道德情感的教育策略
      1.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教师要以情育情。教师首先要以真挚爱心和感情感染学生,使学生感受到关爱和温暖,这种情况下教师关于道德情感的教育和渗透才会引起学生的共鸣,起到应有的作用。此外,教师还要在讲课时、与人相处时以及对人、事、物做出评价时,表现出符合道德要求的情感表达,从而使学生在这样的榜样引导、熏陶下逐步形成积极的情感。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的能力,如果发现学生有不良情绪要设法及时引导和消除。例如,为自己取得了好成绩而高兴是正常的,但高兴之余同时贬低他人,就不合适甚至是不道德的。对后一种表现,教师要予以教育和引导,使其道德情感健康发展。
      2.教师要以知育情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情感以道德认识为基础,并且随着道德认识的发展由直觉性发展到形象性,再发展到理论性,即道德情感的水平和道德认识的水平有密切联系。因此,培养道德情感可以采取先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然后激发出他们的情感体验,接着再引导其情感体验不断概括和深化的策略。例如,教师在分析道德范例时,对好的行为明确表示赞扬,从而使学生在领会道德要求的同时,产生肯定、愉快的情感体验;对不良行为明确表示反对,从而使学生相应地产生否定、愤慨的情感体验。这是一个由知到情、以知育情的过程。
      3.通过以境育情培养道德情感。道德情感的表现往往具有情境性,所以,道德情感的培养也要注意情境性。这里说的是后一种情况,在培养时要创造某些情境以便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组织学生活动时,从活动内容到现场气氛都要考虑学生的情感投入和共鸣程度,尽量让学生在情境交融中受到情感教育和熏陶。
      4.舆论强化,以群促情。在班级生活中,良好的舆论环境无疑有利于健康道德情感的培养,而不良的舆论环境其作用无疑是消极的。所以,教育者应培育、营造健康的学校和班级舆论环境,让学生在集体中通过集体受到积极健康的道德情感教育。
      5.形象激发,促情共鸣。语文教材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与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教材中的名家名篇,不仅充满艺术性,而且极富思想性、人文性、德育性。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对教材文化底蕴的挖掘,通过讲解和对课文带有艺术化的情境设计,让学生在情感和情绪上产生某种刺激,真正情有所钟,从而达到文道统一。利用语文教材中具体生动的形象引发起学生的情感的共鸣,即是文以载道。例如,讲《藤野先生》时引导学生深入领悟鲁迅先生的爱国精神;用古诗词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即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是课堂学习中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教师的作用则是隐性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我发展的教育是中国教育转型时期对教育模式的一种探索,它以引导学生主体逐步按照社会方向学会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发展自已为核心。它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自我发展成为马克思所说的具有人的类本质——“自由自觉的活动”,它将建立起把服务祖国人民与实现自身价值相统一的教育机制。当前教学的主流是强调学生的主动发展。主动发展的内涵是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主体意识,有较高的成就动机;热爱学习,求知欲强,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会学习,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主动地规划自己的学习任务和发展方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是能思考、能活动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学得好坏取决于他们的主观努力和能动作用。教育者的种种努力,都是为使受教育者知道应该怎么学,都是为了使学生愿意学、喜欢学、主动学。
      总之,在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摆脱旧的束缚,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在实践中进行探索,语文教学质量才能提高,学生才能走近语文。
      【责编 张景贤】

    相关热词搜索: 中学语文教学 思考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