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初中语文课堂对话中的非期待答案研究】 初中语文课文

    时间:2019-05-24 03:18:09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而对话教学是旨在发展批判意识、自由思想、独立人格、关心伦理和民主的社区。师生问答中期待与非期待答案同时存在,非期待答案蕴含着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创新意识,其产生与教师的个人问答方式、问题类型等有关,鼓励、引导学生的非期待答案,有益学生思维和身心发展。
      关键词:师生对话 非期待答案 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76-02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想说不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扣之其小则小鸣,扣之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学记》将善于处理对话关系作为教学的重要部分,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然而,师生问答中伴随着期待答案和非期待答案的产生,教师认可期待答案,却常常排斥非期待答案,使课堂教学陷入一种教师主导的困境中,无法实现真正的平等对话。而非期待答案蕴含着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更具有研究意义。
      一、非期待答案的涵义
      非期待答案是一个相对陌生的概念,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做出的问答,即为期待答案。叶澜认为,“教学过程成了教学预设的实施过程,课堂教学就是从预设到预设,根本没有期待生成的过程。教师对于学生为什么回答不出期待答案不做思考。老师的课上得好不好取决于学生在不在状态、配合得好不好。我们没有认识到‘非期待答案’恰恰是学生的创造力在日常教学中的迸发。”
      随着大家对课堂教学的关注,对非期待答案的关注,有研究者提出,非期待答案是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师生交往对话过程中,教师在提问时已经预设或者潜在一个其可以理解、接受的答案或答案域,并期待学生呈现的答案能够与此符合,当学生的答案超出了教师期待的或者潜在的答案或者答案域时,就为“非期待答案”。
      二、关注非期待答案的意义
      笔者认为,非期待答案蕴含着丰富的价值,合理地对待非期待答案,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建构更有意义的师生对话,和谐师生关系,提升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创造力,开发更广阔的课程资源。
      1.激励学生自主思考,更好地使人生成为人
      鲁洁认为,基于生活哲学的教育是站在人的主场上的教育。人自身的生成与完善是整个人类生活和历史发展的终极目的,而教育这一实践活动在实现人类的终极目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育的存在根据和基本使命就是要使人生成为人。非期待答案蕴含着学生的独立自主思考,是学生的思想成果,是打破传统对标准答案的追求。尊重非期待答案,是尊重学生的体现,真正意义上实现话语权的平等,促成人的自身生成和完善。
      2.提升师生沟通的有效性,建构更有意义的师生对话
      对话教学是教师、学生都取得了平等地位的教学,学生不再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开始有了自己的发言权,既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又可以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看法。师生之间可以争论,可以探究。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借助有意义的交流,不断探究和解决教学中发生的问题,以增进教学主体间的理解,提升师生教学质量的过程。
      3.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非期待答案蕴含着学生的思维成果,学生独立思考往往不完全同于常规的课本标准答案,打破了追求标准答案的常规,鼓励他们综合思考,更好的促进了他们发散思维的发展和创造性想象的发展,有效培养其创造性思维。
      4.蕴藏丰富的教学资源,有利于开发更广阔的教学资源
      每一个学生个体都是一份教育资源。非期待答案是结合个人经历与学识自主回答的凝结着智慧的答案,在其给予的答案中,往往能给众人更多或更深思考的维度。激发学生更多的非期待答案,有助于获取更广阔的教学资源。
      三、非期待答案的作用机制
      课堂交往中,教师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构建有意义的师生对话、和谐的师生交往。学生独立思考,重新组织信息,给教师以反馈。教师从学生的反馈中提取有效的教学反馈,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对于学生给予的非期待答案,教师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分析,以达到有效教学的目标。
      在师生的对话交往中,师生的思维得以有效碰撞,以便形成更好的认知。教师以生为本,对学生的积极思考给予积极正向的反馈,有效平等沟通,能有效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性,让学生领悟到自身存在的意义,实现个人价值。就课程资源而言,教师根据学生的答案,开发更多的课程资源,教学相长。
      四、非期待答案反映的师生对话问题
      非期待答案在现实的操作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本研究以西安某初中的语文教学为例,进行了长期的课堂观察,问题如下:
      (一)就非期待答案的产生而言
      1.低效的课堂提问质量影响着非期待答案的产生。课堂提问质量越高,非期待答案产生的几率越大。对于问题质量,有以下四个因素影响:问题数量,提问方式,问题类型,回答方式。
      三位教师的课堂行为观察分析图
      (1)问题数量:存在教师课堂提问数量过多,师生对话有效性低的情况,不利于非期待答案的产生。Y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数量达60个,学生回答次数近120次,有效对话却很少。低效的教师提问浪费了有限的课堂时间,学生疲倦,也导致了非期待答案的减少。
      (2)提问方式:课堂提问中以封闭性问题为主,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Y、Q教师的封闭式问题比重在70%以上。然而,封闭性问题只需学生回答是或否,对或错的问题,这样不利于产生非期待答案,即使产生了一定意义的非期待答案,其实际参考意义以及教学反馈是较少的。
      (3)问题类型:课堂提问中以记忆类和理解类问题为主,运用类和综合类问题偏少。Y、Q教师非期待答案产生比重较少也是由于理解性和记忆性的问题偏多。不同类型的问题,其属性、功能不同,因而在其基础上形成的问题效能也不同。如记忆类问题属于认知-记忆的事实性问题,要求学生回忆或识别信息,理解性知识属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复述信息展示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此两种只要考虑的是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非期待答案。
      (4)问答方式:课堂问答方式存在着不合理情况,以齐答为主,个答为辅。H教师个答为主,齐答为辅,Y教师却有50%以上的齐答率。齐答学生反应时间短,也一定程度说明了问题的难度偏易,需要学生独立思考的内容偏少。齐答是教师获取班级整体教学反馈的方式,齐答应控制在一定的数量比重内,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进行个人回答,以便学生独立思考。
      2.学生积极性影响着非期待答案的产生
      课堂问答中存在着不公平,影响了学生们的积极性。非期待答案的产生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但三位教师在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时选择男生回答的比例分别为63.16%,70.8%,54.5%,一定意义上存在着教育机会的不公平,减少了女生参与课堂的机会,课堂上勇敢表达自己观点的比重也偏低,学生积极性的下降,制约着非期待答案的产生。
      (二)就教师教学反馈而言
      教师给予学生正向的积极反馈偏少。Y、Q、H正向评价分别为3.54%,57.1%,42.0%负向和无评价分别为52.22%,25.8%,18%。Y、H两位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的反馈正向评价偏少,中性、负向、无评价偏多,根据强化理论分析,正向的刺激会产生正向的行为。青少年早期在其言行收到肯定和赞赏时,会产生强烈的满足感;反之,易产生强烈的挫折感。
      五、给教师的建议
      非期待答案普遍存在在课堂中,非期待答案的有效处理,可以构建更有意义的师生对话,教师应合理从非期待答案中提取有效信息,促进学生发展,建构人的意义,现提出以下建议:
      1.提高师生对话的问题质量,为非期待答案的产生创设更和谐的环境
      教师进行师生对话时,坚持学生主体、平等对话、情感体验、人文渗透、开放心态。在提问时,有效提高问题质量,少而精,有效优化课堂教学活动。优化问题结构,提高运用性和综合性问题的比率,减少齐答的比重,给予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和学生表现的机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师生对话创造更和谐开放的环境。
      2.鼓励学生的非期待答案及创造性,有效开发蕴藏的教学资源
      包容的看待学生的非期待答案,用口头语言或行为举止认可学生的回答,挖掘其中的有效资源,寻求教师得出非期待答案的根源,不仅教会他们是什么,更教会他们为什么以及思维过程。对于有效的课程资源,可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堂探究或者研究性学习,在鼓励学生、给予学生关怀和支持学生的同时,更好的进行教学活动。
      非期待答案超越了课堂标准答案,对于构建师生间有意义的对话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非期待答案,不仅有语文教学意义上的对话,还有心理学意义上的对话,更重要的是平等对话是一种心灵上的交流。在师生对话中,教师要真正民主、平等,促使师生进行有效沟通,从非期待答案中寻找真正鲜活的知识和思考源,才能使教育真正回归本真,真正促进人的生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7页
      [2]鲁洁,《教育的原点:育人》,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M],2008年12月卷,第18页
      [3]郑金洲,《新课程课堂教学探索系列对话教学》[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2页
      [4]彭聃玲主编,《普通心理学》(修订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45页
      [5]曾华英,《课堂教学中问题效能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硕士论文,第13页
      [6]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344页

    相关热词搜索: 对话 初中 答案 期待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