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建构主义教学观在小学课堂中的应用策略: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

    时间:2019-04-02 03:13:22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 要: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是个知识建构过程,学生是自主学习知识的建构者,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中介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要起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帮助者的作用,建构主义教学观可以有效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学习过程富有乐趣,本文指出传统教学观向建构主义教学观应从改变现行教育环境、正确定位师生角色、调整传统教学方式三个方面进行突破。
      关键词:传统教学观;建构主义教学观;课堂;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5-0176-01
      建构主义理论的精髓是:以人为本即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这个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者积极、自立、自主进行学习建构的过程;教师是促进学习者发挥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组织者、指导者、引导者、参与者、研究者和管理者。因此,高效、优质的教学模式应该是学生通过教师行之有效的引导和启发,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践知识的掌握、专业技能的积累、职业素养的提高的过程。数学学习是学生以已有的知识或经验为基础,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而建构起知识意义的过程。当学生接触到新知识时,他们会自觉地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知识加以改造,将其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此时称为同化);而当原有的认知结构无法容纳新知识时,他们则必须对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以使与新知适应,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此时称为顺应)。学生就是在这种同化与顺应的过程中实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因此以建构主义教学观统领教育教学工作已成为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一、建构主义教学观的特点
      1.学习的建构性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将知识由外到内进行转移和传递的过程,而是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进行相互作用、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该过程中,学习者对当前信息的理解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原有知识经验不是简单地提取和套用,而是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原有知识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这种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的量的累计,这种建构具有独特性,具有不可替代性。
      2.教师的中介性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和帮助者,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教学的进行,把教师管理学习的任务转移给学生,强调在教师指导下的发现。在课堂讨论中,教师是“主持者”而不是“讲授者”,如果在学生的发言中插话,往往会影响学生的发言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会根据课堂情况调整教学方式,不会固守课前准备的教案,会注意学生发言的特点,调整讨论的组织形式。如有主角发言、有主题无主角发言等,这种教学观弱化了教师的权威性,强化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
      3.学生的主体性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在教育过程中,学生蕴含着丰富潜能,在内外因素相互作用下会将这种潜能进行开掘和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没有学生主体性的参与,教学方式就是灌输式的。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取决于知识量的累计和知识生成的建构过程,发展学生主体性不仅是教学目标,也是教学的动力源泉。
      4.课堂的动态生成性
      迄今为止,课堂教学设计相当程度上受理性分析主义理论的影响,使课堂显得严谨有余、生气不足,创新不够。而在实际操作中,我们的课堂教学由于师生带着求知的欲望和探求真理的激情以与,应该具有勃勃的生机,应该是一种动态的可以变通的教学过程。这是因为:一是课堂教学是师生交互活动的过程,交互活动不断地进行,课堂就将发生不断的变化和意外;二是交互活动不可能有太细的规则,不可能完全按照事先计划好的每一细节操作,具有不可控性。三是现代知识观认为教材教案等一切文本的意义都具有不确定性,师生皆可对之进行不同的诠释与解读,进行不断界定和再界定。因此,教学过程应该是多元变通、动态生成性的。
      二、应用策略
      1.改变现行教育环境。建构主义教学观在教与学过程中具有明显优势,要发挥这种优势,首先要面对现实的教育环境,这种环境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对教育机构所培养人才的期待和评判,另一方面是教育行政环境,即如何选拔人才、评价教学机构、引导办学行为。如果社会对教育机构所培养的人才评价和期待得不到有效满足,教育则失去应有意义,要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各类需求,应该形成招、考、用相互制衡的教育机制,给予学生对教育机构、教师、教学观的选择权,优秀的教育观才会有生存土壤。
      2.正确定位师生角色。由于应试教育环境下,只要学生的考分上去了,教师、教育行政人员相应的教育政绩就得以浮现,这种教育环境中的师生角色为教师具有权威性、支配性,学生学习是被动的,评价学生和教师的方式只有一种,那就是学生的考分,这种唯考分至上的环境,难以实现建构主义教学观中所倡导的教师中介性、学生主体性作用,无论教或学,都无法体会到教与学的乐趣。建构主义教学观下的师生角色应该是这样的:弱化教师权威性,强化学生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允许学生对教师质疑,师生如同海洋中的大鱼与小鱼共同探索知识的海洋。
      3.调整传统教学方式。传统教学基本上都是自下而上地进行教学设计,将知识分为一个个的小单元,让学生亦步亦趋地跟着教师的教学进度进行学习,最终掌握整体知识,这种教学设计是过于简单化的根源,建构主义教学观在教学设计上正好与传统教学观相反,自上而下,先将整体性任务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要自己发现完成整体任务中的子任务以及完成各级任务所需要的各种知识,从传统教学观中以教师分解知识要点变成了学生自己发现,这种教学设计有效激发了学生自主性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

    相关热词搜索: 课堂 策略 小学 建构主义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