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生命教育包括哪些内容 [催生语文课上的生命律动]

    时间:2019-02-25 03:28:31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有幸目睹一位生物教师在“全国生命化教育课题研讨会”上的示范课,也聆听了生命化教育研究者们的论坛报告,开始了解到生命化的一些理念,也初步思考了语文教学中的生命话题。我虽然不怎么理解生命化教育到底是什么样的教育,但从一些报道的文字中得知,一些地方围绕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幸福感教育和生命化教育开展了一系列交流和讨论。随着我们地区和学校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我也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思考和探索这些问题。
      
      一、语文教育:以人为本的生命活动
      
      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就是上一代对新一代的传帮带,是人类生命的传递。自学校产生之日起,教师就承担了传帮带的重任,代表社会和师长对下一代进行培育。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的教育教学就是师生人生中的重要生命经历,是教师价值和发展的体现,是学生成长和繁衍的基点。这也进一步证明,人是一切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所有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一切教育都必须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现代教育理论是将现代社会发展和现代人的成长统一起来构建的新的教育观念,也是我们进行语文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我们必须从生命的高度审视语文教学,让师生在教学中焕发生命活力,让学生实现健康和谐的成长与发展,彰显生命的意义。
      为使语文课堂成为以人为本的生命活动,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生命活力应集中体现为激发、激活和激励,即及时捕捉各种有效信息,不断进行重组和整合,致力于形成核心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状态;教师在学生饶有兴趣的状态下进行课堂教学,面对几十个不同的生命个体而相机行事――根据变化着的具体情况,灵活机动地驾驭课堂,使课堂不仅成为学生探求知识的乐园,而且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这就靠教师激活;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激活后就必须长期保持,并不断激励,以形成习惯,久而久之,语文教育就能成为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到这时我们可以认为,语文教育已经成为学生自我发展的生命活动。
      
      二、语文素养:由外而内的自我积累
      
      语文素养是以语文思维为核心的内在品质,是在学习活动中由外而内不断积累产生的。没有思维,就谈不上理解,也谈不上“发现”知识、主动探究的过程,更谈不上每个生命个体的成长与发展。为此,要真正达成语文的生命律动,就一定要在语文思维上下工夫,促成语文素养的积累提升。
      语文教育能否做到以生为本,能否成为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生命在场,我们学习和探索的认识是:首先看能否“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能否紧紧围绕着“学生的学”,是否以学生为主体、发展为核心,学生是否成为“学习的主人”,是否有着强烈的自主意识、参与意识、问题意识,处于亢奋的探究状态,是否有着个性张扬的学习方式,体现充分的自由与民主;其次看是不是一种“深入的学习”,是不是有目标、有深度、有广度、有时效的学习,学生能否从学习中发现问题、生成问题、找到规律,乃至形成态度、行为、习惯等方面的优秀品质;再次看是否成为一种“蕴含教师主导地位的学”,是不是教师巧妙助学设计的体现,学生思维的发展指向是不是把教师的引领巧妙地贯穿其中,师生的有效合作决定着思维的走向和积累的厚度。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古代仁人志士十分看重生死,有其鲜明的生死观。学生在学习这些人物传记时,对他们的生死也各有自己的看法。在教《管仲列传》时,当提到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春秋霸业的功绩后,有人提出他不是能以死殉节的人,于是就自然涌出怎样看待管仲生死观的热烈争论。有人说,管仲选择生,是为民、为君、为孝、为己。为民,令顺民心;为君,辅佐齐桓公称霸;为孝,母亲需要赡养;为己,实现远大抱负。选择生,也就是给自己一次机会。也有人说,管仲应该殉节而死。俗话说:士可杀,不可辱。在追求以殉节为道德标准的时代,他不死,是失节的表现,是违背正统观念的叛逆。还有人说,士可辱,不可死。死了也许会获得一时的好名声,而生,不仅要面对世人的鄙弃,还要面对自己心灵的拷问。屈原的死,是不敢承担楚国兴复重任的怯懦;勾践的生,是敢于承担恢复国家的勇敢。召忽的死,是不敢面对世人质疑的懦弱;管仲的生,是敢于挑战世俗的勇敢……
      如何把文本的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深刻内涵理解清楚,应该说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难题之一。即使高中学生也会觉得有一定难度,其中至关重要的原因就是生活积累的不同,对生活的理解有差异。在课堂上我们要让学生把生活和语言有机勾连起来,通过主体内化把语言和思维有机统一起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通过理解达到语文素养的积累提升。上述课例中通过辩论,学生可谓见仁见智,精彩纷呈。这场名为生死观的争论,实际上是学生思想的交锋、生命价值的辨析,更是他们语言和人文素养的积淀。
      
      三、非智因素:张扬活力的生命乐章
      
      “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包括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生活态度、人生态度以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其实,这里所讲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还是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非智力因素。对于中学生来说,尤其是普通中学的学生,必须从这几个方面奏响生命乐章:
      第一,自信,生命之树常青的内原力。《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是旧中国文明人对国民自信力的激励,从历史发展看,自信是一个民族生命延续的动力。从一个个体看,自信是个人对自己信念、能力和生命的认识和评估,是自己有能力面对现实解决问题的保障。在学习中,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日本一位教育家通过调查发现,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成绩差的原因是由于缺乏自信心。作为教师一定要从内心情感上去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了解学生、相信学生,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内在积极性。心理学家指出,对学生的鼓励和表扬会对学生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有时,一句话可以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因此,要给学生热切的期望,相信他们一定能成功,一定能成才。
      第二,态度,学习成败的关键所在。学习态度是学习者对学习持有的积极、肯定的或者消极、排斥的倾向,它不仅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率,还决定着一个人是学还是不学以及学习的方式。良好端正的学习态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欲望,提高学习的效率。培养和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实际上是一个良好习惯养成和保持的过程。为避免出现培养断层,中学语文教师要善于注意观察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如作业、语言表达的状态等,若发现问题,要及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学习态度的培养要制定具体的引导措施,不能只是口头语言激励,而要注意综合培养。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用高超的授课艺术来吸引学生;还可在教学中通过创设学习情境,注重实践环节,拓宽学习渠道,帮助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生命的价值,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获得更深刻的体验与理解。
      第三,意志,通向成功之路的有力保障。意志是人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自觉地调节自己的行为,与困难和不利因素相抗争的心理过程。古语讲“有志者事竟成”,“有志不在年高”。要改变命运,学业有成,追求生命的精彩,没有顽强的意志、长年累月坚持不懈的艰苦努力是不可能的。为了不断强化中学生的意志品质,教师首先应注意帮助学生确立远大的志向。有了远大的志向、崇高的目标,才会有正确的行动方向,在学习中才会有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顽强的意志品质是一个动态的培养和激励过程。高中生应该是当前所有学生中压力最大的,也是最苦的,有时他们的生命力可能是最脆弱的。为此,教师要采取多种激励方法,使学生始终保持顽强的意志,这也是中学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职责和技能。
      生命化教育的话题很大,也很新,我们的初步探索也只是开始。虽然,作为一个课题可能有很多理论问题需要研究,但我们在实践中的探索也是必须的。语文教材本身蕴含着丰富的生命资源,语文课堂更是鲜活的生命在场,只要师生携手共进,就一定能催生语文课上的生命律动。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石港中学语文教师。

    相关热词搜索: 催生 课上 律动 语文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