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诱思―探究”法在中学生物实验教学中的运用初探|高中生物探究实验教学

    时间:2019-01-20 03:30:23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中学生物主要研究的是人与生物圈的变化、发展规律和相互间的联系。中学生物实验教学,是教师实现生物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对中学生各方面能力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把“诱思一探究”教学法引入生物实验教学中,有助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本文概述了笔者对“诱思一探究”教学法的认识,重点阐述“诱思一探究”教学法在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实践运用及课后反思。
      [关键词]中学 生物 实验 教学 “诱思一探究”法
      
      实验教学是中学生物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是中学生对生物科学进行的一类探究活动,能对课堂知识起到补充、延伸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生物实验教学通常以训练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为目的。虽然课上能基本完成教学任务,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缺乏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如何正确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是当前生物教学工作者应当提出的挑战。笔者现尝试学习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张熊飞提出的“诱思一探究”教学理论,并将“诱思一探究”法运用于实验教学,探讨其产生的教学效果和实际意义。
      
      一、对“诱思一探究”教学法的认识
      
      所谓“诱思一探究”教学法,就是教师在施教时善于诱导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探索研究的教学方法。诱思探究法以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情操为教学目标,与新课标吻合。“变诱为教,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促进发展”是此法的核心。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探究空间,通过“动脑思”贯穿于“动眼看”、“动耳听”、“动口议”、“动脑读”、“动手做”、“动手写”等六种活动形式中,以达到促进学生思考,发展学生思维的目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教学论中,教法和学法是永恒的课题,她们是教学活动中的孪生姊妹,相辅相成,形影不离。“诱思一探究”教学法是教法和学法的有机结合,它做到了两者的和谐统一,有效解决了推进素质教育中教与学发展不平衡的难题,充分调动起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情意过程,促进学生掌握知识,优化人格。
      
      二,“诱思一探究”教学法在实验教学中的运用
      
      1 启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如何根据生物学科特点,结合教材中的相关实验内容,有意识的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进学生的思维过程呢?
      
      在实验教学中,课堂探究问题或情境的创建十分重要,如提供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数据或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以境诱思。
      例如,在实验课“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中,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人手,用多媒体展示学生午餐的照片,由此启发学生思考:这些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物质?学生活跃起来,争先恐后答道:水、糖类、脂肪、蛋白质、无机盐、维生素。我继续追问:如果把这六大类营养物质在人体中经过的路径比作一段旅途,那么,它们到达的第一站是哪里呢?学生片刻思考后反应出:口腔。我趁势向大家展示了一段消化道动画和一幅口腔示意图,并引导学生:今天我们就以馒头为例,看看它们在口腔中发生了什么变化?由此引出课题――《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具有抽象性的特点,通过课前创设情境,增加知识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学生乐于接受,精神集中了,思维积极了,学习效率也提高了。
      2 诱导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如何培养学生善于发现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并且设计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以此来验证自己的假设呢?
      “探究一诱思”教学法要求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巧妙设疑、层层推进,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有助于学会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探究方法,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现仍以“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为例,具体说明生物实验教学程序的设计和实施过程。
      (1)亲身体验,大胆质疑。“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实验教学中,我注重营造师生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的习惯。
      在引导学生进入到学习状态后,我现场拿出准备好的新鲜馒头,分发给他们。当他们品尝后,通过师生交流,我了解到他们实际体验后的感想。学生谈到,慢慢咀嚼馒头,能品出甜味来。我提示,这些馒头事先并没有加糖,对此,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学生立即活跃起来。馒头为什么会变甜?馒头中的淀粉到哪里去了?馒头变甜和哪些因素有关?……我没有一一做答,而是在屏幕上打出了学生提出的问题。随后,有学生提议,自己动手设计实验,看看馒头在口腔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我欣然接受。
      (2)启发思维,提出假设。对发现的问题大胆提出猜测或解释,是科学探究的第二环节。通过引导学生回忆馒头在口腔中的经历,我尝试着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使他们提出各种假设:馒头变甜是由于唾液的作用,也许跟牙齿的咀嚼和舌头的搅拌也有一定的关系……
      (3)小组讨论,制定计划。在这个阶段,实验的目的、任务、方法、材料、装置等都是根据假设来确定的。所以,实验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假设。此外,还依赖于学生对相关科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之前,我为学生提供了馒头、小刀、消毒棉絮、镊子、试管、大小烧杯、凉水、开水、碘液、温度计等实验器材,并提示大家,馒头中的淀粉具有一个特殊性质:遇到碘液会变蓝。随后,我让学生四人一组,就如何利用手头资源设计出一套合理的实验方案进行讨论。不久,各组研制出了大体的探究思路。第一步,切馒头、搅匀;第二步,取唾液;第三步,两者混合,保温;第四步,滴加碘液,看溶液是否变蓝。
      (4)师生研讨,完善计划。学生初步制定出计划后,我让学生展开自评,通过小组讨论检查自己的计划,对不合理的地方进行修改。我在组间适当加以点拨,解决学生在设计中产生的疑惑,并对创新小组进行表扬和鼓励。
      随后,我把在学生中产生的一些共性问题作了统一讲解,并向大家提出三大操作难点:①如何模拟人体口腔环境;②如何科学取唾液;③如何控制单一变量,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讨论。其中,就第三个问题,学生间产生了分歧。为坚持控制单一变量原则,有人引入了六个实验组,分别设计了三个变量的空白对照实验,目的明确,条理清晰;有人只设计了三个实验组,是完全按照书本上的思路设计进行的;还有人提出了四个实验组,他们认为:设置一个对照组,同时提供三个条件;另设置三个实验组,分别提供其中两个条件,缺少另一个条件。具体设计如下表:
      馒头与唾液(清水)混合后,将四只试管一起放人37度左右的温水中,一段时间后,同时取出四只试管,各滴加2滴碘液,摇匀,观察。
      此设计既弥补了教材中只有两个实验组的不足,同时,与六个实验组相比,还体现出了学生环保、节约意识。
      通过师生研讨,总结得出:选择四个实验组最为合理。我强调,要以自己的思维为主线,以批判性思考的眼光去对 待教材和权威,而不是盲目跟从,按部就班。
      (5)小组合作,主动探究。各小组同学开始进行实验,教师在学生间巡视、给予适时帮助,并且适当进行情感教育。在水浴保温期间,我问学生有没有遇到新问题,并有针对性的进行点拨,引导,解惑。
      (6)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实验接近尾声,我问道,下面由哪组同学自愿起来汇报实验结果?一个小组派代表起来回答,1号管中接近无色,2、3、4号管都变蓝了,其中2号管中颜色最深。我接着问:这说明了什么?学生说,通过实验,说明了淀粉在口腔中发生变化与牙齿的Ⅱ且l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其中唾液的作用最重要。其他有相同实验现象的小组高举起了手中的作品。我接着问:其他小组的现象是什么?一个学生说,我们的四个试管都变红棕色了。我问:找到原因了吗?在小组同学的帮助下,他推测,可能是碘液加多了,在操作中没能控制好碘液的量。另一个学生起身说,老师,我们四个试管都变蓝了,为什么呢?我看着大家,问,能帮忙找下原因吗?学生讨论后有了答案:有可能是唾液不纯、唾液量少、水浴时间短、放唾液和馒头的顺序、不小心另一个试管中也加入了唾液、温度没有控制在37度等。最后,我补充强调,有些同学在操作过程中来回移动试管,相当于发生了振荡,加之馒头量少,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实验结果。因此,细节决定成败,光有理论还不够,实践操作也是关键环节。
      (7)师生反思,总结归纳。我对各小组的表现情况作出评价,肯定学生在探究实验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科学素养,并引导学生总结出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实验结果――分析结果,得出结论。此外,我还请一些同学起来谈谈对此次探究实验的体会。在表达与交流中,他们提到,做探究实验时,要注意严谨性;除了所要探究的因素,其他条件要在相同的环境下进行;为了让唾液、牙齿、舌头在口腔中充分发挥作用,我们平时吃饭时要注意细嚼慢咽,这也体现了知识的迁移、拓展。
      (8)寻根问底、深化问题意识。实验接近尾声时,我问:研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时,唾液的浓度、口腔中的温度是否也会影响淀粉的分解呢?通过抛出问题,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探究,亲自体验探究过程,并且尝试设计实验方案,撰写实验报告并交流。
      
      三、“诱思一探究”教学法运用体会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运用“诱思一探究”教学法,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抓住机会,引导学生边实验,边思索,边总结,把观察引向深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观察或体验的丰富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上升为理性认识;继续创造教学情境,让学生反复思考,从而经历再实践、再认识的深化、延伸过程。简单列为:教师课初诱疑――学生生疑――思维引导――学生探究――师生释疑――新问题产生。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较,我认为“诱思一探究”教学实现了将教师的“教”转为在教师诱导下学生真正的“学”,可体现为四个“转变”,具体如下:
      1 由“学生被动”转向“学生主动”
      传统教学以传授知识、巩固应试为目的,由老师向学生单向操作、演示学习过程,学生只是“鹦鹉学舌”,缺乏独立思考环节。“诱思一探究”教学则是先由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以“学生的问题”引路,诱发学生动脑思考、深入探究并解决问题。 “诱思一探究法”还学生以学习的主动权,使之牢固树立了“主人翁”意识,真正成为学习道路上的发现者、探索者和研究者。
      2 由“教师主宰”转向“教师引导”
      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传统教学者始终坚持两字:主宰,是权力的所有者。诱思一探究法将改其为启发、诱导、开窍的“引路人”,这是教师角色在新课标中的重大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催化剂”,由表及里,由浅人深,逐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讨论辨析等活动,协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难题,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自我实践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
      3 由“学会知识”转向“会学知识”
      “诱思一探究”式教学对比传统式教学,不拘泥于教会学生知识,而更注重“授之以渔”的教学过程。它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它能营造出民主、和谐、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为学生自我探究学习搭建了平台。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从自己提出的疑问出发,通过查阅资料、分析思考、实践检验,最终得出结论,并在讨论交流中各抒已见,取长补短。由于学生亲身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接受了相应的科学思维方式和方法,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夯实了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
      4 由“教师单干”转向“学生合作”
      “诱思一探究”教学论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就应让学生全面参与,集体学习,相互合作,互帮互学,从而一举打破传统教学的教师单干局面。对于一些探究难度较大的实验,小组合作是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这对培养有独立见解的、敢于发表自己意见、具有社会交往能力的开放型人才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研讨、竞赛等形式,对获取的知识加深了印象,强化了记忆。更重要的是,改善了师生和生生关系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诱思一探究”教学确实较好的反映了教学的客观规律,它有利于促进形成教育新观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灵感,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求实创新精神;有利于改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氛围。但如何将该法恰如其分地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需待进一步摸索、探讨。我相信,生物教师只有不断通过理论学习,改进教学方法,重视实验教学,优化实验设计与实施过程,才能有效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使学生在未知中探索,在探索中进步。
      
      参考文献
      [1]张熊飞.诱思探究教学理论与实践[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2]张熊飞.谤思探究――发展素质的教学[M]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3]张熊飞.谤思探究教学与素质教育[M].陕西师范大学社,200
      [4]汪忠,刘恩山.生物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相关热词搜索: 初探 探究 实验 中学生物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