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小说 > 正文

    [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分析]会计信息失真

    时间:2018-12-23 12:39:19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本文通过对会计信息失真分析后发现,会计理论体系和会计制度不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监督管理不力,会计监督体系不完善,失信行为成本低廉,造成失信收益高等是其主要的原因。
      关键词:会计信息 会计失真
      
      一、引言
      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是指凡影响股东、债权人或潜在投资者等信息使用者对公司的目前和将来作出理性判断的,影响其决策行为的信息,都应按着规范的标准公布于众。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目的是使信息使用者能平等地获得必要信息,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众的其他利益。但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出现一系列会计造假事件,如琼民源的造假、蓝田股份的欺诈等等,引发了人们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信任危机。如果任由虚假会计信息泛滥,就会严重扭曲股票的价值,扰乱资本市场,损害投资者的利益,挫伤股民的投资积极性。不久前,就深交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合规性四方面进行核查,并综合考虑公司日常工作的配合情况和受到的奖惩情况等因素。经调查,深市主板495家上市公司2005年度信息披露的考评,结果为优秀的40家,良好283家,及格137家不及格的有35家。深市主板490家上市公司2006年度信息披露考评,结果为优秀的有41家,良好248家,及格170家,不及格31家(表1)。对比2005年至2006年度深交所深市主板上市公司中信息披露结果调查:质量被评为“及格”和“不及格”的占公司总数的比例越来越多,可见,信息披露质量不高带有普遍性,要求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呼声越来越高。
      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 )信息披露不真实上市公司出于经营管理的特殊目的,通过各种不法手段,弄虚作假,故意歪曲或不报露真实信息。其表现形式为:(1)提高经营业绩,粉饰财务报表,虚增利润。主要表现为文字叙述失真和数字不实,上市公司在招股、上市、再融资和年报、重大事件披露等工作中这个问题表现得尤其突出。如为了取得上市资格,披露虚假或严重失实的财务信息,如编造虚假利润、提供虚假盈利预测、资产评估失实、虚拟资产重组等;为了迎合庄家炒作本公司股票,有意在不同阶段发布一些误导投资者的信息,如故意编造虚假的收购消息、随意披露不确定信息;对募集资金使用情况做不实披露;隐瞒重大信息不及时披露甚至不披露,如在财务报告中对主营业务收入与其他业务收入不加以区别、使用“暂不分配”或“未发现有重大违法违纪交易或投资项目”等类似的模棱两可的语言进行不规范信息披露,等等。许多关联企业通过非实质性转移交易,粉饰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致使业绩大幅提升一两年后,又出缩水的情况,投资者则因为只看重企业表面收益的增长而投资失败。(2)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公开或隐形占用配股资金,风险揭示不明。如“三九医药”大股东占用其配股资金超过25亿元等现象中可略见一斑。这些挤占挪用的资金往往因为投资失败,或变成其他非货币性资产,不能近期归还,或归还时大打折扣,这将成为上市公司的长期应收账款,存在极大的风险。(3)账面资产与资产的实际价值严重不符,违规虚假披露。
      ( 二 )信息披露不充分充分披露要求信息披露当事人依法充分完整地公开所有法定项目的信息,不得有遗漏和短缺。几乎所有的资本市场都将充分性作为信息披露的首要条件。但是我国许多上市公司为了达到某种经济目的而不愿充分披露真实的信息,在对外披露信息时,有利于公司利益的信息过量的披露,甚至炒作;不利于公司切身利益的信息轻描淡写,甚至隐藏。例如,在披露公司治理方面信息时,语焉不详,只有结论,没有例证,更没有过程;有意或无意遗漏对投资者决策有重要影响且必须披露的事项,如重大的担保事项、改变募集资金的用途、收购谈判信息、关联方交易等;对影响公司盈利或发展的信息避重就轻,作半拉子披露;对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的编写不予重视,三言两语、一带而过,尤其是对企业经营发展中的不利因素和困难往往避而不谈;对或有事项特别是预计负债方面、偿债能力、分部信息、社会责任信息、预测性财务信息等方面的披露极不充分,等等。重要问题在于公司对应披露的信息不作全面的披露,而是采取避重就轻的手法,故意夸大部分事实、隐瞒部分事实,误导投资者。表现为对关联企业的交易信息披露不够充分、对企业财务指标的揭示不够充分;对资金投资去向及利润构成的信息披露不够充分、对一些重要事项的披露不够充分。由于披露这些信息的不全面从而导致了投资者做出判断的偏离,为某些不法市场操纵者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 三 )信息披露不及时按照我国《证券法》的要求,上市公司要及时披露有关信息,以确保投资者及时获取为做出理性投资所需的信息。按规定,上市公司应在报告期结束后尽快组织力量编制中报,并在董事会、监理会审议通过后两个工作日内予以披露。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不能及时公布财务信息,意味着存在着内幕交易的隐患,如股利政策、配股方案、改变募集资金投向、投资进度、重大重组、经营管理人员变动、经营计划执行情况、中期业绩预警公告或者中报、年报等,使某些熟悉内幕或资金雄厚的机构或人员事先获得公司真实信息,提前动作,以规避风险,转嫁危机或牟取暴利,而致使广大中小投资者遭受损失。例如,就收购这一对股价有重大影响的信息,很少有上市公司在股价发生重大变化前主动披露这一事件,往往是在事件完成之时,而非发生之时才进行公告,而在此期间,股价大都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有些上市公司由于担心其所披露的信息影响其公司股票价格,往往迟迟不披露其公司的重大信息,造成投资者由于未及时得到该公司的重大信息,或者错过获利的机会,或者被套牢而惨遭损失。另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主动、避实就虚;不严肃、程序不妥当也都是会计信息披露存在较多的不良现象。许多上市公司在对待信息披露的问题上不负责任,在信息披露的方式、内容和时机的选择上很随便,造成大量小道消息和内幕信息,“补丁”公告不断,前后叙述自相矛盾,采取新闻形式披露信息且公司股票不停牌,对投资者造成损害。这些存在的问题,都直接导致了会计信息的失真,对于股市健康发展、对于国企改革乃至对于社会、国家来讲,都是贻害无穷的。而对于广大股市投资者来说,会计信息的失真会给他们的投资决策带来误导,以至投资失误带来损失,将会打击投资者的信心,不利于股市的正常发展;信息披露的不规范,还容易产生内幕交易,造成公司内幕人士的“信息优势”,产生哄抬股价或刻意打压股价以牟取暴利的现象;它动摇了人们对会计信息的信任,影响了政府的经济决策,腐蚀了社会经济的健康躯体,导致大量国有资产的流失,引发了政治、经济和管理风险,造成了社会经济生活的紊乱。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经济学分析
      (一)委托代理理论模型 委托――代理理论的基本模型框架主要是由James Mirrlees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建立的。这一理论认为,在公司组织中,委托――代理关系存在于公司的各个管理层面,包括所有者(股东)与经营者(经理)、公司内部上下级都是一种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契约关系。该理论侧重于分析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及成员之间的委托和代理、授权和控制的关系,着重强调企业的契约、契约的不完备性及由此导致的企业所有权问题的重要性,即企业存在的委托――代理问题。委托――代理关系中的契约人是一种典型的经济人。根据斯密等人的经济人假说,经济人是自利的,在交易过程中往往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经济人是理性的,能根据市场情况、自身处境和利益作出判断,追求利益的尽可能最大化:只要有良好的法律和制度的保证,经济人的这种自由行动会无意识的增进社会的公共利益。代理人的行为都具有理性和自利的特征,从而导致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存在追求目标和利益的差异。
      (二)会计信息失真分析将委托――代理理论的结构通过数学模型加以反映。假定代理人的“效用”产生于他所得到的报酬,而代理人付出的努力对他本身来说就产生“负效用”,因而代理人的效用函数可以表示为:Ua(z,a)=F(z)-V(a)。其中,Ua表示代理人的效用,F(z)表示代理人按合同规定取得报酬所获得的效用,Y (a)表示代理人的努力水平所获得的效用(实际为负效用)。当然代理人除了寻求以货币衡量的物质报酬以外,还致力于一些非物质性的因素来实现其效用最大化,如职级升迁、增加闲暇时间和荣誉等,这些因素由于不易量化,暂且不作考虑。而委托人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目标是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一致的。其效用函数可表示为:Up (x-z),其中,Up表示委托人的效用,x表示代理人努力的成果,而z表示委托人按合同规定支付给代理人的报酬。委托人和代理人都是有限理性的经济人,都会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但他们的效用目标通常是不一致的,即在不考虑其他影响因素的条件下,代理人越努力,x越大且V (a)越大,则委托人的效用Up越大,代理人的效用Ua越小;而合同中规定的代理人的报酬越多,z越大且F (z)越大,则委托人的效用Up越小,代理人的效用Ua越大。这便说明了两者之间存在激励不相容问题,即一方追求效用最大化会妨碍另一方实现效用最大化,始终无法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从会计学的角度来看,效用函数中的x,即代理人努力的成果,主要是通过代理人(即经营者)提供的会计报表所反映的会计信息而确定的,并进而确定经营者的报酬z和F (z)。而委托人(即所有者)通过会计报表中的会计信息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及经营者的经营业绩,并做出是否继续持有企业股票、是否继续雇用该经营者等决策,从而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即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但由于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存在激励不相容,且经营者作为有限理性的经济人,为了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未必会提供所有者决策必需的全部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可见,委托代理双方的效用函数不一致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内在动机。
      四、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
      ( 一 )会计理论体系和会计制度不完善 会计核算原则在知识经济条件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信息资产和信息负债很难用历史成本原则来计量,金融衍生品的出现更是改变了传统的计价模式,如果会计人员按照历史成本原则处理会背离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公允性原则,则会低估公司的资产和收益,与公司实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差异。再加上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稳健性原则、历史成本原则等在执行中本身就有很大的灵活性,企业本身就有对外夸大自身优势的动机,这样往往造成损益计算不实,虚增利润,从而造成会计信息的偏差。 在会计制度方面,会计准则以及会计制度自身有不完善的地方:(1)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因素。如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人员组成是否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如果代表性过窄,会计准则可能出现偏向性;其次,取决于会计准则是否有较长期的适用性和可行性;再次,就是会计准则定义准确性,如果一项会计准则的涵义可能有多种理解,甚至有歧义产生,必然产生实务操作的不确定性。(2)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本身的不完美。会计准则与制度中对于一些重要信息的披露没有作出规定或规定得不够恰当。当前我国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要求赋予企业充分的自主权,与之相适应的会计改革也要求给予企业较大的会计政策选择权。同时,随着企业经营方式的多样化,经营活动范围的扩大化,社会、法律和金融环境的日趋复杂化,同类会计事项的个性日益丰富,法定会计政策也趋向于为企业提供更大的会计政策选择范围。会计政策选择的多样性也会加大合法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可能性。
      ( 二 )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 目前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特点是股权高度集中,在资本市场上,分散的、弱小的股东很难对经营者的行为产生影响。同时一般股东的投资目的主要是为了在股市上取得股票的转让收益,这就决定了其并不十分关心公司的生产经营和会计信息的真伪。从理论上讲,会计信息供给与需求作为矛盾的统一体,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共同决定着会计信息质量,任何忽视需求质量的行为,都不可能形成令使用者满意的供给质量。由于股东对会计信息的披露“关注不够”,呈现一种 “理性的冷漠”,因而实际需求乏力。这种“理性的冷漠”体现在:股东们即使认为提高信息披露质量肯定比不提高好,但由于内在需求意愿并不强烈,在付诸行动上并愿意付出更多的实际代价,最终必然产生会计信息实际需求不足的结果,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必然泛滥。在我国现有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中,企业外部所面临的产品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但仍缺乏来自资本市场和经理市场的竞争,资本市场规模小,不活跃,监管政策不完善,力度弱,在经理市场上综合能力强,能独当一面的职业经理更是凤毛麟角,因此导致外部治理结构不健全。在内部治理结构方面,由于公司股本中国有股是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控制,在公司中扮演股东角色,由于目的与公司真正股东的目的是不一样的,他们可能更关注公司的业绩对自身仕途的影响,对于 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好坏往往并不关心。同时,公司的董事会、监事会人员往往由公司内部人员兼任,董事会、监事会难以发挥监督和控制经理人员的作用。因此,在这样的公司治理结构之下,会计舞弊、会计信息失真是不可避免的。
      ( 三 )会计监督体系不完善 企业单位的内部监督部门十分重要,因为身在企业单位内部,对单位领导人的言行有一定的了解,如果他们的职业道德较高,业务较强,只要充分发挥内部监督的作用,就能使审计监督工作有明确的针对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和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然而,我国大多数企业单位内部审计监督部门作用不明显,一些单位的审计监督部门形同虚设,内部审计单位对企业的管理流于形式,不敢暴露企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的实质问题。外部审计监督部门(中介组织如会计师事务所)带有一定的盈利性质,为了自身利益不能对一些实质性的问题作进一步的调查。再说我国注册会计师的考试是传统意义上的应试考试,广大考生对会计理论的把握比较充分,但是对理论在实际工作的灵活应用的把握能力有一定的欠缺。虽然我国注册会计师考试现在已经注重会计理论、会计制度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但还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使一些通过CPA考试的考生成为“理论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这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我国会计中介机构的外部审计监督职能的发挥。另外,国家审计部门任务繁重,无暇顾及审计监督大多数企业的财务状况。内部监督工作不力,中介监督机构的审计监督职能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国家审计监督部门又无暇顾及,审计监督部门没有充分发挥其审计监督职能,这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一些单位的领导人不重视会计信息质量甚至强迫会计人员作假账的气焰。所以说审计监督不力是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之一。
      ( 四 )失信行为成本低廉 失信收益,顾名思意就是利用失信行为所带来的收益.研究表明,当失信行为的收益大于成本时,失信行为就会增加,二者之间的差距越大,社会平均诚信水平就越低;反之亦然。会计造假之所以如此猖獗,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对会计造假行为监管不力,惩治力度明显不够,致使造假成本太低。失信行为的收益包括货币与非货币的收益、当前与将来的收益、有形的与无形的收益等。会计造假的受益人很多,包括单位领导和高级管理人员、主管部门及政府有关部门的官员、中介机构等。失信行为的成本,主要是受法律惩罚的成本。我国各种法律法规对违法者的惩处力度都不足以对失信行为产生震慑。 如违反税法偷逃税款,往往是责令企业补缴税款和罚款了事,当事者(包括企业领导和财会人员)一般不承担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从实际执行情况看,会计造假被查处的概率很低,即使已被查处的造假大案,由于相关法律的可操作性较差,单位负责人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很少,大都只是罚款了事。正是由于这种造假违规所得收益远远大于所付出的成本,一些企业宁可通过非诚信行为追求个体利益,也不愿意花费成本进行诚信交易,才进一步助长了会计失信行为的滋生和蔓延,致使会计造假屡禁不止、愈演愈烈。
      
      参考文献:
      [1]谷祺、刘淑莲:《财务危机企业投资行为分析与决策》,《会计研究》1999年第11期。
      [2]吕长江、韩慧博:《财务困境、财务困境间接成本与公司业绩》,《南开管理评论》2004年第8期。
      [3]吴超鹏、吴世农:《基于价值创造和公司治理的财务状态分析与预测模型研究》,《经济研究》2005年第11期。
      [4]Beaver,W.Financial Ratios as Predictors of Failure.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66.
      [5]Andrade,G,Kaplan,S.How Costly is Financial(Not Economic)Distress Evidence from Highly Leveraged Transactions that Became Distressed.The Journal of Finance,1998.
      [6]Brown,D,James,C,Mooradian,R.The Information Content of Distressed Restructurings Involving Public and Private Debt Claim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93.
      [7]Whitaker,R.The Early Stages of Financial Distress.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1999.
      [8]Opler,T,Titman,S.Financial Distress and Corporate Performance.The Journal of Finance,1994.
      [9]Gestel,T,Baesens,B,Suykens,J,Van den Poel,D,Baestaens,D,Willekens,M.Bayesian Kernel Based Classification for Financial Distress Detection.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6.
      [10]Hendel,I.Competition under Financial Distress.The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1996.
      (编辑 聂慧丽)
      

    相关热词搜索: 失真 会计信息 原因 分析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