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诗歌 > 正文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语文教学与美育渗透]

    时间:2019-01-19 03:21:35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语文既是语言学科,又处处蕴含着文学学科的因素。叶圣陶云:“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更要使其成为欣赏美、创造美的工具。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便是审美能力的标志之一。
      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针对学生心理特点和教学实际,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一切教学手段,营造一种“其情也泄泄,其乐也融融”的教学境界,在情感交融的教学气氛中陶冶学生的情操,训练其语言文学的基本功,借此来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其对美的欣赏和创造能力。古罗马著名美学家贺拉斯在《诗艺》中说:“诗人的作品应该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
      可以说,无论是令人赏心悦目的自然美,还是引人神往的艺术美,语文课中都应有尽有。根据教育对象年龄尚小、世界观还未形成,自制力较差及分析能力不强,但已具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和模仿能力的特点,如何将学生引进语言文学乐园,其关键在于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程度。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但要有高尚的德行品质,能为人师表,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能熟练地驾驭教材,还要具有必要的社会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美学与文化方面的知识以及高超的美育艺术。正所谓“已具一斗”才能“授其一豆”。
      语文教学涉及很多美育内容,我下面仅从四个方面浅作探讨。
      一、语文教学与声音之美的渗透
      听觉艺术魅力无穷,耳朵对它的感觉是灵敏的,又是持久的,故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之说。
      凭听觉感受到美的例子不胜枚举,白居易把音乐的快感,流诸笔端,运语传情:
      “本性好丝桐,尘机闻即空。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清畅堪销疾,恬和好养蒙。
      尤宜听三乐,安慰白头翁。”
      白发苍苍的诗人只要乐声入耳便万事离心,其乐无穷。
      语文课本上,那“小石潭”的水“如鸣佩环”;那出神入化的“口技”表演简直可以以假乱真;在学习古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时,配有古筝乐曲的铿锵雄浑悲怆豪壮的朗诵令同学们眉头紧皱,空现悲愤,似与千年前爱国英雄血脉共流;同样,听到“奥楚蔑洛夫”那令人发呕的对白,同学们更是心领神会,轻松地认识了契诃夫所塑造的这一欺上媚下见风使舵的丑恶形象。
      二、语文教学与色彩美的渗透
      孟子说:“存乎人者,莫善于眸子”。马克思把人类的诸感觉的丰富性,诸如“欣赏音乐的耳朵,感动形式美的眼睛”看作是人类的发达和文明程度的标志。
      由于生理特点及生活经验等因素的影响,人们看到红色、橙色、黄色等热色和暖色时,就会产生温暖、热烈等感觉;看到绿色、青色、紫色等冷色时,便会产生凉爽、冷静之感,而多种色彩与笔调的综合运用,更会让人体会到各异的美韵。
      文学虽然不能直接诉者以视觉感受,但同样很注意光线、色彩的描绘,使文字有了色彩的显现,有明朗与暗淡的区别。“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那么热烈、浓郁、鲜明,尽现出江南之春,令人神往!
      安塞腰鼓是如此让人神往,如何让学生真正体会黄土高原那“厚重”的感觉呢?课件上展示的是滚滚的黄河水,脚下是深深的黄土地,近处远处是忘情的陕北人击打腰鼓腾起的烟尘……黄土高原,是那样的雄浑而苍悠;天地间,只有黄土高原,只有安塞腰鼓,绚烂的画面直逼眼球,学生的思绪随之飘飞……
      三、语文教学与自然美的渗透
      语文课中出现的许多词语如“花”“鸟”“春天”“冬天”等,可能与普通语言中的词语是一样的,但他们在作家眼中笔下则被赋予不同寻常的心理内涵。
      鲁彦在《听潮》中这样描写“熟睡”的海:“海在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我让学生轻轻地闭上眼睛,随着教师充满柔情和呵护的朗读,在大脑中出现“沉吟的大海”“宁静夜空”。朗读时,同学们闭目的脸庞上带着一种温馨与甜美,犹如摇篮中安然的婴儿一样纯真与宁静,他们在自然风光中的相融中体验到一种美好与柔情,此正是作者对“睡熟”之海的感情。在这里,教师“情景交融”的朗读技艺和自身对自然之美的深刻体验便成为学生与作者体验“海之柔情”的桥梁。
      四、语文教学与社会美的渗透
      人是社会的核心,人的美既包括自然性的形体美(外在美),又包括社会性的心灵美(内在美)。
      何为的《第二次考试》中穿“嫩绿色的绒线上衣,咖啡色的西裤,宛如春天早晨的一株亭亭玉立的小树”的陈伊玲,反映了新一代的中国青年那种高尚的情操,积极向上的精神,讲到这个人物时我们把她与《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和《故乡》中的杨二嫂一一对照,通过比较不但使学生深刻理解了作品所提示的主题,而且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了应该挖掘和发扬什么,抑制和摒弃什么,达到教学中传授知识,培养情操的教育目的。
      总之,教学中“教师是导演”,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以坚实的专业知识为基础,丰富自己的美育知识美育体验,提高文艺欣赏能力和艺术化的授课技能,才能让学生既掌握了语言知识,又提高了其感知美、体验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相关热词搜索: 美育 语文教学 渗透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