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诗歌 > 正文

    [新课改中的小学语文教学的探究]小学语文教学期刊

    时间:2019-01-18 03:22:19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大家欣喜地看到教师的观念在逐渐更新,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凸显。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新形势下新教材对课程资源的利用也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使学生在各种教育活动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新课改中的小学语文教学要想使课堂活跃起来让学生轻松快乐的自觉学习,应从哪些方面人手呢?
      一、在预习中渗透新课改理念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在预习中培养学生速读,浏览、概括的能力
      在预习时,学生通常只是粗粗地读几遍课文,这就需要一定的速读、浏览能力。教师应要求学生循序渐进,从一字一句朗读开始,慢慢地学会一眼看几个字,到后来变为一眼看一句或几句,但不允许跳读,字字句句要做到心中有数。读完课文后可以试着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刚开始,对少数程度较差的学生来说是有些难度的,教师在指导时可适当降低些难度,教给他们一些方法。如在预习记叙文时,可用“什么时间,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这种方式去归纳;遇到写景的文章,可用“描写了什么地方怎么样的景色”来归纳。这种方法在实际操作中极具可行性,它就像数学中的公式可以不断地套用,学生也不会为主要内容的归纳而发愁了。久而久之,预习的课文多了学生即使脱离了这种“公式”,也能较好地概括主要内容了。
      2.在预习中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
      所谓知识的整合是根据小学生学习规律和知识体系而进行的有序的知识结构的有机重组。对于高年级学生而言,在预习时做一做预习笔记是很有必要的。
      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有疑点,把这些疑点整理、记录下来,还可以为上课时弄清这些问题做好思想准备。通过预习作业,学生不仅在语言文字训练,阅读理解能力,质疑能力上得到了锻炼,更重要的是对知识的整合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3.在预习中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拓展,迁移能力
      在预习过程中,应鼓励学生适量收集有关课文内容的材料,这又是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拓展、迁移能力的重要方法。
      二、让课堂“动”起来
      1.心动――让学生在情境中学
      (1)新课开始,创设情境,让学生耳目一新。让学生看着课题,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运用好情境教学,巧妙地牵动学生的心,课堂就能活起来。
      (2)课中创设情境,让课堂有一种节奏美,让学生始终保持“心动”状态。只有学生一次次心动,学生的内心才会掀起一次又一次的情感波澜,使他们始终处于探索中,这样的课堂才会不断进发出智慧的火花。
      2.行动――让学生全方位参与,全员参与
      心动才会有行动。心理学指出:“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学有所获。”新课程强调师生的双边活动,实际上是要教师发挥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
      3.互动――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探究
      自主,就是主体主动地进行学习,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让学生个性化地学习。在现代社会,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他人共同生活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掌握了合作与交流的技巧,才能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发展服务,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新式的积极互动充满活力的课堂离不开合作。首先,在教学中可以选择学生感兴趣又有争议的部分去引导他们进行合作探究。在相互补充、合作交流中,问题迎刃而解。其次,让学生选取最具特色的方式合作展示。通过这些别具特色的合作展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锻炼,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活跃了课堂,发展了自我。
      三、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1.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这一点相当的重要。学生的程度、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学生对哪些内容感兴趣,教师都要有充分的了解。只有了充分的了解,教师在教学中所使用的多媒体课件也就有了针对性(不管是自己制作的,还是改用他人的),教学效果也就会好。反之,效果也就会差。,我们在用多媒体上课时一定要注意学生具体情况,合理使用多媒体。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上课容量太大,学生无法接受而导致教学效果差等问题。
      2.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
      多媒体课件虽然对语文教学很有帮助,但它始终是一种教学的辅助工具。真正起作用的还是我们语文老师自己。我们常说:工具再好,若碰到不会用的人,它还是废物一个。如今,条件优越、信息发达和资源共享。我们可利用的东西很多、很好,有电影、电视、互联网等。此时,我们语文老师若能发挥好导向作用,教学效果将非常好。只有自己发挥作用,才能让课件发挥它的魅力和真正作用。
      3.要注意度的把握
      (1)好的课件固然有吸引力,但是这些太过形象直观的东西会使学生的想象力退化,扼杀学生的创造力。为什么这么说呢?文字虽然看似枯燥,但融入其中会感受到它的乐趣。我们常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有很多的东西是无法用课件来演示的。
      (2)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是一件耗时的、工作量大且技术含量高的工作。一个好的“交互式”(人和课件可以进行交流)课件,需要很多人共同来完成。先是由特级教们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备课,把上课的设想写出来交给技术工程人员;再由这些工程人员根据这种设想利用电脑等科技手段把它做出来;课件出来以后,再交给老师在上课中实践检验,发现不足的再加以改进,最后才成为一个完整的课件。我们老师很少人有这方面的专业技能,更无这么的多时间来制作课件。有的老师说:尽管如此,我还是想用多媒体课件来上课,怎么办呢?没关系,我可以到网上下载别人制作的课件。这种方法是不错,可有一些老师因课件使用的太过频繁,课又上得紧,对下载的课件往往不加选择修改就用于自己的教学。要知道,别人的东西再好,总不会跟自己上课的思路完全一致。何况学生情况也不一样。不加以选择,不加修改的使用,学生就会被你和你下载的课件“牵着鼻子走”,丧失了主动性。若如此,这节课也就变成了教师在演示课件了。
      因此,我们要注意“度”的把握,适可而止;防止过犹不及。
      四、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教学语言艺术
      1.语言要有情感
      教学是一项双边活动,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而有情感的教学效果与没有情感的教学效果是截然不同的。课堂上师生的沟通就是心灵的交汇、情感的交流。教师用充满情感的语言教授学生知识,与学生进行问题的讨论,那会让学生心底里觉得老师与自己靠得比较近,根本没有什么距离可言;觉得老师那充满情感的语言给了自己一份信任。
      2.语言要充满激励
      一位善于创设良好课堂教学气氛的教师,他常以“谁来试一试”“还有谁更好的”“谁争取回答呢”等激励性词语去提问学生;他往往会说“真不错”“你真聪明”“你的想法妙极了”“请继续努力”“请继续发扬”这些激励性的话语去评价学生的回答。这样一来既能创设思维的氛围,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又能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激励着学生不断努力,奋发向上。激励性的语言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艺术。语言中含有对学生的尊重、信任、表扬、鞭策、祝愿等激励因素,常常能给学生温暖如春的感染力量,从而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享受成功之乐。因此,课堂上教师恰到好处地运用激励性语言,可以给学生以成就感,在享受成就的同时学习到文化知识。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展开,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还要不断地总结语文教学经验,吸取以前的教训,扬长避短。我们知道,每一个领域中的每一项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新课程改革同样也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过程,它需要广大教育者的共同努力。我坚信,新课程改革后的语文教学必然会成为基础教育这片沃土中盛开的一朵奇葩。

    相关热词搜索: 探究 新课改 小学语文教学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