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日记 > 正文

    邓小平“双论结构”思想与构建和谐社会

    时间:2020-11-14 08:09:16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重温邓小平“双论结构”思想即“收入差距论”和“共同富裕论”,对我们坚定改革信心加快经济发展,处理先富与共富、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调节居民收入差距、防止两极分化;
    正确看待贫富差距,调节心态失衡,促进社会和谐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邓小平;
    双论结构;
    和谐社会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有关重大规定)。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有关重大规定)。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矛盾、新问题,重温邓小平“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的思想顿觉豁然开朗,他老人家那睿智与大气、胆识与策略对我们解决当今社会矛盾、调整心态失衡、构建和谐社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邓小平 “双论结构”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收入差距论”——即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角度出发,承认个人收入适度差距的合理性
     
        在这方面,又具体可分为3项内容:
     
        1、坚持按劳分配原则。邓小平关于按劳分配的论述是对平均主义直接的、全面的否定,是对马克思主义按劳分配理论的重新回归。早在1975年8月,邓小平就提出了他对按劳分配原则的思考,他说,按劳分配“这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始终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人的贡献不同,在待遇上是否应当有差别?同样是工人,但有的技术水平比别人高,要不要提高他的级别、待遇?技术人员的待遇是否也要提高?如果不管贡献大小、技术高低、能力强弱、劳动轻重,工资都是四五十块钱,表面上看来似乎大家是平等的,但实际上是不符合按劳分配原则的,这怎么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文化大革命”后,邓小平更是公开主张“按劳分配就是按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根据这个原则,评定职工工资级别时,主要是看他的劳动好坏、技术高低、贡献大小”。
     
        2、讲求物质利益与物质鼓励,主张收入分配向贡献大的人倾斜。为了改变“文化大革命”期间片面讲求精神鼓励的做法,邓小平指出“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因此主张恢复奖金制度,要有奖有罚,奖罚分明。对干得好的、干得差的,经过考核后要给予不同的报酬。“对发明创造者要给奖金,对有特殊贡献的也要给奖金。搞科学研究出了重大成果的人,除了对他的发明创造给予奖励外,还可以提高他的工资级别。”
     
        3、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一思想是邓小平对马克思按劳分配原理的大胆发展与理论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大贡献。既然马克思认为“不同等的工作能力”会导致不同等的劳动收入,那么为了进一步提高效率,在现阶段生产力水平并不发达的中国也就可以把这一原理推而广之,既不仅承认人们按劳分配的收入差距,而且承认不同地区与个人因发展速度、劳动方式、经营方式不同而产生的收入差距。可以说,邓小平“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经济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型范例,它的意义在于既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又极大限度地解放了生产力,因为“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
     
        (二)“共同富裕论”——即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是消灭阶级、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这一方面,可以具体分为两项内容:
     
        1、要防止两极分化。在邓小平看来,是共同富裕还是两极分化,这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中国的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因此我们的政策只能导致共同富裕。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了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但我国现阶段适当的收入差距现象,是我国经济底子薄、发展不平衡造成的,是人们劳动能力差异的结果,这不是两极分化。
     
        2、要支持、帮助贫困落后地区。这种支持和帮助是从两个方面来进行的。一方面是“先富带后富”,即通过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示范效应,激励和带动其他地区、另一部分人也富裕起来,并鼓励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个人对贫困落后地区进行资金、技术、人才援助或共同开发建设,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另一方面是国家通过制定均衡发展战略,从各方面给贫困落后地区以帮助,“特别是从物质上给以有力的支持”,以便增加贫困地区的生产积累,加快发展步伐,最终赶上富裕先进地区的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
     
        二、邓小平“双论结构”思想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如果我们把邓小平“双论”思想比作调节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两大理论阀门的话,那么目前我国的收入分配状况表明,收入差距的一极已经开启得非常充分,而共同富裕一极的实践操作,还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贫富的差距日益加大,社会不和谐的声音也越来越突出。于是有人认为邓小平同志的“收入差距论”是造成社会不和谐的经济原因,“先富”思想是造成贫富分化的罪魁祸首,这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因为我国贫富差距的拉大、社会不和谐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如经济政策的缺失、分配体制的滞后、监管力度的脆弱、市场化的不完善,法律的弱支持和地方政策的变形等等。为此我认为,全面理解和深入贯彻邓小平同志的收入分配理论对我们澄清模糊认识、构建和谐社会是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的。
     
        (一)邓小平“先富”经济思想不是导致社会不和谐的原因
     
        邓小平提出“先富”与“共富”的思想已近30年,这一命题一直在我国改革开放发展思路中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实践证明它是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目的性、时代感和国情意识的。现如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尤其是民营经济的发展有相当大的突破,这些都是在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的规划下逐步实施并且实现的。与此同时,这一思想在具体操作中,也衍生出许多问题、许多情况,尤其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水平不断提高,穷富的差距也日益明显。如何协调这一矛盾?邓小平早在1985年就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
    如果产生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晚年的邓小平更加关注这个问题,1993年在一次谈话中深刻指出,12亿人口怎样富裕起来,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邓小平同志的“先富”经济思想是和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紧密相连的,是坚决反对两极分化的,并且他反复强调先富的地区和先富的人要通过示范、引导、帮助等措施来帮助后富的地区和人富起来。可见,“先富”经济思想不是社会不和谐的原因。
     
        (二)邓小平“双论结构”思想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1、邓小平“先富”经济思想打破平均主义坚冰,激发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更加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有关重大规定)。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而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在新时期搞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指针,任何背离这一原则的做法和措施都是会损害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必须以首先和着重发展我国的生产力为前提条件的。而生产力的发展是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动力的,而这一动力的发挥程度离不开中央政策的保护。邓小平的“先富”经济思想早在二十多年前就打破了平均主义“大锅饭”的思想束缚,极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双论结构”思想不但体现了经济发展由不平衡到达相对平衡的经济规律,而且也是社会走向和谐的必经之路。“共同富裕”的前提和基础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充分积累。在我国现阶段,为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既要承认劳动差别,又要承认资产差别。也就是说,不仅要默认劳动能力是每个人的天然特权,而且要承认对象化的、积累起来的劳动(物质财富)同样是每个人的合法权利。前者要求同量劳动相交换,要求同量劳动获得同量报酬;
    后者要求财富转化为资本,并实现价值增值。只有这样,才既能够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又能够调动资本所有者和企业主的积极性。目前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以及采取市场经济形式,就是体现了上述利益要求。在这种经济制度和经济形式中,收入的较大差别是不可避免的,率先富裕起来的只能是一部分人。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调节,富裕起来的人会越来越多,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可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必须以先富的经济思想为基本发展思路。和谐社会是在不平衡的经济发展中建设的,是在动态中前进的,而不是在两极分化和平均主义的思潮中所能够建成的。
     
        三、正确看待收入差距,调整心态,化解矛盾,促进和谐
     
        近年来,我国地区之间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呈现不断拉大趋势,使经济上比较困难的社会群体产生失落感和心理失衡,产生了对社会的不满,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对此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这也是一个过程,短期内是很难有根本改观的。为此,党和政府必须不断增强调节社会矛盾与解决纠纷的能力。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兼收并蓄,厚德载物,调节社会矛盾使之达到适度、适时、适当的和谐状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创造活力、生动而有序的社会,既富有活力,也保持稳定;
    既包含各方面不同利益,又能把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处理妥当。这是一种活而不乱、活而有序、和而不同、矛盾统一的社会。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M].人民出版社,2005.
        2、康静平.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理论与实践[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3、邓小平文选[M].人民出版社,1993.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1986.
        (作者单位:唐山师范学院玉田分校。作者为副教授)  
    相关热词搜索: 构建和谐社会 思想 结构 邓小平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