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日记 > 正文

    “三大步”走出一个新安定

    时间:2020-10-21 08:09:58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三大步”走出一个新安定  

    ——安定区扶贫开发工作侧记  

      

    定西市安定区位于甘肃省中部,总人口47万,其中农业人口37万。全境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总面积3638平方公里,年均降水量380毫米左右,蒸发量1526毫米,属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历史上的安定曾经森林茂密、牛羊遍野。明清以后,由于兵燹战乱,林木砍伐殆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山是和尚头,沟里无水流,十年九有旱,岁岁人发愁。”清陕甘总督左宗棠曾上书朝廷称:陇中苦瘠甲于天下。1980年代,仍有联合国官员考察后认为,安定“不具备人类生存的条件”。
        解放后,由于自然条件的严重制约,绝大多数农民仍然过着“全天两顿粥、三代一张被、草皮做燃料、洪水解饥渴”的日子。70年代初期,连续22个月大旱,面临着大面积饿死人的危险,1973年,时任甘肃省委书记的宋平同志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如实反映了灾情,周总理听后流了泪,他表示“要想尽一切办法,帮助那里的群众解决困难,改变面貌!”
        由此,拉开了安定区扶贫开发的序幕,历经“三西”建设、扶贫攻坚、产业开发等几个阶段,安定这一原来的西部最为贫困地区,现已成为中国西部贫困地区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  

    首步:逢“三西”机遇改善生产条件  

    1983年,安定区作为甘肃省中部地区二十个干旱贫困县的代表,被国务院列为“三西”建设重点扶持县,从此拉开了安定区扶贫开发的序幕。
        在“三西”建设第一期工程的10年里,全区紧紧围绕“3年停止植被破坏,5年解决温饱,2年巩固提高”的奋斗目标,坚持“有水走水路,无水走旱路,水旱不通另找出路”的扶贫原则,从实际出发,认真分析,因地制宜,把扶贫和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从1983年开始,主要以解决群众温饱为重点,推广科学种田,立足当地资源,大办乡镇企业,开展农业综合开发。1991年以来,以实现“两个稳定”(稳定解决群众温饱,稳定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狠抓巩固提高,全区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1993年,全区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84亿元;
    其中农业总产值2.5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4094万元;
    人均纯收入由1982年的105元提高到562元,净增457元。
        其中,把改善农业基本条件作为增强群众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措施,大力开展了梯田、水利和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把梯田建设作为旱作农业的重点,统一组织,统一规划,连片治理,新增梯田44万亩;
    二是加强现有水利设施的维修和管护,开展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和科学用水,解决了5.02万人、2.58万头牲畜的饮水问题;
    三是大力推进农电改造,采取国家投资和群众集资相结合的方法,新增通电乡8个、211村5.89万户,乡、村、户通电率分别达到100%、93.7%、79.7%;
    四是全面加强道路建设,改造新建区乡公路81.2公里,新修乡村道路824公里。五是组织向河西移民。先后迁移1710户8339人,绝大多数实现了“1年搬迁、2年定居、3年解决温饱”的目标。  

     同时,针对劳动者素质低,思想观念陈旧,农业科技含量低,服务体系不健全的现状,首先对区、乡、村干部和农民技术员进行了培训,农民技术员短期培训达到6万多人(次)。其次,借助省农科院、甘农大和省草原生态研究所在安定区实验点的科技力量,实施了高泉等村的立体农技推广试点;
    组织乡镇企业管理人员1000多人(次)外出考察,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积极开展技术协作,发展横向联合;
    本着“提高区级、强化乡级、组建村级、发展社级、普及到户”的原则,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建成了25个乡镇农技站和14个咨询服务部。并依托各级服务组织,开展技术承包,大力推广科学种田。
        1983年以来,在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使产值和收入成倍增长。在发展乡镇企业上,提出了“立足当地、发挥优势、背靠兰州、强化辐射、引进联营、面向全国”的方针,以地毯、亚麻、塑料、食品、淀粉为龙头,以乡办、村办、联户办为依托,重点扶持新上乡村骨干项目37个。1993年底,全区各类企业发展到4869个,从业人员2.08万人,产值达到1.21亿元,总收入9696万元。畜牧业生产以良种引进和繁育、饲料加工、疫病防治和产品加工销售为重点, 1993年底,全区大牲畜存栏11.8万头,羊22万只,农民人均牧业收入提高到125元。  

    第二步:扶贫攻坚“战役”全面胜利  

     1994年《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实施以来,根据《甘肃省四七扶贫攻坚计划》,制定了《定西县七七扶贫攻坚计划》(利用7年时间解决7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在全区掀起了一场扶贫攻坚的“伟大战役”。
        首先,以解决贫困户的吃粮、吃水、花钱三大问题入手,在全区大规模地组织实施温饱工程、“121”雨水集流工程、马铃薯工程、梯田建设工程为主的10项扶贫到户措施。从1996年开始,将“121” 工程进一步延伸,开展了大规模的集雨节灌工程。从此,全区的扶贫开发创出了地下水、地表水、天上水“三水”齐抓,种养加三业齐举的新型扶贫开发路子,总结出了“梯田+水窖+科技=基本解决温饱”、“市场+龙头+结构调整=脱贫致富”的扶贫开发模式。1994年以来,又分类区别贫困户基本解决温饱、温饱户稳定解决温饱、稳定户奔小康三种类型,逐户摸底,分类造册,因地制宜地确定到户扶贫措施,使贫困户人均达到1亩地膜粮食、1亩马铃薯、1眼集雨节灌窖、2亩补灌田、3亩基本农田,户均1间标准化圈舍、养殖收入千元以上、1亩经济林、1个劳务输出、小额信贷扶贫到户、乡村道路到户。通过到户扶贫措施的落实,彻底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夯实了脱贫基础,巩固了扶贫成果,促进了产业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1998年底,全区提前实现了整区基本解决温饱的奋斗目标。到2000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98亿元;
    其中农业总产值3.15亿元;
    地方财政收入达到8312万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到1258元,较1993年净增696元。
        其次,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为农业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坚持以梯田建设、流域综合治理和水利建设为重点。在梯田建设上,实行“三集中、四统一”的办法,连片治理,将每年9月份定为“梯田建设月”。每年保持5万亩以上的递增速度,有4个乡镇整体实现了梯田化。以小流域为单元,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治理程度不断提高。在水利建设上,以现有水利设施的维修和管理为重点,开源节流,使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3.38万亩,保灌面积达到10.24万亩,96年以来新打集雨节灌窖8.73万眼,发展补灌面积23.92万亩。新建人畜饮水工程8处,解决了45875人、27634头牲畜的饮水困难。新建“121”雨水集流工程95978处,解决了29.16万人、34.24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全区人畜饮水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支柱产业也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体系初具雏形。通过积极培育马铃薯、畜草、药材、食用菌四大支柱产业,2000年,全区共种植马铃薯53.7万亩,总产达到43万吨,产值达1.5亿元,农民人均增收306元。建成了一批淀粉加工企业,组建了马铃薯购销公司、销售网点和个体加工点,为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供了有力保障,带动了马铃薯产、加、销的全面发展。畜草产业方兴未艾,各类畜禽存栏累计达到107.55万头(只、匹),牧业收入达到0.7亿元,人均牧业收入190元。药材种植形势良好,2000年种植面积达到6.3万亩,总产量达到4900吨。食用菌产业势头强劲,充分利用当地气候资源,多方引进技术,努力扩大规模,成为全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三步:产业化扶贫大幅收益  

    2001年以来,安定区的扶贫开发重点由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主向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转变。全区按照转移扶贫工作重点、转变扶贫工作方法的要求,培育壮大了马铃薯、畜草、劳务三大产业,并以“一体两翼”(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劳动力培训)为重点,坚持用特色经济理念狠抓马铃薯产业,打造县域经济发展主导模式;
    坚持用生态经济理念狠抓畜草产业,打造生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坚持用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理念狠抓劳务产业,打造“安定技工”劳务品牌。到2009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到2397元,较2000年净增1139元。  

    通过修梯田、打水窖、修道路等具体措施的实施,彻底解决了群众的耕作难、吃水难、行路难问题。新修村社道路340公里,建成过水桥7座,实现了村社道路网络化、村村通汽车、户户通农用车的目标;
    新打集雨水窖3135眼,户均达到2眼以上水窖;
    新修梯田19047亩,坡耕地全部实现了梯田化;
    新打、维修机井14眼,建成提灌工程3处,建成输水管道、田间渠系配套176公里;
    建成沼气池3785座。这些措施的落实,使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同时,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草)和荒山造林工程建设,全区25度以上坡耕地全部退耕,降低了水土流失程度,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生态效益,生产力水平全面提升。
        在产业化经营和建设方面,通过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狠抓了马铃薯、畜草、劳务三大支柱产业。2009年,全区马铃薯种植面积达104万亩,产量达108万吨。通过“品牌+专列”的营销方式,抢占终端、开拓终端、直销终端,使全区马铃薯市场占有份额大幅度提升,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三旺共赢”的良好局面。畜草产业,坚持走“种草—养畜—沼气—肥田—增收”的生态循环经济路子,2009年,全区农民人均畜草产业纯收入达到320元。劳务产业,以打造诚实守信、吃苦耐劳、勤奋敬业、技能娴熟的“安定技工”劳务品牌为切入点,通过全力抓培训,抓组织输出,2009年全区共培训城乡劳动力2.92万人(次),输转劳动力9.88万人,创劳务总收入8.83亿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达到2380元。  

     自2001年以来,安定区进一步明确了扶贫目标,确定了扶贫重点,划定了扶贫区域,引入参与式扶贫理念,充分尊重群众在选择、实施和管理项目过程中的知情权、选择权、决策权、监督权和管理权,有计划、有步骤地在1镇75村开展了参与式整村(乡)推进扶贫开发项目建设,为每一个村培育了一个以上的主导产业,为每一户贫困户安排了一个以上扶贫项目,使部分乡村实现了稳定解决温饱。几年来,在整村推进项目村共建立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2.8万亩;
    建成标准化圈舍9196间,引进良种基础母羊18150只,引进良种基础母牛4289头。  

     另外,按照“需要什么、培训什么,干什么、培训什么,谁干、培训谁”的原则,广泛开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生产知识和产前引种、产中订单、产后销售为主的市场营销知识培训。几年来,全区共培训乡村干部、农民技术员2.9万人(次),通过培训全区大多数农户有一名科技明白人,每个劳力学会1—2门先进实用技术。同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建立集生产、技术、销售、加工、融资为一体的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行业协会,将农民组织起来,使产、加、销形成一个利益整体,有效保护了农民利益,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调动了农民参与实施项目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
        在整村推进项目实施中,安定区还及时对项目村的基层组织建设提出了“配好一个班子,建好一个阵地”的具体要求,建成集办公、服务、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为一体的村级阵地63处。在项目实施中,通过真正落实群众参与,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群众的政治地位和主人翁思想进一步提高,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整村推进项目真正成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民心项目”。
        扶贫开发项目的顺利实施,不仅推动了全区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改变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群众的参与意识、机遇意识、科技意识、发展意识、诚信意识明显提高,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进一步发扬,开拓进取、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更加坚定。同时,通过兴建学校,改善了教育教学条件,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通过村址、文化活动室、医疗卫生室的配套建设,活跃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医疗保健服务得到了保障,畜病防治网络和农技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使全区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同步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安定区扶贫工作取得如今的成就,是中央历届领导的关怀,这是改写定西“没治论”历史的动力源泉,20多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吴官正和江泽民、李鹏、朱镕基、乔石、宋平等都多次来安定区视察指导扶贫开发工作,从“群策群力”到“等待你们的好消息”,中央领导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给当地干部群众以极大的鼓励,为安定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提供了强大的精神、物质支撑。省委、省政府和国务院扶贫开发办公室将定西扶贫开发放在战略位置,常抓不懈,为改变安定贫穷落后面貌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另外,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带领下,在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团结一心、顽强拼搏下,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届干给一届看,为改变贫困面貌付出了巨大努力。同时,安定区在产业发展中,因地制宜,在探索实践中找准了目标——马铃薯产业,再加上畜草、劳务等产业,相辅相成,可以说,过去安定因 “贫瘠甲于天下”而闻名,如今,安定因改变贫困而著世。变“征服”为“顺应”,安定人民在贯彻科学发展观中走出了产业化扶贫的新路子。  

    历史地看,安定区扶贫开发取得的成绩很大;
    但放在全国经济发展的大视角下观察,我们也仅仅是解决了有饭吃、有房住、有衣穿、有水喝“四有”问题,我们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仍在拉大,与党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相距甚远。尤其是脱贫人口的经济基础还很脆弱,遇到自然灾害、重大疾病、孩子上大学等各种特殊情况极易返贫,所以全区新世纪扶贫开发任重道远。今后,安定区在继续稳步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民培训资金的投入倾斜力度,解决因能力不足而导致的农民的普遍性贫困;
    并结合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加大对全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为稳定解决农村贫困奠定坚实的基础。安定区广大干部群众将继续保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立自强的创业精神,为安定区辉煌的明天做出更大贡献!      

      

    相关热词搜索: 大步 安定 走出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