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日记 > 正文

    关于我县灾后民房恢复重建的调查

    时间:2020-10-21 08:06:50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我县是XX市“7·18”特大暴雨袭击的重灾县之一。灾害发生后,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干部群众,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发扬抗洪抢险的精神,怀着对受灾群众深厚的感情,采取超常举措,突出规划引领、政策激励、质量监管和精心服务,争分夺秒抓落实,走出了一条化灾为机、科学重建、统筹城乡、好中求快的发展路子。目前,全县103个集中安置点形成争先恐后的建设态势,可望于2011年4月底前全面竣工;
    9453户民房致危加固修缮任务已基本完成。  

         一、推进灾后重建的基本做法  

         特大暴雨灾害造3736户民房倒塌、9453户民房致危、10047名群众无房居住的重大灾难。面对艰巨的重建任务和紧迫的时间要求,县上采取了打破常规的得力举措。  

        第一,用统筹城乡的要求科学规划灾后重建。科学规划是搞好灾后重建的前提。平利县坚持“全域平利、统筹城乡”的规划理念,按照“集中安置为主、分散安置为辅,鼓励进城入镇定居”的科学救灾原则,围绕“一城三区、九镇百村”的人口布局,突出灾民生产生活、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公平、医疗卫生等长远发展,高标准、高质量编制灾民集中安置的建设规划。一是尊重科学,严格程序。在充分论证、科学选址的基础上,对全县103个灾民集中安置点,全部委托市级以上有资质的专业规划设计单位进行统一规划设计。规划草案形成后,县上主要领导专门召开规划评审会议,组织有关专家、领导对各乡镇的安置规划草案逐一进行评审,再由规划设计单位根据评审意见认真修改,最终形成正式规划,保证了规划的专业性、可行性、前瞻性。二是突出乡村特色。在引入城市优点的同时,保留农村特色,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努力使山体原貌、河流植被、产业林园等不遭破坏。推广新颖别致的徽式民居,既体现江南移民的文化特色,又具有旅游观赏价值。三是注重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凡是50户以上的集中安置点,都按照建设新型社区的要求,规划建设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幼儿园、诊所、文化广场以及健身场地等公共服务设施,做到一次规划到位、分年度建设配套。  

         第二,用政策激励的办法分类实施灾后重建。按照市上的总体部署,坚持以人为本的重建理念,用足用活灾后救助政策,采取“因势利导、因户施策”的办法,分六种方式推进灾民安置,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加快了灾后重建步伐。一是集中安置。对在集中安置点统规建房的,每户补助1.7万元,可申请3万元以内3年期贷款并给予贴息补助,免收建房相关费用。对统规统建或联建楼房的,除享受以上优惠政策外,每户再奖励1万元。二是进城定居。对举家到县城购房定居、退出农村生产资料的,除享受灾后重建补助及贴息贷款外,免收购房契税,享受同城居民待遇;
    要求保留农村生产资料的,仍享受进城购房定居的奖补政策。三是入镇定居。对到集镇按统规自建的,由乡镇政府协调宅基地,享受灾后重建补助及贴息贷款,免收建房相关费用;
    对在集镇购房的,每户再奖励1万元。四是分散建房。对在农村分散建房的,由乡镇选址、国土部门审定、村组调剂用地,享受灾后重建补助和贴息贷款政策,免收建房相关费用。五是购置农房。对购买农村房屋、不再重建的,享受灾后重建补助政策;
    对进城入镇购房定居,自愿将农村住房转让给受灾重建户的,给予1万元奖励。六是投亲靠友。对投亲靠友且户随人走、不再建房的,除享受灾后重建补助政策外,另奖励1万元。截止目前,全县已完成集中安置灾民2249户、进城定居256户、入镇定居396户、分散建房449户、购置农房328户、投亲靠友58户,集中安置达到恢复重建任务的77%。  

        第三,用抗洪抢险的精神强力推进灾后重建。面对繁重的重建任务,充分发扬抗洪抢险的伟大精神,采取超常举措,确保重建工作能够好中求快地按期完成。一是强力推进工作落实。建立强有力的领导落实机制、部门联动机制和工程建设进度倒逼机制。全县39个50户以上的安置点,都有一名县级领导联点包抓,相关部门都有明确的责任,每一个时段都有明确的任务,并把灾后复重建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确保组织领导到位、工作责任到位。二是加强工程质量监管。建立严格的规划实施及工程监理机制,从建设源头抓起,把好现场放线确址关,户户比照整体规划布局准确入位;
    把好建材供应关,不让伪劣建材进入工地;
    把好施工监理关,严禁私自偷工减料、随意施工,杜绝伪劣工程。通过把好“三关”,实施全程质量监管,确保规划执行的严肃性。三是建立投入保障机制。采取项目捆绑、资金统筹,实行以奖代补激励机制,有力地激发了群众恢复重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灾民建房补助资金监督,保证了灾后重建的顺利进行。  

        第四,用民本至上的真情倾力服务灾后重建。广大受灾群众不仅财产遭受巨大损失,而且精神也受到严重创伤。各级党员干部感同身受,以扎实奉献的作风,同心协力为受灾群众提供无微不至的服务。一是干部坚守重建一线,特别是责任到点的乡镇干部,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两不误,从进点到现在,很少休假,始终工作、吃住在工地,现场解决难题。许多安置点为保障物资供应,积极组织经营业主把建材直供到工地。二是积极开展部门对口帮扶活动,实行部门协同、特事特办,统一办理建房用地、用材手续,免收一切费用,简化程序,限时办结,不让灾民分散精力。三是实行建材市场价格干预措施,制发“灾民建房购买建材优惠卡”,县物价、质监、工商、税务等部门联合开展建材市场执法整治,明确主要建材的最高限价,降低灾民建房成本。四是强化资金保障,向上争取民房重建专项资金9244万元,县财政下拨灾民建房资金1328万元;
    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灾民建房的信贷支持,统一组织灾民建房贷款的信用审查和手续办理,全县已协调解决灾民建房信贷资金1亿余元。  

        二、灾后重建显现出的主要特点  

        推进灾后重建工作,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把灾后重建纳入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战略,通盘谋划、重点突破,城乡一体、协调推进。目前已初步显现出以下三个主要特点:  

        第一,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农村城镇化的路子。按照“灾民集中安置,鼓励进城入镇到社区”的思路,通过县城扩张、重点集镇拓展和选择条件好的自然村建设新社区,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和农村新社区集中,迈出了农村城镇化的坚实一步。一是县城引领安置。将灾后重建与鼓励农民进城定居相结合,在县城规划区建设安置点,促进农村人口有序向县城转移,目前从农村向县城转移人口达到700户2500人,其中,受灾群众256户702人。二是集镇带动安置。政府因势利导,将受灾群众和居住在偏远高寒山区及安全隐患地带的群众规划到集镇集中安置,实现了救灾安置与集镇发展的双赢。三是农村新社区聚集安置。通过建设集中安置点,打造聚集3000人以上的农村新社区。在三种类型中,县城药妇沟村、老县镇太山村和长安镇高原村等安置点还根据本地农民的实际需求,规划建设了七层左右的住宅楼,实现了更有效地节约集约用地。同时,药妇沟集中安置点还创造性开展农民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切实解决特困农民的住房难题。  

        第二,集中安置点的产业定位比较明确。强有力的产业支撑是广大农民从分散到集中居住后安居乐业的根本保证。从规划入手,将灾后重建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规划的集中安置点,全部布局在城镇规划区、工业集中区和特色产业园区,使每个集中安置点都有明确的产业定位,为集中居住后的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奠定了良好基础。老县镇太山村、城关镇药妇沟村等集中安置点分别位于工业园区,具有良好的就业条件;
    洛河镇莲花台村、长安镇高原村等集中安置区,位于全县茶叶、绞股蓝生产基地,且交通便利、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丰富,发展生态旅游前景看好。  

        第三,灾后重建有力拉动了社会投资和经济增长。据估算,全县灾民建房直接投资达8亿元,配套建设的道路、河堤等基础设施投资达1.2亿元,可拉动建材生产、加工、运输、销售、服务和劳务等相关产业的产值增长1.8亿元,为当年全县的经济增长提供有力支撑,灾后重建已经成为近期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同时,大规模的人口向县城、重点镇和农村新社区集中居住,还可内生出大量三产服务等就业需求,激发城乡经济发展的巨大活力,促进城乡要素的加速流动,成为县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强大引擎,对未来的统筹城乡发展必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三、对灾后重建工作的几点思考建议  

        今年各县区都不同程度地遭受灾害,当前也都面临繁重的重建任务,我县的做法可供借鉴。同时,灾后重建毕竟还处在进行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困难和矛盾,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  

        第一,重建进度还需加快。确保明年4月让灾民全部入住新居,既是市委、市政府的明确要求,更是我们各级干部不容推卸的责任。实事求是地看,各地为加快灾后重建步伐已经尽了全力,但由于建筑材料供不应求、专业技工不足等客观因素影响,部分安置点的建设仍较缓慢。隆冬将至,时间紧迫,特别是部分临时安置的灾民,需要尽早入住新居。建议以乡镇政府为主体,县级有关部门密切配合,一方面在更大范围内联系组织工程队,增加各安置点的施工力量;
    另一方面,在当地挑选有一定基础的民工,开展现场培训,使他们尽快成为技工,增加施工班次。  

        第二,建房成本增长趋势明显。由于我市灾后重建任务大,建设工地多且开工集中,物资、劳力供不应求,建材、燃油以及劳务工资等市场价格纷纷上涨。当前应从三个主要方面入手,遏制价格上涨势头:一是政府有关部门应强力介入,加大市场干预和整治力度,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的行为;
    二是相关领导和部门应对本辖区灾后重建对建材等的需求、供给进行测算,帮助制砖企业加快生产进度、提高生产总量,支持钢材、水泥等建材营销企业加大货源组织力度,用充足的货源保障供给、平抑物价;
    三是各项奖补资金和专项贷款应及时到位,促进灾民缩短工期,降低成本。  

        第三,安置点配套工程建设资金不足。按照社区化建设的要求,集中安置点应做到功能配套、设施完善。由于灾后重建的特殊性和政策性限制,所有安置点都不可能实现常规的土地增值收益,使得基础设施配套工程无建设资金。当前正值编报明年项目的关键时期,相关部门应把灾民安置点的公共基础配套工程建设作为重点,及早做好项目衔接申报,争取中、省对灾后重建更大的关怀和支持。  

                               

                                                   

       

       

    相关热词搜索: 民房 我县 重建 灾后 恢复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