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日记 > 正文

    [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会计:美国的启示] 2008年金融危机中的公允价值

    时间:2018-12-23 12:40:24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2007年美国由于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在会计界和金融界引发了对公允价值会计的激烈争论。本文通过对这场争论的分析,结合我国公允价值会计运用的现状,提出美国公允价值会计实践对我国的启示以及我国运用公允价值会计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会计 金融危机
      
      一、引言
      始于2007年初美国次贷危机,是一场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倒闭、股市剧烈震荡所引发的局部金融危机。次贷危机的进一步传导引起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进而演变为一场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在危机的发展过程中,公允价值会计由于其过于迅速与真实地反映了金融机构的财务状况,导致金融界与会计界对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公允价值会发生了深刻的反思和纷争。首先对公允价值会计问题进行反思和挑起纷争的是在次贷危机中遭受严重损失的金融界。金融界在反思中首先对公允价值会计进行了抨击,认为是公允价值会计放大了次贷危机的不利影响,进而引发了全面的金融危机,并且把公允价值会计视为引发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要求全面废止或暂时终止公允价值会计。其主要理由是公允价值会计具有“反馈效应(Feedback effect)”,即在次贷危机初期,由于资产支持证券、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和抵押债务债券等次债产品市价下跌,以市场为基础的公允价值也会大幅度下跌,此时按公允价值对这些次债产品进行计量,导致金融机构需要计提并确认大量未实现且未涉及现金流量的巨额损失。这些巨额的“账面损失”严重影响了报表业绩,扭曲了投资者的心理,促使投资者进一步恐慌性地抛售持有次债产品金融机构的股票,造成金融资产市价进一步下跌,按公允价值会计计量要求需要继续进一步计提并确认大量未实现且未涉及现金流量的损失,如此恶性循环,很容易就让人想到,公允价值会计在次贷危机演变为全面的金融危机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在金融界看来,公允价值会计俨然成为了导致金融危机的“罪人”。面对金融界对公允价值会计的指责,会计界也奋起反击。会计界认为,公允价值会计不但不是导致金融危机的“罪人”,反而是及时揭开金融危机的“功臣”。在会计界看来,金融界抨击公允价值完全是为了寻找替罪羊,转移公众的视线,为自己激进的放贷政策与失败的风险管理开脱罪责,其对公允价值会计的指责明显置投资者的信息要求于不顾。事实上,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监管机构监管不力、金融机构无节制的金融衍生产品创新以及监管机构、金融机构和信用评级机构等各方的风险防范意识和管理机制不足而引起的,与公允价值无关,公允价值只是计量属性,是衡量资产负债价值的尺度。不仅如此,由于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比历史成本会计信息更相关,使投资者更加看清那些金融投资公司资产和收益质量,挤兑了大量的盈利水分,并使投资者看清了危机的真实状况,从一定意义来讲,公允价值会计还是及时发现和揭示金融危机的“功臣”。
      二、公允价值会计争论的根源:公允价值的利与弊
      ( 一 )公允价值会计的优势公允价值计量的最重要的优点,是在保证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方面有着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无可比拟的优势。在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反映的都是资产的初始实际成本或者摊余成本,并不反映资产持有期间的减值损失,资产的减值损失只有在相关资产发生转让、出售时才予以确认。在资产过时贬值的情况下,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市场价格会产生差异,这种差异无疑会误导人们的决策,因此,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虽然可靠性强,但决策相关性差,在价格上涨时期尤为严重。当资产的市价或者可收回金额低于资产实际成本时,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的资产负债表中所反映的资产价值和利润表中所反映的净利润都将被高估,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影响了财务报告数据的有用性。为了解决历史成本计量决策相关性差的弊端,从20世纪50年代起,会计准则开始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观念,并于90年代开始在美、英等国会计准则中得到广泛应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更是在2006年9月正式发布了第157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SFAS NO.157)《公允价值计量》,全面采用公允价值会计。然而,公允价值计量也有其固有的弊端,首先是公允价值确定的主观性较强,可靠性低于历史成本,很难保证公允价值的公允性。因为公允价值是参与交易的双方对市场价值的一种判断,而市场环境是复杂多变的,并不是所有的交易、事项都能找到统一的、公允的市场交易价格。加上企业出于商业秘密的保密需要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公允价值的取得和公允性判断难度较大。其次,公允价值计量的可操作性较差,容易导致企业管理当局利润操纵。企业的资产种类繁多,并处于不同的市场环境中,市场信息的真实性难以辨认,是否存在活跃市场交易价格的判断难度较大等问题难以解决。在实际工作中,通常只能采用估值技术方法进行估算,即使是最常用的公允价值确定方法――现值法的运用,也会因不同投资者之间、投资者与管理当局之间对投资的期望报酬率不一致,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具有较大不确定性,从而导致公允价值确定的具体结果差异较大。在市场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这就更容易形成操纵利润的嫌疑。再次,公允价值会计具有“反馈效应(Feedback effect)”,容易增加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性。
      ( 二 )公允价值会计的弊端正是由于SFAS NO.157正式公布不久美国就发生了次贷危机及因此引起的金融危机,加上公允价值计量的固有缺陷,在危机发生的时候,由于人们的恐慌心理导致市场交易价格的异常波动,公允价值会计确实有扩大危机影响的“作用”,这也是美国金融界认为公允价值会计是金融危机的“罪人”的根本原因。但美国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其实是在于次贷危机引发的流动性不足、金融创新缺乏透明度和有效监管,并非由公允价值会计所导致。公允价值只是一直计量模式,计量出来的结果反映金融危机的实际情况,不能因此认为是公允价值是导致金融危机的原因。因此,尽管金融界对公允价值会计大加指责,但也不能提出令人信服的替代方案,更不可能将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改回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会计的最主要目标就是真实反映公司财务信息,尤其在今天信息化的时代,改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将使很多会计信息失去意义。从长期来看,公允价值仍将是适当的计量方式,它增加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更好地反映了当前的经济环境。只是现行的公允价值会计还需要完善,特别是要完善诸如金融危机背景下非正常、非活跃、非理性市场情况下的公允价值的估价及其会计处理方法,保证不同经济环境下公允价值的公允性,这也是公允价值会计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因而,尽管对公允价值会计存在争议,但完善公允价值计量方法仍成为了主流意见。美国证监会(SEC)于2008年9月30日针对非活跃与非理性市场情况下采用公允价值的会计处理方式发布了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仍然坚持SFAS NO.157的原则,并未暂停公允价值的使用,只是要求企业在为资产确定其公允价值时,如果该类资产缺乏活跃的公开市场交易,则可以通过内部定价,包括合理的主观判断来确定其公允价值。具体来讲,指导意见有三层含义:一是允许企业在没有市场数据作参考的情况下,可运用内部模型或假定条件来估算公允价值;二是要求企业在确定金融资产是否出现非暂时性减值时,需要运用合理的判断;三是指出在市场不活跃或交易没有秩序时,经纪商的报价及定价服务不能反映市场交易价格,因此交易价格在衡量金融资产公允价值时可以作为一种考虑因素,但可能并不具有决定性,应降低对其依赖程度。
      三、我国公允价值运用现状与美国公允价值实践启示
      ( 一 )我国公允价值运用现状我国在公允价值会计的运用上曾出现过反复,表现出较为审慎的态度。在1998年我国颁布的第一批以《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为代表的多项具体会计准则,首次引入了公允价值这一概念。但在实际应用中,出现了许多上市公司滥用公允价值计量操纵利润的情况。因此,2001年至2005年间,财政部发布和修订的11项具体准则,又全部取消了公允价值计量在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和投资三项准则的使用,全部改为按账面价值入账,2001年颁布和实施的《企业会计制度》以及之后颁布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等一系列相关会计制度也没有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但在2006年2月财政部正式发布的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的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多达17项具体准则中,又重新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虽然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在多达17项具体准则中明确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对公允价值的运用范围较为广泛,但新准则中同时又规定了公允价值的运用条件:一是明确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居于从属地位。新会计基本准则明确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采用历史成本”。这实际上是在强调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在我国会计计量中的主导地位;二是对公允价值在什么条件下可以运用,设定了较为严格的限制条件。如《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明确规定:企业只有存在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才可以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而企业一旦选择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就应当对其所有投资性房地产均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并且规定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二是企业能够从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做出合理的估计。可见,我国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运用采取了非常谨慎的态度。虽然公允价值应用在我国经历了“应用――取消――恢复应用”的反复变化的过程,而且在新准则体系中对公允价值的应用也采取了审慎的态度,但与新会计准则体系38项具体准则中有17项要求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的较广泛应用公允价值的“广度”相比,我国在公允价值会计应用的“深度”方面仍存在很大的不足,公允价值应用的操作性还不是很强,有可能影响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我国的恰当应用。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会计应用缺乏操作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没有提供公允价值计量的统一框架。在整个新准则体系中,只有“资产减值”、“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以及“企业年金基金”中提供了公允价值计量的指南,即便在这三项准则中,对公允价值计量的指南还不一致:“资产减值”准则将销售协议价格作为确定公允价值的首选,而“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则将活跃市场报价作为首选。特别是我国作为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市场经济环境尚不够完善,在涉及多个市场时的公允价值计量等实践中可能涉及到的问题很难从准则中得到解答的情况下,缺乏全面、统一的公允价值计量指南很可能会影响公允价值计量的实务操作性和计量的可比性,从而历史“重现”,公允价值会计再次沦为利润操纵的工具和手段。(2)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对公允价值计量可靠性的判断标准运用不一。在新准则体系中但凡要求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准则都要求公允价值“可靠计量”,但对公允价值可靠计量的标准,不同准则中的规定存在差异。在金融工具相关准则中,要求在活跃市场中以市场报价为公允价值计量基础,在缺乏活跃市场的情况下,采用估价技术确定公允价值,用于估价的输入变量可以采用市场输入也可以采用主体特定输入;在投资性房地产和生物资产准则中要求有确凿证据表明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公允价值可靠性的标准是存在活跃的交易市场以及能够从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生物资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对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作出合理的估计;在非同一控制的企业合并中,要求对合并中取得的被购方除无形资产以外的其它各项资产,其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单独予以确认并按照公允价值计量,此时,可以可靠计量公允价值包含了市场直接取得或通过运用估价技术取得,但对具体的估价技术中所应用的输入变量,则没有进行特别的规定。
      ( 二 )美国公允价值实践对我国的启示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虽然对公允价值计量采取较为审慎的态度,但毕竟已在17个具体准则中得到了运用,应用面还是较为广泛的。美国公允价值会计有着几十年的运用历史,仍然面临较为严重的质疑,因此,我国在公允价值会计的运用上,需要注意吸取美国的经验教训。笔者认为,美国金融危机导致的公允价值会计的争论,至少可以从中得到以下启示。(1)要坚定运用公允价值会计的信心。虽然公允价值会计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但其所具有的优势也是其他计量属性所无可比拟的。即使在美国面对金融危机背景下金融界的猛烈抨击,美国会计界仍能坚持公允价值会计不动摇,国际会计准则也采取美国会计界的做法,在坚持公允价值会计的前提下,只对公允价值会计进行完善,并未停止运用。因为现代资本市场是建立在信息披露的基础之上的,可靠性和相关性是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最主要的体现。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因其“可验证”一直在我国会计准则中占据主导地位,但也正因为这一点,历史成本计量难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面向未来决策的需要。从会计信息使用者角度来看只有既具可靠性,又具相关性的会计信息才能真正起到维护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利益的作用,从而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而公允价值计量强调的是资产、负债的客观计量和真实反映,这也是决策有用观的需要,因此,公允价值是未来会计计量的发展方向是毫无疑问的,我们应该坚定逐步运用公允价值会计的信心,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2)提高公允价值计量技术水平,保证不同经济条件下的公允价值的公允性。公允价值会计最主要的缺陷就是公允价值确定的主观性较强,可靠性低于历史成本,很难保证公允价值的公允性。因此,保证公允价值的公允性就是公允价值会计运用的关键。我国应在坚定运用公允价值会计的前提下,努力提高公允价值计量技术水平,保证不同经济条件下的公允价值的公允性。主要对策措施有:第一,提高会计人员估计公允价值的技能水平。由于公允价值的表现形式有多种,估值方法也有多种,在会计实务中到底选择哪种表现形式,采用那种估值方法,往往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正确选用公允价值评估技术以及娴熟而讲求诚信的评估队伍是正常使用公允价值的前提。因此,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必须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包括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提高会计人员的公允价值计量观念和估值技能水平。第二,建立市场信息数据库。公允价值的确定一般要运用现金流量等市场信息,为了获取现金流量等相关市场信息,各行业应尽快建立行业市场信息数据库。企业历史实现的收益往往是预测未来收益的重要依据,通过过去的现金流可以预测未来的现金流。必须建立容量大、时效性强的行业数据信息,方便会计人员在公允价值估价时选取适当的参数。第三,完善与公允价值相适应的市场环境。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根据公允价值的定义可知,公允价值的三大要件的形成依托于完善的市场。然而,我国的市场经济刚建立不久,仍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市场经济环境还不够完善。如普遍存在的关联方交易,上市公司和大股东之间的交易,尤其是上市公司与其母公司、关联公司进行债务重组、资产交换等交易中,在交易价格缺乏公允性的情况下会发生很多上市公司利用关联方交易粉饰报表、虚增会计利润。为此,必须完善与公允价值相适应的市场环境,强化公司治理,提高交易运作透明度,构建上市公司综合监管体系,提高广大投资者对会计信息进行分析判断、有效甄别的能力,保证市场信息的公开公平。(3)强化公允价值信息的披露和监管。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很多具体准则及指南都涉及到公允价值的计量和披露规定,但在具体的披露要求方面存在不一致,有的准则要求披露公允价值的金额、确认依据、方法、影响等四个方面内容,而有的仅要求对金额进行披露,导致依据准则和指南提供的有关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从而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而且进行公允价值估价的信息取得(估价依据问题)、估价技术特别是现值技术的选择与具体运用由于缺乏详细指南规范,实际操作空间较大,为防止利用公允价值进行利润操纵,需要强化公允价值信息披露的要求,尽可能详细的披露有关公允价值的信息。
      四、结论
      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公允价值会计的争论虽然已经暂时平息,但从中可以吸取许多经验教训。美国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引发的争论,根源在于美国原来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SFAS NO.157没有考虑到金融危机背景下市场恐慌导致的市价严重偏离价值,使得以市价为基础的公允价值计量的结果偏离了真正的公允价值,导致了金融危机的进一步加剧。争论过后,美国证监会(SEC)仍坚持公允价值会计的运用,但针对非活跃与非理性市场情况下采用公允价值的会计处理方式发布了指导意见,在缺乏活跃的公开市场交易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内部定价,包括合理的主观判断来确定其公允价值,不再要求以市价为基础确定公允价值。表明公允价值会计运用的核心问题是保证不同经济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的公允性。通过对非活跃与非理性市场情况下的公允价值计量方式的完善,公允价值会计仍然可以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运用。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审慎引入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符合国际会计届公允价值会计的发展趋势,也具有中国特色。虽然公允价值会计目前在我国只是审慎应用,但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刚建立不久,市场经济仍处在发展的阶段,市场经济环境还不够完善,难以从市场中取得较为公允的市价信息,因此,应注意吸取美国公允价值会计运用的经验,完善我国与公允价值相适应的市场环境,提高我国会计人员估计公允价值的技能水平,同时,应强化公允价值信息的披露和监管,这样才能确保我国公允价值会计的正确运用,真正发挥公允价值会计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谢诗芬:《公允价值:国际会计前沿问题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葛家澎、徐跃:《会计计量属性的探讨――市场价格、历史成本、现行成本与公允价值》,《会计研究》2006年第9期。
      (编辑聂慧丽)

    相关热词搜索: 公允 美国 金融危机 启示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