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情书 > 正文

    青少年健康成长需要“心理安全”

    时间:2020-11-05 10:31:21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青少年健康成长需要“心理安全”

     近年来,校园安全的负面动态有些新趋势,威胁青少年成长安全的隐患越来越多,青少年的安全问题,已经触及到诸多方面。既有“硬安全”问题,更有刻薄批评、态度侵略、语言暴力、忽视存在,甚至更为恶劣的性伤害等人格侵害等等涉及心理安全的“软安全”问题。

      一、校园 “心理安全”不容忽视

      目前,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在校园安全建设上,存在重“硬件”投入轻“软件”建设、重身体安全轻心理安全的现状。普遍存在重视校园安全的硬件与制度建设,诸如安置防盗门、加固铁护栏、控制外郊游等。对硬件安全问题,尤其是发生在学校的中毒、自杀、交通事故等重大恶性事件有统计监管,这当然是好事;但学校安全建设绝不能只停留在“硬件”这个层面上,因为“软安全”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更为隐蔽,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精神的危害也更为严重、长久与深入。

      此类问题,尤其是性侵,它是对学生身心的双重伤害,对心智还不够成熟、身体还很弱小、自我保护能力低的少年儿童来说,其伤害是致命性的。比如安徽霍山小学班主任张某,自2010年10月起,多次以补课为名猥亵小学女生范某致使其精神分裂;2013年5月8日,又曝出海南省某小学校长带6名六年级女生开房事件。河南、广东等地也相继曝出小学女生遭校长、教师、校保安等猥亵和性侵案件,引来全社会的极大关注。教师性侵事件所暴露出来的是师德沉沦与政德腐蚀,逾越了社会最基本底线。人们不禁要问,学校还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吗?学生为何连最起码的人格安全都得不到保障?在痛斥“败类”罪恶行径的同时,我们必须对校园安全问题进行一次全面深刻的反思。

      我们知道,只有拥有健全的人格,学生才能够意识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及其对社会的责任,并且发展成具有合作精神和亲社会行为的社会人。相反,人格缺失者,可能出现自私、焦虑、胆怯、敏感、偏激而固执等一系列负向心理问题。心理健康人格是基础。“人格”是一致的行为特征的群集,一个人的人格会影响自身的行为和认知,当人格不健全时,其行为和认知会出现偏差。健全人格的养成固然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但是“爱”和“安全感”则是健康人格养成的基石。肉体的伤害迟早会愈合,但精神的伤害也许会伴随其终生,轻者会缺乏安全感,时刻感到自己被抛弃,重者可能产生轻生念头,或从此对社会产生误读、错判与偏见,甚至仇恨。对正处于知识积累和价值观念形成阶段、世界观与人生观尚未成型的青少年来说,人格侵害的阴影往往是连绵性的。青少年健康成长需要心理安全,心理安全、精神安全建设,应成为维护校园安全的重要环节。

      二、从性侵案件透视校园“软安全”的薄弱环节

      1.校园安全发生问题,板子不应该总打在校长们身上。从国家层面来说,当前基础教育评估仍然以学业成绩为本位,以升学指标为重点,而不是以培养健全人格作为主要评价指标,这就导致中小学校只能盯着眼前利益,忽略安全教育特别是心理安全这一现实需要。以基础教育评估为例,顶端设计是有些问题的。我们评估教育质量,应该评估教育投入、教育过程、教育产出和教育结果四个方面,而作为主管教育行政部门的评估,重要的却是考评考试成绩、升学率等教育结果,而不是人格培养、成长成人等教育过程。如果考评对应试结果过于强调,对考试成绩关注过多,是不利于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的,也不能激励中小学校对学生成长负责。从这个意义上说,导致中小学校应试教育、为升学而教的问题,板子不应该总是打在中小学校的校长们身上。因为,在实际过程中出现的“上级要安全、家长要成绩、教师要福利、学生要放假”的情形,对基础教育所造成的是这样一种“导向”,中小学校在这种制度环境作用下,所采取的行为也是一种无奈的应景对。

      此外,校园性侵案件之所以持续时间长、隐蔽深,并且事后护短逃避,大多与制度导向有关。长期以来,教育行政部门对校长实行“一票否决权”,也让很多学校在处理涉及亵渎学生的教师时,总有一种“家丑不可外扬”的心理,能掩就掩。大多地方教育部门、学校所采取的做法,是对当事人进行内部处理,而回避用法律与规范去解决问题,这在客观上助长了一些教师实施犯罪时的侥幸心理。

      2.类似性侵事件等人格侵害,不能止步于道德评判。师德,是衡量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韩愈在《师说》里将“师”定义为“传道授业解惑”,即“传道德,教学问,解疑惑”。因而“传道德”本就和教师的自身道德素质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师没有了师德,社会便不敢期望他能传授给孩子们有益的东西。

      校园内涉及教师性侵害案件频发,反映了教师队伍良莠不齐。但要杜绝这类事情发生,却不能仅寄希望于提高教师师德水平。纵使天天大力高喊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恐怕也未必就能够遏制日益多发的校园性侵事件。可不是,就在“龙岗教师性侵事件”发生前不久,深圳召开全市教育系统加强工作作风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会议,根据这个会议征求意见稿的规定,凡出现“对学生有性骚扰等不良行为的”等14项师德失范行为的教师将被“一票否决”。但一些校长和教师却普遍认为,上述规定在现实中很难操作,也很难行得通。这是因为,有些违规行为,明显是属于法律范畴的。如果触犯了法律,不管是教师还是其他行业的从业者,都应该用法律来制裁,而不是用道德去处理。

      多面性是人性的一个基本特征。对“一票否决”的规定,就有教师提出质疑:一个各方面都没有什么恶劣品质,甚至口碑良好、教学成绩优秀的教师,也可能产生性侵女学生的邪恶念头。有例为证,2012年深圳某校教师魏某以过生日为名请学生喝酒,将女学生灌醉留宿并实施强奸。然而事发之前,魏某曾是学生们眼中好教师的典范――都说“他看起来温和稳重,为人师表”。事实上,各地出现的一些有性骚扰行为的教师,在暴露前往往也都看似是“师德楷模”的。所以说,教育行政部门画师德红线显得苍白无力,甚至于事无补而成为摆设,因为有很多事不全是道德问题。比如亵渎学生,那不仅是道德问题,更是法律问题,在校园性侵事件面前,道德规范显然缺乏约束力。

      3.校园“软安全”事件的发生,反映教师准入的门槛过低。教师职业的重要性和神圣性,决定了它应当具有严格的准入制度。对于教师这样一个特殊行业,在心理和道德方面没有一个要求和测评是很危险的。但现在的实际情况是,由于近年来教育事业发展很快,学校规模不断发展,许多地方都出现了师资匮乏问题,一些在教学水平和职业道德上存在问题的人也被塞进了教师队伍。据2013年6月25日一条微博爆料称:“深圳龙岗区大康小学五年级女生怀孕并堕胎,作案者为其体育教师廖某!”作案的廖某,就曾因有亵渎学生的行为离开过教师队伍两三年,后来却又当上了教师。

     4.构建安全校园,家长不能不作为。人际沟通与交流,这既是发展亲社会行为的生活基础,又是完成健全人格的发展任务。应该说,校园性侵案件的频发,暴露出在家庭教育中人格教育、心理教育和自我保护教育的严重缺失。我们的教育都在告诉学生不要做什么,而很少告诉他们自己可以做什么,也很少告诉哪些行为属于侵犯行为,以至于受到伤害后,或因害怕或因害羞而不敢及时告诉家长或学校。

      据研究,儿童青少年被性侵害易发生的年龄是8岁到12岁,但其实从5岁至6岁开始,性侵害的危险就开始逐步增加。因此,性保护教育应从儿童开始。首先,父母要教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性观念,任何人提出的性接触,都要断然拒绝。同时,还应该让孩子学会辨别什么样的身体接触是好的,什么样的身体接触是不好的。其次,父母要让孩子知道身体某些部位属于个人隐私,别人不可以随意触碰。最后,父母要让孩子知道,对他带来性侵犯的可以是任何人,包括自己的亲人、邻居、教师、父母的朋友等。如果没有父母的教导,儿童青少年对这些人完全没有防范意识,不会想到他们所爱的人和尊敬的人会对自己实施性侵害,那么,他们就容易遭到性侵伤害。

      更为值得关注的是留守儿童的性安全教育问题。早在2008年,广东省审理的猥亵、强奸儿童的案件就有300多件,而在其他几个留守儿童聚集大省,也常有性侵、猥亵儿童案发生。在一项“你认为留守女童遭遇性侵犯的原因是什么”的调查中,41.7%的人认为父母监护不当,许多父母外出打工,不能有效监管自己的孩子;还有33.3%的人认为孩子缺乏性防范意识,这与父母本身缺乏正确的安全知识和保护技能、难以有效教育子女有关。

      三、构建青少年身心安全的成长环境

      1.以新的视角认识校园心理安全。当前,越来越多的人发表对于校园性侵害的观点和意见,各种观点和意见迅速聚集、发酵并形成校园安全舆论,对校园需要什么样的安全展开讨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需要以新的视角看待校园安全,不仅将其看成是广大民众向政府和教育部门表达利益诉求的重要方式,而且将其看成是政府和教育部门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从而准确把握校园安全发展趋势,及时掌握校园安全动态。尽管“心理健康教育”喊了很多年,但部分教师、家长对青少年心理安全缺乏了解,更谈不上什么重视。可以说,心理安全在校园安全中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心理安全教育应该是今后学校安全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2.以新的观念引导校园心理安全。校园心理安全的构建,需要着力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宜“争”不宜“弃”,要牢牢掌握校园育人阵地。正确的观念不去引领,错误的导向就会充斥其中。心理建设只有坚持正面引导,打好主动仗,积极占领心理安全阵地,才能掌握校园安全的主导权。二是宜“疏”不宜“堵”,要直面矛盾和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学校对性教育的尴尬问题往往采取“堵”的办法。然而,在新媒体信息传播的时代,这样的做法往往导致丢掉教育引导的主动权。只有直面矛盾和问题,及早起步,赶在需要之前,才能防患于未然。三是宜“显”不宜“隐”,要在第一时间将情况公之于众。中国公安大学教授王大伟曾说,性侵害案件的隐案率是1?7。“家丑不可外扬”,试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内部处理,能遮就遮,这样只能助长“败类”胆大妄为。基于此,对违反职业道德甚至违法犯罪行为,要坚持“零容忍”,一查到底,绝对不能姑息。四是宜“活”不宜“死”,要靠创新增强教育效果。安全素养教育是一件惠及全体中小学生和亿万家庭的事情。要改变传统的“我讲你听”和“居高临下”的教育方式,以平等和谐的心态进行交流,努力掌握师生、家校沟通技巧,注意使用“一致性沟通”的语言,以坦率和真诚赢得学生与家长的信任和支持。

      3.以新的手段构建校园心理安全。校园安全环境的健康有序发展,离不开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当前,我国校园安全建设总体上与现实的育人环境发展进程还不适应,需要加快建设步伐,做到软硬兼备、文武并举。

      一是科学管理。教师的选拔、考核、聘用、奖惩等,都要讲究科学管理,这种管理要从制度上有助于和有利于教师在人性的多面性包围与侵蚀中能拒邪防恶。要通过科学管理,采取有效方式,禁止“败类”进入教师行业。

      二是加强教育。无论学生还是教师,安全教育,尤其是“软安全”教育,都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一日三省,警钟长鸣。要对教师进行终身的师德教育,使之切实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安身立命的为师宗旨,提高教师的自律能力。这中间,老教师、尤其是学校领导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必会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同时,大力推进性教育进中小学课堂,冲破陈旧观念的束缚,将性教育纳入学校的必修课,并开展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

      三是严格监督。长期以来舆论导向过高地拔高师德价值,导致师生之间畸形和强烈的从属关系,从而让学生和家长对教师产生过多的道德敬畏和精神依附,而畸形的从属关系比较容易导致师德的腐蚀与沉沦。所以,在对教师的管理和教育中,严格监督是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其中有组织监督,有法律监督,有家长监督,还有舆论监督等等,它们彼此应协调配套,以形成法制化的可操作系统。

      四是严明法纪。要无私无畏地严肃执纪、执法,要尽量加大性侵“败类”惩处力度,一旦被查处就要他支付相应的“成本”,不能让已揭露出来的“败类”得到任何“实惠”。对教师中的这些“败类”坚持“零容忍”,对个别教师违反职业道德甚至违法犯罪行为,出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手软,绝不姑息。严厉打击教师性侵害行为,对性侵“败类”严厉惩处;“杀一儆百”,对其他教师是一种有效的特殊教育;纯洁教师队伍,对教书育人和社会舆论的道德评价体系则是一种郑重的交代。

      说到底,这一切的关键是要有个好的机制。在强调教师树德育人的同时,不要忽略严法护校。正所谓:有深入人心的教育,使之不会性侵;有严格无情的惩罚,使之不敢性侵;有严密可行的监督,使之不能性侵。如果虚实相间、文武并举,校园心理安全的问题可能会解决得比较好一些。

      (作者单位:上饶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