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情书 > 正文

    中学课改工作经验总结

    时间:2020-09-30 08:01:42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XX一中所创办于1939年,前身是XX简易师范学籍。此后二迁校址,四易校名。历经七十二年风雨沧桑,学校已成为一所占地65亩、58个教学班、3500余名学生、203名教职工的二级完全中学。2009年秋季以来,作为样本学校,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各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新课改工作全局。制方案,定措施,抓培训,抓落实,边改革,边总结,开辟了具有延长中学特色的新课程改革之路。两年多来,我们以“课程改革”为主线,以“校本课程开发”为重点,以“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为目标,积极探索,稳妥试验,努力实践,扎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党总支评为XX市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学校荣获省“绿色学校”、“‘普实’先进集体”、“文明学校”、“廉政文化建设示范点”,市“普法依法治理先进单位”、“学生军训先进集体”等称号。

    一、增进共识,立足校情,确立双嬴课改思路

    这次课程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八次课程改革,也是改革力度最大的一次,有专家称之为“课程革命”。此次课程改革将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为“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并将部分课程开发权下放到学校,增加了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的选择权,在新中国的教育史上都是第一次。

    我们认为,这次高中课程改革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不仅符合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符合以人为本的要求,同时也符合XX一中的培养目标和办学实际。

    我校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奠基人生,服务社会”的办学指导思想,并确认了“三有”(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有健康的身心素质)、“四会”(会做人、会学习、会生活、会创造)、“打基础”(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打下宽厚坚实的基础)的培养目标。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XX一中开发的可供学生选择的校本课程有六门,已经形成了“国家课程为主,校本课程为辅”的课程特色。所以,这次课程改革的目标与XX一中的培育目标完全一致,XX一中又有良好的课改基础,无论是从样本学校的要求来看,还是从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来看,XX一中都应该走在全市课程改革的前列,都应该坚定不移的扎实推进,并努力争取积累新的经验,取得新的成绩,成为全市样本学校中的样板学校,从而在全市高中课程改革中真正起到辐射、示范和引领作用。

    我们确立了实施新课改的工作思路——“抓住课改实质,有效对接高考”。“抓住课改实质”就是要紧紧抓住这次高中课程改革最核心、最本质的要求,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围绕这一根本要求,学校必须创造性地实施课改,既要完成课改的规定项目,启动研究性学习、开设校本课程等;
    “有效对接高考”就是要不断提高学生接受课程评价的能力和水平,让更多的学生接受更优质的高等教育,这也是让家长们理解、认同和支持新课改从而更好地推进课改的需要。如果说,“抓住课改实质”这一工作思路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终身发展,目的是提高学生未来的竞争力,那么“有效对接高考”就是要提高学生在高考中的竞争力,为的是让更多的学生能够考上大学,从而实现课改和高考的双丰收。

    二、积极探索,稳妥试验,形成四大课改特色

    两年多来,XX一中按照“抓住课改实质,有效对接高考”的工作思路,在高中课程改革的准备阶段和实施阶段,做了大量的、大胆的探索,形成了“高度重视,充分准备”、“依据要求,规范操作”、“资源共享,示范引领”、“特色教育,特色课程” 32字的课改特色。

    1、高度重视,充分准备

    所谓“高度重视,充分准备”,就是早在2007年,XX一中已经开始为新课改作前期准备工作,最为主要的是在教师队伍的储备和培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因为建立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的师资队伍是课程改革成功实施的根本保证。

    (1)加大了优秀青年教师的引进力度

    2007年以来,XX一中加大了引进优秀青年教师的工作力度,并严把“入口关”。一是拓宽教师引进的渠道,开始主要从全国知名的综合性的大学引进优秀本科生;
    二是创新教师引进的程序,坚持“三看”(看简历、看笔试、看试讲)、“三提前”(提前指定导师、提前到校“实习”、提前参加校本培训)。XX一中已经从云南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高校引进了90位优秀毕业生。实践证明,这些新引进的青年教师专业水平高、学历高、综合素质高,更容易接受新的教育理念,也更愿意采用新的教学方式。他们主要在高一年级担任了国家课程的教学任务和班主任工作,同时还开发和开设了一批校本课程,指导了一批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研究活动,已经成为XX一中实施课程改革的一支生力军。可以说,如果没有引进一批综合素质高的优秀青年教师,如果没有教师队伍的提前储备,那么XX一中课程改革的意图就难以完全实现。

    (2)学校领导带头培训,提高认识

    袁校长分别赴山东、广西、辽宁、昆明参加新课程培训,到山东昌乐二中、云师大附中、楚雄一中观摩新课程高效课堂,他率先走进新课程,感悟新理念,引领着我校新课程改革。陈副校长分别赴山东、浙江、江苏参加新课程考察和培训;
    主管教学的郭副校长分别赴江西、昆明、曲靖参加新课程培训,到云师大附中、昆明一中、曲靖一中等学校考察学习新课程。教科室主任到昆明、曲靖、宜宾参加新课程培训,到曲靖一中等学校考察学习新课程。

    (3)加大了教师队伍的培训力度

    教师队伍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基本前提,而高素质的的教师队伍才是课程改革成功的根本保证。所以XX一中也非常重视教师的培训工作,除了组织高一全体教师参加教育部、省教育厅举行的各种培训以外,还组织了大量的校本培训。

    一是加大了选派教师外出学习的力度,让老师们了解课程改革的前沿动态,开阔教育视野。两年多来,XX一中先后派出100多人次到山东、广西、江西、辽宁、江苏、浙江等高中课改先行实验省区进行学习、考察,通过听取情况介绍、深入课堂听课、与一线教师对话,全面了解和掌握了高中课改的有关情况。同时,已经先后选派12批次老师参加了省教育厅、江西金太阳、曲靖一中等组织的高中新课改培训班的学习。

    二是创办了“银杏大讲堂”,定期邀请课改专家来校举办“树立新理念,迎接新课改”系列讲座活动。两年多来,XX一中的“银杏大讲堂”共举办了12场报告会,先后邀请了刘富坤、卢碧云、武琼、郑杰、丁兆瑞、李维、应力、杨昌华等省内外课改名家来校讲学。这些讲座既有课程改革理论上的阐述,也有课程改革实践上的范例,有力地推动了我校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

    (4)加强了培训归来的“再培训”

    外出参加培训学习的人员,回校后都要面向全体教师或学科教师作报告,整理材料引发给教师阅读学习。交流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特别是自己的感悟和体会,并对学校教育教学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组织培训学习归来的教师讲示范课、观摩课等,为广大教师提供学习借鉴的平台,促进他们的研究学习。袁宗宏、郭波、陈文芒、林彩艺、汤国华、张剑尧、陶淑芬、李慧、李天翠、李阳生、龙永胜等老师外出培训学习归来,都讲示范课、公开课。这样的“再培训”,既能促进外出培训人员认真学习和思考,又能带动广大教师的学习研讨。

    (5)积极宣传,为新课程实验工作营造最佳氛围

    思想决定行动,观念支配实践,2009年以来,秋季开学都把新课程方案作为学生入学教育的主要内容,通过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发放宣传手册、学习《XX一中选课指南》、及致高一年级家长公开信, 11月份召开高一年级全体学生家长座谈会等形式,让学生和家长了解新课程给他们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掌握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提供具体的选课手册,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自主的选课,制定高中三年学习计划。向高一学生及家长重点介绍新课程的理念和体系,学校对新课程的开设计划,以及需要家长协同做好工作的地方。通过广泛的宣传动员,使广大师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对新课程实施的意义有了一个深层次上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为新课程实验工作营造了最佳氛围。

    2、依据要求,规范操作

    所谓“依据要求,规范操作”,就是严格按照有关课改要求进行规范操作。从高一年级起,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课堂教学,或者课程评价,都按照课改文件的有关要求和精神来落实、来实施。

    (1)积极探索开课模式

    在课程设置上,结合我校师资和学生情况,我们的化学课开课方案是高一修完必修模块,高二修完选修模块,高三进入全面复习。我们选用的化学教材是人教版的,具体做法是:每周2课时,高一第一学期开设必修1模块,第二学期开设必修2模块,这样做的目的,一是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循序渐进的认识高中化学,二是新课程刚开始,没经验,教师与学生都一下子不能适应新课程要求,每周2课时,可让师生都有一个适应期,给教师以充足的时间,积累课改经验,三是避免某一学期学生不修化学课,有利于教学连续性,降低学生对化学学科知识的遗忘,也有利于高二的选课,高二开设选修课,采用让学生充分自己选修的方式,根据我校的现状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选课课题开设为选修一化学与生活,选修三物质结构,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选修五有机化学,并指导学生学社会科学的学生选选修一化学与生活,学自然科学的学生从选修三物质结构,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选修五有机化学选修二至三门。

    (2)教学思路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思路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先学”不是学生泛泛的、单纯的看书,而是在教师的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 提出自学的相关要求,进行学前指导后,学生带着思考题在规定时间 内自学相关的内容,完成检测性的练习。学生的自主学习占据了课堂 上的绝对时间和空间。自学的形式多种多样、灵活多变,可以是看例 题、读课文、做实验、发现疑难做标记、做与例题类似的习题等。“后 教”不是教师漫无目的地教,而是学生充分自学后,教师与学生、学 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式的合作学习。“后教”的环节是在学生自学过 程中,教师通过巡视,关注中下学生和共性的问题,准确掌握学生自 学情况,在学生自学结束后,发动学生通过互相讲解、互相演练、互 相讨论等各种合作方式自行解决自学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让已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促进学生相互合作、互相帮助,达到“兵教兵” 的目的,而教师只做评判、补充与更正。“当堂训练”是在“先学”与“后教”之后进行的,训练题分为 必做题、选做题与思考题,必做题是面向全体学生,抓合格率,选做 题与思考题是面向优等生,抓优秀率。分层布置作业,着重通过一定 量的训练,让中下学生吃好,好学生吃饱,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 应有的发展。整个课堂是学生自己动手、动眼、动口、动脑的探究学 习过程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结构,由传统的“集 体授课制”变为“个体”和“集体”相结合,以“个体”为主的形式,课堂教学过程由过去老师“满堂灌”,变为如今在老师指导下学生循 序渐进地自学的过程,从而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
    这也是洋思中学生源差、而教学质量高的一个主要原因。洋思中学这种课堂教学结构,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对于我们更新教育观念、推进 教学改革有着非常深刻的启示。

    (3)课堂教学方面

    我们认为,对教材,老师们应该体现自主性、选择性,要注意“二度开发”,要根据课标大胆处理教材、取舍教材和整合教材;
    对教学,要以三维目标为统领,按照“以学为本”的原则来进行教学活动。根据这些认识,我们特别重视引导高一教师高度关注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是建立了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高一年级以备课组为单位,以课例为载体,以说课为形式,以评课为手段,隔周开展参与式、讨论式的教研活动,集体攻关,成果分享。二是完善了导师制,注重发挥骨干教师对青年老师的传、帮、带作用。三是采取了典型示范、逐步推进的策略,组织高一年级示范课30多节。四是借助了省、市专家的引领作用,多次与省、市教研室联合开展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的研讨活动,多次邀请省、市教研专家来校指导、点拨,借以带动新课程背景下老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4)课程评价方面

    因为课程评价对课程改革具有诊断问题、修正偏差、鉴定成果和引导方向等多种功能,所以课程评价也就成了课程改革的指挥棒。在省里高考方案尚未正式出台的情况下,我们一方面编印了《成长的足迹——XX一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要求班主任老师和课任老师按照包括学分制在内的课改文件认真填写,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另一方面对学科类必修课程的平时测试和期中考试进行质量监控,对试卷的命制有严格的要求,初步建立起教学质量监控和反馈机制。

    3、资源共享,示范引领

    所谓“资源共享,示范引领”,就是充分利用XX一中的优质课程资源,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

    我们坚持每学期组织一次文科和理科的新课程教学示范课活动,引领和规范全校的课堂教学。组织各学科的新课程教学示范课活动,引领和规范各学科的课堂教学。组织各教研组、备课组的公开课活动,将讲课、说课、评课融为一体,相互学习借鉴,取长补短。种种示范课、公开课,有效地引领和规范了各学科的新课程教学,促进了新课程的实施。

    另外,积极发挥媒体的作用,宣传、总结和推介课改经验。如在《云南省高中课程改革教学简报》、《XX教育》、《教研信息》、《XX教育网》、《XX党建网》等发表了24篇宣传、介绍课改经验的文章,20余篇新课改论文荣获市奖。

    4、特色教育,特色课程

    体育课实行选课制,部分体育课打破行政班授课制,由学生选择体育项目和任课教师,组成教学班授课。激发了师生的积极性,发挥了教师特长,培养了学生特长。

    音乐课编写了校本教材《地方民歌欣赏》,体育课编写了校本教材《中学生健身操简编》,政治课编写了校本教材《XX精神教育读本》,美术编写了校本教材《美术简易教程》,很好地体现了地方特色和中学生特点。

    体育课、音乐课、美术课,都办起了特长训练班,并结合高考考点,加强了训练,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近三年高考体育艺术上本科线达95%以上,创造了历史的辉煌。

    三、回归教育,提升实力,凸显多元课改成效

    启动新课改尽管只有两年多的时间,但已给云南基础教育带来了一缕新鲜的空气,基础教育从未有如此的活跃、如此的多姿多彩。新课改让教育回归到了教育的本质——人的教育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这是新课改带来的最为可喜的变化。新课改实施两年多来,我校师生的精神面貌、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学校管理等各方面工作都发生了喜人的变化。

    1、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一是教师的专业精神得到了进一步弘扬。“理解教育、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关心、关爱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成为老师们的自觉行为,“依法执教、潜心施教、廉洁从教”蔚然成风,“以自己的专业服务于学校的发展、服务于学生的成长”的意识日益强化。二是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研究状态下工作”逐渐成为老师们新的工作方式和职业生活方式,一批学者型教师正在快速成长。研究新课程、研究新教材、研究新教法、研究新高考的论文获奖40多人次,研究型课程、探究型课程日益增多。“以学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初步形成,老师们的教改科研能力、课程开发能力、指导研究性学习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得到了明显的增强,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2、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一定的转变

    在坚持不懈地开设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的同时,我们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形成了一些成熟的模式,如寒假以学科内课题为主,暑假则以综合主题课题为主;
    每学期举行一次开题报告会和优秀成果报告鉴定会;
    坚持全员参与的原则,所有学生三年中必须参与到两个课题研究活动之中。两年多来,学生共完成了220多个研究性学习课题,形成了XX风物览胜、XX风俗研究等多项特色课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3、学校的整体办学实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一是学校管理发生了变化。首先,通过制度化建设,在学校形成一种崇尚学术、崇尚研究的氛围。创设教师间互相关爱、互相帮助、互相切磋、交流的学校文化,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成长的场所,同时也成为教师成就事业、不断学习和提高的学习化组织。其次,使管理的重心更多地转向方向引导、发现经验、具体帮助和创造条件上,学校管理更加强调人文关怀,尊重教师,强调合作与交流,为教师提供一些基本的、方向性的、示范性的帮助,广大实验教师接受国家最前沿、最新的课程教改信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更新了教育理念,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为适应课程改革,按照新课程实施要求,学校不断优化物质教育资源,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加大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并为课改配备了实验设备,这些都带动了学校的整体发展,其社会效益和教育成果将会越来越被广大家长和社会群众所接受和认可。

    二是课程资源得到进一步充实和丰富。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对学生食堂、学生公寓、教学楼、运动场进行了改造,增建了实验室、微机室、电子阅览室、电子备课室、通用技术室等。特别是音乐排练室、美术活动室的建设,为学生学习、科技、艺术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是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总结了高中课改先行实验省区“依据课标,活用教材,贴近时代,引领教学,推动课改”的经验,及时提出了“呼应课改,有效教学,科学迎考”的对策,高考上线率由2009年的75.71%上升到2011年96.88%。

    四是构建科学的学生评价体系。依据课改相关精神,结合学校学生实际,出台了《XX一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细则》及相关制度,为学生科学、合理的评价提供了依据。建立了“学生成长记录册”。学生在自己的成长记录册中收录了反映学习进步的重要资料,如自己特有的解题方法、印象最深的学习体验、自我评价、他人评价等等。促使了学生不断成长与进步,培养了学习自信心,为教师了解学生提供了依据。学生通过建立成长记录册,培养了自己的学习监控能力和负责态度。这一评价体系调动了学生学习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可持续发展,达到以评促学的目的。

    高中新课程实验是一个探索、创新的教育实践过程,也是一个持久的、持续的发展过程。在新课改实施了一年多后的今天,我们已经少了些课改实验前的激情与猜想,更多的是对课改实施所进行的冷静分析与理性思考。我们决心抓住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坚持“积极、稳妥、领先、创优”的课程实验指导思想,引领全校师生统一思想、克服困难、周密计划、真抓实干,务求落实到位,全力推进高中新课程实验,努力研究和探索,争取创出成绩,创出经验,为高中新课程改革做出应有的贡献。 

    XX县第一中学

    2011年11月22日

    相关热词搜索: 工作经验 课改 中学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