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情书 > 正文

    公允价值计量_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发展与会计政策政治博弈

    时间:2018-12-23 12:39:23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本文基于金融危机背景下,在会计计量属性引入公允价值的基础上,从多个角度比较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分析了国内外会计准则关于公允价值的内涵和运用条件。认为在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我国金融资产和房地产方面具有重大影响。在各方的博弈下,公允价值的会计政策有所调整。会计准则不仅是严密逻辑或经验发现的产物,更是是政治行为的产物。
      关键词:金融危机 公允价值 历史成本 博弈
      
      一、引言
      历史上每次重大的经济危机或者经济事件,都会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会计的发展。1980年至1994年,美国历史上著名的“储蓄与贷款危机”,大量的储蓄与贷款机构轰然倒闭,原因是遭受巨大利率风险,80%以上的对外贷款是固定利率的抵押贷款,而资金来源主要是短期存款;当这些机构接受存款的利率由1978年7%上升为1982年11%,其资金成本已经超过了抵押贷款的平均回报率。若按公允价值对贷款和存款计量,这些机构已经资不抵债,但仍坚持用历史成本计量,其财务报表仍显示较强的资本实力和偿付能力。这次引发金融危机的教训是:历史成本粉饰太平,掩盖了经营风险,误导了债权人和股东,耽误了监管部门的拯救时机,使社会付出巨大代价。这是促使FASB热衷于推行公允价值的契机。要求金融机构应用公允价值会计的基本经济学原理在于:市场价格通常是最优的可获取的经济价值的度量,反映了未来和累计的私有信息。市场价值可以很容易地从交易价格中推断得到,在活跃的金融市场中,相对难于操纵。至2009年底,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的157个准则中涉及公允公允价值的有六十多个,从这里可以看出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重视程度。而我国在2002年准则中引入公允价值,由于各种问题,很多上市公司存在操纵利润的严重问题,之后就废止了公允价值。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经业务的扩大,历史成本渐渐不能满足广大投资者的需要。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股权分置改革的基本完善,越来越多的股票、债券、基金等金融产品在交易所挂牌上市,这时就有了引入公允价值的条件,而活跃市场上的此类交易若采用历史成本则显得很不合适。如2005年汕头电力进行股改,将持有的华能国际股份的3800万股,转让给民营企业,达到股改的目的。但转让时成本法是按照账面价值来计量,若按照公允价值计量价值增值很大见(表1)。可以看出,按照历史成本来计算和按照公允价值来计量差距非常大。而按照公允价值计量能够反映较为真实的情况,历史成本不能够准确的反映经济业务的实质。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重新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呼声越来越高。在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具体准则中投资性房地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具体准则体现了公允价值的运用。
      二、公允价值的比较分析
      (一)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的比较 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作为两种会计计量属性,侧重点有所不同。(表2)中从评价受托责任,决策有用性等10个方面分别作出比较。可以看出公允价值计量更符合决策有用观和金融创新的需要,有利于企业的资本保全,能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但一定程度上缺乏可靠性和可操作性。而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具有较强的可靠性、客观性和可验证性,但随着历史成本适用的环境不断发生改变,缺乏相关性是其面临的最大挑战。会计的基本职能仅仅是进行核算和反映,并不影响一家公司的基本情况和公司的行为,这仅在理想的环境状态下成立。但我们生活在一个并不完美的世界里,交易价格可能并不是假定的完美的市场的价格。因此,实际的经济决策受到披露和计量的影响,了解这种不完美特征和后果是理解会计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市场存在不完美时,公允价值会计与历史成本会计的优势就不再是明确的。历史成本会计,由于依赖过去的价格,会扭曲经理人资源配置的决策。公允价值会计对于经理人决策产生实际影响,会导致人为的价格波动,这个影响反过来,又会导致经理人次优的资源配置决策。因此,并没有一个适用于所有情况下的好的会计系统,会计应该是根据环境的不同而具有差异。与此同时,财务会计报告具有广泛的应用目的,财务会计报告的使用者包括投资者、管制者、顾客、竞争者以及企业本身。会计准则和方法的选择,依赖于财务会计报告的目的。目前,在会计实践中,广泛采用混合计量属性就部分反映了这样的事实。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是会计报告中两种最重要的计量属性,两者在促进使用者投资决策和管理者受托责任评价方面都具有一些优势,选择不同的计量属性,应综合权衡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靠性,但困难的是目前这些属性尚无精确的经济意义,公允价值应在什么时候应用,如何应用,是一个到现在为止仍然没有很好没有解决的问题。不能简单的评价公允价值优于历史成本的计量。因此,每一种计量属性,在某些情况下优于其它属性,但在某些情况又出现相反的情况(Allen and Carletti,2008a)。关键在于人们站在什么立场、何种角度来认识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
      (二)公允价值的国内外比较 美国在2006年9月发布SFAS157《公允价值计量》,关于公允价值的定义为在计量日的有序交易中,市场参与者出售某项资产所收到的价格或为转移负债所愿意支付的价格。该定义有三个假定:有序交易,即在计量日前一段期间存在据以进行正常且习以为常的、非强制性的(如强制清算或抛售)市场交易;是一项在计量日的假定交易;主要市场或最有利市场(最有利市场中出售或清偿;市场参与者符合独立于报告主体、非关联方,熟悉情况、掌握信息,有能力交易,交易是自愿而非被迫条件。其公允价值包括三个级次:第一级次输入值,存在活跃市场对相同资产或负债的报价(未调整);第二级次输入值,活跃市场中类似资产或负债可观测的报价,或非活跃市场中相同或类似资产或负债可观测的报价;第三级次输入值,市场活跃极少下资产或负债的不可观测的输入值,需用估值技术、定价模型和假设对资产或负债未来的风险和现金流量进行估测。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关于公允价值定义是指,在计量日的最有利市场,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转移一项负债将会支付的价格,无论该价格是直接可观察的还是用估值技术估计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关于公允价值的定义:公允价值指资产和负债按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易或债务清偿之金额。一般应采用历史成本,采用其他会计计量的要遵循“可靠计量”原则。比较定义可以看出我国引入了公允价值和美国,国际准则基本一致,反映出我国是在坚持以历史成本计量为基础的前提下,引入公允价值。考虑到我国的具体国情,新准则更强调一般情况下采用历史成本法,而采用其他计量属性比如公允价值时要遵循可靠性原则。仅在经济环境和市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特定资产或交易采用公允价值,如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但在经济环境和市场条件还不具备的情况下仍然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在新准则中的应用依然广泛,如固定资产、石油天然气开采的计量等均没有采用公允价值。也就是说,新准则既坚持了历史成本原则,又引入了公允价值,实现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惯例的趋同。
      三、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分析
      (一)金融资产分类与公允价值计量 截至2007年8月31日1435家上市公司中报显示,486家公司持有2.88亿元交易性和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提升了净利润或净资产。新现象有金融企业交叉持股,如中国银行交易性金融资产多为中信证券、招商银行、万科A等蓝筹股;个案突出,如10家非金融企业上半年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占净利润50%以上,界龙实业为99%(公允价值变动收益405万元/净利润410万元);上市公司共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24871亿元是交易性金融资产的6倍多,形成巨大利润蓄水池。在2007年股市牛气冲天的时候,中国人寿、中国平安等大型集团公司持有大量的金融资产,在上市公司持有金融资产规模的前列,同时公允价值也带来巨大的收益,见(表3)。而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实体经济时,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分别为-1766800,-831600万元,损失也是所有持有金融资产的上市公司前列。而这两家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分别为87300、1020500万元,公允价值和净利润的比值分别高达为-2023%,-81%。
      (二)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模式的影响 2008年报显示1624家上市公司中有690家有投资性房地产。其中,670家采用成本计量模式,20家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公司中,14家采用评估价格,5家参考同类条件的市价,1家采用第三方调查报告。4家公司披露了由成本计量模式变更为公允价值计量的信息。总体来看,由于对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投资性房地产比较审慎,公允价值计量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影响有限。
      四、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会计的争论与选择
      (一)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会计的争论 金融危机时,各金融机构的资产价值开始陷入“自由落体”,不得不计提巨额减值,由此进入“死亡螺旋”:市价下跌→资产减值→核减资本→资本充足率下降→恐慌性抛售→市价再次下跌,最后陷入恶性循环。原因在于公允价值变动属未实现利得和损失,形成的收益得不到现金流的支持,损失也未得到现金流的减少。曾经作为防范金融风险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如今却被指责为导致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按照现行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金融机构必须把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列报在财务报表中。因为金融资产的市场价格下降剧烈,所以导致与抵押有关的证券资产提取了巨额的减值损失。这些金融机构认为,这在某种程度上加剧或放大了金融危机,目前受打压的价格反映不了这些资产的长期价值或真实价值。代表金融机构利益的美国银行家协会在9月中旬前先后致信相关管理当局,要求修改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但会计界并不认同上述观点。所以在金融危机时,公允价值成了替罪羊,而引发了一场论战。论战双方是损失惨重的金融界和背负罪名的会计界。作为反对方,金融界一致认为:公允价值导致金融机构确认巨额的未实现、没有现金流量的账面损失;这些损失引起投资者恐慌,导致抛售次贷产品金融机构的股票;金融机构不惜代价降低次贷产品的风险暴露头寸,加剧次贷危机;强烈呼吁修改、暂停、废除终止公允价值。作为支持方,会计界认为指责公允价值旨在转移公众视线,为激进的衍生品、资本虚增和失败的风险管理开脱罪责;指责公允价值显示机会主义色彩浓厚;公允价值增加透明度,让投资者和监管机构及时了解次贷危机严重性;公允价值并非完美,回到历史成本并非理想,而是因噎废食的倒退。
      (二)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会计的选择 会计政策不仅仅是经济活动的产物,更是博弈的产物。在各方的博弈下,反映了既妥协、又坚持。鉴于金融界和政界的强大压力,会计界不得不对自己所坚持的立场做出妥协。2008年9月美国证监会和FASB公布了有关公允价值计量的澄清说明,指出在市场不活跃的情况下,管理层可以采用自己的金融模型和判断进行计量。虽然这是对银行家和一些政治家的妥协,但也守住了公允价值计量的底线。2008年10月FASB发布FAS157-3:《不活跃市场条件下确定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认为:当相关市场可观测数据无法获得时,可以使用管理当局关于现金流量和贴现率风险调整的假设。2008年10月IASB发表解释性文告,允许金融资产重新分类,并将此执行可以追溯至当年7月1日。2009年7月IASB发布《金融工具分类与计量(征求意见稿)》,提出了新的方案,将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分类从现行的四类简化为以摊余成本计量和以公允价值计量两类,即具有基本的贷款特征并以合同收益为基础管理的金融工具以摊余成本计量,其他金融工具将以公允价值计量。根据IASB征求意见稿,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其公允价值的变动应当计人损益;如果金融资产属于权益工具而且是非交易性的,其公允价值变动可以计人其他综合收益,而且该金融资产取得的股利及其累计公允价值变动额均不允许再转入损益(即使在处置时)。该征求意见稿同时禁止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在公允价值计量和摊余成本计量之间进行重分类。在公允价值计量这个问题上,理论和现实会持续博弈下去。只要会计存在一天,这样的博弈就不会终止。至此,伴随着金融危机而愈演愈烈公允价值之争暂告一段落。但其中也体现了会计界通过有限的“调整”和“妥协”以达成坚持之目的。正如一位会计学家所言:会计准则不仅是严密逻辑或经验发现的产物,而且是政治行为的产物。
      
       参考文献:
      [1]陈旭东、逯东:《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源起、争论与思考》,《会计研究》2009年第10期。
      [2]黄世忠:《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及其应对策略》,《会计研究》2009年第11期。
      [3]刘峰、司世阳、路之光:《会计的社会功用――基于非历史成本研究的回顾》,《会计研究》2009年第1期。
      [4]周明春、刘西红:《金融危机引发的对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的思考》,《会计研究》2009年第9期。
      [5]Allen,F.,and E.Carletti,Mark-to-market Accounting and Liquidity Pricing.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8.
       (编辑 梁 恒)

    相关热词搜索: 公允 博弈 计量 属性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