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2023年度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8篇

    时间:2024-04-29 08:33:04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本文乃东晋名士、一代隐士陶渊明先生的名作。陶先生耳闻目睹东晋黑暗动荡的现实,憧憬着一个环境幽雅无战火烦扰、平等、自由、安宁祥和的人间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8篇,供大家参考。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8篇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篇1

    本文乃东晋名士、一代隐士陶渊明先生的名作。陶先生耳闻目睹东晋黑暗动荡的现实,憧憬着一个环境幽雅无战火烦扰、平等、自由、安宁祥和的人间仙境。于是,借一位武陵渔人“忽逢桃花林”“欲穷其林”“从口入”“豁然开朗”,一个人间仙境就呈此刻他面前。源中人大概担心从此外人会纷至沓来,打扰他们清静、幸福的生活,临别之余,谆谆叮嘱;可不曾想,渔人怎能按捺住内心的狂喜激动?口里唯唯诺诺,但早已留心,一路细致的留下记号,立马回郡报告太守。太守一听有这么个好地方,立刻派人随渔人前去,却如堕迷宫,再也找不着去路了。

    这事立刻传开了。一时间,全国各地人情振奋,人头攒动,前来寻访桃花源的人络绎不绝,却个个高兴而来,失意而归,根本就找不到所谓的桃林。南阳郡有一位名动天下的读书人,名叫刘子骥,也听说了这回事,心想:天降奇宝,唯有德者方可居之。此等仙境,岂是凡夫俗子人人可到的?于是踌躇满志,想赶往桃花源。哪知这仙境如人间蒸发了一般,再也找不着了。刘公不甘心,潜心寻访,但终99.究入境无门,郁郁而死。

    列位看官,果真有这么一处“世外桃源”而世人遍寻不着吗?非也,这本是陶老先生杜撰虚构的,当时何来这么好的宝地?倒是现如今,如这“桃花源中人”一般的生活享受,已比比皆是了。

    陶先生于乱世中还有这番梦想,很难得。但这梦想,单靠你陶先生是“隐”不来的。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来作结:期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篇2

    1、重要实词

    缘、异、穷、具、咸、妻子、邑人、绝境、间隔、无论、语、足、及、诣、津、鲜美、属、阡陌、黄发垂髫、叹惋、语云

    2、重要虚词

    乃(1)见渔人,乃大惊:竟然

    (2)乃不知有汉:竟然

    为(1)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对

    其(1)欲穷其林:这

    (2)其中往来种作:代词 代桃花源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自己的

    (4)得其船:自己的

    (5)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代渔人

    3、多词一义

    (1) 缘溪行、便扶向路:沿着

    (2)便要还家、延至其家:要,通邀, 邀请

    (3)悉如外人、咸来问讯、皆叹惋: 都

    (4)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说

    (5)乃大惊、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4、古今异义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指妻子)

    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鲜美(古义:颜色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的新鲜美味)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事业)

    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够 "注:今义也有不值得的意思,例如 :不足挂齿")

    间隔(古义:隔绝; 今义:两个地方分隔开)

    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 今义:形容很像)

    缘(古义:沿着 ;今义:缘故,缘分)

    津(古义:渡口。指访求、探求的意思。 今义:唾液)

    外人(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局外人)

    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仿佛(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似乎,好像)

    开朗(古义: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义:乐观,畅快)

    扶(古义:沿、顺着;今义:搀扶,用手按着或把持着)

    志(古义:做标记;今义:志气,志向)

    延(古义:请;今义:延伸,延长)

    悉(古义:都;今义:熟悉)

    咸(古义:全;今义:一种味道)

    既(古义:已经;今义:关系连词,既然)

    寻(古义:随即,不久;今义:寻找)

    向(古义:以前的,旧的;今义:方向, 对…)

    果(古义:实现;今义:果实,结果)

    5、词类活用

    尽(林尽水源):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

    异(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前(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穷(欲穷其林):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焉(不复出焉):兼词,“于之”,即“从这里”。

    志(寻向所志/处处志之):做标记,名词作动词。

    果(未果):名词作动词,实现

    6、一词多义

    寻:①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②寻病终(副词“不久”)

    舍:①便舍船(舍(shě),动词,舍弃。)

    ②屋舍俨然[舍(shè),名词,“房屋”)

    中:①中无杂树(“中间”)

    ②晋太元中(“年间”)

    ③其中往来种作(“里面”)

    志:①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

    ②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做标记。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

    之:①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

    ②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

    ③处处志之(助词,起协调音节作用,无实意)

    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读wéi,动词,作为)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读wèi,介词,对,向)

    遂:①遂迷,不复得路(“最终”)

    ②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向:①寻向所志(原来)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篇3

    1、重要实词

    缘、异、穷、具、咸、妻子、邑人、绝境、间隔、无论、语、足、及、诣、津、鲜美、属、阡陌、黄发垂髫、叹惋、语云

    2、重要虚词

    乃(1)见渔人,乃大惊:竟然

    (2)乃不知有汉:竟然

    为(1)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对

    其(1)欲穷其林:这

    (2)其中往来种作:代词 代桃花源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自己的

    (4)得其船:自己的

    (5)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代渔人

    3、多词一义

    (1) 缘溪行、便扶向路:沿着

    (2)便要还家、延至其家:要,通邀, 邀请

    (3)悉如外人、咸来问讯、皆叹惋: 都

    (4)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说

    (5)乃大惊、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4、古今异义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指妻子)

    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鲜美(古义:颜色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的新鲜美味)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事业)

    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够 "注:今义也有不值得的意思,例如 :不足挂齿")

    间隔(古义:隔绝; 今义:两个地方分隔开)

    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 今义:形容很像)

    缘(古义:沿着 ;今义:缘故,缘分)

    津(古义:渡口。指访求、探求的意思。 今义:唾液)

    外人(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局外人)

    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仿佛(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似乎,好像)

    开朗(古义: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义:乐观,畅快)

    扶(古义:沿、顺着;今义:搀扶,用手按着或把持着)

    志(古义:做标记;今义:志气,志向)

    延(古义:请;今义:延伸,延长)

    悉(古义:都;今义:熟悉)

    咸(古义:全;今义:一种味道)

    既(古义:已经;今义:关系连词,既然)

    寻(古义:随即,不久;今义:寻找)

    向(古义:以前的,旧的;今义:方向, 对…)

    果(古义:实现;今义:果实,结果)

    5、词类活用

    尽(林尽水源):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

    异(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前(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穷(欲穷其林):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焉(不复出焉):兼词,“于之”,即“从这里”。

    志(寻向所志/处处志之):做标记,名词作动词。

    果(未果):名词作动词,实现

    6、一词多义

    寻:①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②寻病终(副词“不久”)

    舍:①便舍船(舍(shě),动词,舍弃。)

    ②屋舍俨然[舍(shè),名词,“房屋”)

    中:①中无杂树(“中间”)

    ②晋太元中(“年间”)

    ③其中往来种作(“里面”)

    志:①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

    ②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做标记。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

    之:①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

    ②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

    ③处处志之(助词,起协调音节作用,无实意)

    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读wéi,动词,作为)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读wèi,介词,对,向)

    遂:①遂迷,不复得路(“最终”)

    ②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向:①寻向所志(原来)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篇4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紧靠着溪流两岸生长,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渔人很惊异这种美景。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看见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亮。渔人就离开小船,从洞口进去。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的景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桃源中人看见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他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前代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出去过,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了。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这渔人一个一个地为他们详细说出自己知道的情况,那些人听罢都感叹惋惜。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梅酒和饭菜来招待。渔人在这里停留了几天,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不值得对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说啊。”

    渔人已经出来,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作了标记。回到(武陵)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去,寻找先前做的标记,竟然迷失了(方向),而不能再次找到(通往桃花源的)那条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高兴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因病而终。后来就再没有问路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篇5

    本文乃东晋名士、一代隐士陶渊明先生的名作。陶先生耳闻目睹东晋黑暗动荡的现实,憧憬着一个环境幽雅无战火烦扰、平等、自由、安宁祥和的人间仙境。于是,借一位武陵渔人“忽逢桃花林”“欲穷其林”“从口入”“豁然开朗”,一个人间仙境就呈此刻他面前。源中人大概担心从此外人会纷至沓来,打扰他们清静、幸福的生活,临别之余,谆谆叮嘱;可不曾想,渔人怎能按捺住内心的狂喜激动?口里唯唯诺诺,但早已留心,一路细致的留下记号,立马回郡报告太守。太守一听有这么个好地方,立刻派人随渔人前去,却如堕迷宫,再也找不着去路了。

    这事立刻传开了。一时间,全国各地人情振奋,人头攒动,前来寻访桃花源的人络绎不绝,却个个高兴而来,失意而归,根本就找不到所谓的桃林。南阳郡有一位名动天下的读书人,名叫刘子骥,也听说了这回事,心想:天降奇宝,唯有德者方可居之。此等仙境,岂是凡夫俗子人人可到的?于是踌躇满志,想赶往桃花源。哪知这仙境如人间蒸发了一般,再也找不着了。刘公不甘心,潜心寻访,但终99.究入境无门,郁郁而死。

    列位看官,果真有这么一处“世外桃源”而世人遍寻不着吗?非也,这本是陶老先生杜撰虚构的,当时何来这么好的宝地?倒是现如今,如这“桃花源中人”一般的生活享受,已比比皆是了。

    陶先生于乱世中还有这番梦想,很难得。但这梦想,单靠你陶先生是“隐”不来的。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来作结:期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篇6

    [教学目的]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3、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朗读、背诵课文。理解、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难点:正确评价“桃源式”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i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初一下学期,我们曾经学过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的一首诗《饮酒》,我们一起读一遍。(课件显示《饮酒》诗)谁来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趣?

    提示:全诗表现了诗人弃官归隐后乐于田居、陶醉于自然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既反映了远离尘俗、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心志,也流露出躲避矛盾、与世无争、独善其身的消极思想。

    陶渊明的这种志趣,在他的很多诗作中都有所体现。不仅如此,在《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中,陶渊明更是具体地勾画出了他所向往的理想社会。这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桃花源、走近陶渊明。

    (此环节的设计既创设了情景,同时又通过复习、联系已有的知识,引出新的教学内容,花时不多,收益却很大。)

    二、检查预习

    1、展示学生收集到的有关资料。

    (在平时的常规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搜集资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请同桌检查对方注音、解词等预习情况。

    豁然开朗(huò) 屋舍俨然(yǎn) 阡陌交通(qiān mò) 黄发垂髫(tiáo)

    便要还家(yāo) 刘子骥(jì) 诣太守(yì)

    三、诵读和复述

    1、课件展示,配乐朗读。

    2、请一位同学朗读,要求读出感情,咬准字音。

    (读完后由同学做适当评价)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3、全班同学结合注解默读课文,准确把握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五分钟后请同学复述大意,复述时可适当增加自己的想象。复述不完整可由其他同学补充。

    (教师据此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培养口头表达能力。明确:课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可以按照逢桃花源、访桃花源、寻桃花源的顺序来复述。)

    4、全班同学齐读课文,然后反复自由朗读。一

    四、疏通词句

    1、请学生找出文章中难解的、注解中没提到的、应特别予以重视的字词。

    2、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补充注释如下)

    鲜美:鲜艳美丽 平旷:平坦开阔 属:类 悉:全,都。 邑人:同乡人 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 焉:于之,从这里 语云:告诉(他)说 既:已经 如此:像这样 遣:派欣然:高兴地

    (教师可适当给学生讲解词语古今异义现象、词类活用现象等,但不宜细讲。有些词语应尽可能联系以前所学知识及相关知识,展开联想、加深理解。)

    ①古今异义词: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芳草鲜美)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阡陌交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魏晋) 今义:不管(连词)

    缘 古义:沿 (缘溪行) 今义:缘故,缘分

    延 古义:请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今义:延长、延伸

    津 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后遂无问津者) 今义:口液

    ②一词多义

    舍:舍弃 (便舍船) 房子 (屋舍俨然

    寻:寻找 (寻向所志) 不久 (寻病终)

    志:做标记(处处志之) 标记(寻向所志)

    向:以前(寻向所志) 对着(眈眈相向)

    3。请学生找出难译的语句讨论作答。

    (此项活动意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激发敢于直面疑难、大胆探索的热情。)

    五、布置作业

    1、初步背诵全文。

    2、积累文言词汇。

    3、摘录一些谈理想的名人名言。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积极评价

    (积极引导,充分评价,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勤背诗文的好习惯。)

    二、访谈练习

    同桌二人,一人为采访者’(渔人),另一人为受访者(村里人)。将课文内容展现出来。最后推派代表在全班交流。

    [此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利用刚学过的口语交际“访谈”,让学生分别担任采访者(渔人)和受访者(村里人),通过一问一答,来熟悉课文内容,这样避免了单调繁琐的串讲课文。]

    三、用三个词概括桃花源给大家留下的印象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美丽、神秘、幸福

    1、桃花源美在何处?

    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优美。

    2、桃花源神秘在何处?

    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

    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3、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

    ①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

    ②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

    ③渔人(侧面烘托):杀鸡作食,皆出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桃花源幸福在生活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这个环节的设计一方面检查了上节课翻译落实的情况,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了解,从整体上把握了全文内容。)

    四、小组合作学习,探讨主题

    1、桃花源美在风景秀丽,美在民风淳朴,美在生活幸福,美在平等自由。不过,请同学们想—想,在东晋时代,这么美的地方真的存在吗?

    2、有人说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

    (本环节设计目的是弓l导学生用自主、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引导他们去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

    学情预估:

    问题一:

    生l:我认为不可能存在。因为当时政治黑暗,兵祸连绵,民不聊生,是个十分黑暗的社会,“桃花源”是由于作者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厌倦而虚构出的如仙境般的地方,它反映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生2:我认为桃花源是不存在的,社会的动荡不安,官僚阶级贪腐,人民受着压迫,不会有这样的地方存在。并且后来渔人因失约而找不到桃花源的情节也暗示了这一点。

    生3:我认为有可能存在,即使现在还有人迹罕至的地方,何况在一千年之前呢?

    生4:我认为有可能存在,因为东晋虽然是个纷乱之世,不过,在这战乱频发的乱世之中,人们向往和平,肯定会有人带领心地善良的人,来到这与世无争的桃源绝境。冥冥之中,命运只让热爱这美丽且愿意保护这美丽地方的人来到这儿,享受美好生活。

    问题二:

    生l:我认为陶渊明写《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的表现。在当时黑暗的社会,有人就心甘情愿地沉沦下去,有人则努力地去争取美好的生活,而陶渊明正是这后一种人的一个代表。他的。《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十分美丽的地方,唤起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大家都努力争取美好的生活。

    生2:我认为陶渊明创造这样一个桃花源,表现了他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但渔人、太守和刘子骥最终都未找到桃花源的情节,暗示了桃花源的可望不可即,也体现了他的消极心态。

    生3:我认为陶渊明是消极逃避现实的。因为在这乱世之中,作者的心已疲倦,厌烦了这混乱之世。想找到那样一个世外桃源,躲人桃源之中。

    生4:我认为陶渊明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的,要不然他不会将桃花源写得那么美好,宛若仙境。这说明他心中还是向往美好生活的。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篇7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紧靠着溪流两岸生长,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渔人很惊异这种美景。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看见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亮。渔人就离开小船,从洞口进去。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的景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桃源中人看见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他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前代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出去过,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了。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这渔人一个一个地为他们详细说出自己知道的情况,那些人听罢都感叹惋惜。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梅酒和饭菜来招待。渔人在这里停留了几天,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不值得对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说啊。”

    渔人已经出来,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作了标记。回到(武陵)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去,寻找先前做的标记,竟然迷失了(方向),而不能再次找到(通往桃花源的)那条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高兴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因病而终。后来就再没有问路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篇8

    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陶渊明像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