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背影》第二课时的教案设计4篇

    时间:2024-04-18 20:00:06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背影》第二课时的教案设计助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在特定的环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背影》第二课时的教案设计4篇,供大家参考。

    《背影》第二课时的教案设计4篇

    《背影》第二课时的教案设计篇1

    助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3、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助学重点:

    体会文章饱含深情的、朴素的语言。

    教学难点:

    明确“背影”是课文的明线,“父子深情”是课文的暗线,二者和谐统一,结构文章的特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如果说 母爱如涓涓溪流滋润着我们的心田, 那么父爱便是一首永远不老的歌,时时震撼着我们的心灵!生活中“父亲就是那登天的梯,父亲就是那拉车的牛”!父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无私、深沉的爱!著名作家朱自清的《背影》,便是一篇体现父子之情的典范作品。(板书课题:背影)

    二、学生自助: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1、“我”与父亲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请从文中找出写见面背景的句子。

    2、文中共有几次写到“背影”?给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一次?文章为何以“背影”为题?

    (1)四次写到“背影”:点题的背影、买橘子的背影、分别时的背影、想念中的背影。

    (2)感触最深的“背影”:买橘子的背影。

    (3)“背影”贯串全文始终。

    3、文章明暗两条线索各是什么?

    明线:父亲的“背影”。 暗线:父子深情。

    三、求助互助:

    有感情的朗读买橘子的背影,分析作者是怎样细致刻画这一“背影” 的?你认为用得最生动的动词有哪些?

    (1)感情基调:舒缓、深沉。

    (2)买橘子时的背影的刻画:外貌描写、动作描写。

    (3)几个生动的词语运用:蹒跚、探、 攀、缩、倾。

    小结:父亲年纪大了。但为了给儿子买几个橘子,不顾掉下月台的危险, 艰难的“攀”着、“缩”着,“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份浓浓的爱子之情,又怎能不令人感动得泪流满面呢?

    四、教师补助

    写法:“选材构思法一截取法”

    《背影》之所以成为广为传诵的佳作,还缘于作者精巧的选材构思。作者以新颖独到的视角,截取人物状态中最鲜明、最动人的瞬间——背影来构建文章。请同学再读课文,深入体会这一特色。

    五、课堂小结:

    1、文章线索。

    2、四写“背影”, 截取人物状态中最鲜明、最动人的瞬间——背影来构建文章,表现父子深情。

    六、课堂巩固:《同步练习》P48

    七、课后续助:背诵课文第6段。

    第2课时

    一、学生自助:

    文中父亲的话语不多,请找出最让你动情的父亲的话语,谈谈你的体会。

    (1)“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体会:担心儿子过分悲痛,宽慰儿子。

    (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体会:放心不下,爱子情切。

    (3)“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体会:担心儿子旅程口渴,眷眷深情溢于言中。

    (4)“我走了,到那边来信!”体会:l临别嘱咐,惦念儿子旅途的平安。

    (5)“进去吧,里面没人!”体会:担心儿子,细心关照。

    小结:这些简短的话,含义丰富。 有离别的愁苦,有对儿子不谙世情险恶的担心,有对未来的忧虑,也有经济拮据的难言之隐。我们似乎听到了那位父亲拳拳的爱子之音,多好的父亲啊!

    二、合作探究,品味语言。

    文中有几处,作者的泪在无声的流,请找出来细心品味。

    (1)第一次流泪:家境惨淡,悲哀的泪。

    (2)第二次流泪:望父买橘,感动的泪。

    (3)第三次流泪:“背影”消逝,惜别的泪。

    (4)第四次流泪:思念父亲,伤心的泪。

    小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者的`四次流泪,情思绵绵,强烈地撞击着我们的心扉,在朦胧的泪光中,那份永恒的父子深情在无尽地蔓延。

    三、课堂小结,明确主旨。

    《背影》是一篇优美的叙事纪实散文。作者截取了生活中最鲜明的片段——父亲的背影,通过特写;抒发了浓浓的父子深情。文章语言朴实,饱含深挚的情感,只有细心玩味才能真正有所领悟。文章精巧的选材构思法——截取法,也是值得我们好好借鉴学习的!

    四、课堂巩固:《同步练习》课内阅读

    五、课后续助:

    语言训练,探究“选材构思法一截取法”的片段写作练习

    (1)我们沐浴在爱的阳光下,能截取最让你感动的瞬间,说说你的父亲吗?

    (2)请同学们将父亲最精彩的瞬间融入你的情感,写下来。

    (3)交流写作心得。

    《背影》第二课时的教案设计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狼藉”“蹒跚”“颓唐”“琐屑”等词语的音、形、义

    (2)学习本文平实的语言和传神的细节描写。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3)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过程与方法】

    (1)预习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2)通过听读、朗读等方式从整体上进行充分的感知,在此基础上对重点文段进行阅读训练。

    (3)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脑动手动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亲情,珍视亲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体会抓住人物特定情境下的“背影”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难点】

    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走近朱自清(投影)

    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散文家、诗人、学者。代表作品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诗集《雪潮》《踪迹》等。他的最高创作成就是散文,他是当时最负盛名的散文大家之一。它的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与朴素中见丰腴,洋溢着一股清新的气息。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文章更是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流传至今,影响尤为广泛。

    2、指导学生积累字词(投影)

    交卸(xiè) 奔丧(sāng)踌躇(chóu chú) 妥贴(tiē) 颓唐(tuí) 晶莹(yíng) 琐屑(xiè)

    差(chāi)使:旧社会在机关里做事叫“当差”,课文中指“职务”。

    簌簌(sù):纷纷落下的样子。

    狼藉(jí):乱七八糟的样子。

    惨淡:凄惨暗淡,不景气。

    赋闲:失业在家。晋人有《闲居赋》,所以叫赋闲。

    迂: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蹒(pán)跚(shān):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拭:擦。

    3、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学生思考:本文写了件什么事?表现了父子间怎样的感情?(多媒体播放课文录音)

    【点拨】:本文写了父亲为我送行并爬月台为我买橘子这件让我终身难忘的事情,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挚的思念。

    (2)自读课文

    【学生活动】画出文中最令自己感动的句子,分小组交流、朗读这些语句,说明其使你感动的原因。

    4、梳理结构

    (1)文中出现几次“背影”?请找出来,作者着重写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见的背影?

    【学生活动】文章四次描写背影:(投影)

    ①“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②“我看见他带着……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的流下来了。”

    ③“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我的眼泪又来了。”

    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清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重点写的是在车站看见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

    (2)本文以“背影”为线索,以车站送别为中心展开。现在请大家判断:文章从第几段到第几段都是在写车站送别的来龙去脉?

    【学生活动】全班深入讨论,明确答案。(结合课后练习一)(投影)

    【点拨】文章2~6自然段写了这件事的来龙去脉。由此,全文可看作三部分。

    第一部分(1)开篇点题,提出难忘“背影”,引出回忆。

    第二部分(2~6)开始追忆“背影”,展开回忆,具体描写事件的详细经过。

    第三部分(7)结束回忆,抒写思念,泪光中又浮现父亲的背影,结束全篇。

    【小结】“引出回忆,展开回忆,结束回忆”是回忆性记叙文常见的一般结构方式。

    三、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品读鉴赏

    引导学生品读鉴赏第6自然段关于“背影”的描写。(投影)

    【学生活动】在横线上填出描写父亲穿戴和动作的词语,并深入探讨以下几个问题。

    (1)这里,作者为什么要仔细描写父亲的穿戴?

    (2)文中表现父亲举动艰难的词语有哪些?

    (3)“这是我看见它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留下来了。”这时,儿子的心中翻涌着那些思绪?说说你的理解,尽量用一个词概括。

    (4)“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两句看似平淡的描写却蕴藏着父亲的深情,父亲为什么会感到轻松呢?

    (5)复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

    【点拨】

    (1)写父亲穿戴可展示父亲的境遇较为糟糕,呼应文章的开头;写穿戴可与父亲给我买紫皮大衣 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父爱子的感情,有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

    (2)表现父亲举动艰难的词语有“蹒跚”“慢慢探身”“攀”“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现出努力地样子”等。这些动作,体现了父亲的拳拳爱子之心。

    (3)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儿子终于了解父亲爱心的过程。泪水中交织着感激、心疼、愧疚等思绪。

    (4)为儿子做了一件事,感到欣慰和满足。

    (5)复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可从“我看见他带着黑布小帽”起止“于是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2、表达交流

    作者当年对“背影”的成功描写来自对父子情谊的细心观察和深刻体验。如今亲情更是到处有,但人们的感受未必相同。从记忆深处找出你体会最深的反映亲情的事例,再用恰当的话语讲给同学和老师听听。

    【学生活动】可鼓励大家尽情去说,看谁讲得栩栩如生,令大家感动。(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四 课内小结

    对特定情境下的父亲背影进行精细地描写,类似于电影的特写镜头,是这篇散文的成功之处。我们由此可以得到一个启示:写人记事,应该选择最动情的一件事,写最动情的一件事又要突出最动情的瞬间。请用心观察生活中的简单之美,由此发现人间最普遍而又最为珍贵的美好感情,增进大家对天下父母心的理解。

    五、作业布置(略)

    《背影》第二课时的教案设计篇3

    教学目的:

    1、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获得人生的启示。

    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评议的特点。

    3、珍爱亲情,学会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言。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入:同学们,上课之前,先让我们来欣赏一首动听的歌曲《父亲》。

    2、师:在父母的辛勤哺育下,我们一天天地长大,但是,父母却一天天的老去,同学们,你是否注意到:皱纹正一天天地爬上了父母的额头;银发也在不经意间从父母头上冒了出来;他们的腰身已变得不再挺拔……有人说:“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母爱”,可当我们面对着苍老而可敬的父亲时,他的眼神、他的手势无一不在向我们展示着他对我们的爱,我们也不由得而升腾起一种尊重之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普通的父亲,认识父亲那高大、感人的背影,感受浓浓的父子亲情。

    3、板书:背影 朱自清

    二、简介作者。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字词的情况。

    交卸 奔丧 狼藉 簌簌 典质 赋闲 颓唐 琐屑

    2、范读课文。(听录音)学生听读,思考:

    (1)本文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感念。

    (2)作者前后的心理是一样的吗?

    不一样。起初对父亲不理解,觉得父亲说话不漂亮,甚至暗笑父亲的迂,及至看到父亲爬月台的背影,这才良心发现。

    (3)文中几次写到背影?重点写的是哪一次?

    文中四次写到背影,重点写的是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

    (4)文章明明写的父子浦口分别,为什么偏偏要以“背影”为题呢?

    因为“背影”集中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是父子依依惜别时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

    (5)父亲给“我”买的橘子有什么特别之处吗?值得“我”如此怀念吗?谈谈你的理解。

    没什么特别之处。但是,当时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祖母去世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家中负债累累,家影甚是惨淡。在这种情况下,父亲仍不忘关心儿子,因此,这一堆朱红的橘子就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

    四、作业。(略)

    第二课时

    一、重点研讨。

    1.复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

    2.课文写父亲离去时的背影,是怎样写的?有什么作用?

    3.课文结尾写作者读父亲的信,又见父亲的背影,却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见的,这是什么原因

    讨论明确:

    四次写背影的文字:

    ①“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②“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③“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1.复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可从“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起至“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作者这样描写父亲的背影,先作外貌描写,写衣帽,然后作动作描写,用特写镜头精细地描写爬月台的动作,还用自己的感情烘托这个背影。

    这个背影,在全部故事情节中是重中之重,是全文的主脑,最能体现父亲的爱心,所以写得这样详细。

    2.父亲离去的背影,放在人流中写,由近而远,由显而隐,并用自己的感情加以烘托。写这个背影,能表现这样的感情:为父爱感动得情不能已,一旦分手,格外依恋、惆怅,想到父亲前程艰难,又格外悲悯、辛酸。

    3.父亲在信上说到了“大去之期”,身体和心境都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作者不禁泪如泉涌,含着眼泪想到父亲对自己的许多好处,想到父亲的背影,所以这一处背影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见的。

    三、品味语言。

    父亲送儿子上车过程中只说了四句话,并且都很简短,意思也很平常,请找出来,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的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儿子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决定亲自送儿子。

    2、“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把儿子送上了车,已经照顾得无微不至了,可是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到站上有卖橘子的,便要为儿子去买橘子。过铁道不容易,父亲自己很明白,可是为了儿子,自己仍然心甘情愿地去买橘子。

    3、“我走了,里边没人”。父亲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后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

    4、“进去吧,里边没人。“父亲趣闻 几步就回头,可见心里还是惦记着儿子。想到儿子的行为不能疏忽,因此提醒儿子小心。

    四、拓展延伸。

    1、指名读《父子情》。

    2、在你的人生经历中,你的父亲肯定也给予了你许许多多的关爱,想一想,其中哪一个细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出来和大家交流。

    父子情

    舒乙

    “慈母”这个词讲得通,对“慈父”这个词我老觉着别扭。依我看,上一代中国男人不大能和这个词挂上钩,他们大都严厉有余而慈爱不足。我的父亲老舍,既不是典型的慈父,也不是那种严厉得令孩子见而生畏的人,所以是个复杂的父亲。

    我不知道,一个人的记忆力最早是几岁产生的。就我自己而言,我的第一个记忆是一岁多有的。那是在青岛,门外来了个老道,什么也不要,只问有小孩没有。于是,父亲把我抱出去。看见了我,老道说到十四号那天往小胖子左手碗上系一圈红线,就可以消灾避难。我被老道的样子吓得哇哇大哭,由此便产生了我的第一个不可磨灭的记忆。使我遗憾终身的是,在我的第一个记忆里,竟没有父亲的形象。我记住的只是可怕的老道和那扇大铁门。

    我童年时代的记忆中第一次真正出现父亲,是在我两岁的时候,在济南齐鲁大学常柏路的房子里。不过,说起来有点泄气,这次记忆中的父亲正在撒尿。母亲带我到便所去撒尿,尿不出,父亲走了进来,做示范,母亲说:“小乙,尿泡泡,爸也尿泡泡,你看,你们俩一样!”于是,我第一次看见了父亲,而且明白了,我和他一样。

    在我两岁零三个月的时候,父亲离开济南南下武汉,加入到抗战洪流中。再见到父亲时,我已经八岁。一见面,我觉得父亲很苍老。他刚割完盲肠,腰直不起来,站在那里两只手一齐压在手杖上。我怯生生地喊他一声“爸”,他抬起一只手臂,摸摸我的头,叫我“小乙”。对他,对我,爷儿俩彼此都是陌生的。他当时严重贫血,整天抱怨头昏,但还是天天不离书桌,写《四世同堂》。他很少到重庆去,最高兴的时候是朋友来北碚看望他。只有这个时候他的话才多,变得非常健谈,而且往往是一张嘴就是一串笑话,逗得大家前仰后合。渐渐地,我把听他说话当成了一种最有吸引力的事,总是静静地在一边旁听,还免不了跟着傻笑。父亲从不赶我走,还常常指着我不无亲切地叫我“傻小子”。他对孩子们的功课和成绩毫无兴趣,一次也没问过,也没辅导过,采取了一种绝对超然的放任自流的态度。他表示赞同的,在我当时看来,几乎都是和玩有关的事情,比如他十分欣赏我对书画有兴趣,对唱歌有兴趣,对参加学生会的社会活动有兴趣。他很爱带我去访朋友,坐茶馆,上澡堂子。走在路上,总是他拄着手杖在前面,我紧紧地跟在后面,他从不拉我的手,也不和我说话。我个子矮,跟在他后面,看见的总是他的腿和脚,还有那双磨歪了后跟的旧皮鞋。就这样,跟着他的脚印,我走了两年多,直到他去了美国。现在,一闭眼,我还能看见那双歪歪的鞋跟。我愿跟着它走到天涯海角,不必担心,不必说话,不必思索,却能知道整个世界。

    再见到父亲时,我已经是十五岁的少年了,是个初三学生。他给我从美国带回来的礼物是一盒矿石标本,里面有二十多块可爱的小石头,闪着各种异样的光彩,每一块都有学名,还有简单的说明。

    我奇怪地发现,此时此刻的父亲已经把我当成了一个独立的大人,采取了一种异乎寻常的大人对大人的平等态度。他见到我,不再叫“小乙”,而称呼“舒乙”,而且伸出手来和我握手,好像彼此是朋友一样。他的手很软,很秀气,手掌很红,握着他伸过来的手,我的心充满了惊奇,顿时感到自己长大了,不再是他的小小的“傻小子”了。高中毕业后,我通过了留学苏联的考试,父亲很高兴。五年里,他三次到苏联去开会,都专程到列宁格勒去看我。他没有给我写过信,但是常常得意地对朋友们说:儿子是学理工的,学的是由木头里炼酒精!

    虽然父亲诚心诚意地把我当成大人和朋友对待,还常常和我讨论一些严肃的问题,我反而常常强烈地感觉到,在他的内心里我还是他的小孩子。有一次,我要去东北出差,临行前向他告别,他很关切地问车票带了吗,我说带好了,他说:“拿给我瞧瞧!”直到我由口袋中掏出车票,他才放心了。接着又问:“你带了几根皮带?”我说:“一根。”他说:“不成,要两根!”“干嘛要两根?”他说:“万一那根断了呢,非抓瞎不可!来,把我这根也拿上。”父亲的这两个问题,让我笑了一路。

    对我的恋爱婚事,父亲同样采取了超然的态度,表示完全尊重孩子的选择。他送给我们一幅亲笔写的大条幅,红纸上八个大字“勤俭持家,健康是福”,下署“老舍”。这是继矿石标本之后他送给我的第二份礼物,以后,一直挂在我的床前。可惜,后来红卫兵把它撕成两半,扔在地上乱踩,等他们走后,我从地上将它们拣起藏好,保存至今,虽然残破不堪,却是我的最珍贵的宝贝。

    直到前几年,我才从他的文章中发现,父亲对孩子教育竟有许多独特的见解,生前他并没有对我们直接过说,可是他做了,全做了,做得很漂亮。我终于懂得了爱的价值。

    父亲死后,我一个人曾在太平湖畔陪伴他度过了一个漆黑的夜晚。我摸了他的脸,拉了他的手,把泪洒在他满是伤痕的身上,我把人间的一点热气当作爱回报给他。

    我很悲伤,我也很幸运。

    《背影》第二课时的教案设计篇4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生字词“藉、簌、逛、踌躇、橘、蹒跚”等。

    2、学习本文平实的语言和传神的细节描写。

    2、过程与方法

    利用多媒体,精读、速读相结合。感受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情。通过对话,感悟父子深情,教育学生珍视亲情,学会感恩。

    【教学重点 】

    理解文章具体描写父亲“背影”的细节,体味作者给之感动落泪的表层和深层原因;体会选择“背影”作给表现主体的美学意义。

    【教学难点 】

    理解文章具体描写父亲“背影”的细节,体味作者给之感动落泪的表层和深层原因。

    【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精读、速读相结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准备两张桌子

    【教学过程 】

    课前预习

    基本要求:

    1、默读、朗读课文。

    2、查字词典,给有关字词注音释义。

    3、画出文中疑难词句。

    4、文中最能感动你的地方在哪里?给什么会感动你呢?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起欣赏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大家课前或者以前都曾经阅读过这一名篇,对之一定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感受,比如感情上的被打动,思想上的被影响,写法上的受教益。今天我们进一步地研究探讨,当会有更多更深的不同层面的收获。

    二、作者介绍: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祖籍浙江绍兴,主要作品有《朱自清散文集》。我们熟知的作品有《匆匆》、《春》、《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三、生字词检查。

    狼藉 簌簌

    踌躇

    蹒跚 颓唐

    琐屑 举箸

    三、老师范读或录音范读,或者请一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课文中令你最给感动的是什么?

    一般情况下,学生的回答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文中“父亲”对儿子的无私。

    ②文中儿子对父亲的理解。

    四、请同学们找找课文中写到“我”的几次流泪?

    (四次)

    进一步思考:课文中对于“我”面对父亲的“背影”,“泪很快地流下来”写得很详细,那么,“我”流泪是因给什么原因呢?

    一般来说,可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①对父亲的感激:父亲不顾年事已高、行动不便,给“我”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

    ②对父亲的理解:父亲不放心茶房,亲往给“我”送行,干叮咛万嘱咐,不厌其烦,表现出中老年人的“迂”,这都是对儿子的怜爱之情,不是他人所能比的;

    ③对父亲艰难生活的同情:买橘子时的瞒跚艰难,一下子引发“我”的联想,家庭生活的重压何时才能解除,父亲的这种艰难还得延续支撑;

    ④对父亲未来生活的忧虑:父亲渐显老态,但还得继续生存挣扎以维持自己及其家人的生计,今后他又怎样生活,从身体到心理的逐渐变化,做儿子的又能帮助多少呢?

    ⑤对自己误解乃至责怪父亲的深深忏悔:对父亲特殊时刻所表现出的照顾关心,不仅不领情,反而有所埋怨和嫌弃,但当给自己艰难买橘的过程特别是“背影”映现,自己终于内疚、愧悔,无声的谴责,借助有形的“泪水”表现了出来。

    (以上答案视学生具体情况解答)

    五、简单小结课文,再读课文,感受文中的父子情深。

    第二课时

    一、继续第一课时中的有关问题进行讨论,并加以小结。

    二、引导学生继续探讨课文内容:

    文章除描写了自己见父亲买橘的“背影”而落泪的情景外,还描述了自己另外两次“落泪”的情形。这两次落泪尤其是最后一次是由于什么原因?表现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加以总结。

    第一次流泪是在交代家境衰败的情况下,见着父亲,面对家破人亡的景象,“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这次掉泪表现出触境伤情的悲哀。这一次掉泪,引出父亲的在文中给数不多的重要话语:“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略。”

    父亲的这几句话表达了丰富的感情。这里有父亲对儿子的体贴和劝慰,也流露了父亲在逆境中的淡淡的哀愁,同时,也可以看出父亲内心深处不甘受命运摆布、不怨天尤人的自我宽解、自求振作的复杂心情。

    后一次的流泪是在读到父亲来信中的那种感伤之词时,出现了“晶莹的泪光”。这是在离开父亲两年多的“现在”。两年前车站离别时的情景还如在目前,“背影”的触动和震撼使自己在生活工作之外,更多了对日渐苍老的父亲的挂念,这种挂念且与日俱增;而忽然之间读及父亲的来信,父亲言语平淡中流露出的无奈和凄惶,让作者从无形联想及当年车站月台上“背影”的有形,于是,思绪万端,无以给报、无力回天、无可奈何等情感涌上心头,所以流泪也就无法避免了。

    三、简单小结:这样说来,通过父亲的“背影”来勾连情节,贯穿本文始终的情感可以分析给两个方面:

    (1)父亲对儿子的万般体贴关爱;

    (2)儿子对父亲的真切理解和真诚感激。

    那么,对于这样的文章,我们能不能这样进行概括?(真情真感真文)

    四、我们所读的这篇文章曾经使很多人读之落下感动的泪水,并且在第一阶段读之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在此,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个原因,这样真切感人、催人泪下的情感到底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在这儿,请同学们先来观看一场同学们的表演。

    人物:请一和父亲的身形相似的学生来进行表演。

    道具:两张桌子。一张给铁道,一张给月台。

    表演:让一个学生先坐在桌子上,慢慢探身下去,再走几步,缓缓爬上月台。

    要求:请同学们仔细观看,然后找出文中这一情节的语句。自己加以朗读,仔细体会。

    再请一朗读较好的同学有表情朗读这一段内容,另一同学再表演一遍,其他同学仔细感受。

    就刚才同学们看到的情景,自由进行讨论,发表你的看法:你有什么感受?

    3.在同学有所感有所言之后,提出以下问题:①这段描写有没有什么华美的语句?②有没有用什么特别的技巧、方法?③你觉得理解困难吗?④你觉得描写困难吗?⑤如果在你的生活中也出现这样的情形和过程,你能描写出来吗?

    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教师进行总结这篇文章给什么能使人感动的原因。

    ①朴实无华的语言

    ②客观写实的白描

    ③细致入微的细节

    ④事情的真实

    ⑤观察的仔细

    ⑥情感的真挚

    再读课文,体会本文在写法上的一些特点。

    【布置作业】

    课后习题

    【 板书设计】

    不忘背影:点题,启下

    看见背影:衣着、动作、父子亲情

    情态细节:心灵对话

    长注背影:依恋

    “又见”背影:思念、照应

    【教学反思】

    学了这篇课文之后,我们知道:好文章并不一定需要华丽的语言,只要你平常善于观察,善于体会,就一定会写出好文章来。学了这篇课文后,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表现生活中的真情的作文。比如:父爱、母爱、友谊等等。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