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圆锥的认识》教案5篇

    时间:2023-10-18 20:11:57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圆锥的认识》教案教学内容:六年制第十二册数学第48—49页的内容,完成第49页上面的“做一做”和练习十二的第1—2题。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圆锥的认识》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圆锥的认识》教案5篇

    《圆锥的认识》教案篇1

    教学内容:六年制第十二册数学第48—49页的内容,完成第49页上面的“做一做”和练习十二的第1—2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平面图。

    教学重难点:圆锥的特征

    教具准备:圆锥形物体一个、圆锥的模型一个、CAI课件四件

    学具准备:圆锥形实物,模型一个、一块平板(或玻璃),一把直尺

    教程:

    一、导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圆柱的有关知识,谁能告诉老师圆柱有什么特征?(指名答)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物体,看一看,摸一摸,感觉一下,它与圆柱有什么不一样?

    生观察感知后,说出自己的结果,师肯定:

    这个物体有一个曲面,一个顶点和一个面是圆。

    像这样的物体就叫做圆锥体,简称圆锥。也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新的立体图形。

    板书课题:圆锥的认识

    二、新授

    1、教学圆锥的认识

    〈1〉出示多媒体CAI课件的三幅圆锥形实物图。

    (此处有图)

    提问:这些物体的形状是什么?(圆锥)

    这时利用CAI课件动画光点的闪烁,闪动实物图的轮廓,紧接着把实物的模像移走,只剩下图形的轮廓,抽象出圆锥体的几何图形。

    (此处有图)

    接着改变不同的方向,师说明:这样的图形就是圆锥体的几何图形。

    〈2〉师讲解:圆锥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边讲边用动画光点的闪烁闪动“圆锥的顶点”,并标示出来,将底面用彩色涂上,并标出“底面”。)请同学们拿出圆锥模型,摸一摸周围的面,提问:这个面是一个平面还是曲面?

    指出:圆锥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同时标出“侧面”让学生看着圆锥形物体,指出:

    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

    用CAI课件演示作高,接着顺着母线的方向演示、强调:

    沿着曲面上的线都不是圆锥的高,圆锥的高只有一条

    〈3〉生拿出学具,同桌互指圆锥的底面、侧面、顶点、高

    2、小结

    谁能归纳一下圆锥有什么特征?(指名试答)

    师板书: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3、教学测量圆锥的高。

    提问:圆锥的高能直接测量吗?为什么?

    (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

    采用多媒体CAI课件(二)演示

    边演示,边讲解测量过程

    〈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

    〈2〉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3〉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读出数值。

    生自己量手中的圆锥学具的高

    4?教学圆锥侧面的展开图

    设问: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图形?圆锥的侧面展开又是什么图形呢?

    生思考讨论后,指名回答

    师:我们通过实验来看看。

    出示CAI课件(三),一步一步演示:

    (此处有图)

    使学生认识: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再利用CAI课件将其展开图合拢,恢复原状,以加深对圆锥侧面的认识。

    三、课堂练习

    1、做教科书第49页“做一做”

    2、做练习十二的第1题

    3、做练习十二的第2题

    采用CAI课件,拆分组合,指名口答。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圆锥,想一想:圆锥有什么特征?侧面展开后是一个什么图形?

    板书设计

    圆锥的认识

    (此处有图)

    圆锥的特征:

    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圆锥的认识》教案篇2

    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

    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

    我们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和方式。我们教师教学观念有很多不同,并直接导致所采用的教学策略的不同。笔者的备课曾有这样三种想法:

    (1)直接把公式教给学生死背公式,通过大量做练习来记公式。

    (2)教师直接给学生演示实验,得出圆锥体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体积的1/3。

    (3)为学生准备好学具,让学生自己通过动手实验,得出圆锥体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体积的1/3。

    本人考虑:第一种教法是灌输式教学,教师不做任何理解层面的讲解,学生不可能真正理解。第二种教法虽然好一点,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旁观者,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第三种,由于班级授课制时间方面的限制,而难于为广大教师所采用。

    本人在教学时实际上将第二种和第三种进行了整合。课堂检验效果很好,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真正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作用。从中我深刻的体会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从始至终都应是自觉主动的行为者,而教师则应该成为一个高明的宏观引导者。只有这样才能在有限的课堂上提高教学效率。

    二、不要把简单的问题搞复杂

    熟悉数学课堂教学的人都知道,数学教师(尤其是高年级)最重要的教学技巧在于:精练!

    比如对某一个数学概念也好,解题方法也罢。教师如果能在课堂上始终做到言简意赅、清晰明了的话,那这位教师的学生将是幸福的,同时也是优秀的。而很多时候,我们的教师为了把自己心中认为的重难点或易错点在一节课中讲清楚,会反复的、近似于无休止的强调。

    任何知识点都想面面俱到,这只会导致一系列糟糕的后果:概念不清,判断出错,形成不了应有的知识结构。最终还会把责任归咎于学生,没少听到老师这样的抱怨:“唉!都说了n遍了,还错,真笨!”

    想让我们的学生能一口吃个胖子,这可能吗?

    这节课中,教学目标很明确,只要知道圆锥的体积公式是如何推导来的,在什么情况下是圆柱体积的1/3。而目前有很多教师在教学这节课时,花费了相当的时间来进行绕口令式的练习“巩固”,但效果是学生越搞越糊涂,不知所以。

    其实,数学教学中很多更深刻的判别、推理能力,还是需要时间的,让学生自己来逐步体会吧!

    三、缺不了的真实

    每每谈起公开课,很多老师(不管是上课的,还是听课的)都会或多或少的去感受这节课的真实性。然而在这个纷繁复杂、标新立异的时代,体验“真实”已不在容易。

    或许,在很多专家看来,有的课会博得阵阵喝彩!但从一线教师的角度去看,就会是一节“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

    曾经听过这样一位教师开课。

    教师在实验操作前简单的讲解了一下,做实验要注意的方法。之后就去让学生去做实验。当然,大部分材料都是一样的,都是一些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只有一组的材料不等底等高。

    之后,同学们汇报合作情况。大家分析为什么那组实验验证的结论和其他小组不一样呢?先是扯到什么水没有装满,后来又扯到水在倒的时候泼掉了……

    这个时候,一位同学发言了:“是因为他们用的圆柱和圆锥不等底等高。”

    这节课,从表面上看来,好象很有层次性,学生经历了观察、发现、探究。但细细评味,总觉得怪怪的:凭什么学生能快速的得出这样一个特性: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

    因为每组同学只是在做自己的实验,他们没有经历各组间比较、交流、发现的过程。他凭什么来说某个小组发现的3倍关系是正确的,而另一小组发现的5倍关系是错误的呢!实验操作的“一对一单挑”怎么好说明“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这个各小组材料间隐含的共性呢!

    我们不竟要问:这样的回答是真实的吗?学生在回答出“等底等高”时,他真的明白了这个含义的发现之旅和真正内涵了吗?

    当然,或许老师只是在课前是向学生透露了点,也或许学生在课前做了若干预习。但当老师的这种课前渗透成为一种经常,学生这种朦胧的预习成为一种习惯时。我们的教学真离“真实”二字真的就越来越远了……

    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

    “圆锥的认识”一课是数学十二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们认识了圆柱体积之后进行的教学内容,因此它与圆柱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生们有了学习圆柱体的知识与技能基础,人是圆锥应不成问题,再加上学生们会在动手合作中进行学习,这是他们非常喜欢的学习方式。在对教材进行了充分地前端分析之后,教学设计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抓住重点、难点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的改革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但如何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教师能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学生想学什么,想怎样学,这都应尽量满足学生的要求。在认识圆锥体的基本特征时自己的设计是先认识底面,在认识侧面,教师演示教具后再认识高。在学习中,有圆锥转化到圆锥后,学生们先说出了高,我也就及时着学生先讲高。 本课的重点是认识圆锥的基本特征,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难点是利用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因此我设计在本节课上利用大量的时间充分让学生们自己动手,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削、观察、猜想、推理、验证等方法,找到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把公式的应用这一教学任务放在了下一节课,这样学生们会有更加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动手探究。 二、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提倡教师的主导地位。我理解教师的主导地位在数学课上体现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分析问题的方法。于是我在分析教材后,从难点出发,设计学生自学提示。让“学生自己动手在一个圆柱中削出一个最大的圆锥,并观察:1、圆柱、圆锥的什么相等?2、圆柱被削下去多少,还剩下多少?3、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4、消下去的部分是留下的几倍? 通过自学提示的设计,让学生在回顾削铅笔的过程中切身感受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顺利地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三、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及学校教学工作中的要求,我在教学设计中渗透德育教育。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切身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并不空洞,它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紧密地联系着。本课我渗透的德育思想是“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学生们在动手探究的实践中体会到了,而且在课后的小结中自己总结了出来。 教学下来感到基本比较顺,在课中有几点惊喜: 一、学生们的想象力已经初步形成,这对于学生们认识图形很有帮助。这一点体现在: 1、学生对“圆柱转化成圆锥”的认识很清楚:在没有课件演示的情况下,通过老师的讲解:圆柱的上底面收缩变小,在收缩变小,最后收缩成了一个点,这样圆柱也就转化成了圆锥。学生们通过头脑中的想象,很快地理解了这一知识点。 2、对高的认识与测量:学生们通过观察、测量,理解了圆锥侧面积上的直线是扇形的半径,但半径不是圆锥的高,圆锥的高是看不见的,但是可以测量。 3、直角三角形沿一条高旋转一周之后就是圆锥。 二、学生们的数学能力正在逐步地形成。 通过学生们课上精彩的发言,体会到学生们已初步具备了推理的能力,并在利用这一能力进行新知的学习。 三、教师的灵感更闪光。 在原教案中,自己设计的是老师先进行演示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 1/3,之后再让学生们进行自学。在进行教学中,学生们对圆锥体的基本特正有了一定的了解后,自己突然有一种强烈的意识就是,先让学生们进行实践后老师再进行演示,效果一定会更好。果不其然,学习的效果真的很好。这使我再一次体会到老师灵活驾驭课堂会使学生有更大的收益。

    《圆锥的认识》教案篇3

    一、导入新课

    1.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圆柱的有关知识,谁能告诉老师圆柱有什么特征?(

    2.揭示课题:

    出示圆锥教具,问:你知道这个物体是什么形状的吗?(圆锥体)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种新的立体图形——圆锥体。圆锥体可以简称圆锥。(板书课题:圆锥的认识)

    二、观察模型,把握特征

    1.师: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体的?(学生举例,如果学生举的例子有限,教师补充一些例子。如,呈圆锥形的煤堆,圆锥形的粮食,圆锥形的帐篷,削过的铅笔头等。)

    2.出示课本的三幅圆锥形实物图。并抽象出圆锥体的几何图形。

    3.师:今天我们来认识圆锥,圆锥各部分叫什么名称、圆锥又有何特征呢?

    让学生拿出圆锥体的实物,小组合作,探究圆锥的特征。(教师巡视、倾听,适时地参与学生讨论。)4.小组汇报,随着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圆锥各部分的名称及特征,板书如下:

    圆锥的特征: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

    三、动手实践,学会测高

    1.师:圆锥有没有高?你们认为圆锥的高在哪?(让学生在实物或教具上指出圆锥的高,针对“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和“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周上的一点的距离是圆锥的高”两种说法,让学生展开辩论,明确圆锥的高的含义,并在图中标出高。)

    2.引导学生讨论:圆锥有几条高?(补充板书:一条高。)

    3、同学们知道了什么是圆锥的高,如果要量出圆锥形物体的高你会吗?

    4、有学生说会,请他做。如果没有学生会做,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

    5、总结测量圆锥高的方法:第一、把圆锥的底面放平;第二、把一个直角三角板同圆锥竖直放在同一平面上;第三、把另一个直角三角板一条直角边同竖着三角板的一条直边直角边重合,另一条直角边靠近圆锥顶点,即可量出。

    6、学生测量一个圆锥的高。

    四、提出质疑,启迪思维

    师:同学们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形状?那么圆锥的侧面展开又是一个什么形状呢?谁知道,告诉大家。

    五、巩固新知,畅谈感受

    师:通过本节的学习,你获得什么新的收获,有什么感受?

    六、作业

    用圆规、剪刀,硬纸板按教科书图样做一个圆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会看圆锥的平面图,并能从旋转的角度认识圆锥。

    3、通过观察、设计和制作圆锥体模型等活动,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1、圆锥的特征;2、做圆锥。

    《圆锥的认识》教案篇4

    教学内容:教材31-32页

    教学目标:

    1、 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

    2、认识圆锥的高,会正确测量圆锥的高。

    3、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重点: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的名称。

    难点:认识圆锥的高,会正确测量圆锥的高。

    教学用具:课件圆锥体模型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展示教材第31页的主题图,让学生观察。

    2、揭示课题:圆锥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

    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圆锥形物体。

    2、教学例1,圆锥的认识。

    (1)让学生拿着圆锥模型观察后,说一说圆锥有哪些特征?

    (2)讨论交流。

    (3)认识圆锥的高。

    让学生看着教具,指出: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

    (4)引导归纳。

    圆锥的特征: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3、测量圆锥的高

    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我们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这就需要借助一块平板来测量。

    (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

    (2)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3)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4、教学圆锥侧面的展开图

    (1)学生猜想圆锥的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图形呢?

    (2)实验来得出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三、课堂练习

    1、活动游戏。

    将三角形制片绕着一条直角边旋转,会形成什么形状?

    2、 完成第32页“做一做”的习题。

    3、 练习六的第二题

    板 书设 计

    圆锥的认识

    圆锥的特征: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圆锥的体积

    教学内容:教材33-34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使学生自主探索出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圆锥体积计算的简单问题。

    2、借助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

    重点: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难点:运用圆锥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用具: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1、提出问题。

    出示一个铅锤,并提问:你有办法知道这个铅锤的体积吗?

    2、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圆锥的体积)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1)回忆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2)圆锥的体积该怎样求呢?能不能也通过已学过的图形来求呢?

    (3)实验探究

    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先在圆锥里装满水,然后倒入圆柱。让学生注意观察,倒几次正好把圆柱装满?

    (4)讨论探究。

    1(5)引导归纳。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 3

    11 得出公式: V圆锥=V圆柱=Sh (板书) 33

    2、教学例3.

    (1)出示例3

    (2)理解题意。

    (3)引导分析。

    (4)尝试计算,指明板演,讲解订正。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34页“做一做”习题。

    2、完成练习六的第4题。(看时间而定)

    板 书设 计:

    圆锥的体积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11圆锥的体积=×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33

    1字母公式:V=Sh 3

    圆锥的体积(练习一)

    教学内容:教材35页 练习六第6题 黄冈小状元26页,第3题

    教学目标:强化练习求圆锥的体积,会求,已知底面圆的半径、直径或周长,高,求圆锥的体积

    重点:会根据告诉我们的条件,求圆锥的体积

    难点:运用圆锥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出示例题

    数学书上35页 练习六第6题

    一个圆锥的底面周长是31.4cm,高是9cm.它的体积是多少?

    (1) 分析题意: “告诉了我们那些条件,求什么”

    要求圆锥的体积,我们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2)分析完毕: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板书,老师集体订正。

    r=31.4÷3.14÷2

    =10÷2

    =5(cm)

    S圆柱=3.14x5x5

    = 78.5(平方厘米)

    V圆锥= Sh =x78.5x9

    =235.5(立方厘米) 答:????..

    二:及时练习 1313

    《圆锥的认识》教案篇5

    【教学内容】《义教课标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p23-24页内容,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圆柱与圆锥的比较,认识圆锥,知道圆锥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锥的特征,会测量圆锥的高,

    2、经历观察、实验等数学活动,初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等价转化的数学思想。

    3、培养学生有序观察、合作学习、合理猜想和科学探究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掌握圆锥的特征。新课标第一网

    【教学难点】:会测量圆锥的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自学内容】:见预习作业

    【教学预设】

    一、自学反馈

    1、圆柱有什么特征?

    2、说出下面立体图形的名称。

    3、通过自学,你已经知道了圆锥的哪些知识?

    二、关键点拨

    1、圆锥的特征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圆锥有什么特征?

    (1)圆锥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

    (2)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3)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

    (4)沿着曲面上的线都不是圆锥的高,圆锥的高只有一条

    师板书: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2、圆锥大小的研究

    (1)圆锥有大有小,你知道圆锥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①比较红色和黄色圆锥体,你发现什么?(圆锥体的大小与底面的大小有关)

    ②比较红色和绿色圆锥体,一个高、一个低,你又发现了什么?(圆锥体的大小与高有关)

    3、圆锥高的认识

    (1)高在哪里?两人一组指一指,说一说。谁愿意指给大家看?他指得对吗?有没不同意见?

    (2)指母线,这条是不是圆锥的高?为什么不是?你能举个例子驳倒他吗?出示等高但母线不等的两圆锥,测量母线的长,发现长短不一,得出母线不足以代表圆锥的高。

    (3)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圆锥的高?

    (4)圆柱的高有无数条,圆锥的高有几条?为什么?(教师在黑板上作高,板书:1条)

    (5)画高,标上字母h。

    4、圆锥高的测量

    (1)如果圆锥的高看不见怎么能知道它高多少呢?你有办法吗?下面就请同学们三人一组,测量黄色圆锥体和绿色圆锥体的高,小组内先讨论一下,再利用手中的工具,动手试试看,有困难的可以看书本。

    (2)汇报测量的步骤及测量结果。你们小组测出来是多少?你们呢?还有不同的结果吗?

    你们是怎么测的?来,上台演示一下。大家是这样测的吗?

    (3)师问:其实,老师让你们测的黄色圆锥和绿色圆锥的高度都是一样的,为什么测量结果不太一致呢?你认为测量时要注意什么?(圆锥平板必须放平、刻度处理、尺子必须竖直等)

    (4)为什么垫板要放平,尺子要竖直?(其实这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对边相等,利用这一原理,我们把看不见的高平移到圆锥外面来测了。教师作图示范。)

    (5)学生再测红色圆锥体的高。有没不同意见?

    5、认识圆锥侧面展开图

    (1)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猜一猜,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应该是什么形状呢?

    (2)验证:究竟谁说得对?让学生把圆锥体侧面沿着顶点到圆周的一条线段剪开验证。强调圆锥体的侧面展开是扇形。教师把图贴在黑板上。

    6、想象,对圆锥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出示直角三角板:把直角三角形一条直角边紧贴桌上,握住一个角的顶点旋转一周,会形成一个什么形体?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是圆锥体的什么?

    三、巩固练习

    1、连一连。

    2、判断

    (1)圆锥有无数条高

    (2)圆锥的底面是一个椭圆

    (3)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4)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上任意一点的连线叫做圆锥的高

    3、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长8厘米和6厘米。(1)以长边为轴旋转一周所得圆锥的底面直径是多少厘米,高是多少厘米?

    (2)以短边为轴旋转一周所得圆锥的底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高是多少厘米?

    四、分享收获畅谈感想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听课随想

    教学反思和体会:

    1、给学生提供自主参与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以学生发展为本开展课堂有效教学。

    现代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意识的形式和主体参与能力的培养。要实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应该注意让学生学习自行获得数学知识的方法,学习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能力,获得终生受用的数学创造才能。

    在本课例中,无论问题的引入,圆锥概念的定义,高的寻找及测量方法的探索,老师都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尝试、研究和讨论中进行,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合作、交流,这样的过程,不仅提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意识和信心,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

    2、努力引导学生自主构建“命题网络结构”,高屋建瓴的开展课堂有效教学。

    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知识存贮要分档,要结构化,纵横的网络越多越便于提取知识。教会学生将知识结构化是学生学会学习的有效方法。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并引导他们把旧知识和新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网络,掌握知识系统的结构。

    本课例从“你知道数学是专门研究什么内容的吗?”“到目前为止,大家想想,我们已经学习了物体的哪些特殊形状?”“请大家看一看,摸一摸,与圆柱比一比,你看到了什么?摸到了什么?”“说说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并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等一系列问题着手,让学生初步了解数学并不只是算术,它还要研究现实世界中物体的形状、大小与位置关系,让学生站在数学科学的高度把握学习数学,培养数学意识。在回忆旧知识的同时学习新知识,并将新知和旧知有机的结合起来。只有教会学生将知识归纳、总结,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才会逐渐形成数学的思维能力和完整的结构体系,才能灵活地应用数学知识,实现创新和创造。

    3、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建构,开展协作、探究式课堂学习。从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理念来看:“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荷兰着名的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也强调:“学习数学唯一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有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一般的人,包括学生,他们的能力可能比不上数学家,但通过类似的数学活动,也可以很好的获得数学或理解数学。

    在本课例中,老师积极地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或者去探究问题。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指一指”,“说一说”,“猜一猜”等问题情境,让学生根据问题有目的地大胆猜想、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协作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学会分享信息,培养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