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中国式城市现代化的理论内涵及评价研究

    时间:2023-04-25 10:35:52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师 博 明 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体而言,我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是以现代化主线贯穿始终,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城市作为产业和生产要素的聚集地,是区域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科技发展的核心与枢纽,城市能够通过其自身知识和技术的溢出效应,辐射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和进步。历史经验表明,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增长极也是现代化的策源地和动力源。2021年中国城市化率已达64.7%,虽然相较于发达国家相差20个百分点,但却以年均1个百分点的速度在提升。推进中国式城市现代化无疑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驱动力。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为了改变积贫积弱的落后农业国面貌,大力发展工业成为现代化的主要特征。[1]“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便是“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之一。1954年9月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指出,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周恩来在大会上所 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四个现代化,这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初表述。1957年3月,毛泽东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我们一定会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此基础上,周恩来于1963年阐释了“四个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为了落实现代化建设,“三五”计划中我国首次提出了两步走战略: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改革开放之初,旨在快速发展经济和提升科技水平,邓小平提出到20世纪末实现与西方概念不同的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1987年党的十三大制定了“三步走”战略部署: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基本实现。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2000年实际国民总收入较1980年增长了547.41%,实际人均GDP则增长了409%,正是“三步走”战略部署奠定了我国由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基础。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2007年党的十七大首次明确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正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指引下,2008年中国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2010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进入新时代,2012年党的十八大结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征与趋势提出“新四化”,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与此同时也明确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019年党的十九大擎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步走战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同样是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下,2019年我国年人均GDP就迈过1万美元门槛,达到中高收入国家水平。2021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也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2022年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明确,“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

    已有的现代化理论主要研究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是串联式现代化、过去时的现代化。不同于发达国家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形成于中国共产党人持续的探索过程,是以现行现代化国家为追赶目标,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叠加的并联式现代化,属于现在时和将来时。具体而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纵观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演进,在内容上由初期的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发展到“四个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直至新时代的“新四化” 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体现了我们党科学研判、与时俱进的奋斗精神。从发展规划上,历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两步走战略,到改革开放之初发展目标清晰的三步走战略,以及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两步走战略,均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路线图、时间表,一以贯之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自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有国内学者对城市现代化的内涵进行研究,最早研究城市现代化内涵的是梅保华,他认为城市现代化发展是一个具有多因素、多目标的复杂的系统工程。[2]它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共同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社会的进步,也包含科学技术的革新和基础设施的完善。随后张爱珠和苏明君从现代化理论入手,分析了城市现代化的内涵与特征,并进一步提出了推动我国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基本动力。[3]这一阶段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城市现代化是在社会生产力不断革新的过程中,在物质和精神上达到了一个高层次的转变。[4]

    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和变革,有关城市现代化的研究也日益受到国内经济学家的重视。起初大多数学者只是参考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进一步的探讨,认为城市现代化是一个不断优化的历史变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以及政治都会随之不断地演变提升。[5]叶裕民认为城市现代化关系城市发展质量,包括经济现代化、基础设施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城市规模会随着经济发展而扩张,城市发展所涵盖的内容也将不断深化。[6]朱铁臻进一步指出,城市现代化是城市发展过程中一个先进的、高级的发展形态,反映出城市全面发展的特征和属性。[7]同时,他也把城市的现代化发展视作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具备阶段性和历史性,会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朱新玲和朱喜安也把城市的现代化看作是一个包含城市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不仅要达到经济、政治、城市发展、社会生活以及生活质量的升级和优化,同时也需要实现可持续的、协调的城市经济与社会发 展。[8]洪银兴则聚焦城市功能意义上的现代化,提出生产要素、市场、公司、现代服务业向城市聚集构成了城市化的新内容,服务业是城市化特别是城市现代化的载体和依托,与城市化有互动的关系。他基于协调发展的视角强调,现代的城市化不仅是向城市聚集的过程,同时也包括城市要素向城镇和农村扩散的过程。[9]

    黄乃文则在现代化理论的基础之上,提出了较为全面准确的城市现代化基本内涵: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科技、城市建设等方面都实现了高水平的现代化。[10]这种观点认为城市是由多个子系统构成的,城市现代化就是城市各子系统都实现了高水平的现代化,并且各方面的现代化达到了有机统一和协调发展。这一城市现代化内涵界定也被后续大多数学者认可和借鉴,也有一些学者在此理论基础之上进行了改善。阎小培和翁记传同样从现代化理论进行研究,认为由于科技的创新和政治体制的改革,会导致城市各个方面的水平不断提升和进步,最终实现城市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协调发展。[11]也有部分学者结合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出城市现代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城市各方面发展质量不断提升的过程,具体表现为城市的经济、社会、环境质量以及管理体系等方面实现现代化的有机统一。[12]而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任致远提出,我国的城市现代化不应当只单一地强调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更应当不断强化城市的生态建设、城市特色化建设以及城市高质量的人性化建设。[13]

    关于城市现代化涵义界定的出发点和制定的原则,学者们各抒己见。有的学者从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入手,认为城市现代化的发展应当回归到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14]有学者强调城市现代化的本质应该回归到发展问题,并且我国的城市现代化发展应当将可持续发展原则作为第一要务。[15]尚瑞则从城市管理的角度出发界定了城市现代化的涵义,他认为在未来现代化的城市中,应当高效地利用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将其运用到城市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和体系之中,进而实现城市各个方面的现代化。尽管学界对城市现代化的定义的出发点和侧重各不相同,但都认为要实现城市的现代化,必须要有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16]

    (一)中国式城市现代化的理论内涵

    城市现代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具有时代特性和历史范畴的科学概念,它与经济、社会、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城市现代化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个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断进化的历史过程。历史进程中的科技革命和经济社会的变革都将推动城市现代化向新的高度发展提升。因此,对于城市现代化内涵的界定也随之不断演化升级。纵观城市现代化内涵界定相关研究的演变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工业革命的前期,这一时期是以工业高度发展为代表的城市现代化,其经济水平类指标在其中占很大比例;
    第二个时期为工业革命发展中期,此阶段城市的社会功能属性愈发重要。因此这一阶段的城市现代化主要表现为城市社会层面的现代化;
    第三个时期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经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的主体作用逐步显著。这一阶段的城市现代化也大多是从人的主体性出发,表现为城市居民素质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
    第四个时期即20世纪7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变革不断地推进城市的现代化发展,相应的城市现代化的内涵也随之不断扩充完善。城市现代化不仅仅表现为某一方面的现代化,而是城市的经济、社会、环境、文化、居民以及管理等各方面现代化的有机统一。

    基于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构成的中国式现代化框架,本文在现有研究对“城市现代化”内涵界定的基础之上,结合我国的城市现代化特征,将“中国式城市现代化”的内涵界定为: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制度的深化改革,城市所具备的各个多功能子系统都实现现代化,从而导致城市的各方面水平不断提升,城市发展质量达到高端水平,实现城市整体动态复合系统现代化的有机统一,从而在满足庞大的城市人口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时,也能辐射带动乡村振兴、拓展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因此,结合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基于中国特色,中国式城市现代化应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高素质的城市居民、高质量发展的城市经济、高层次的城市社会、高端的城市居民生活方式、高水平的城市治理能力、高品质的城市文化产业体系、适宜生存发展的城市生态环境、高效能运转的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现代化的实现不仅仅是单纯的某个维度子系统的现代化的实现,而是所有维度的子系统皆实现了高水平的现代化。并且各个子系统之间应当实现可持续的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城市全面现代化发展的有机统一。

    (二)中国式城市现代化的评价体系

    城市是一个有机的、动态的、协调的系统,包含了多个子系统,因此城市现代化评价体系也应当包含能够反映出各子系统现代化程度的指标。通过构建一套全面、准确、科学的中国城市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方能对我国的城市现代化水平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估。本文借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课题组[17]对城市现代化的界定,以及任保平和张倩[18]的研究,结合我国新时代城市现代化发展的特征和属性,提出了“中国城市现代化”的内涵。基于中国城市现代化的内涵界定,构建了中国城市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与上文所界定的“中国城市现代化”的涵义相对应,中国城市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应当包含如下8个维度:人的现代化、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生活方式现代化、治理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生态现代化、基础设施现代化。

    在选择具体指标时,应遵守下列原则,以避免指标选择过程中因主观因素和随机性导致的误差:一是全面性原则,在选取指标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我国城市现代化的内容和特征,尽量选择一些能够充分反映我国城市现代化所包含的内容的指标,以使其更为全面、更为准确地突出我国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基本特征。二是代表性原则,指标数量庞大,在选择的过程中不可能将所有的指标都纳入其中,而是要通过不断地对比和分析,选择出最具代表性的指标纳入指标体系中。同时还要注意不能遗漏重要的指标,这样才能准确地体现出中国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高低。三是可比性原则,由于本文是对全国283个地级市的城市现代化水平进行测算分析,因此在设计指标体系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城市的发展水平、城市规模等因素的异质性。因此,必须优先选择比重和强度指数,以便于不同城市之间的比较。四是可操作性原则,在指标的选择过程中,还要兼顾数据的获取途径和获得的难易程度,建立的指标体系也要具有实际价值。最终建立由8个分项维度、20个基础指标构成的中国城市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具体见表1所示。

    表1 中国式城市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

    (三)中国式城市现代化的评价指标

    人的现代化是城市现代化的核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人的现代化能够充分体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个城市,一个社会,乃至一个国家的主体,都是生活在其中的人民。因此,实现城市人的高水平发展,不仅仅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最终目的,也是推进城市进步和发展,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因素。伴随着城市的现代化发展,就要求城市居民具备与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素质和技能。同时通过现代化城市居民的个人素质和能力的提升才能有效推动城市现代化进一步发展。发展经济学认为,在未来社会,人类将迎来更高层级的全面发展,从而实现人的现代化。人的全面发展主要体现在人的知识全面发展和能力全面发挥。基于这种理论,本文将从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两个方面考虑,共同衡量城市人的现代化水平。身体素质方面采用城市的平均预期寿命来进行衡量,这个指标具有代表性和易获得性。文化素质则主要体现于高素质人才比重,本文采用万人在校大学生人数来度量。高学历者占大多数的社会实际上是较高人力资本、较高文明程度、较高道德水准的社会。

    经济现代化是城市实现现代化的必备条件。城市经济现代化不仅体现在城市的高水平经济发展,而且体现于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同时还要具备高端的科技创新能力作为核心驱动力。鉴于此:第一,本文选择城市夜间灯光数据来衡量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以往的大多数研究皆采用国内生产总值(GDP)类指标来衡量经济发展水平,但是新时代高质量经济发展不能局限于GDP的增长。此外由于标尺竞争,很多省市地区的GDP数据存在注水情况。因此采用GDP类指标衡量经济发展水平在理论上和数据的准确性上皆存在不足。相较于GDP类统计数据,夜间灯光数据最大程度地排除了人为干扰,是目前能够准确地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替代变量。第二,以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度量城市产业结构优化水平。按照产业经济学理论,随着经济社会的变革,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逐渐升级为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比例愈高,其产业结构愈趋优化。第三,城市经济现代化进程的核心驱动力应当是创新驱动,即科技创新,以科学技术现代化发展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质量的提升。不同于以往研究采用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 D)投入数据作为衡量创新能力的指标,本文从创新产出的角度出发,选择了人均发明专利数量作为衡量城市的创新成果和创新能力的指标。

    城市社会现代化的实现是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和发展导向,也是高层次、综合性的现代化。而根据社会的结构和社会所具备的功能来看,城市想要实现社会的现代化,就必须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三个基本的方面率先达成现代化标准。第一,社会现代化需要以教育现代化为优先。发展经济学家森德鲁姆说过:“现代经济行为的扩散和人吸收现代技术的能力,是以教育、社会基础和制度为基础。”因此,把教育作为第一要务,提升国民的文化素质,是推进社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在教育人员的数量和素质上,因此,本文选择了万人中小学教师数量来衡量城市教育水平的高低。第二,高标准的医疗水平是满足民生的生理健康需求的重要保障,能够给城市居民带来安全感和幸福感。本文基于现有的医疗水平指标,从医疗人才水平的角度出发,最终选取了万人医生数这一指标来进行衡量。第三,构建公平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公平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一个完善的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同时也为国家和社会提供了一张坚实的安全网,体现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本文分别选取了医疗保险覆盖率和养老保险覆盖率来进行度量。

    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必将推动人们的生活方式向现代化迈进。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这就要求城市居民不仅要有高水平的收入保证物质生活富裕,更要不断地提升文化思想水平,达到高水准的精神世界富足,推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第一,物质上的富裕选取职工平均工资来度量。居民的工资水平上涨,才会实现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才会提升。第二,精神世界的富足选取万人文化体育娱乐从业人员数来衡量。文化体育娱乐消费比重的增加往往会倒逼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相应地导致相关行业从业人员的增加,故选取此指标可以较好地反映出城市居民精神世界的富足程度。

    城市治理现代化是城市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治理现代化不仅体现于健全的治理体系,更是体现于高水平的治理能力。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是在主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制度保障。治理能力现代化意味着政府具备高效运用法律法规和制度治理城市的能力,能够将城市各方面的制度优势有效转化为治理城市的效率。在现代化发展阶段,科技创新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这就要求现代化的城市必须要配套高水平的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以此作为科技创新发展的制度保障。因此本文围绕城市的科技创新活动来衡量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高低。基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要求,结合城市科技创新发展的特征,本文最终选取了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数量衡量城市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
    选择知识产权侵权纠纷结案数量来衡量一个城市的政府治理能力的水平高低。

    城市文化现代化的建设,是推动我国城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加速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同时城市文化现代化的实现对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保证我们能够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以自身发展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文化现代化供给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大众参与和享受的现代文化设施,包括影剧院、博物馆、博物院等文化设施的现代化水平。二是大众能够享有的各种文化成果的现代化,包括图书、影视剧、音乐等文化作品的现代化。本文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和代表性原则,最终选择了千人拥有影剧院数量来表征一个城市的文化设施的现代化水平;
    选取千人拥有图书馆藏量来体现城市的文化作品的现代化水平。

    城市的生态环境现代化主要反映在城市居民对于自然环境的发展态度,现代化的城市应当具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理念。现代化的人们不仅要尊重自然,也要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深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优美的生态环境也是现代化城市必不可少的条件。本文从生态环境污染的角度出发,分别从气体污染、液体污染、固体污染三个方面来共同衡量单位经济产出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第一,气体污染选取二氧化碳排放量来度量,将地区生产总值与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比值处理,以此来衡量气体污染的影响。第二,液体污染则选取工业废水排放量来度量,同理将地区生产总值与工业废水排放量进行比值处理,衡量液体污染影响。第三,固体污染影响则直接选择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来度量。

    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一个城市实现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高效能运转的城市基础设施系统是城市发展及现代化的基础和保障。本文结合我国城市现代化发展特征,将城市基础设施划分为物理基础设施和数字基础设施两个方面,分别选取以下两个指标来进行度量:第一,物理基础设施方面主要体现于城市的道路体系建设,因此采用道路密度来衡量城市物理基础设施水平。第二,数字经济时代逐步到来,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高水平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因此本文采用万人互联网用户数来体现城市数字基础设施水平。

    (一)测评方法及数据来源

    综合评价法运用多维度指标体系对被评价对象进行全面准确的评判。中国式城市现代化不是单一地体现在某一方面的现代化,而是多个维度子系统共同实现现代化的有机统一。因此我们选择综合评价法对中国式城市现代化水平进行测度分析。本文在构建中国式城市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之上,选用客观赋权法的其中一种——熵值法结合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模拟方法对中国城市现代化水平进行测度分析。这种研究方法的思路在于首先利用熵值法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建立权重矩阵。然后计算中国式城市现代化指数及各分项指数,最后结合BP神经网络模拟方法修正完善测算结果。

    本文选取2011—2019年我国30个省(市、区)的283个地级市的年度数据,构建了我国城市现代化发展指数及其所含的8个维度的分项指数。相关数据主要来源于历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环亚经济数据有限公司(CEIC)数据库、国家知识产权局以及相关政府工作报告。其中,GDP和其他受物价影响的指标均以2011年为基期进行了平减处理。

    本文将全国283个地级市按照地理区域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以及东北四个区域。东部地区包含北京、天津、上海,以及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的84个地级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的80个地级市,西部地区则为重庆以及内蒙古、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的81个地级市,东北地区则为辽宁、吉林、黑龙江的34个地级市。

    (二)中国式城市现代化的整体评价

    通过将熵值法与反向传播神经网络模拟方法的有效融合,本文测算出2011—2019年地级城市层面的中国式城市现代化指数及各分项指数。对测度结果进行均值处理,然后绘制出综合折线图,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2011—2019年中国式城市现代化指数及各分项指数演进态势

    样本期内中国式城市现代化指数的变动表现出如下特征:全国城市现代化指数在样本期间整体呈现出一种既有起伏又不断增长的趋势。具体来看,2014年以前,中国式城市现代化水平保持相对平稳的波动趋势,指数上下波动幅度较小,几乎保持水平,而且这一阶段的城市现代化水平大致维持在0.08左右。2014年以后,全国城市现代化水平却在2014—2016年期间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2014年其指数水平仅为0.085,到了2016年却猛增至0.121,达到峰值,这一期间整体增长了43%。然而2016年以后,中国式城市现代化水平却有所下滑。全国城市现代化指数在2017年下跌至0.105之后又有所回升,但是回升幅度相对较小。2017—2019年,中国式城市现代化水平缓慢上升,2019年城市现代化指数增至0.113。样本期间,中国式城市现代化水平整体仅增长了32%,整体增长幅度不大。由此可知中国式城市现代化进程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存在创新动力相对不足、增速不高等问题,特别是在“三期叠加”的背景下逆全球化浪潮和中美经贸摩擦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中国式城市现代化进程。

    再对各分项维度的现代化指数及其变动特征进行阐述分析。城市人的现代化水平在样本观测期间大致呈现“倒U”形的波动态势。与全国城市现代化指数类似,城市人的现代化指数在2011—2014年间也保持相对平稳的波动趋势,其指数水平大致维持在0.01附近。在2014年之后,城市人的现代化水平突然呈现上升趋势,其指数水平也在2016年增至0.015,达到最大值。然而2016年以后其指数显著下滑,再次于2019年下跌至0.01的水平。样本期间,城市人的现代化指数由最初的0.011降至2019年的0.01,整体增速较小。与其他分项维度的指数水平相比较,城市人的现代化水平在8个分项维度中居中,是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中的薄弱环节。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强人民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道德素养,推动以人为本的高质量的城市现代化进程。

    我国城市经济现代化指数在各个分项维度中一直居于首位,这表明我国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同时城市经济的高水平发展也为我国推进城市现代化进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城市经济现代化水平的波动态势来进行分析,发现在2014年以前,城市经济现代化指数呈现频繁的上下波动趋势,但是波动幅度不大,始终在0.015—0.018之间上下波动。2014年以后其指数水平便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并于2016年达到了峰值0.025。然而2016年却成为变动拐点,2016年之后其指数就开始急剧下跌,城市经济现代化水平于2017年跌至0.019,随后呈现缓慢下降态势。城市经济现代化的变动特征表明了在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下行压力较大。基于此,在我国的城市现代化进程中,要实现城市经济的现代化,就必须要加快调整经济发展方 式,加速升级优化经济结构,实现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完善。

    在8个分项维度指数中,始终居于第二位的是我国城市社会现代化指数,仅次于城市经济现代化指数。这也充分说明了我国城市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水平皆处于高端水准。随着我国城市社会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也为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观察分析我国城市社会现代化指数的变动态势,2011—2019年间我国城市社会现代化指数整体呈现波动中逐步向上攀升的发展趋势。样本期间,城市社会现代化指数由2011年的0.013增至2019年的0.020,整体增长率高达59%。具体来看,城市社会现代化水平大致呈现“类W”形的变动态势。其指数分别以2014年、2016年和2017年为拐点,表现为“下降—上升—下降—再上升”的波动趋势。我国城市社会现代化通过不断发展进步,逐渐缩小与城市经济现代化之间的差距,其指数甚至在2019年超越城市经济现代化指数,成为各分项维度指数的第一位。由此可知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城市现代化的最大动力就是要不断地巩固和提升社会的现代化。

    我国城市生活方式现代化水平则始终处于各分项维度的末位,这也是制约我国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一块短板。城市生活方式现代化水平在样本观测期间没有发生显著的改变,整体始终保持相对平缓的波动态势。城市生活方式现代化指数在2011—2015年平缓上升,随后却有所波动,其指数由2015年的0.007增至2016年的0.01,达到峰值后便呈现缓慢下降趋势,整体增长率为5.2%。通过对城市生活方式现代化水平的分析可知,我国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现代化程度都远远落后于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代化。新阶段必须进一步深化供给侧改革,充分对接新时代人民的高层次需求,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提供高品质产品。

    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始终处于各分项维度的中间水平,2011—2019年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始终处于0.009—0.013之间,波动幅度较小,整体仅增长30%。这表明,我国的城市治理现代化发展并不尽如人意,与现代社会治理的要求尚有差距。这就要求积极建设新型的政府,以提高政府的治理水平,为城市现代化建设提供高水平的政策环境。

    虽然样本期初期,城市文化现代化指数位于各分项维度的末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指数水平逐渐上升,逐步成为我国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2011—2019年整体增长速率达到122%,对我国城市现代化发展的贡献也随之增大。这表明近年来,我国城市的文化设施和文化产品的现代化程度逐步提高,这对推进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作用愈加重要。

    城市生态现代化水平于2011—2014年处于一个相对平稳的发展态势,并且这一阶段城市生态现代化水平较低。然而城市生态现代化水平随后呈现显著上升态势,由2014年的0.008增长至2019年的0.014,逐渐达到较高水平。尽管在初期,我国的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相对滞后,发展前景不容乐观。但是近几年在国家绿色发展的政策支持之下,我国城市生态现代化水平已经有所提高。在未来,我们要继续重视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大力推进现代化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指数虽然在2011—2013年间有小幅度下滑,但此后却呈现急剧增长趋势,由2013年的0.008上涨至2017年的0.015,于2017年达到峰值后又呈现缓慢下降态势。整体来看,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提升了41%。这说明,我国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正逐渐成为推动城市现代化的一个主要推动力,未来会在一定程度上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

    (三)中国式城市现代化的分区域评价

    基于中国式城市现代化指数的整体分析和各项维度指数分析结果,本文进一步将全国按照地理区域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以及东北四个地区,分别对这四个地区的城市现代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估和分析,详见图2。总体来看,东、中、西、东北四个地区的中国式城市现代化水平大致呈现相似的波动态势,四个地区的城市现代化指数皆表现为波动中逐步上涨的变动特征。2011—2012年四个地区的城市现代化均有一定幅度的下降,其后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自2014年之后又以较快的速度攀升,直至2016年达到峰值后又迅速下滑,此后又有所回升。具体来看,四个地区中,东部地区城市现代化水平始终处于首位,指数大都处于0.12以上水平波动。2012—2016年,东部地区城市现代化水平由0.113增至0.169,然而2017年迅速下降至0.147,随后缓慢增长,于2019年增至0.16。东部地区城市现代化水平相较于其他地区始终处于领先地位,虽然近几年受到国内外经济下滑的冲击,发展增速较为缓慢,但是仍然表现为不断上升的发展态势。中部地区城市现代化水平居于次位,2011—2019年间城市现代化指数始终分布于0.06—0.11区间,增长率为33%。虽然2017年之后,中部地区城市现代化水平有所回升,但是上升幅度较小。这说明中部地区近几年受到的冲击较大,中部地区也亟需培育发展新动能,推动城市现代化发展新征程。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城市现代化水平相较而言处于四个地区的末位,两个地区的城市现代化水平在0.055—0.095之间上下波动。2011—2019年,西部地区城市现代化水平整体增长38%,东北地区城市现代化水平增长22%。虽然前期西部地区的城市现代化水平落后于东北地区,2016年之后两者差距逐渐缩小。两地区与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城市现代化水平的差距于2016年之后逐年拉大,表明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依旧突出。

    图2 2011—2019年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中国式城市现代化指数演进态势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结合中国式城市现代化水平测度结果分析以及我国城市现代化的特征,本文从各个维度出发提出了以下政策建议:以提升现代化的创新发展动能作为核心驱动力;
    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宗旨;
    以培育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作为制度保障;
    以发展现代化的生态环境体系和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体系作为基础保障。促进中国式现代化水平得以提升,进一步推动城市乃至整个国家的高质量发展。

    一是提升中国式城市现代化创新发展动能。中国式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测度结果显示,在各分项维度中,城市经济现代化水平居于前列。这就表明,要想实现我国的城市现代化,就必须提高其经济的现代化程度,而创新驱动,则是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通过探究中国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动态演变规律可知我国城市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发展动力不足,城市现代化发展存在俱乐部趋同效应。由此说明,以往我国主要依靠要素投入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进入新的现代化建设时期,原有的要素投资驱动力已达到极限,亟待提升现代化创新发展动能作为推动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核心驱动力。所以,在未来的现代化进程中,促进我国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最为关键的环节就是提高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

    二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由中国式城市现代化水平测算结果可知,我国城市人的现代化发展是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而城市人的现代化关键在于加大卫生与教育的投入,以此来提高城市人的素质与能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关系到城市的高水平发展,同时也与城市居民的获得感、尊严感和幸福感息息相关。这就要求,首先优化城市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教育、医疗、科技等领域的投资,提高城市优质人才的素质,从而促进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逐步从以生产为导向的财政支出结构向以民生为导向转变,特别是以教育、卫生为重点的公共投资,以真正地推进人的现代化。其次保证区域资源配置公平,我国城市现代化水平的不平衡问题不容乐观,空间差异突出表现在优质教育、医疗资源配置不平衡。我国目前的公共资源比较匮乏,因此,在教育、卫生等方面,必须重视资源分配的均衡,以确保人人享有平等发展的机会,实现发展成果的分享。最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对接新时代人民的高层次需求。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政治、精神、社会保障、安全、生活和劳动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产物。城市的现代化建设要集中于满足城市居民的多样化、高水平的需求,有效地为人的全面现代化发展提供有效的服务,与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相适应。

    三是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当前,我国的城市治理水平相对不高,在很多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所以,新的历史阶段我国应当加速推动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发展,建立新型政府,提升政府的现代化水平,为实现我国的城市现代化提供根本制度保障和良好的政策环境。其重点在于:首先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应当及时有效地承担市场失灵的领域,同时加强市场监管力度。政府部门需要紧密结合实践,强化与企业的沟通和交流,制定系统的政策、法规,以准确引导经济的发展,提高政策落实和实施的能力。其次处理好政府和社会的关系问题,建立起良好的政府和社会的互动机制。加强社会、行业协会、民间团体等机构的体制建设,在增加资讯的透明度和加强对权力的监督的情况下,鼓励民众参加社会公共事务。最后将科技方法和工具运用于现代化政府治理过程中,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以解决信息不完备的问题,从而避免政府的治理失效。

    四是强化现代化的生态环境体系建设。虽然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发展状况并不十分理想。但是近几年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我国城市生态现代化水平已经有所提高。然而全国城市现代化水平差异最主要的结构来源为城市生态现代化的差异,这说明我国各个城市之间的生态环境的差异导致了城市现代化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进一步推动生态环境的现代化,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的和谐统一,同时不断缩小区域间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差距。完善我国的知识产权体系,鼓励科技企业加大对我国绿色科技创新的研发投入,并采取财政、税收、金融等优惠措施,加快发展我国的生态环保技术的研发。加强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技术改造,提高行业的整体能效,有效地减少企业的生产行为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进一步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机制,通过产权清晰,降低环境保护交易成本,从而达到帕累托最优。政府一方面要弱化对环境的直接管制,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和完善生态环境的投资和监管机制,并加强与之配套的法律制度。以现代化制度的手段推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以减少我国的生态环境治理成本。加大社会舆论、财税融资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对绿色生产、绿色消费行为进行指导和鼓励。

    五是完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已逐渐成为推动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力量。我国城市现代化水平产生差距的主要原因也在于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的发展差异。不同城市之间的城市基础设施的差异会造成现代化发展的不平衡问题。随着数字经济的超常规发展,我国必须加强对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以改善区域间的差异,促进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加强第五代移动通信(5G)网络覆盖范围和稳定性,加快降低成本。强化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大力发展新型的工业网络,为城市的现代化产业链和供应链提供服务。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建设云数据中心,使得企业具备高效率处理信息和业务数据的能力。完善更新与新能源配套的智能基础设施,为绿色经济的建设提供支撑。

    猜你喜欢中国式现代化水平张水平作品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22年3期)2022-04-27边疆治理现代化云南社会科学(2022年1期)2022-03-16中国式民主环球人物(2022年5期)2022-03-07作家葛水平火花(2019年12期)2019-12-26加强上下联动 提升人大履职水平人大建设(2019年12期)2019-05-21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海峡姐妹(2018年7期)2018-07-27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工业设计(2016年5期)2016-05-04中国式失败知识经济·中国直销(2016年10期)2016-02-27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上海金属(2014年4期)2014-12-15做到三到位 提升新水平中国火炬(2010年8期)2010-07-25
    相关热词搜索: 内涵 现代化 评价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