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美学的当代创新

    时间:2023-04-24 20:45:04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彭富春

    我们谈论的话题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美学的创新。创新一般是指一个事物由旧到新,亦即它的更新和变革。这就是说,我们要促成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美学由一个古典的形态转变成一个现代的形态。事实上,马克思主义从它创立之后就不断在创新,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如从政治批判到文化批判等。但我们现在主张的是它的当代创新。这意味着,当代的现实存在是马克思主义的立足点。它要思考当代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答案,由此它成为当代世界的指引。

    一般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存在与思维的矛盾及其同一。存在是现实中的一切事物,也等同于物质,而思维则是关于存在的意识,也等同于心灵。这两者虽然是分离的,但人们寻求它们的统一,亦即它们的同一性。历史上的唯物论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决定精神,亦即存在决定思维。与之相反,唯心主义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精神决定物质,亦即思维决定存在。由此看来,唯物主义将存在与思维的同一性设立于物质,唯心主义将存在与思维的同一性设立于精神。虽然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将存在与思维的关系作为自己的主题,但它与历史上的一切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不同,它的存在与思维的同一性的基础既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而是人的现实的物质生产劳动,亦即实践。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亦即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

    什么是实践?它不是一个自然物及其活动,而是人类性的存在行为。这使历史唯物主义区分于历史上的各种形态的朴素唯物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但作为人的活动,实践不是精神性的,而是物质性的。这使历史唯物主义不同于历史上的各种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但马克思主义所说的实践活动和历史上所说的实践理性也分属各自的领域。古希腊将人的理性划分为三种类别,即理论的、实践的和诗意的。其中理论理性是人的认识或者洞见,实践理性是人的道德和伦理行为,诗意理性则是人的创造或生产活动。与其中的实践理性不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亦即劳动。

    所谓劳动,是人创造和使用工具去改造自然的物质生产活动,其政治经济学表达的语词就是生产力,它包括了生产者、生产工具和生产原料。一定的生产力决定了一定的生产关系。它聚集了人与社会 、人与自然等多重关系,并具体地表现为劳动者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和产品的分配等。生产力及其决定的生产关系总和便构成了经济基础,在此之上所建立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就是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对于社会现实的一种建筑学结构的描述。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是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这表明,社会结构不是静力学的,而是动力学的。但无论如何,生产力或者实践是其根本。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也可以称为实践本体论或存在论。这就是说,它为人与世界建立了根据并说明了根据。在此基础上,人们重构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一方面,人们认为实践是真善美的本源,另一方面,人们也认为实践是知意情的根本。我们在此姑且不论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伦理学,而只是聚焦其美学。

    虽然马克思本人并非如康德和黑格尔一样,有专门和系统的美学著作,但这并不影响他成为一个划时代的美学家。除了一些文艺批评的论述之外,马克思著有《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是一个在马克思生前并未发表的手稿,但在他逝世后却给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它不仅促进了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诞生,而且直接导致了中国当代实践派美学的创立。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细致地分析这一手稿所包含的美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具有一种什么样的特性?美学在古希腊那里并不存在,而只有其前身诗学。诗学的本意是创作、生产和制作,和技艺具有同样的特性。当然,古希腊的诗学并非研究一般的创作和技艺,而是诗歌,亦即史诗、戏剧诗和抒情诗。但近代鲍姆嘉通所命名的美学就不再是创作学,而就是感觉学。作为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感觉区分于知觉和理性。它是人的感觉器官去感知事物的感性特征的活动。感觉器官包括了眼耳鼻舌身等,感性特征包括了色声香味触等。美学除了被理解为感觉学外,还被规定为艺术哲学。艺术是人的一种独特的精神活动。它既是创造性的,也是感性化的。它是人作为主体创造客体的一种感性活动。

    但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在根本上不能理解为上述种种意义上的美学理论。它是实践论的美学,也就是一种现实存在论的美学。它不是作为创造理性的诗学,而是人的现实创造的活动。它也不是感觉学,而是感性活动学。其基础既不是人的感觉器官,也不是事物的感性特征,而是人的感性活动自身,亦即人使用工具改造自然的活动。它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哲学。艺术不是精神自身的感性创造,相反它作为社会意识来源于社会存在。马克思主义现实存在论的美学主要探讨人的生产劳动实践是如何创造美的。(1)

    让我们回到实践活动本身,看看生产活动是如何进行的。它所呈现的直观和简明的事实是:人使用工具改造大自然。

    这里的人是谁?在存在者整体当中,人是一个独特的存在者。一般认为,存在者整体包括了矿物、植物、动物和人。当然在马克思所属的西方的传统中,这个整体还包括了上帝或者神灵。作为一个特别的存在者,人被规定为理性的动物。区别于上帝,人是动物;
    区别于动物的无理性,人是理性的。但对于马克思而言,人不仅是理性的动物,而且是有意识的生命的存在,其存在方式集中体现在劳动之中。这就是说,人不只是一个思想者,更是一个活动者。人能够从事很多活动,但其最基本的活动是生产劳动。因此,人在根本上被规定为一个劳动者。

    什么是工具?它是一个物,但并非自然物,不是现成地摆在这里的,而是人工物,为人所制造。工具直接地为人手所掌握,或者间接地为人手所操纵。人自身的身体和大脑有其天然的限度,制约了人去作用于自然。正是对于人的身心的有限性的克服,工具成为了人的身体和大脑的延伸。它们是人与自然的中介,人用它们来改造和征服自然。工具的形态在历史上有多种多样,如石器、铁器、机器和人工智能的机器人等。它们具有不同的质料和形状,也具有不同的功能。工具作为手段去实现目的,亦即把原料加工成产品。工具具有非凡的人类学的意义。对于马克思而言,工具的创造和使用是人区分于动物的决定性的标志。此外,工具让人在其世界中建立了广泛的关系,如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精神的关系等。

    什么是自然?它是自行给予的存在者。一般而言,它是包括了矿物、植物、动物和人的整体。自然本是自在自为的,不以人的存在为转移。它就是如此,没有为什么,亦即没有来源和目的。但在人的生产劳动实践中,自然改变了自己的角色。它是作为生产的原料,亦即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如矿物成为了矿藏,植物成为了木材,动物成为了食材,如此等等。通过人使用工具的加工,这些材料变成了产品,为人类所消费。

    在人类的生产劳动实践中,人与自然之间建立了一种什么样的关系?马克思所说的劳动当然指一般人类劳动,但更指资本主义时代的工业生产,而区别于它之前的封建社会的农业生产。在工业生产中,人与自然之间不是在原始社会中那种混沌的关系,也不是在农业社会中那种合一的关系,而是相分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分离是人通过设立而实现的。人将自身设立为主体,将自然设立为客体,亦即一个站立在自己面前的对象。同时,人也设立人与自然的统一,亦即主客体的统一。

    马克思认为,人作为主体有其自身的本质力量。这种本质力量表现为一种有意识的自由的生命活动。(2)动物的本能活动既无自我意识,也无对象意识,只是按照它们自身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与它不同,人进行的是有意识的存在活动。他既有对象意识,也有自我意识;
    他不仅按照任何一个物种的尺度去生产,而且能把自己主体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的本性是自由的。

    与作为主体的人相对的是作为客体的自然。作为自然自身,它既不是主体,也不是客体。只是在主体的人设定的时候,自然才成为了一个不同于主体的人的客体。在主观主义和唯心主义看来,自然只是一个意识和意志的对象。但在马克思的眼里,自然不仅是人的理论的对象,而且也是人的实践的对象。从理论上说,自然是人的自然科学和艺术的对象,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
    从实践上说,自然不仅是人的生活资料,满足人的肉体的生存,而且是人的生产资料,是人的工具和加工的材料,是人无机的身体。作为对象性存在的自然,它不再是自在的,而是为人的。它只是作为原材料的自然和作为可能成为产品的自然。它的本性是被生产的和被规定的。

    劳动使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化为主体与对象的关系,而劳动的实现则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劳动作为一个整体包括了三个基本的环节。第一是劳动者,第二是人使用工具改造自然的过程,第三是劳动产品。产品是劳动的现实化,劳动由可能性转成现实性;
    它是劳动的外在化,劳动由内在性转成外在性;
    它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由主体性转成对象性。这种对象化不是意识和意志的对象化,而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化。

    “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一论断是从主体的人而言,而“自然的人化”的论断则是从客体而言。事实上,它们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当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时候,自然就成为了对象化了的人的本质力量。在这样的意义上,自然不是非人的,而是人化的。在人的生产劳动实践中,自然自身不可能是独立的,而是和人建立了关系的。它被人所改造和创造,因此具有了人的特性。一方面,个别的自然物被人化了,如作为材料的自然物变成了产品;
    另一方面,普遍的自然界也被人化了,如植物、动物。整个地球,乃至日月和太空都成为了人的世界的一部分。当然,自然的人化不仅意味着外在自然(自然界)的人化,而且也意味着内在自然(人的身体及感觉)的人化。人自身也属于广义的大自然,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身体和感觉的人化表明,人将其动物性的本能升华为人性的活动。如饮食不再只是充饥,而也是聚餐和美食;
    两性不再只是生殖,而也是婚姻和爱情。如此等等。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和自然的人化让人自身和自然界成为了人所创造的作品。它是现实的美。人存在于这一作品之中并直观它。这是关于美的最直接的经验。

    马克思不仅探讨了人的劳动的一般本性,而且探讨了他所在的资本主义时代的特殊的劳动,即异化劳动。所谓异化是陌生化、疏远化。人虽然创造了他的对象,但是它反过来反对主体,是主体的丧失。从人与动物的区分来说,动物是本能的活动,而人是自由的生产。异化劳动当然具有人的一般劳动的本性,是劳动的现实化、外在化和对象化。但从人与自身的区分来说,将来的人是共产主义者,是自由的人,现实的人是雇佣劳动者,是异化的人。异化劳动否定了一般劳动的本性,是劳动的自我消解。因此,马克思认为,从人与动物的区分出发,人的一般劳动是按美的规律来构建的;
    但从人与自身的区分出发,人的异化劳动却生产了丑陋。

    马克思详细地揭示了异化劳动的四个环节。第一个是产品的异化。工人和自己劳动产品的关系构成了和一个异己对象的关系。第二个是劳动过程的异化。工人的生产行为是一个不属于他自身的活动。他的身体受折磨,心灵受伤害。第三个是劳动者自身的异化。他与他的类本性形成了异己的关系。第四个是人与人的关系的异化。工人的活动不属于自身,而是属于他之外的人,亦即资本家。事实上,劳动的异化导致了人与世界的全面异化,即人成为异己的人,世界成为了异己的世界。这样的人与世界就是丑陋的。

    马克思不仅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而且构想了共产主义社会——它是对于异化劳动的克服,是真正的人类劳动的实现:人由异化劳动者转变成共产主义者。随着人的解放,世界也得到了改造。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得到真正的解决;
    它是彻底的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完美统一。其中,个人与社会也建立了和谐的关系,他们成为了一个自由的联合体。此外,存在与思维相互转化,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矛盾得到了扬弃。这种意义上的共产主义者是一个美的人,共产主义世界是一个美的世界。马克思主义关于现实存在的哲学和美学是一种关于人与世界解放的理论。

    我们已经大致勾勒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和美学思想的基本思路,现在需要沿着他的思想道路继续前行。但前行又必须回复到其开端。只有在开端处,我们才能真正寻找创新的可能。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开端是其存在论。当然与其他的存在学说不同,它不是一般的存在论,而是关于人的存在论,同时它不是相关于个体存在,而是相关于社会存在。它具体地表现为人类从事的物质生产活动。

    毫无疑问,从社会存在出发并将其理解为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无疑把握了人类社会存在最根本的环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的世界活动就等于物质生产活动。作为一个完整的人,他不只是一个生产者;
    作为一个完整的世界,它也不只是一个生产的世界。事实上,在人的物质生产活动之外,人还有其他的存在活动。它们与人的物质生产活动一起构成了人在世界中存在的整体。

    我们看一看人所在的世界整体。它是由矿物、植物、动物、人和神构成的存在者的集合。在中国历史上,它是天地人的整体。但在天人合一的原则下,实际上天成为了世界的规定者。在西方的历史上,尤其是在基督教的时代里,它是天地人神的整体。但在人神合一的要求下,神(特别是上帝)成为了世界的主宰。而对于马克思来说,世界是人与自然界的整体。人作为一个生产者改造了自然界。那么世界是什么?它首先是自然,天地万物自行给予,已经存在;
    其次它是人类,人生天地间,他出生、劳作、爱恨和死亡;
    再次它是心灵,它虽然是人的心灵,但是超出了人,它照亮和指引了人与自然。在这样的意义上,世界既不是天地人的世界,也不是天地人神的世界,甚至也不只是人改造自然的世界。世界是天人心的世界。它们之间的关系既不是天地人的规定与被规定的关系,也不是天地人神的创造和被创造的关系,甚至也不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生产与被生产的关系。天人心之间共在共存,彼此生成。天既促进人的生成,也促进心的生成;
    人既促进天的生成,也促进心的生成;
    心既促进天的生成,也促进人的生成。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同是三者的圆舞。

    人与世界究竟是如何相互生成的呢?我们仔细地揭示这一过程的环节。(3)

    人与世界的生成首先发端于人的欲望。它是人欲求并占有自身之外的他者的活动。人是身体性的存在者,这使他在世界的存在者整体中区分于其他的存在者。矿物是无生命体,无生无死;
    植物是有生命体,有荣有枯;
    动物有其生命的肉体,有生有亡。但唯有人是有意识的生命的存在,他知道自己的生,也知道自己的死,并能够使自己的生和死成为可能。人的最基本的欲望就是关于生和死的欲望。但人生而不死的存在并不能只是依靠自身,而是要依靠他自身之外的他者,并且要将他者转化为自身。唯有如此,人的自身才能不断地生存下去。

    当然人的欲望是不断发展的。这表现为一个不断由内到外、由近及远的过程。它首先是人身体性的也就是本能性的欲望。其中最主要的是人的食欲和性欲。食欲是为了保证个体不至于因为缺少营养而死亡;
    性欲是为了保证终有一死的个体能够传宗接代,一代又一代地绵延下去。在身体本能性的欲望的基础上,人们其次发展了非本能的欲望。人的物质性的欲望的所欲物主要包括了一般性的生活和生产资料,它们维系了人的生活和生产。社会性的欲望是人作为一个社会性的存在者对于各种社会关系的欲求。只要人不是野兽和神灵,他就需要存在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如家庭、社群和国家。当然人的欲望发展到最后阶段会成为精神性的。人们对于知识、道德、艺术、哲学和宗教怀有强烈的冲动。

    欲望在本性上是人作为欲望者渴求并占有所欲物的活动。它表现为双向的过程。一方面,人走向他者。欲望虽然原初是人身体性和心理性的,但也形诸直接或者间接的语言,最终化为行动,去占有他者。作为所欲物的他者既可能是人,也可能是物。另一方面,他者走向人。他者本自在自为,但在欲望者渴求和占有的过程中,成为了一个所欲物。当被欲望者消费之后,它就成为欲望者自身的一部分,而使其存在更强大、更长久。在欲望的过程中,人渴求和撞击自身之外的他者,成为了开辟世界的最原初的动力。

    但当欲望者从自身走向所欲物并实现自己的欲望的时候,他发现了自身身体及其活动的天然限度。人不能如同动物那样只是凭借本能的力量而生活,而是要超出本能去发展人为的能力。正是人的欲望推动了技术的发明和使用。技术不是自然的,而是人类的;
    不是本能的,而是人工的。技术填补了人的身心能力的不足,使人充分地满足自身的欲望。技术在人的欲望的实现活动中的关键性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它在根本上决定了人是否能满足自己的欲望以及如何满足自己的欲望。它不仅能满足人已有的欲望,而且能刺激人尚未存在的欲望。这就是说,技术能制造出新的人的欲望。现在的食品产业乃至文化产业就从事着大规模的和不停息的欲望的生产。

    一般来说,狭义的技术只是指一种专业的科研人员所从事的专门的活动,但广义的技术是指一种普遍性的人的存在活动,亦即人创造和使用工具去生产物品的活动。对于每一个人而言,对于人的每一个活动而言,技术都是必须的,必不可少的。因此可以说,人是技术性的存在者。作为超出自然和本能的活动,技术的本性就是创造。它能从无到有,把尚未存在的变成已经存在的。在此基础上,它也从事创新。它由旧到新,把旧的事物变成新的事物。技术遍及人与世界的一切领域。即使是人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都是技术的行为,更不用说农业、工业等生产活动。当然,工业生产成为现代技术活动的典型形态。它正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所说的生产力,亦即生产劳动实践。它包括了三个要素:生产者、工具和自然(原料和产品)。这三者也可以转换表述为技术活动的三要素。生产者是技术性的人,工具是技术使用的器具,自然是被技术处理的原料及其产品。

    但技术或者生产在人的存在的历史上经历了不同时代的变迁。由于技术的角色的演变,人与自然的关系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人类最早的生存技术是采集和狩猎。人凭借简单的器具去获得植物和动物,以充当自己的生活资料。此时人的力量是微弱的,自然是强大的。人要服从和听命于自然。在农业时代,人的生产活动主要表现为种植、养殖和建造。种植是对于农作物的栽培、养护和收割。养殖是对于家畜的放养、管理和屠杀。建造是人利用土木去营造房子、道路和桥梁等。在这诸种活动中,人的力量虽然开始强大,但与自然依然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人的生产适应自然的尺度,如看守和顺应植物和动物的本性。在工业时代,人利用机器和高新科技(核技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展开了对于自然的全面的制造。工业生产就是要生产出一个与原初大自然不同的第二大自然。人用技术不仅改造了自然,而且也改造了人本身。现代技术在对于自然与人的双重的征服和改造中也显示了自身的危机,即它不是万能的。由此人们也要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不能只是规定为主体,自然不能只是规定为对象;
    同时人的活动不能只是理解为对象化的活动。当代技术应该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人实现欲望的占有和技术的制造的时候,他呼唤大道的来临。大道是什么?它是大的道路,能让人与世界在其间行走。但这只是一个比喻的和形象的说法。大道在根本上是大的道理,说出了人与世界的真理。因此大道是智慧的代名词。智慧是一种知识,是关于人与世界命运的知识。它指出什么是存在,这是真理之路;
    它也指出什么是虚无,这是谬误之路。但人在世界之中一般处在真理和谬误之间的迷途。因此人要告别谬误,走向真理。在存在者整体中,矿物没有真理,植物和动物也没有真理。与其他的存在者不同,人是唯一拥有真理的存在者,是一个有智慧的人或者是有道者。人听闻道,思考道,实行道并证悟道。(4)

    道并非是神秘的、是不可知和不可说的,相反它已经存在并言说出来。它就是已经说出和将要说出的真理。西方的道表现为神性的智慧。在古希腊,缪斯言说了诸神的智慧:人要成为一个英雄。在中世纪,圣灵言说了上帝的智慧:人要成为一个圣人。在近代,人的人性也就是人的内在的神性在言说:人要成为一个自由人。与西方不同,中国的道表现为自然的智慧。孔子说出了家国之道:人要做一个仁爱的人。老子说出了天地之道:人要做一个无为的人。慧能说出了心灵之道:人要做一个觉悟的人。此外,还存在许多日常的智慧,它们是关于日常生活世界的箴言。其实,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也是现代人类的伟大的智慧之一。它一方面说出了人类历史的真理,亦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另一方面也说出了资本主义时代的真理,亦即剩余价值学说。

    一般而言,人类的智慧形态主要表现为宗教、哲学和艺术等。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它们属于与经济基础不同的上层建筑里面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们作为社会意识被社会存在所作用,同时也反作用于它。但这种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的反作用绝对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
    不是被规定的,而是规定的。这表现为人类的智慧能够指引人的存在。例如,基督教作为智慧影响了西方两千年的存在、思考和言说;
    儒家思想也陶冶了中国人的基本特性及其在世方式。即使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而言,它不仅作为社会意识是对于资本主义时代的反映,而且是对于它的指引。正如马克思自己所言,哲学家不仅要解释世界,而且要改变世界。马克思被尊称为工人运动的导师。所谓导师是这种人,他能指引人们行走,亦即指引人们如何存在、思考和言说。马克思的《资本论》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圣经》是基督教的智慧之书,指导人如何成为一个基督徒。而《资本论》作为工人阶级的智慧之书,教导他们如何认识和改造资本主义世界。事实上,马克思所说的真理改变了世界与中国,由此也推动了人类命运的发展。

    上述的历史事实表明,大道或者智慧通过对于真理的言说从事着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反映,另一方面是指引。就反映而言,智慧就如同是一面镜子,它能如实地显示;
    就指引而言,智慧如同是一束光明,它能正确地引导。具体而言,智慧反映并指引欲望。它区分欲望的边界,表明哪些欲望是可以占有的,哪些欲望是不可以占有的。同时智慧反映并指引技术的边界,表明哪些技术是可以制作的,哪些技术是不可以制作的。智慧对于欲望和技术的反映和指引并非是一种强制的暴力行为,相反它只是一种规劝和教化。这就是说,它让欲望自身去改变,也让技术自身去改变。当然,欲望从自身出发不仅推动技术的发展,而且也推动大道的改变,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技术从自身出发不仅满足欲望的要求,而且也促使大道的更新。欲望、技术和大道正是从事着一种相互传递和接受的游戏活动,从而实现了人与世界的生成。

    在这样一种生活世界的游戏中,我们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人的生产劳动实践的重要性及其边界。虽然作为生产的技术决定了欲望是否可以实现和如何实现,但它在根本上是被欲望所推动的。没有欲望,也就没有技术。技术只是充当手段而满足人的目的。同时,技术虽然推动了智慧的变更,但智慧也指引了技术如何认识和改变自己。因此,人的生产劳动实践虽然在人的生活世界的游戏中充当了一个关键性的角色,但它既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终决定性的。

    如果从实践的单一活动说走向欲望、技术和大道的三重活动说的话,那么我们将会重新确定人与自然的身份及其关系。首先,人的身份是多重的。他并不只是一个单一的生产者,而是一个欲望的、技术的和大道的人。人生而有欲,饮食男女。人然后利用工具去生产,满足身心之欲。人同时也是一个存在于真理之中的人,他知道且行道。其次,自然的身份也是多重的。它并不只是一个单一的被生产者,而是一个欲望的、技术的和大道的自然。自然既是人直接或间接的身心欲望的所欲物,也是被工具所加工的原料及其产品。此外,天地万物也显示自然之道,启发和引导人的存在。再次,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多重的。他们并不只是一种生产关系,而是欲望的、技术的和大道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最本源的关系既非天人合一,也非天人相分,而是天人共生。因此,人不是主体,自然不是客体,他们之间也不构成一种主客体关系。主客体模式只是近代形而上学和技术化的独特的模式,是对于天人共生本源情态的分割。因此,人们必须意识到其限度并回复到天人共生。既然人与自然自身的身份及其关系得到了重新规定,那么世界的本性也要重新揭示。世界并非只是一个技术生产的世界,而是欲望的、技术的和大道的世界。世界是欲望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世界是技术的。天下成为了工厂,万物成为了原料。天下也是大道的。正是因为天下有道,所以才会天下无道。世界本性由实践亦即技术的唯一的决定论转向欲望、技术和大道的互动论。这就是说,欲望推动,技术实现,大道指引。

    我们在欲望、技术和大道的生活世界的游戏中揭示美的本性。我们将看到,美是欲望、技术和大道游戏的产物,亦即它们本性的完满显现。它们是如何实现的?它们表现为由欲到情、由技到艺和由道到文。

    何谓由欲到情?它指欲望升华到情感。欲望本是人作为欲望者对于所欲物的渴求,其本性是占有。在其活动中,欲望者是规定者,所欲物是被规定者。人与人的关系如同主人与奴隶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如同猎人与猎物的关系。因此欲望的占有本性是无情的。但欲望在与技术和大道的游戏过程中,其本性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欲望不仅是我的欲望,而且也是我们的欲望,甚至是你们和他们的欲望。这意味着人与人、人与物成为了一个生命共同体。我对于他者不再是占有,而是给予。同时,不仅我给予他者,而且他者也给予我。给予什么?所给予的就是人自身或者物自身。这就是情感的发生。情既指事情,即事物的情状,也指心情,亦即心灵的情状。所谓感情是人与人相互感应的情状。它不仅指心情,而且也指事情,亦即人们的存在之情。真正的感情不仅是心理学意义的,而且也是存在论意义的。感情在根本上是人的存在的相互给予。这种感情是爱的本性,也就是美。在爱的感情中,我们看到人与物变成了朋友,人与人结为了伴侣,人与心合为了一体。

    何谓由技到艺?它指技术变化为艺术。技术本来是人使用工具制作产品的活动。人只是一个制作的人,自然只是一个被制作的自然,而生产过程也只是一个制作的过程。总之,无论是就人而言,还是就自然而言,技术都是一个被设置而非自由的活动。它只是充当一个实现其他目的的手段,而不是一个以自身为目的的手段。但技术在与欲望和大道的共同游戏的活动中,其本性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它由制造转向为创造。人不是单一化为一个技术的人,而是一个全面的人,亦即一个有欲望、技术和大道的人。人的生产过程不是身心受到限制,而是得到自由。其生产过程是其体力和智力的完美表现。由自然生产出的产品成为了人的作品。它不仅显示了物性,而且也显示了人性。它是人与自然完美的聚集,因此也是美的生产。人们对它不仅是单纯的消费,而且也成为了丰富的鉴赏。

    何谓由道到文?它指大道显现为文迹。大道作为智慧和真理,是关于人及其世界命运的知识。当它言说出来并用文字记录下来,它就表现为语言性的大道;
    当它被人听闻并被思考,它就表现为思想性的大道;
    当它为人所践行并世界化的时候,它就表现为存在性的大道。正是在大道与欲望和技术的游戏活动中,大道改变了自己的本性。它不再只是居于自身,而是成为了对于人的生活世界的欲望和技术的指引,也就是化为了欲望的占有和技术的生产。此时就发生了由道到文,正如道成肉身。所谓的文一般指痕迹、迹象等,也就是显现出来的现象。这个现象并非是外在于大道的,而就是大道在生活世界中自身的生成过程。它是已经实现和完成了的大道,也就是已经化为了作品的大道。美正是道之文。文有多种形态。按照中国传统的说法,它可区分为天文、地文和人文等。所谓天文和地文就是自然之文,它们是天地万物的自然美。所谓人文就是人类之文,它们是人自身和社会的美。但纯粹的人文是艺术美。

    在生活世界中,欲望、技术和大道的游戏推动了人与万物的不断生成,并具体地表现为由欲到情,由技到艺,由道到文。由此,美发生了。

    真正的思想不仅思考人类的一般问题,而且思考它所在的那个时代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正是如此。它不仅揭示了人类历史的一般规律,而且分析了资本主义时代的独特本性。在此基础上,他构建了将来的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那么我们所处的时代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马克思的时代的基本特点是资本主义时代的异化。这一特点仍然被欧美资本主义占据主流的全球社会所保留。但我们的时代具有马克思所处时代的不同特点。这就是虚无主义、技术主义和享乐主义。

    虚无主义是大道的丧失。大道作为存在的真理是人与世界的根据。大道的否定意味着存在的根据的否定,亦即没有了原因和目的。一切存在者都有其根据,没有任何一个存在者没有其根据。人存在于世界之中也是如此。这就是说,人有其根据,世界有其根据。正是有了根据,人与世界才有了其原因和目的,这样人与世界就获得了其存在的意义。这个根据在西方主要是上帝,在传统中国主要是天道。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启蒙,上帝死了,传统的天道也失去了合法性。虽然失去了一个外在的根据,但是世界没有建立一个内在的根据。这是一个过渡的时期。正如旧的游戏规则破坏了,但新的游戏规则尚未建立。在一个没有根据的世界里,人只能漂浮在深渊之上。失去了大道的指引,人与世界就迷失方向。这也会导致技术和欲望越过其自身的边界,而成为技术主义和享乐主义。

    技术主义是技术的极端化。技术本来是人使用工具制作物的活动,充当满足人的欲望的手段,并受到大道的指引。但是技术化则把自身由手段变成了目的。它的原则是制作一切,而且是更多、更快、更高和更远。技术制作了自然。从地表到地内,从大地到天空,技术将它们都变成了原料和加工的产品。在技术面前,自然死了。技术也制作了人。它对于人的改造是全方位的,这包括人的身体的孕育、成长、生病和死亡等。在此基础上,人的思想和语言也被技术所建构。总之,人的存在从内到外都被技术所设置和控制。自然和人的技术化也意味着世界的被技术化。技术不仅在不断创新性地制造人的欲望,而且自己也充当了历史上的大道的重要角色,如同创造世界的上帝,也如同生养万物的天道。技术主义在世界的垄断远未终止。当代的人工智能让一个物获得了一个人的特性。它类人、超人,甚至会反人。目前的机器人还必须依赖人类的制造,它所带来的危机无疑是可以克服的。但如果它具有自我繁殖或者复制的能力的话,那么世界的末日就会真正地到来了。

    享乐主义是欲望的极端化。欲望作为人的身心的需要虽然是必须的,但也是有其边界的。而享乐主义放纵了人的欲望,尤其是人的身体性的欲望,如食欲、性欲和一切与身体直接相关的欲望。虚无主义给享乐主义提供了无根据的根据,而技术主义则给享乐主义制造了无限的欲望和无限满足它的工具。在这种情形中,人成为了一个欲望者,甚至是一个身体性的欲望者,是一个无限欲求的贪婪者。世界成为了一个欲望物,一切都是可以消费的。不仅万物是可消费的,而且人也是可消费的。人甚至只是贬低为一个身体性的消费品。人的生命过程亦即生活也相应地成为了一个欲望占有的过程。他的身体和心灵的一切的活动围绕着占有,是其公开的或者隐蔽的活动样态。

    对于当代的现实状态,思想能有何作为?当代的哲学与美学不能只是困守在自以为是的高雅的象牙塔中,也不能只是对于中国和西方的古代的历史保持痴迷的兴趣,而是要对它开放,和世界建立紧密的联系。这才是当代哲学与美学不可推卸的使命。一方面,思想揭示世界的真相;
    另一方面,思想指引世界的正道。在这样的意义上,哲学就不是保存了传统意义上理性的科学,也不是演变为现代的语言分析的技术,而是关于人的存在的智慧学。它不仅是爱智慧,而且成为了爱的智慧的言说。与此相应,美学的定义也发生了变化。它不再是作为诗学、感觉学和艺术哲学,而是成为完满的存在学。所谓存在,就是人的现实生活世界的存在;
    所谓完满,就是存在达到了其最大的可能性。这就是说,人尽其性,物尽其性,实现了完美。与各种作为部门美学的小美学相比,完满的存在学是大美学。以此新的名字,美学真正成为了最高的哲学,达到了哲学学科的顶峰。

    作为完满的存在学,美学能够指引克服虚无主义。为什么?存在是指一切有而非无的事物,也就是人及其世界。完满的存在是指完全实现了自身本性的存在。它不仅处于自己的真实之中,而且充分地显示出来。这是道显为文的存在,是最根本的美。作为完满的存在,美自己建立根据并说明根据。它来源于自身并为了自身。因此它没有外在的基础和目的,而是以自身为基础,以自身为目的。正是因为如此,所以美是自由的。美的自由一般被理解为无利害或超功利,而实际上应该更进一步把握为“不进入事物自身”,亦即不干扰事物的存在。一个处于无利害关系中的美的存在之所以是自由的,是因为它不被外在所束缚,而由内在所规定。因此,美的存在始终走在自己的真理的大道上并显示出光芒。一个美的人能自由地去生活,一个美的世界能自由地去存在。

    作为完满的存在学,美学不仅能克服虚无主义,而且能克服技术主义。何谓一个完满的技术性的存在?它是由技到艺的存在。技术美学研究一个完美的技术性的存在。技术是人对于自然的制作,也是对于人自身的制作。但一种完美的制作是要制作一个完美的存在者。因此,技术美学要求人的制作要保护自然的本性,不要伤害物;
    要保护人的本性,不要伤害人。这迫使技术严守在自己的边界之中。面对技术化对于世界的主导和技术主义给人们带来的危害,技术美学将日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一方面,技术美学将走向生态美学,研究生态的美学意义。自然不再是作为人的对象,而是作为一个包括了人的生命系统。当然所谓生态不可能是绝对的原始的生态,而是技术所关联的生态。只有依靠技术,才有生态的保护和修复,也才可能建立生态美。另一方面,技术美学将走向生活美学,研究生活的美学意义。生活是人的衣食住行,是一个被技术不断渗透的日常领域。生活美学要克服日益严重的生活的技术化,而让生活艺术化和艺术生活化。

    作为完满的存在学,美学不仅能克服虚无主义和技术主义,而且能克服享乐主义。何谓一个完满的欲望性的存在?它是由欲到情的存在。与欲望相关的情感美学研究一个完满的欲望性的存在。欲望是人的占有行为,但一种完满的欲望却是相互给与的感情。情感美学将使享乐主义的欲望得以升华。这里的情感美学不同于历史上的种种关于情感的学说。它既不是言情说,也不是移情说或同情说,而是人的一种关于世界共在共生的情感,亦即天人相感、人我相感和心物相感的存在之情。在这种特别的情感美学的基础上,人们可以具体探讨身体活动、消费文化、娱乐和时尚等的美学意义。这些活动都不能只是限定为欲望的表达,而要上升为情感的实现。只有在一个有情的世界里,人才不是一个非人,而是一个人;
    人才不是一个丑陋的人,而是一个美好的人。(5)

    注释:

    (1) 参见彭富春:《美学原理》,人民出版社2021 年版,序。

    (2) 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第57 页。

    (3) 彭富春:《论大道》,人民出版社2020 年版,第211 页。

    (4) 参见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中华书局1984年版。

    (5) 李泽厚:《世纪新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年版,第15 页。

    猜你喜欢大道美学劳动幸福大道宽又阔心声歌刊(2022年5期)2022-12-18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文史春秋(2022年3期)2022-06-15大道同行心声歌刊(2022年3期)2022-06-06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22年5期)2022-05-25盘中的意式美学美食(2022年2期)2022-04-19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科普童话·学霸日记(2021年5期)2021-09-05外婆的美学文苑(2019年22期)2019-12-07美乃大道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热爱劳动文理导航·科普童话(2017年5期)2018-02-10纯白美学Coco薇(2017年8期)2017-08-03
    相关热词搜索: 美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当代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