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数字新基建赋能杭州新制造的路径研究

    时间:2023-04-19 10:15:05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常 敏 王 华 徐健丰

    提 要:
    通过新一代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赋能杭州新制造, 是一体推进杭州市“三化融合” 行动、 “六新” 发展工作的核心, 也是打造“双引擎”、 实现“十四五” 和“2035 高质量发展” 的重要保障。

    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 杭州数字经济仍保持较好的发展趋势, 发挥数字经济优势赋能新制造, 杭州的基础和优势明显。

    但从内外部环境来看, 数字新基建赋能杭州新制造遇到竞争加剧、 生态短板、 要素不足等难题, 亟须强化“五个赋能、 五大协同”, 积极探索破题方向和实现路径。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四五” 规划建议指出, 要“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 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 工业互联网、 大数据中心等建设”, “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 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数字新基建” 是指新一代数字(信息) 基础设施建设, 是“新基建” 的核心内容。

    以数字新基建赋能新制造, 是杭州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主动作为, 是一体推进“三化融合”、 全力推动“六新” 工作的关键抓手, 也是打造“双引擎”、 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为此, 杭州财政经济研究会和杭州市委党校课题组深入实践调研包括杭州和宁波经信局、 发改委等各级政府部门;

    杭州机器人小镇、 余杭工业互联网小镇、 萧山5G 创新谷、 宁波慈星产业园等典型平台;

    阿里、 新华三、 海康威视、 老板电器、 兆丰机电和大胜达包装等各类企业。

    在此基础上, 深入剖析数字新基建赋能杭州新制造的基础、 优势、 问题和挑战, 并提出破题方向和实现路径。

    从2014 年杭州提出信息经济“一号工程” 到2018 年杭州再次提出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 的目标, 几年来, 杭州的数字经济发展加速。

    此轮新冠肺炎疫情更是刺激了数字经济加快迭代和融合发展, 也为数字新基建提供了发展契机。

    (一) 杭州数字经济发展较快, 数字产业基础扎实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快速增长。

    杭州在产业发展上一直坚持数字经济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双引擎” 驱动, 着力构建以万亿信息产业为引领的产业集群。

    2015 年以来, 杭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快速增长, 年均增幅达到19.9%, 其中2017 年全年信息经济实现增加值3216 亿元, 增长21.8%, 占GDP 的25.6%, 同比提高1.3 个百分点;

    2018 年杭州全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3356 亿元, 增长15.0%, 占GDP的24.8%;

    2019 年杭州数字经济持续引领,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3795 亿元,同比增长15.1%, 高于全市GDP 增速8.3 个百分点, 占GDP 的24.7% (见表1),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0%, 数字经济产业占全省总量的61%, 已形成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电子商务、 云计算大数据、 数字安防等产业集群。

    2020 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 数字经济仍保持较好增长态势, 上半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1833亿元, 增长10.5%, 高于全市GDP 增速9 个百分点[1]。

    表1 杭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长统计表(2015 ~2019 年)

    数字新基建政策扶持力度较大。

    近年来, 杭州市在数字基础设施、 智能化基础设施、 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陆续加强政策引导, 加快推动数字基础设施设备、整体智治设施、 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的建设。

    先后出台《关于实施“新制造业计划” 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 《杭州市全面推进“三化融合” 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行动计划(2018—2022 年)》 《关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 《关于印发杭州市加快制造业数字化改造行动计划(2019 -2021) 的通知》 《杭州市加快5G 产业发展若干政策》 《杭州市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若干政策》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全市创新型产业用地管理的意见》 《加快国际级软件名城创建助推数字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 《杭州市强化数字赋能推进“六新” 发展行动方案》 等文件。

    已制定新基建相关的政策, 主要涉及综合指导意见、 产业规划、 公共资源开放、 基站布点规划、 配建标准、 建设导则等。

    这些政策的出台, 必将大力助推杭州数字新基建项目建设快速发展。

    数字新基建发展投资速度较快。

    2020 年杭州市重点项目中涉及新基建项目投资额占比达9.4%, 杭州市报送省发改委的新基建实施类项目71 项、 新基建谋划类项目92 项[2], 覆盖数字基础设施、 重大科研设施、 产业创新平台、 交通物流设施、 清洁能源设施、 幸福民生设施、 整体智治项目等七大领域, 包括阿里云、 杭钢云、 浙江云等一批重大项目。

    相较于传统基建, 新基建体现数字经济特征, 具有更强的投资乘数效应、 关联效应和结构效应, 已成为杭州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为产业数字化升级提供基础, 能更好地助力经济转型升级。

    (二) 数字新基建覆盖面广, 形成整体推进局面

    高质量5G 网络布局基本形成。

    杭州是全国首批5G 试点城市, 5G 网络建设规模和覆盖率均居全国主要城市前列。

    至2020 年10 月底, 杭州市建成5G 基站1.84万个, 5G 网络基站密度全国第一、 终端渗透率全国第二。

    5G 产业联盟等专业组织在杭州相继成立, 浙江大学—浙江移动5G 联合创新中心、 滨江5G 联合创新中心、中国(杭州) 5G 创新园等产业基地落地。

    浙江大学、 西湖大学等高等学府以及之江实验室、 阿里达摩院、 华信设计等科研机构和设计单位相继布局5G, 为杭州市5G 产业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新动力。

    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投入运行。

    2020 年6 月, 由中国移动、 中国电信、 中国联通、 阿里巴巴等9 家企业共同投资的国家(杭州) 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建成投入试运行, 使杭州在全国率先形成骨干互联与互联网交换中心结合的立体化网间互联架构。

    截至2020 年9 月, 交换中心已接入企业11 家, 已接入企业带宽655G, 峰值流量57G。

    交换中心规划5 年内接入企业500 家, 流量交易金额30 亿元, 年营收超1亿元[3], 成为全球最大的交换中心之一。

    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杭州市云计算与大数据产业走在了全国前列, 大数据发展指数位列全国第四, 形成了数据采集汇聚、 存储处理、 挖掘分析、 数据应用、 大数据周边服务等全产业链。

    目前, 杭州已建成数据中心50 个, 其中阿里巴巴仁和超大型数据中心1 个, 设计服务器台数102.13 万台。

    目前, 在建数据中心7 个, 规划机架40771 个, 其中浙江云计算数据中心项目总投资158 亿元[4],将成为未来国内最节能的数据中心和全国单元区计算能力最大的项目。

    人工智能产业加速推进。

    杭州成功创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在基础层、 技术层和应用层集聚了阿里巴巴、 网易、 浙江大华、 海康威视、 同花顺等一批处于国际先进的龙头企业。

    杭州人工智能城市AI 计算力位居全国第二, 人工智能企业数占全国的7.2%, 居全国第4 位, 全世界第12 位, 移动支付、 智慧物流等AI 应用领域居全球第一, 城市大脑入选四大国家级人工智能创新平台。

    阿里云和海康威视正在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 其中视频感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平台上线各类通用功能40 余项, 平台日均调用3500 万次, 累计训练模型超过1 万个[5]。

    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不断完善。

    杭州集中了浙江省70%以上的工业互联网服务能力, 拥有阿里云、 中控等200 多家工业互联网相关企业。

    5 个平台列入浙江省第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广名单, 其中supET 平台成功入选全国十大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

    累计培育国家级基础性工业互联网平台1 个, 浙江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26 个, 努力构建世界级工业互联网产业集群, 打造工业互联网服务高地。

    (三) 数字新基建场景应用加快, 环境氛围持续优化

    融合应用的创新形态不断展现。

    杭州加快构筑技术、 产业、 应用互动融合的生态系统, 新一代数字技术加速向制造业渗透, 产品迭代、 模式创新和场景应用创新步伐加快。

    在以杭州电信运营商、 杭州华为和新华三为代表的骨干企业带动下, 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5G 示范应用;

    以杭汽轮、 朝阳轮胎为代表的企业率先采用5G技术, 实时传输产品制造、 质量检测等数据;

    以杭州电信和兆丰机电为代表的企业共同打造“5G +柔性作业车间”, 建立全域感知、 全局协同、 全线智能的“5G +智能制造工厂”;

    以运达风电为代表的企业运用AI 图像识别技术, 实现全域风场设备机器巡检;

    以老板电器、 南都电源、 春风动力为代表的企业实现产品生产、 制造、使用全过程数据分析, 推动数字化工厂的智能制造。

    服务平台和服务机构快速发展。

    积极推进产业链、 创新链、 价值链有机结合,构建产业集聚度、 资源集约度、 功能集成度更高的各类公共服务平台。

    通过加强网络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研发, 培育打造一批行业级、 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

    目前,杭州市以阿里云supET 国家级跨行业、 跨区域工业互联网平台为核心, 发展培育以传化智联、 恒逸石化、 万向等为代表的行业级平台14 个, 以东方通信、 字节信息为代表的企业级平台11 个, 以中恒云面向特定区域的智慧能源管理工业互联网平台1个。

    培育发展信息工程服务机构, 发布杭州市第一批数字化工程服务机构56 家, 推荐省级数字化工程服务创建企业73 家;

    支持产业互联网、 机器人、 云制造、 人工智能等特色小镇提升创新创业活力水平。

    数字新基建的环境氛围持续优化。

    杭州市委、 市政府做出数字经济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决策部署后, 全市制造业数字化改造掀起新一轮高潮。

    政策保障方面, 市级出台“新制造业计划” 和制造业数字化改造三年行动计划, 各区、 县(市) 均出台了配套政策和推进计划。

    推进机制方面, 全市推行“六大行动‘红黄黑’ 三榜问效” 机制, 市经信局建立攻关项目推进制度, 各地常态化开展方案推介、 服务对接等活动。

    平台建设方面, 产业互联网、 机器人、 云制造、 人工智能等特色小镇, 成为赋能制造数字化改造的重要一极。

    交流合作方面, 成功举办中国工业大数据·钱塘峰会、 中国(杭州) 工业互联网大会和首届中国工业互联网大赛。

    杭州良好的数字经济和数字基建发展优势对新制造计划的推进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但是从杭州内外部环境来看, 数字新基建赋能新制造遇到各种挑战和难题, 改革创新任重道远。

    (一) 外部挑战巨大, 数字新基建赋能新制造竞争激烈

    各地新基建加速推进, 杭州数字基建先发优势面临挑战。

    2020 年以来, 各大城市都高度重视新基建, 纷纷出台三年行动计划。

    比如, 广州和成都提出到2022 年分别建成5G 基站8 万个和6.5 万个, 上海到2022 年还将新建5G 基站3.4 万个, 深圳、 北京、 武汉也都出台了行动方案(见表2)。

    杭州目前还未出台专门的新基建行动计划, 但在“5G 产业规划” 中2022 年目标是建成5G 基站3 万个, 这与兄弟城市存在一定差距。

    表2 重点城市新基建三年(五年) 行动计划比较

    续表

    各地新制造风起云涌, 杭州产业数字化步伐亟须加快。

    当前消费级互联网竞争大局初定, 但工业级互联网竞争尚处于衔枚疾进、 群雄逐鹿阶段。

    青岛提出要打造“工业互联网之都”, 海尔的COSMOPlat (卡奥斯) 平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大规模定制解决方案平台。

    上海提出要打造工业互联网2.0 版, 争创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创新示范城市。

    工信部公布的全国十大工业互联网平台中, 北京有3 家、 深圳有2 家,而杭州只有阿里supET 工业互联网平台1 家, “新制造业计划” 的数字支撑力明显不足。

    在杭州三化融合中, 产业数字化的步伐亟待加快。

    (二) 自身发展承压, 数字新基建赋能新制造短板明显

    数字经济增速出现回落。

    杭州数字经济曾连续21 个季度保持两位数增长, 但由于缺少新增量、 人工智能等产业尚处于培育期等原因, 目前增速已从前两年的20%以上高位回落到2020 年前三季度的11.5%。

    关键核心技术能力明显不足。

    杭州市核心芯片设计、 芯片设计平台研发、 高端零部件生产等仍受制于人, 除阿里“飞天” 操作系统、 OceanBase 数据库外, 基础软件研发领域几乎是空白, 海康威视、 大华股份被列入“实体清单”, 直接影响杭州市数字安防产业核心原材料供应。

    根据亿欧智库的《2020 中国硬科技创新白皮书》, 杭州城市硬核科技指数只有32.99, 远低于北京的84.04 和上海的50.48;

    在科研人才指数排名上, 仅列第13 位, 低于西安、 合肥、 南京、 郑州等城市。

    数字化改造整体协同不够。

    据调研了解, 杭州不少企业更注重单体设备的自动化率, 数字化改造系统性不强, 比如萧山区德意电器智能化项目有18 个服务供应商, 系统集成困难、 整体作用受到影响。

    部分企业认为, 由于上下游企业还没有改造, 因此也没必要急于数字化。

    还有些企业担心工业数据入网上云后, 会给企业和用户带来严重安全隐患。

    工业场景开发尚缺双赢模式。

    5G 等新基建的制造业场景开发刚刚起步, 应用成本高, 多数企业表示难以承受。

    比如电信与兆丰机电合作的5G 淬火工艺实时控制场景, 效果很好, 但网络成本超出企业预想(至截稿前还是免费试用)。

    工业互联网在赋能中小企业过程中, 同样缺乏双赢的有效运作模式, 服务费用往往超出企业承受能力。

    新基建赋能不足, 新消费、 新电商的产业联动生态链尚未形成。

    大数据、 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对直播经济赋能不足, 硬件研发相对滞后。

    据调查, 85%的电商企业对直播场地、 直播设备和直播技术存在需求, 亟待满足。

    除女装特色产业等领域外, 其他产业资源不够丰富, 供应链支撑力度不足, 亟须与周边块状产业集群之间形成联动效应, 打通直播经济上下游产业链。

    赋能过程还存在要素制约障碍。

    数据中心等新基建对能耗指标要求高, 项目选址难、 落地慢等问题突出。

    数字赋能制造过程中, 杭州市相关专业人才不足, 特别是个性化工业场景开发有较大人才缺口。

    据领英智库研究, 杭州数字人才中只有32.9%的人服务于ICT 融合产业, 远低于苏州的71.8%、 广州的60.1%、 上海的56.8%、 武汉的50.8%,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杭州市产业数字化推进(见表3)。

    表3 十城市数字人才在ICT 基础产业和融合产业的比例

    面对当前形势和痛点堵点, 杭州应围绕“五个赋能、 五大协同”, 积极探索数字赋能制造的破题方向和实现路径。

    (一) 以数字硬核技术赋能, 推进基建产业协同

    加快数字新基建布局建设。

    对标北上广深等城市, 结合“十四五” 规划谋划,加快研究制定杭州新基建三年或五年行动计划, 突出5G、 数据中心等重点领域, 明确建设目标和内容, 确保杭州市新基建尤其是5G 建设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加快传统基建改造提升。

    推进新基建与交通、 电网、 城市公共设施等传统基建功能集成, 全面打造空、 天、 地、 人、 车一体的城市智慧感知系统。

    比如, 加强智慧物流建设, 发展无人机、 无人车和智能柜相结合的末端配送新模式。

    协同攻关硬核技术赋能新制造。

    攻克新一代信息技术如工业互联网、 大数据、人工智能、 云计算、 区块链等, 作为新制造业的数字化基础设施。

    建立若干领域的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 大力支持浙江大学、 西湖大学、 之江实验室等加大数字科技研发力度, 积极组织阿里、 海康、 大华、 新华三等企业参与国家和省有关攻坚工程, 争取在5G、 人工智能、 边缘计算等方面实现重大技术突破。

    深入分析杭州在数字经济产业链、 供应链上的缺口, 对微纳智造小镇等地加快光刻机、 高纯试剂、 光刻胶和其他设备制造等关键配套产业集聚, 进一步做强集成电路等基础“硬” 产业, 从而更好地赋能新制造业, 构建起符合“未来制造” 趋势的完整生态。

    (二) 以数字服务平台赋能, 推进平台制造协同

    突出产业链龙头“以大带小”。

    在深化“1 +N” 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 完善supET 基础性平台的同时, 大力支持万向、 传化、 恒逸等龙头企业在汽车零部件、 智慧物流、 化纤等领域实施垂直数字化改造, 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应用工业互联网。

    有效降低企业数字化改造成本。

    在市级层面建设工业互联网大数据服务平台和智能制造诊断平台, 为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提供在线评估、 设计解决方案等服务。

    探索建设未来工厂。

    2020 年9 月世界经济论坛公布新一批“灯塔工厂”, 目前全球累计54 家, 中国有15 家以上, 其中包括阿里犀牛智造杭州工厂。

    建议组织杭州市企业赴“灯塔工厂” 考察, 学习借鉴数字工厂、 智慧工厂做法, 更好地探索杭州未来工厂建设新模式。

    打造数字化园区。

    对制造业集中的产业平台、 特色小镇、 小微园区, 运用工业互联网平台技术, 加快园区数字化升级, 实现智慧化管理服务。

    扶持发展本土数字化服务提供商。

    引导鼓励企业更多对接应用阿里、 中控、 海康、 万向、 东方通信在杭产业平台及技术。

    (三) 以数字消费模式赋能, 推进生产消费协同

    发展“直播+带货”。

    以5G 等新基建作为新契机, 鼓励直播电商产业化发展,大力培育VR/AR 新消费模式, 打造杭货品牌IP, 进一步增强对本地企业和产品的辐射带动力。

    发展“电商+生产”。

    支持网易严选、 天猫等电商平台利用自身品牌优势, 在设计、 采购、 制造、 检测、 配送等环节实施严格标准和质量控制, 增强整合全国乃至全球制造的能力, 推动杭州成为“消费定制生产” 风向标城市。

    发展“数字+贸易”。

    抓住浙江自贸区扩区机遇, 深化跨境电商综试区、 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 促进线上平台和线下园区联动发展。

    推进杭州大会展中心建设,举办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 建设与广交会相媲美的国家级数字贸易交易会。

    (四) 以数字金融服务赋能, 推进产业金融协同

    在城市大脑框架下, 以现有服务中小企业融资的“杭州e 融” 为基础(至截稿前平台已注册企业5.2 万家, 融资380 多亿元, 平均利率4.96%), 探索构建统一金融大数据平台—— “城市金融大脑”, 并与“亲清在线” 联通共享。

    当前“杭州e 融” 平台已接入市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和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 但后续要努力接入电力数据、 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数据等, 深化与蚂蚁集团合作, 完善大数据赋能企业融资的杭州方案, 解决好新基建赋能新制造的资金制约问题。

    (五) 以数字新型要素赋能, 推进政府企业协同

    构建各主体合作生态体系。

    统筹政企研各方力量, 强化政府间协同、 政府企业协同、 政产学研协同, 高效配置创新要素, 加快打造数字赋能技术、 产业、 应用的生态系统。

    破解瓶颈制约, 优化营商环境。

    鉴于数据中心等新基建的外部性效应和高能耗情况, 全力向省里争取用地指标、 能耗指标戴帽下达或加大倾斜力度。

    结合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编制, 预留新基建空间用地。

    参照浙江省5G 基站建设“一件事” 集成改革做法, 优化杭州新基建项目审批, 助推企业加快建设进度。

    激发新型人才、 数据等活力。

    针对“卡脖子” 技术问题, 政企联手采取“线上揭榜挂帅” “线下路演洽谈” 等方式, 面向全球招引相关高层次人才团队。

    围绕企业数字化改造需求, 鼓励高校和职业院校加强相关学科建设和课程设置, 加快培养一批工程型、 技术型、 技能型应用人才, 储备杭州“数字工匠”。

    探索设立杭州数据资源交易所, 开展数据交易、 数据定价、 数据处置、 数据资产管理等业务, 打造全国乃至全球数据资源集聚、 交易、 开发高地。

    研发一批通用和专用工业App, 营造平台软件、 应用系统、 开源社区等产业生态。

    注释

    [1] 数据源于杭州市统计信息网公开数据。

    [2] 数据源于杭州市发改和经信等部门的调研资料。

    [3] 数据源于课题组对国家(杭州) 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的调研。

    [4] 数据源于课题组对阿里和相关部门的调研。

    [5] 数据源于课题组对企业的调研。

    猜你喜欢杭州市杭州数字化杭州幼儿画刊(2022年11期)2022-11-16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纺织科学研究(2021年6期)2021-07-15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期)2019-09-10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期)2019-05-28风景如画的杭州市卖鱼桥小学数学大世界(2018年1期)2018-04-12《杭州市行道树修剪技术规范》编制的必要性探讨现代园艺(2018年3期)2018-02-10G20 映像杭州的“取胜之钥”传媒评论(2017年12期)2017-03-01杭州汽车与安全(2016年5期)2016-12-01数字化制胜中国卫生(2016年2期)2016-11-12杭州旧影看天下(2016年24期)2016-09-10
    相关热词搜索: 杭州 基建 路径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