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基于CiteSpace的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可视化分析*

    时间:2023-04-15 15:30:04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张卓然,何新,陈玥,邓金燕,李悦,玄志豪,皮珊珊,杜宏波,2

    (1.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 100700;
    2.北京中医药大学肝病研究所,北京 100700)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反复腹痛,伴排便异常或排便习惯改变的功能性肠病。其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且近3个月持续存在[1]。IBS主要分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混合型肠易激综合征(IBS-M)和未定型肠易激综合征(IBS-U)4种亚型[2]。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具有多靶点、多途径的优势[3],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4]。本研究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通过可视化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21年12月发表的中医药领域关于肠易激综合征的相关期刊文献进行分析,绘制知识图谱,直观地展现该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和发展趋势,以促进未来研究工作的发展。

    1.1 数据来源及检索策略 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主题词为(“肠易激综合征”OR“IBS”)AND(“中医”OR“中药”OR“中医药”OR“草药”OR“中成药”OR“复方”),检索时间范围为2000年1月至2021年12月。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1 127篇,其中中国知网数据库2 502篇,万方数据库3 246篇,维普数据库1 771篇,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3 608篇。

    1.2 纳入标准 与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相关的期刊文献,包括理论探讨、文献综述、实验研究、临床研究等。

    1.3 排除标准(1)广告文献、报纸文献、专利文献、科普文献、会议论文、学位论文;
    (2)重复发表的文献;
    (3)无法搜索到全文的文献;
    (4)与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不相关的文献。

    1.4 数据处理 筛选得到文献9 767篇,其中中国知网数据库2 502篇,万方数据库2 787篇,维普数据库1 611篇,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2 867篇。将纳入的文献以Refworks格式导出并导入COOC软件,根据标题、作者和摘要进行去重[5],补充作者、单位、关键词等缺失信息后,得到文献3 275篇。在CiteSpace5.8R3软件中进行参数设置后,进行作者、机构、关键词等的数据分析和可视化表达。

    1.5 名词术语规范化处理(1)关键词规范化处理:同义关键词合并,如“肝郁脾虚型”“肝郁脾虚证”规范为“肝郁脾虚”;
    “IBS”规范为“肠易激综合征”。(2)机构名称规范化处理:如“云南中医学院”规范为“云南中医药大学”;
    同一医院的不同名称,选择其中一个进行统一;
    同一大学的不同学院统一为该大学;
    同一医院的不同科室统一为该医院名称。

    1.6 参数设置 时间分区(Timing Slicing):2000—2021年,以1年为单位分区;
    节点类型(Node Types):分别选择作者(Author)、机构(Institution)、关键词(Keyword);
    提取节点(Selection Criteria):Top N设置为Top 50,Top N%设置为10.0%;
    网络剪切(Pruning):选择Pathfinder和Pruning the merged network。以Excel 2019绘制研究文献年代分布图。

    2.1 文献发表时间分析 2000—2006年,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文献数量呈缓慢上升趋势;
    2007—2010年,发文量迅速上升;
    2011—2017年间,发文量趋于平稳;
    2018年的发文量较前一年有所回落,但之后又迅速上升达到新高,其中以2021年发文量最高(234篇),提示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仍是当前较为热门的研究领域。(见图1)

    图1 2000—2021 年文献的发表情况

    2.2 作者分析 从作者发文数量来看,发文量≥20篇的作者共有6位,发文数量前3的作者为唐旭东(48篇)、张声生(30篇)、石志敏(28篇)。(见表1)

    表1 发文量≥20 篇的作者

    2.2.1 核心作者分析 根据普莱斯定律,核心作者的最低发文量计算公式为:(其中nmax为最高产作者的发文数量)[6]。计算得出M=6.93,因此核心作者群的发文量应≥7篇,共有34名核心作者,发文共计475篇,未达到总发文量的50%,故未形成显著的核心作者群。

    2.2.2 作者共现分析 作者共现图谱涉及作者654位(N=654),连线数量为1 306(E=1 306),密度为0.006 1(Density=0.006 1)。连线数量代表作者之间的合作数量,密度代表作者之间合作程度,该领域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不紧密。图中节点及作者姓名的大小可反映该作者在领域内的活跃程度。图2显示较为核心、合作较为密切的团队为唐旭东团队、魏玮团队和张声生团队。唐旭东团队认为肠易激综合征的病机以脾虚为本,肝郁为标[7];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早期以脾气虚为主,继而可致脾阳虚,日久损伤肾阳,以致脾肾阳虚、水湿内停而致泄泻[8-10];
    唐旭东团队提出以温阳为核心的治疗方法,并重视焦虑或抑郁在发病中的重要作用[11]。魏玮团队研究表明温肾健脾方能够有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降低复发率[12];
    温肾健脾方能够降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血清中CD5+和CD3+水平,升高CD4+/CD8+水平,从而改善T细胞亚群的免疫调节作用[13];
    温肾健脾方能降低大鼠内脏高敏性[14],同时能显著降低大鼠血清促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8水平,上调抗炎性细胞因子IL-4、IL-10水平并增强其抗炎活性[15]。张声生团队认为肝郁脾虚是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常见中医证型,该团队通过健脾疏肝法治疗本病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16];
    张声生团队通过研究发现自拟疏肝健脾方可恢复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结肠黏膜对5-HT的反应性,调节细胞外Cl-和HCO3-,从而起到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作用[17-18];
    另外该团队通过实验研究发现痛泻要方可能通过影响5-HT和CGA相关离子通道蛋白表达,降低大鼠内脏高敏性[19-20]。图谱中边缘的节点代表一部分学者的研究相对独立,但在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领域存在一定的影响,如石志敏、田耀洲等。

    图2 作者共现图谱

    2.3 机构分析 发文量>30篇的机构共8个,发文数量前3的研究机构为广州中医药大学(98篇)、南京中医药大学(85篇)、北京中医药大学(61篇)。(见表2)研究机构共现图谱涉及研究机构251个,连线数量为190,密度为0.006 1。中心度较高的机构有广州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和北京中医药大学。以这些研究机构为主体,形成了向外辐射的研究合作群。(见图3)

    表2 发文量>30 篇的研究机构

    图3 机构共现图谱

    2.4 关键词分析 关键词可以反映文献的主要研究内容。对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可以了解该领域的发展历程、各时期研究方向的最新热点,并能够预测该领域的发展趋势[21]。共现频数和中介中心性前10的关键词见表3~4。频数较高的关键词能够反映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领域的研究热点。出现频数较高的关键词是“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药疗法”和“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介中心性能够反映一个关键词与其他关键词之间的联系,中介中心性超过0.1的节点称为关键节点。“泄泻”“腹痛”“5-羟色胺”的中心中介性均大于0.5,提示其在关键词共现网络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表3 频数前10 的关键词

    表4 中介中心性前10 的关键词

    2.4.1 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共现图谱涉及关键词节点366个,连线数量为439,密度为0.006 6。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是中医药领域最为聚焦的肠易激综合征亚型。痛泻要方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热点方剂。肝郁脾虚是肠易激综合征最为常见的病机。此外,从“针灸”“穴位贴敷”等关键词可看出,中医非药物疗法在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方面有着较为深入的研究。(见图4)

    图4 关键词共现图谱

    2.4.2 关键词聚类分析 关键词聚类共得到10个聚类结果,关键词聚类后模块值Modularity Q=0.872 2>0.3,提示聚类结构显著,轮廓值Silhouette(S)=0.959 7>0.5,提示聚类合理,能够合理展现该领域的研究特点。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热点是中医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中医药对脑肠肽和胃肠激素的影响,以及多种中药方剂的疗效观察等。主要聚类S值均>0.9,提示关键词聚类基本合理。(见表5、图5)

    表5 关键词聚类情况表

    图5 关键词聚类图谱

    关键词聚类结果显示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领域的研究热点与现状主要可归纳为四方面:(1)中医药对脑肠肽及胃肠激素分泌的调节作用[22-24]是当前的研究热点;
    (2)建立基于中医病证结合的肠易激综合征动物模型是当前的实验研究热点[25-27];
    (3)对肠易激综合征的不同亚型进行区分,围绕中医的辨证论治体系,根据不同的证候选择相应的方剂治疗,形成规范的治疗方案[28],是肠易激综合征中医分型论治的研究方向;
    (4)随机对照试验是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试验研究的热点,临床研究设计以中医药疗法与西药疗法对证候的改善对比为主,并重视中医药疗法的安全性评估,但高质量的研究仍相对较少[29-30]。

    2.4.3 关键词时间线图 关键词时间线图能够反映聚类中关键词首次出现的时间及时间跨度。图6显示,聚类#5“中医药疗法”、#1“动物模型”、#9“泄泻”的时间线跨度最广。2000—2007年,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热点集中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小柴胡汤、四逆散、参苓白术散等中药方剂的临床研究;
    2007—2010年,研究热点集中于穴位注射、穴位埋线、饮食疗法等非药物治疗研究,且在此时期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开始兴起;
    2010—2016年,研究热点集中于名老中医经验、Meta分析、常用药物及组方的聚类分析和相关性分析,且脑肠相关理论在此时期开始出现;
    2016年以来,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研究内容集中于通过构建中医病证结合动物模型进行相关实验研究。近年隔盐灸、雷火灸等中医外治法也获得了一定的热度。在近期出现的关键词中,脑-肠肽、脑-肠轴、中医外治法可能成为未来潜在的研究热点。

    图6 关键词时间线图

    2.4.4 关键词突现分析 突现词是某一段时间内大量出现的高频词,能够反映该时间段内较受关注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热点主题[31]。关键词突现可视化见图7。2010年前出现的突现词表明研究热点集中于中医辨证论治和中药疗效观察。2010年后的研究热点大致可归纳为八方面:(1)中医疗法的临床研究仍然是研究热点,随机对照试验研究于近年兴起并保持了较高热度;
    (2)肝郁脾虚、脾肾阳虚是肠易激综合征最受关注的中医病机;
    (3)穴位贴敷、针灸疗法等具有中医特色的非药物疗法是持续至今的临床研究热点;
    (4)一直保持活跃的研究方向为中医药对脑-肠轴、胃肠激素、肠道菌群等因素的研究;
    (5)建立不同证型的肠易激综合征动物模型是目前热度较高的实验研究热点;
    (6)中医药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逐渐受到较多关注;
    (7)焦虑、抑郁等情志因素受到了一定关注;
    (8)风药是近年兴起的药物研究热点。

    图7 关键词突现图谱

    根据主要症状,肠易激综合征可归于中医学中“泄泻”“便秘”“腹痛”等范畴[32]。西医治疗以缓解临床症状为主,解痉、缓解腹泻、降低肠道敏感性、调节肠道运动、改善肠道菌群等主要治疗方案能控制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症状[33],但部分患者存在效果不显著、易复发等问题。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以辨证论治为核心,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诊治思路。自2000年以来,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文献不断涌现,内容不断深入,涵盖了病因病机研究、中医证候研究、临床疗效观察、实验研究、名医经验总结等方面。本研究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已发表的文献进行梳理,展示近20年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现状、热点和趋势。

    3.1 作者、团队及机构情况 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文献近20年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形成了多个以核心作者为中心的研究团队。目前较大的研究团队为唐旭东团队、张声生团队和魏玮团队,但3个团队间的合作仍较少。一些较小的研究团队对领域的发展也具有一定影响。总体上研究团队之间仍较为分散。研究机构之间合作仍以省市内合作为主,跨区域合作相对较少。发文机构以中医药院校为主体,虽然南京中医药大学是发文最多的机构,但并未形成较为稳定、集中的研究团队。较大的研究团队集中于北京市。未来同一省市的小型研究团队应加强交流,形成多中心的合作网络;
    大型团队应增加跨区域的合作,促进理论和成果的沟通;
    中医药院校内应形成以带头学者为核心的大型研究团队,使研究方向更为集中。

    3.2 研究热点及趋势

    3.2.1 核心中医治法 从肝、脾、肾论治是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核心治法。在病机上,肠易激综合征病性多虚实夹杂,病位以肝、脾、肾为主[34],肝郁脾虚、脾肾阳虚是肠易激综合征发生的重要病机[8,35]。对于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实践中应区分肝强脾弱之主次,如肝木克土治以逍遥散,土虚木贼治以痛泻要方[36];
    对于肠易激综合征脾肾阳虚证,应分主次轻重,脾肾双补,尤重温阳健脾,复其运化之职[8]。目前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分型趋于完善,随着相关中医辨证论治研究的不断深入,探讨不同肠易激综合征亚型是否存在不同的中医病机规律,从而对应不同的核心中医治法,是未来研究的热点方向。

    3.2.2 中药研究热点 风药可能是未来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热点。结合临床特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与“风性主动”“清扬开泄”“善行而数变”的特点相吻合[37],可归于中医“风泄”的范畴。风药的概念,见于李东垣《脾胃论》,以白芷、柴胡、升麻、葛根、防风等药物为代表。其味辛质轻,其性升散,有燥湿健脾、升举清阳、疏肝理气、开通玄府、辛以润燥之功[38]。痛泻要方和四逆散为风药组方的代表方剂,其中痛泻要方能够抑制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的炎症基因和炎症介质表达[39],减轻腹痛和泄泻症状[40],而且能改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肠道屏障功能[41]。对风药进一步分类,制定感染、食物过敏等“外风”因素和情志等“内风”因素所引发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方案,可能是未来肠易激综合征中药研究的发展方向。

    3.2.3 中医非药物疗法 目前,针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西药治疗仍囿于缓解症状。止泻药、解痉药、渗透性泻药、抗抑郁药等均被用于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治疗,但其使用往往会带来副作用[42]。与药物疗法比较,非药物疗法在慢性功能性疾病的治疗中具有天然的安全性优势。多种具有中医特色的非药物疗法展示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如针灸、穴位贴敷等非药物疗法能够显著改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腹泻、便秘和腹痛症状,且不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反应[43-44]。有研究表明,针灸能够改善内脏高敏状态[45-46],下调5-羟色胺(5-HT)表达[47],降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相关肽(CRF)表达[48],改善大脑神经元和脊髓神经元过度兴奋状态[49],调节肠道内分泌细胞[50],调节炎症介质表达[51],调控肠道菌群[52]。随着研究不断深入,中医特色非药物疗法在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中可发挥更为有效且重要的作用。

    3.2.4 脑肠互动、内脏高敏与肠道菌群 消化道内脏高敏性是功能性胃肠病患者的重要特点[53]。肠道动力障碍、内脏高敏反应、中枢神经系统信号紊乱及黏膜和免疫功能紊乱等均参与了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54],也导致单一靶点药物难以起到稳定的治疗作用。姚思杰等[55]研究发现痛泻要方可通过调节脑肠肽分泌和降低内脏高敏感改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临床症状。多项研究发现,针灸能够改善内脏敏感性,改善精神焦虑状态[56-57]。中医药疗法能够显著改善功能性胃肠病患者的内脏高敏状态,调节胃肠道动力[58-59],未来有望在肠易激综合征的综合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研究的深入,肠道菌群对肠道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逐渐受到重视。感染后出现的肠道微生物群多样性减少、种群改变和小肠细菌的过度生长,往往导致肠道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改变[60-61],继而出现内脏高敏反应[62]。已有荟萃分析证实,益生菌能改善肠易激综合征的整体症状[63]。有研究表明,中药能够提高肠道的细菌多样性、改善群落结构,调节炎症和免疫状态,从而起到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作用[64-65]。中医药调控肠道菌群的生长,调节肠道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应答,从而改善肠道敏感状态,可能是未来的研究突破点。

    3.2.5 中医情志理论和体质理论 随着脑-肠互动理论的提出,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因素受到的关注度逐渐增加[66]。中医情志理论起源于《黄帝内经》,经不断发展已十分完善。研究者认为肠易激综合征与情志关系密切。基于情志理论,运用情志疏导、补胆安神等方法辅助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67-68]。如何将情志致病理论与脑-肠互动理论相结合,运用中医情志理论参与肠易激综合征及其他功能性胃肠病的治疗,是中医药领域研究可能的突破点。随着中医体质学研究的不断深入[69],关注不同中医体质在肠易激综合征发病中的作用[70],调节偏颇体质,可能对预防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具有一定的作用。

    3.3 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研究的不足

    3.3.1 研究分布不均衡 现有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大多集中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已形成成熟的理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初期肝郁脾虚,日久脾肾阳虚,治法以健脾为主,兼顾疏肝、温肾[8,36]。但关于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混合型肠易激综合征和未定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相对不足。未来中医药领域应增加对肠易激综合征其他亚型的关注,完善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理论和手段。

    3.3.2 临床研究尚不规范 虽然近年来出现了许多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随机对照研究[71-73],但现有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存在未报告样本量计算过程和盲法实施细节、试验设计不严谨、观察指标不统一、范围较小等不足,且缺少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74-75]。今后的研究可通过名老中医经验总结、数据挖掘得出的验方,然后进行大范围、多中心、双盲的随机对照试验验证疗效,从而形成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标准用药方案。

    综上所述,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相关研究涉及较广。中医特色非药物疗法、脑肠肽、肠道菌群等是未来的研究趋势,为国内相关研究者和临床工作者未来的研究方向选择提供了一些参考。但由于本研究仅对中文文献进行数据提取与分析,未纳入英文文献,故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倚和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呈现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全貌,后期研究应探索更加多元化的检索与研究方法对结果进行完善。

    猜你喜欢热点中医药肠道热点加油站服务指南(2022年6期)2022-07-2870%的能量,号称“肠道修复菌之王”的它,还有哪些未知待探索?当代水产(2021年10期)2022-01-12夏季谨防肠道传染病保健医苑(2021年7期)2021-08-13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现代临床医学(2021年3期)2021-07-16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中国民间疗法(2021年5期)2021-06-09常做9件事肠道不会差今日农业(2020年22期)2020-12-14热点车迷(2019年10期)2019-06-24结合热点做演讲快乐语文(2018年7期)2018-05-25从《中医药法》看直销知识经济·中国直销(2017年7期)2017-07-24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
    相关热词搜索: 可视化 综合征 中医药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