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小学教育性质的厘定与澄明*

    时间:2023-04-15 11:00:05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刘 慧 宋彩琴,2

    (1.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北京,100048;
    2.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甘肃陇南,742500)

    小学教育性质,即小学教育所具有的与其他事物不同的根本属性,也即,小学教育所具有的独特性所在。正是小学教育的独特性,才使小学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而存在。从现代科学的观点看,任何事物都可以被视为一个“性质束”,是由若干特性组合而成的集合体。对小学教育性质而言,需要站在不同的视角,对其若干特性进行内涵的厘定与澄明,从而使我们能够“全景式”地知晓并理解小学教育到底是什么。

    目前,学界对小学教育性质的认识与表述有很多,且不同学者的归纳提炼也不尽相同,总的来看,主要有全民性、全面性、基础性、养成性、平等性、优先性、义务性、未来性、普及性、综合性、自然性、兴趣性等。那么,到底应该怎样理解这些小学教育性质呢?小学教育的性质虽然很多,但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其可以进行多层次的划分。从与事物自身的关系讲,这些特性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一般特性、主要特性、根本特性。这三类特性以根本特性为根基,以主要特性为主干,以一般特性为枝叶。

    所谓一般特性,就是该类事物表现出的最普遍、最广泛的性质。“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1]小学教育作为制度化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本体职能是培养小学生的活动,表现出明确的个体性。而作用于小学生的本体功能,必然会带来其促进社会发展的派生功能,表现出明确的社会性。所以,小学教育具有个体性、社会性及其自身的活动性。

    所谓主要特性,就是与该类事物本身关系较密切、表现较突出,往往成为辨认本事物的主要标志。小学教育的主要特性,就是小学教育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我国义务教育的第一阶段所呈现出来的教育性质,即,基础性、义务性。

    所谓根本特性直接关系事物的存在与否,成为事物的基本规定性,因此,也叫本质特性。小学教育的本质特性是什么呢?“小学教育是为小学儿童举办的”[2],“儿童教育是当代小学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3],“儿童是小学教育最基本的逻辑原点”[4]。这些观点凸显了小学教育对儿童的关注,也将小学教育定位于以儿童教育为本位。如果离开了小学儿童这一小学教育的主体,那么,小学教育就不复存在了。立足于儿童教育视角,小学教育表现出其奠基性、综合性、未来性、小幼衔接性。

    所以,小学教育作为制度化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个体性、社会性、活动性是其一般特性,这是教育性质的体现;
    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第一阶段,基础性、义务性是其主要特性,这是基础教育性质的体现;
    小学教育作为以6~12岁儿童为教育对象的学校教育,奠基性、综合性、未来性、小幼衔接性是其根本特性,这是区别于基础教育其他阶段性质的体现(如图1)。

    图1 小学教育性质内涵解析层次图

    德国教育哲学家沃尔夫冈·布列钦卡在对教育概念进行系统梳理后认为,“教育是人们尝试在任何一方面提升他人人格的行动”。[5]作为学校教育的小学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提升小学儿童人格的行动。在此基点上,表现出独特的个体性、社会性、活动性。

    1.个体性

    个体性主要表现为个体的社会化和个体的个性化。

    首先,个体的社会化。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12岁小学儿童处于个体社会化发展的重要阶段。首先,通过学校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影响,个体思想意识逐渐社会化;
    其次,通过学校规章制度的内化影响,个体行为逐渐社会化;
    最后,通过对儿童兴趣、爱好、理想等进行正确引导,个体职业观念逐渐社会化。

    其次,个体的个性化。在生命论教育观的信念中,个体的个性化主要表现为“个体生命在其整体和谐发展的基础上之精神性生命的成长”[6]。小学的课程实施倡导活动性,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注重小学儿童的参与性,突显了小学儿童生命的多样性、独特性、个体差异性。小学教育评价提倡过程性,注重儿童的优势潜能和特长,关注儿童的需要与表达。

    2.社会性

    教育活动是一种社会活动,所以,小学教育也具有很强的社会性,主要体现为政治性、经济性、文化性、优先性等。

    首先,体现为政治性。世界各国都开设有政治类和思想品德教育类课程。在我国小学也开设有体现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社会主流价值观、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国家意识形态的课程,例如,《道德与法治》、班队会活动,以及贯穿于所有课程中的思想性教育内容。国家课程的开设,旨在使每个小学儿童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

    其次,体现为经济性。当代经济发展已由依靠“物力资本”增长模式转变为依靠“人力资本”增长模式。马克思说:“教育生产劳动能力。”小学教育的经济性主要体现为一种间接性,即,它不像职业教育那样直接培养社会适用的劳动力,但是,小学教育的经济性却体现在“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长远眼光上。小学教育的经济效应虽然不是立竿见影的,但是,它却是一个国家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所在。

    再次,体现为文化性。我国小学教育开设的课程种类齐全,课程内容覆盖面广泛,涉及人文、科学等众多领域,这些领域的内容均选自人类传承至今的优秀文化。这种文化的传承,既体现了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也表现出在空间上的流动,而小学教育客观上起着传承文化和普及文化的作用。

    最后,体现为优先性。发展小学教育事业意义重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科教兴国的重要战略必须将教育放置于优先发展的位置。而作为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小学教育是惠及全民的国民基础教育。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小学教育在促进教育机会均等和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民族素质中的重要作用,将小学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3.活动性

    活动性是学校教育的一般特性,意味着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性、组织性和计划性的。有学者认为:“人的活动是社会及其全部价值存在和发展的本原,是人的生命以及人作为个性的发展与形成的源泉。教育学离开了活动问题就不可能解决一项教育、教学、发展的任务。”[7]那么,小学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它的活动性如何体现呢?我们认为,它主要体现在交往层面上,这是因为“教育活动的本质是在特殊的交往活动中有目的地使社会对学习者的发展要求,向学习者的现实发展转化,使学生的多种潜在发展可能向现实发展转化”[8]。所以,小学教育的交往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小学儿童与教师、同伴的交往。小学教育活动的交往性主要体现为师生交往、生生交往。小学教育中的师生关系不同于家庭中的血缘关系,小学教师对小学儿童的关爱是超越了感性之爱的理性之爱。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教与学的活动中。另一种关系是生生交往,其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其次,小学儿童与教育内容的交往。学校中的教育内容是以教育目的及一定的价值观为标准来选择的,是人类文化中可用来实现教育目的的内容。它是一种具有特殊形态的类文化,在教育中发挥着创造人的精神生命的重要中介作用。小学儿童正是在与教育内容的交往中,实现了自身直接经验与书本间接经验的融合与转化。

    最后,小学儿童与游戏的交往。荷兰哲学家胡伊青加认为,人在本质上是一个“游戏者”。游戏是“生活的一个最根本的范畴”,人的生活、人类的文明便是“在游戏中并作为游戏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真正的文明离开游戏乃是不可能的”[9]。杜威一再强调游戏对儿童经验改造与改组,以及对儿童生长的意义,并把游戏融入课程体系的整体设计中。小学教育面对的是6~12岁的儿童,这一时期的儿童认知能力快速发展,但是也表现出注意力容易分散、不够持久等特点。所以,对于小学儿童而言,游戏应该融入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游戏不仅为孩子带来愉悦,而且还满足其诸多发展需要,在玩中可以培养自我的一些必备的素质,例如,培养孩子的专注力、观察力,训练孩子的规则意识、合作精神。卢梭曾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而且很快就会腐烂。”[10]

    作为基础教育的第一阶段,小学教育的主要特性表现为基础性和义务性。

    1.基础性

    “基础教育的‘基础性’,不仅是针对青少年学生的个体发展而言的,也是针对整个社会乃至国家的发展而言的。”[11]小学教育的基础性无论是对人发展的奠基,还是对社会发展的奠基,都是相互交融和相互支持的。

    首先,小学教育是人发展的基础。因为小学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初始阶段,是义务教育的第一阶段,所以,人们往往把小学教育的基础性理解为是教育制度的基础,是小学生升入更高一级学校的基础阶段。所以,长期以来,小学教育的目标定位于“双基”,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小学教育目标定位于“三维目标”,这种定位不仅仅注重知识与技能,还有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而我国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更是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进行设计。小学教育的目标定位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充分表明了小学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奠基性功能。

    其次,社会发展依赖于小学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教育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他们毕业后走入社会,参与社会生产、生活,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做贡献。教育促进人的发展是教育的本体功能,由教育的本体功能所引发出来的功能就是教育的派生功能。小学教育通过促进小学儿童全面发展,形成其核心素养的本体功能引发了对社会发展强大的派生功能。社会是个大系统,由政治、经济、文化等子系统构成。作为以6~12岁儿童为对象的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具有基础地位。可以说,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以小学教育的发展为基础和前提,只有具备了普及的、优质的、发达的小学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才可能获得一流的生源。“九层之台,始于垒土”,当代教育体系的连续性和连贯性,使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增强。可以说,当代小学教育高质量的发展成为社会发展最底层的中流砥柱。

    2.义务性

    义务性是义务教育的本质属性,它在小学教育中主要体现为强迫性、免费性和全民性。

    首先,小学教育的强迫性、免费性。在我国,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都要依法入学接受小学教育,这是国家、社会、家庭层面必须予以保障的。从国家层面来说,小学教育的义务性是从立法层面做出具体规定的。从社会层面来讲,小学教育的物质资源要优先予以保障。从家庭来讲,适龄儿童的监护人要依法让孩子接受小学教育。总之,义务教育具有一定的强迫性,亦称“强迫教育”。凡义务教育都是免费的,具有免费性。

    其次,小学教育的全民性。在广泛意义上说,全民性指小学教育必须面向全体人民,即,不分种族、性别、年龄、家庭出身等,一律接受教育。这样才能体现教育的公平公正,整体提高全民的素质。其中,小学教育的全民性主要指的是面向所有接受小学教育的适龄儿童,因此保障了对女童、少数民族地区儿童、贫困地区儿童及残疾儿童的教育。

    站在小学儿童教育的立场,小学教育的根本特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奠基性

    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并以提高生命价值为目的的活动,生命是教育的原点,也是教育的终点。而处于人的生命起始阶段的小学教育就是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基的阶段。通常,我们仅仅把小学教育理解为是我国教育体系中具有基础性的不可或缺的阶段性教育,而没有从更深层次,站在小学儿童教育的立场思考小学教育的奠基性。在小学儿童教育视角下,我们要突破对小学教育阶段性的认识,把小学教育定位于为小学儿童生命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这种奠基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为小学儿童个体生命成长奠基,一个是为小学儿童社会性奠基。

    首先,为小学儿童个体生命成长奠基。小学教育正是6~12岁小学儿童自身道德品质、智慧品质、个性品质的自我觉醒阶段。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小学阶段是人之生命成长历程中最重要的阶段,也是最易受影响的阶段。

    这是因为,小学儿童身心发展的水平决定了他们对教师有一种依赖感,使小学教师成为他们生命成长中的“重要他人”,进而获得“替代父母”的重要职责。因此,“小学教师特别需要有童心和爱心,要用目光、笑容、肤触及各种体态语言向儿童传递爱的信息,使小学生建立对学校及老师的依恋、信任关系”[12]。这种师生之间超越亲情感性的理性情感,真正能起到“为人的生命成长奠基”的作用。养成之“养”是方式,“成”是养的结果。小学教育的“养成”即通过一些小学儿童生活事件、生活常识、各学科综合知识等,使他们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生活智慧、行为习惯与个性品质,从而为他们个体生命的成长奠基。

    其次,为小学儿童社会性奠基。小学教育是儿童从家庭进入社会的起步阶段,在此,小学儿童初始的社会性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的变化及其小学教育活动的安排上。家庭中具有血缘的亲子关系、幼儿园中较为亲密的师生关系在小学阶段都将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小学教师对小学儿童的关爱更多表现为理性之爱、责任之爱;
    各课程学习任务、值日生安排、班队会活动等都加强了小学儿童作为一个社会独立个体的存在感和责任感。在小学儿童初始的社会性中,他们将体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将从日常的生活世界迈向启蒙的科学世界,将初步体验生活意义之所在。小学儿童是我国教育体制中年龄跨度最大、发展最为复杂、最具奠基性的学生群体。所以说,对于担负小学教育重要职责和使命的小学教师来说,时刻保持教育的敏感性和警觉性非常的重要。

    2.综合性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可以说,综合性是小学教育的典型特征。

    首先,体现为儿童发展的“综合性”。小学生思维发展处于早期阶段,眼前的客观世界对他们来说是综合性的、整体性的,而不是分门别类的。如果我们把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图式比作一个金字塔,那么,小学生就处于最为宽广的底部,是认识世界的第一个综合阶段。

    其次,体现为小学儿童核心素养培育的“综合性”。《课程标准》在基本原则中正式提出“聚焦核心素养,面向未来”的要求。至此,加强正确价值观引导、重视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育成为新时代基础教育的新原则。这些素养要求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这足以说明,小学儿童核心素养培育“综合性”包含内容之广泛、学科之多样。

    再次,体现为“五育”并举的“综合性”。《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确保“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并且将劳动、科技信息从综合实践活动中独立出来,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起始年级定为一年级。《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更是将劳动课程提到前所未有的地位。

    最后,体现为小学教师素养的“综合性”。这种综合性素养包含自然、人文与社会等各方面的素养,除了让小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要影响他们如何做人、如何去学习和生活,以及将来如何去面对社会。

    总之,小学教育中师资队伍、课程教学、校园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都应该给小学生营造一个综合性学习的生活空间。

    3.未来性

    人类是唯一能认识时间与未来的物种,人们能够预想未来的可能性存在,也可以为未来的来临做精心的准备,以便于实现自我的超越。而教育对此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小学教育是为一个人将来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而奠定基础的育人活动,同时也是个体发展与健全人格最基本的教育阶段。小学教育是为人类发展奠基的阶段、启蒙的阶段,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所以,小学教育具有很强的未来性特征。

    首先,时间跨度长。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开端,一个小学儿童从6岁入学,到大学毕业走向社会,要跨越将近二十年的时间,这就意味着面向未来的小学教育可预见性弱,不确定性强。这就要求小学教师要有远见、有智慧,必须着眼于学生将来发展的可能性来开展有效的教育活动。

    其次,奠基性作用强。万丈高楼平地起,小学儿童的教育对其未来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的基础越扎实、越全面、越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实现培养目标的可能性就越大。

    最后,期望性突出。在中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是一种有代表性的民族心理。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期望着自己的孩子或学生将来能“有出息”。成人在儿童很小的时候就期望他们将来能成才,因此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已经成为当今时代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在小学阶段表现得尤为突出。

    4.小幼衔接性

    “幼小衔接”和“小幼衔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立足于幼儿园,主要指向幼儿园大班儿童要适应小学文化;
    后者是立足于小学,强调小学要主动与幼儿园文化衔接,帮助儿童顺利从幼儿园生活向小学生活的过渡。

    2021年3月,教育部颁发《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以下简称《要点》),要求小学要强化衔接意识,将入学适应教育作为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纳入一年级教育教学计划,教育教学方式与幼儿园教育相衔接。自此,“小幼衔接”期教育正式纳入小学教育,使我国不但有以幼儿园为主体的“幼小衔接”,而且也有了以小学教育为主体的“小幼衔接”。

    《要点》明确提出“学校为儿童适应做好准备”,这就对小学教育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小学教师要具有衔接意识,要了解幼儿园教育的特点,让入学儿童尽量消除陌生环境的不适感,从而积极乐观地走进小学教育生活。《要点》还明确规定,小学一年级上学期作为“小幼衔接”入学适应期,重点关注小学新生的身心需求,在班级环境建设上、作息时间安排上、教学用具的设置上都要关照到新入学儿童,让他们积极主动地适应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要点》从身心适应、生活适应、社会适应、学习适应四个方面,以发展目标、具体表现、教育建议三个维度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为小学教育进行“小幼衔接”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指南。

    可以说,从幼儿园教育到小学教育是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小学儿童今后对学校生活的态度和情感,并且影响其将来的学业成绩和社会成就。帮助新生顺利适应小学生活是小学一年级重要的教育任务,在小学教育中,应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发展规律,主动加强与幼儿园教育的衔接,积极探索各种衔接活动,帮助新生逐步适应小学教育生活。

    综上所述,只有对小学教育性质有了通透的理解,才能明确小学教育的目标、任务,进而科学、有效地进行小学教育及小学教师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可以说,对小学教育性质的厘定与澄明指引着小学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

    猜你喜欢特性儿童发展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谷稗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现代畜牧科技(2021年4期)2021-07-21色彩特性流行色(2020年9期)2020-07-16进一步凸显定制安装特性的优势 Integra DRX-5.2家庭影院技术(2018年9期)2018-11-02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Quick Charge 4:什么是新的?CHIP新电脑(2017年6期)2017-06-19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留守儿童杂文选刊(2016年7期)2016-08-02六一儿童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6年6期)2016-05-14“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汽车零部件(2014年9期)2014-09-18
    相关热词搜索: 澄明 厘定 小学教育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