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英语专有名词普通化的认知阐释

    时间:2023-04-15 09:30:05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雷玉兰

    英语专有名词普通化的认知阐释

    雷玉兰1,2

    (1.湖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2.湖南农业大学 人文与外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考察英语专有名词普通化现象。通过分析相关语言事实,发现专有名词转化为普通名词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专有名词本身词义概念的二元性是普通化现象产生的语义基础和前提条件;
    第二,专有名词普通化现象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这也是对现有的语言资源的有效利用。第三,专有名词所指专名事物与普通化的专有名词所指普通事物之间存在概念上的邻接关系,可以通过转喻视角化机制实现向对方范畴的转化。专有名词普通化现象能产生含蓄典雅、形象生动的语用效果。

    专有名词普通化;
    符号概念;
    类概念;
    语言经济原则;
    转喻视角化

    英语专有名词是名词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语义上看,它们主要指人名、地名及某些类人和事物专有的名词[1],是人们认识周围世界的基础。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语言也处于不断演变的过程中,一些专有名词的语义也发生改变,其基本特征是:在一定的语境中,专有名词逐渐失去其特指意义,进而产生语义抽象或语义泛化,即指称人物、地方和机构等的专有名词转化为具有泛指意义的普通名词,这种现象被称为专有名词普通化。在此过程中,专有名词逐渐失去其范畴属性特征,从而生成普通名词的范畴属性特征。一直以来这种现象受到英语研究者的关注。

    学界从不同的视角研究了专有名词转化为普通名词现象,成果颇为丰硕。近一个世纪前,Jespersen[2]就明确指出,从语言的角度来说,在专有名词与普通名词之间划一条泾渭分明的界限根本是不可能的,二者之间的区别只是程度的区别,而不是类属的区别。当专有名词用于描写具有同等特征的其他人或物时(如a Socrates表示“一个苏格拉底式的人物”),它们已具有普通名词的一切特征,换而言之,这些专有名词已经变成普通名词。普通名词相互之间、专有名词与普通名词之间经常可以互相转化,但这种转化属于名词内部的转化。在传统语法中,对于名词内部的转化,人们通常有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分别为“多义”和“转类”。Huddleston和Pullum[3]以及秦裕祥、秦茜茜[4]指出“多义”意味着将这种现象看作是普通的一词多义(polysemy),但人们并不关注名词所属的类别。“一词多义”即一个词有不止一个意思,如普通名词chocolate既可以表示一种食品物质(巧克力),此时它不可计数;
    也可以表示由那种物质构成的单个的个体性事物(一块巧克力),此时它可以计数。Quirk等[5]则认为,这类名词具有“双重类别身份”(dual class membership),它们在可数和不可数之间的双向转变是一种“重新分类”(reclassification)。这种语法现象被称为英语词类的转化,即“转类”(conversion),如专有名词Picasso既特指20世纪西班牙那位多产的立体派画家、雕塑家毕加索,也泛指毕加索的作品或如他一般在艺术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杰出人物。转类是名词词义扩展的重要方式。

    在语言学界,Lyons[6]和Corbett[7]等将有关名词内部的转化现象称为“再范畴化”(recategoriza- tion)。Radden和Dirven[8]则凭借“We did (pages of)today.”等实例将既可以作可数名词、也可以作物质名词的这类名词称为混合型名词(hybrid nouns)。国内学者周树军[9]从共时和历时的视角探讨了专有名词普通化的语用认知理据,指出这个过程通过相关联的认知域之间的投射实现,语境是其转化的条件。尚新[10]也描述了广泛意义上的名词内部转类现象,提到“通用粉碎机”和“通用打包机”两种转类机制等。此外,20世纪八九十年代对于专有名词普通化的一些经典研究,如杨永林[11]、李国南[12]、金定元[13]、白解红[14]等从专有名词的词源、分类、形态、词的理据、词性变化、语义扩展及其翻译等方面对专有名词转化为普通名词现象进行了充分的描写。

    以上文献梳理显示,已有研究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也拓宽了人们对于专有名词普通化现象的认识。大多数学者主要通过大量的实例描述专有名词转化为普通名词现象,强调专有名词普通化的溯源、运用和翻译等,但是鲜有学者解释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学者们大多忽略了专有名词与转化后的普通名词之间的语义依附关系,也没有系统论述专有名词普通化的认知动因和认知机制等。本文关注的问题是,专有名词需要具备怎样的语义基础才能转化为普通名词?什么是专有名词普通化的认知动因?实现专有名词普通化的认知机制是什么?为此,本文首先从概念结构的内在二元性的角度探讨专有名词普通化现象,正是因为概念结构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特质使得专有名词普通化成为可能,这是专有名词转化为普通名词的语义基础和前提条件;
    然后阐释专有名词普通化的认知动因,即这种现象所反映出的人类认知和表达的经济性;
    最后基于具体的语言事实分析专有名词普通化的认知操作机制。本文旨在让人们在了解专有名词普通化现象的同时,也清楚其语义基础、认知动因及认知机制。在某种程度上,这种研究能揭示专有名词词类的特点以及专有名词和普通名词之间的内在联系,也为统一解释专有名词普通化的动因和机制等提供认知理据。

    Langacker[15]指出,名词标示事物。专有名词普通化是指由指称具有专属名称(以下简称“专名”)的事物的名词转化为指称普通事物的名词,换言之,它是指由反映一类事物的名词转化为反映另一类事物的名词。例如Quisling原为二战期间挪威的法西斯头子,因其勾结德国法西斯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的行径,而被国人视为“内奸、卖国贼”,自此其专名意义不再凸显,而转指意义得以固化,并在一定语境的交际中变得普通。专有名词普通化后其新的词汇意义并不是在旧义消失的基础上产生的,相反是根据所指事物的语义特征衍生出来的新的词义。可见这些专有名词的本源义和衍生义是相互关联的,它们并存于人类的语言系统,人们在相应的语境中选择合适的语义。

    在专有名词普通化现象中,专有名词的范畴属性特征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往往具有以下特点:1)在语义上,其特指意义得到隐略,泛指意义得到凸显;
    2)在句法上,转化后的专有名词增加了某些句法特征,如能接受限定词等前置成分的修饰;
    3)在语用上,专有名词增添一些新信息后会获得新的交际功能,同时对专有名词的正确识解要依赖具体的语言环境。业已普通化的专有名词充分体现出以上各种特征。例如:

    (1) a.(Dickens for his works) is on the top shelf[16].

    b. I know there are two(cities called Oxford), why not two(countries called Nepal)[17]?

    c. Some(Rembrandt for his paintings)werein the living room[17].

    d. A(car made by Ford Motor Company) enjoys great popularity among young people.

    专有名词指称具有专属名称的事物、地点和组织机构等,但在例(1a)-(1d)中,Dickens、Oxford、Rembrandt和Ford都失去了其特指意义,而获得具体语境中的泛指意义:(1a)中Dickens表示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的作品,(1b)中Oxford的所指是名为“牛津”的城市、Nepal则是名为“尼泊尔”的国家,(1c)中Rembrandt指称荷兰著名画家伦勃朗的画作,(1d)中Ford表示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生产的福特牌汽车。伴随语义特征变化的是句法特征的变化,比如它们可以有复数形式,也能够接受a、two和some等限定词的修饰。倘若脱离具体的语境,上述例句中的专有名词均具有指称意义,分别表示英国作家狄更斯、英国城市牛津、亚洲国家尼泊尔、荷兰画家伦勃朗和美国福特汽车公司。专有名词普通化后获得的语义特征也许是临时性的,也许会随着语用强化而得以规约化。同时英语名词内部的这种转类现象不是偏离常规的罕见用法,而是属于词语的创造性使用,它体现了人类思维的灵活性和语言的多样性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普遍的认知方式。

    专有名词作为表征人物、地方、组织机构等专属名称的一类词汇,在实际的言语交际中,对说话人和听话人来说,专有名词表示一个特定的事物[2],具有确定性的意义,然而有些专有名词可以转化为普通名词。观察发现,Jackendoff[18]提出的概念结构的二元性可以为专有名词普通化现象提供合理的解释。

    Jackendoff[18]在中区分了两个重要的概念:符号(token)概念和类(type)概念。前者是一个潜在的复杂内部结构的心理构造,它可以作为一个统一的实体投射到意识中(“...a mental construct of potentially elaborate internal structure, which can be projected into awareness as a unified entity”),它表达的是词语的指称意义;
    后者则是生物体在学习一个范畴时创建和存储的信息(“...the information that the organism creates and stores when it learns a category”),它涉及概念本身的特点、属性以及在特定语境中所产生的联想意义等方面,故此表达的是词语的陈述或描述性意义。这两个概念还可以具体分为事物符号/类概念、地点符号/类概念和事件符号/类概念[18,19]。我们认为,专有名词的词义概念是否具有二元特征,即是否具有符号概念和类概念,成为判断其能否转化为普通名词的关键。例如China既可以指称“中国”这个社会主义国家、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小写china时也可以作为瓷器的产地而转指“瓷器”;
    Curie既可以指法国科学家居里夫妇(Mr. & Madame Curie),也因为他们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和钋而转指放射强度单位;
    Champagne既指法国香槟省,也指该省生产的“香槟酒”等。这些语言事实表明,上述实例中的专有名词均具有符号概念,表现为第一种语义,它为人们辨识不同的事物和对世界进行范畴化提供基础和前提;
    同时也具有类概念,表现为第二种语义,它是对具体语用环境中的新信息进行描述和说明。这两种不同的语义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产地与产品、科学家与科学上的计量单位等。专有名词词义概念的二元特征是其普通化的语义基础和内在条件。

    众所周知,世间万物归属各种不同的范畴。基于词义概念的内在二元性,我们可以将这些指称具有专属名称的事物名词的符号概念和类概念大致分为三类,具体如下所示:

    (一) 专名人物词义概念的二元性

    指称人物的专有名词具有符号概念和类概念,例如Judas(犹大),其符号概念是name of a man,它可以投射到客观世界中的一个具体对象上,指称一个特定的人物,他是耶稣的十二个门徒之一,如例(2)。

    (2)was one of the twelve disciples of Jesus.

    例(3)中的Judas则是与其对应的类概念:

    (3) In the Anti-Japanese War, he betrayed his motherland. He’s such a.

    作为类概念,上例中的Judas从name of a man的符号概念义中出现了语义的扩展和引申,转指具有Judas典型特征的一类人(people like Judas),即败类、伪装亲善的背叛者。显而易见,当表达类概念时,例(3)中的Judas已由指称意义转化为陈述意义,即在不同的语境条件下的语境意义。

    由此可见,符号概念表示实体范畴中的一个具体实例,而类概念则表示具有某种特征的事物范畴,但并不特指某一特定的实体,两者之间存在“例示”关系(IS AN INSTANCE OF)[18]。

    (二)专名地点词义概念的二元性

    指称地点的专有名词也具有符号概念和类概念,二者之间同样体现了一种“例示”关系。其指称意义相对稳定,而陈述意义却是变化的,往往随语境的改变而增添一些新信息。例如:

    (4) The climate ofis mild with a lot of rain.

    上例中the British Isles所指为“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and adjacent islands in the north Atlantic”(英伦三岛),因为常年被雾笼罩,故被称为“雾都”,这是其符号概念义;
    其类概念往往随语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如:

    (5) To read Dickens you would never know there would be athat is not fogbound[17].

    此例中的British Isles前后分别带有不定冠词和定语从句作为修饰语,显然它不表示唯一的英伦三岛,而是指称一个无雾笼罩的英伦三岛,以区别于另一种被雾所笼罩的英伦三岛[17]。可见British Isles在特定的语境中已获得陈述意义,从而把符号概念义转换成了类概念义。

    (三)专名事件词义概念的二元性

    专名事件的词义概念与专名人物和专名地点的词义概念相似,例如:

    (6) The Democratic National Committee’s headquarters was located in thein Washington.

    例(6)中的Watergate Complex,其符号概念义是name of buildings,它可以投射到客观世界中的一个具体对象上,指称“水门综合大厦”,这是美国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办公室所在地。相反,专有名词的类概念没有投射,如例(7)中Watergate不再表示楼宇名称,故它没有指称意义,但因为美国历史上一桩政治丑闻的发生,其类概念义随之扩展,即它增添了新的语义,例如:

    (7) We can’t afford anotherin the firm.

    众所周知,水门事件(Watergate Scandal)是美国历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丑闻事件之一。1972年6月17日,美国共和党尼克松竞选班子的五名成员潜入华盛顿水门大厦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办公室安装窃听器,并偷拍有关文件时当场被捕。由此,尼克松总统不得不宣布辞职,自此Watergate就与政治和非政治丑闻之间产生了某种关联,即Watergate产生了“政治或非政治丑闻”等衍生义,这是Watergate的类概念义,它是伴随着历史事件而来的新增的语义。由于语用的强化,Watergate作为“丑闻”的意义已经规约化,可见它已完成了从符号概念义向类概念义的转换,此时它具有普通名词的语义和句法特征,如表示泛指意义、能接受限定词的修饰(如上例中的another)等专有名词在由特指意义转化为泛指意义的过程中,丧失了其作为专有名词的一些范畴特征,同时也获得了其作为普通名词的一些范畴特征。但是在英语中,专有名词的这种转化有时并不彻底,主要表现在它们仍然保留其典型符号特征,即首字母大写,而专有名词作为普通名词使用的时间、频率及语义因素都是影响其保留或丧失符号特征的原因,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这种转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12]。

    由上可知,专有名词的语义通常包括符号概念义和类概念义两部分。符号概念义是专有名词的本源义,也是它的语义原型;
    而类概念义则是专有名词的衍生义,是基于语义原型的引申和扩展。符号概念义在短期内是相对稳定的,但也许会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语言的发展而发生变化,通常会增添一些具有时代特征的新信息,从而实现从符号概念义向类概念义的转换。

    语言经济原则又被称为省力原则(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最早由美国学者Zipf明确提出,可以描述为“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收益”[20]。人类的自然惰性为语言经济性的存在提供了心理基础。人们在做任何一件事情时总是希望尽可能少地付出心力、脑力和体力,同时也希望获取尽可能大的成效。这种省力的动机体现在人类任何活动,包括语言活动之中,故此这条原则不仅支配人类语言,而且对于人类所有的行为都具有指导作用[21]。在英语中,语言经济原则体现在语言各个方面,例如语音层面的连读和同化、词汇层面的缩略词和截短法构词、句法层面的省略和替代等。英语专有名词普通化现象主要从两个方面实现了语言的经济性:一是现有语言资源的语义和功能扩展,二是信息编码的简单原则[19]。下文从这两个方面进行阐释。

    (一)现有语言资源的语义和功能扩展

    人类的概念是有限的,而认识则是无限的,怎样用有限的语言资源来表达无限的认识呢?最经济的办法就是利用已知来表达新知,即将现有的语言资源的语义和功能进行拓展[19]。众所周知,语言是一个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三个要素,语言使用的过程是对语言形式做出选择的过程。每个词出现之初,通常只有单一的意义和功能,如名词指称某种事物,动词表示一个动作或状态,形容词描述事物的性状等。每一种词类都具有其独特的范畴属性特征。一个典型的专有名词具有以下特征:在语义层面,专有名词指称某种特定的事物,在形态层面,专有名词首字母通常需要大写;
    在句法层面,专有名词通常不能接受形容词和限定词等前置成分的修饰等。然而在具体的语境条件下,专有名词范畴的成员可能丧失本身的范畴属性特征和指称意义,转类为普通名词,从而获得新的范畴属性特征和相应的陈述意义。在此过程中,人们并没有采用全新的符号表征新概念,而是采用现有的专有名词来表示对应的目标概念,故此专有名词现有的语义和功能得以引申和扩展,示例如上文例(3)中的Judas、例(5)中的British Isles和例(7)中的Watergate等。

    (二)信息编码的简单原则

    Chater[22]指出,简单(simplicity)原则是认知的普遍原则。人类认知系统追求一种简单原则,即选择能提供可用信息最简短表征(briefest representation)的模式,简单原则成为对广泛认知过程进行理性分析的出发点。简单原则应用到学习领域,通常表现在寻找输入语言数据的最短编码,如在孤立的单词中发现形态结构,在文本中自动找到更高层次的结构;
    应用到记忆领域,认知系统寻找能提供可用信息的最简短编码的模式,藉此可以将记忆负荷最小化。例如,为了省力,人们在描述特定事物独特的品质、作用以及与其相关的产品时,通常采用相应的专有名词表达,如例(8)所示:

    (8) a. He’s got ain his den.

    b. We did pages oftoday[8].

    c. They areof our country

    众所周知,Van Gog是指19世纪荷兰那位画风独特、人尽皆知的后印象派画家凡•高,Shakespeare是指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莎士比亚,它们都是专名人物概念,具有特指意义。然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通常不只是停留在客观事物本身,即人们不仅观察到其本身的特征,也许更多关注事物独特的品质、作用以及与其相关的产品。在例(8a)中,Van Gogh指凡•高的艺术作品,而Shakespeare不仅指莎士比亚的作品(如8b),而且也指像莎士比亚一样的文学巨匠(如8c),然而在文字表征方面我们舍弃了其完整的表达式Van Gogh’s painting、Shakespeare’s works以及successful writers and poets like Shakespeare。显而易见,上例中采用的是最简单的编码形式,但提供了同样丰富的信息。这种简短的表征方式一方面体现了认知上的简单原则,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语言表达的省力原则。

    综上所述,专有名词普通化的内在动力是人类认知趋于简单与语言表达趋于简洁。人类的认识是无限的,而语言表达却是有限的,人类不可能赋予与专有名词相关的每一个新概念以一个全新的形式标记,因而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利用已知和熟知来表达未知和新知,如此专有名词的语义便得以引申和拓展。同时使用专有名词来表达与其相关的各种特性也体现了信息编码的简单原则。如例(3)中“He’s such a.(他真是个叛徒)”与“He’s such a person like.”相比在语言编码上少两个语符,但是在语用层面却增加了对叛徒的谴责和憎恨等语用意义。概而言之,英语专有名词普通化现象反映了人类认知和表达的经济性。

    在传统修辞学中,转喻被视为一种修辞格,是指两个物之间的一种替代关系,但在认知语言学界,转喻既是语言的修饰方式,更是被看做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心理机制,成为人类许多概念形成的基础。转喻发生的前提是两个概念之间存在着一种概念上的“邻接”(即接近或邻近)关系(relation of “contiguity”)[23],只有建立合适的映射域的概念之间的转喻联系,人们才能利用概念邻接关系成功地产生替代关系,即用一个突显事物转指另一个事物。在专有名词普通化现象中,转喻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专有名词在转化为普通名词的过程中丧失了其指称意义,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语义泛化或抽象,从而引申为具体语境中的陈述意义。

    根据Heine, Claudi和Hünnemeyer的理论[24],语义抽象可以分为三类:泛化(generalizing)抽象、孤立(isolating)抽象和隐喻(metaphorical)抽象。泛化抽象指将概念的显著特征减少到最核心特征的过程,如从特定的cork-oak到一般的oak,到生命形式tree,最后到独特的初学者等级plant。孤立抽象指从概念中分离出特定的属性或特征,然后扩大其包容性(inclusiveness),它可以解释为一种特殊的泛化抽象。隐喻抽象则涉及两个概念域之间的映射,人们通过将已知的知识结构投射到新的领域产生新的知识结构,一般而言,其目标概念比源概念更抽象。从微观上看,专有名词转化为普通名词现象属于孤立抽象,而孤立抽象的另一个对应的术语则是转喻的视角化[19,24]。

    Taylor[16]指出,“视角化”(perspectivization)是指在语义结构相当复杂的框架知识中,一个词的不同用法往往突显不同的成分。例如,在Monday的框架知识内,它不仅指每周的第二天,而且也是度完周末后的第一天,同时也包含职场人士的“周一恐惧症”等。如果有人说My birthday falls this year on a Monday,那只是指星期一在一周中的位置;
    如果有人抱怨a Monday-morning feeling,这里被视角化的是Monday框架中的一个不同的成分,即因“周一恐惧症”而星期一早上不想上班的感觉。Taylor[16]还指出,对框架的一个成分的视角化不仅会使其他成分背景化,而且还完全抑制(suppress)了其他成分。我们认为,转喻视角化是专有名词词义扩展的重要方式,它主要分为成分视角化和含义视角化,前者指在众多的语义要素中提取一个进入视角,后者是指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19]。以下是专有名词普通化现象中转喻的视角化过程。

    (9) a. I’m takingthis semester.

    b. She’s got ain her sitting-room.

    Maxim Gorky和Da Vinci属于专名人物概念,分别指称前苏联伟大的作家、诗人和评论家高尔基以及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多才多艺的画家达•芬奇,涉及到人物独特的体貌神态、性格禀赋、人格魅力、身份地位等多种语义要素,但上例中的Maxim Gorky和Da Vinci从以上特征中分别提取他们作为作家和画家的“身份”这个语义要素进入视角,并在此语用环境中引申为他们所创作的一些杰出的“作品”,即高尔基的著作和达•芬奇的画作,而他们的其他特征均受到抑制,这种过程属于成分视角化。又如:

    (10) War isthat still hangs over mankind.

    2015年9月3日,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时,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到,“战争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依然悬在人类头上”,翻译成英文便如例(10)。要了解the sword of Damocles(“达摩克利斯之剑”)的符号概念义,我们必须首先知道Damocles究竟有何所指。Damocles的所指本来是古希腊传说中的一个人物。作为朝臣的与国王交换了一天的身份,当晚宴快结束的时候,他抬头才注意到王位上方仅用一根马鬃悬挂着的利剑。自此,the sword of Damocles就与“安宁背后的危险”之间产生了某种特殊关联,它经常被泛化使用,也被赋予了“时刻可能降临的危险”等陈述意义,这是含义视角化的过程。习主席是以此比喻告诫全国人民警惕战争随时可能爆发,我们必须坚定维护和平的决心。

    由上可知,专有名词所指称的专名事物概念与普通化的专有名词所指称的普通事物概念之间存在一种概念上的邻接关系,生产者(或产地)相对于产品,商标相对于商品,人物(或事件)相对于其特征、性质等,在专有名词普通化现象中,人们通常借用诸如此类的成对关系,通过转喻视角化机制用一个突显事物转指另一个事物。可见转喻视角化可以帮助专有名词在指称意义和陈述意义之间转换,强化了专有名词在特定的语用环境中的特殊所指,使语言表达既经济省力,又形象生动。

    人类的认知经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具体到抽象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英语专有名词均具有特定的意义。随着语言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入,部分专有名词意义会逐渐泛化,从而由专指特定的人物、地点、事件等泛化为指称相关的产品,或具有某种特征的人物、场所或事件等。专有名词普通化现象具有自身的特点:1)专有名词本身的词义概念具有二元性,这是专有名词普通化现象得以产生的语义基础;
    2)专有名词普通化现象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这也是对现有语言资源的有效利用;
    3)专有名词所指专名事物与转化后的普通名词所指普通事物之间存在概念上的邻接关系,其认知操作机制是转喻视角化。这种语言表达方式十分含蓄、简洁,而表意却非常形象、生动,倘若直接陈述,便失去了原文所呈现的美感,故此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语言使用者的文采和创造性。另一方面,专有名词普通化现象丰富并发展了英语词汇,增强了感染力和语用效果,使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英语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同时这种研究在帮助学习者正确使用名词方面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注释:

    ① 文章中部分未标注出处的例句来自海词(http://dict. cn/)。

    ② 湖南师范大学秦裕祥教授为本文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谨致谢忱。

    [1] 张道真.实用英语语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42.

    [2] JESPERSEN O.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M]. London:George Allen & Unwin Ltd,1924:65-70.

    [3] HUDDLESTON R,PULLUM G..The Cambridg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334.

    [4] 秦裕祥,秦茜茜.英语名词词组组合规律认知阐释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32.

    [5] QUIRK R,GREENBAUM S,LEECH G,et al.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 London:Longman,1985:245-252.

    [6] LYONS J.Introduction to Theoretical Linguistics[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282-283.

    [7] CORBETT G G.Number[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84-87.

    [8] RADDEN G,DIRVEN R.Cognitive English Grammar[M].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7:71-78.

    [9] 周树军.专有名词普通化的语用认知理据探究[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2008(1):86-89,95.

    [10] 尚新.英语名词的“数”与语言类型学特征[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1):1-4,15.

    [11] 杨永林.专有名词普通化及其溯源谈[J].南外学报,1986(4):21-29.

    [12] 李国南.试论英语专有名词普通化[J].现代外语,1991(1):38-42.

    [13] 金定元.也谈专有名词普通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2):43-46.

    [14] 白解红.英语专有名词的语义演变及其运用[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3(2):82-86.

    [15] LANGACKER R 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ume Ⅰ):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4:183.

    [16] TAYLOR J R.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 (Second Edition)[M].Oxford:Clarendon Press,1995:122-123.

    [17] 薄冰.英语名词的数[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202-203.

    [18] JACKENDOFF R.Semantics and Cognition[M]. Cambridge,Mass:The MIT Press,1983:77-88.

    [19] 刘正光.语言非范畴化——语言范畴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修订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8:7-16.

    [20] ZIPF G K.Human Behavior and the 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An Introduction to Human Ecology[M]. Cambridge,Mass:Addison-Wesley Press,INC.1949.

    [21] 姜望琪.Zipf与省力原则[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7-95.

    [22] CHATER N.The search for simplicity:A fundamental cognitive principle?[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1999(2):273-302.

    [23] UNGERER F,SCHMID H J.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8:115.

    [24] HEINE B,CLAUDI U,HÜNNEMEYER F. Grammaticalization:A Conceptual Framework[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1:42-44.

    Cognitive interpretation of the generalization of English proper nouns

    LEI Yulan1,2

    (1.Foreign Studies College,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1, China; 2.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Foreign Languages,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128, China)

    This paper is designed to probe into the generalization of proper nouns in Englis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relevant linguistic facts, it is found that the conversion of proper nouns into common nouns has the following three characteristics: First, token concept and type concept of proper nouns are the semantic bases and prerequisites of the generalization. Second, the generalization of proper nouns embodies the economy principle of language, which is also an effective use of existing language resources. Third, there exists a relation of contiguity between the things denoted by proper nouns and the things denoted by generalized proper nouns, and the former can be transformed into the latter through metonymy perspectivization. This phenomenon can produce implicit, elegant and vivid pragmatic effects.

    generalization of proper nouns; token concept; type concept; economy principle of language; metonymy perspectivization

    H314.2

    A

    1009–2013(2023)01–0094–07

    10.13331/j.cnki.jhau(ss).2023.01.011

    2022-02-21

    雷玉兰(1969—),女,湖南益阳人,副教授,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英语语法学。

    责任编辑:黄燕妮

    猜你喜欢语义符号事物学符号,比多少幼儿园(2021年6期)2021-07-28美好的事物文苑(2020年8期)2020-11-22语言与语义开放教育研究(2020年2期)2020-03-31“+”“-”符号的由来小学生学习指导(低年级)(2019年11期)2019-11-25变符号小学生导刊(2017年13期)2017-06-15奇妙事物用心看快乐语文(2017年12期)2017-05-09“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现代语文(2016年21期)2016-05-25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天津科技大学学报(2015年4期)2015-04-16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大连民族大学学报(2015年2期)2015-02-27A REAL HIT">TINY TIMES 3:
    A REAL HIT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2014年10期)2014-10-27
    相关热词搜索: 专有名词 英语 阐释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