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3-04-10 13:45:05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严 棉 刘峰成 余栋

    当今,高校大学生就业面临重重压力,通过梳理当前00 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分析出高校就业工作存在就业信息的个性化有待提高、就业工作缺乏前置思维、大学生对基层岗位认识不够且就业路径单一、大学生专业技能与岗位需求不匹配等问题。针对就业问题和困境提出相应对策:树立就业工作的前置思维、增强就业工作的个性化管理、多管齐下引导学生到基层干事创业、多措并举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一)就业途径的变化

    疫情对毕业生就业的直接影响体现在求职渠道上,线上招聘更多地取代了线下招聘,成为大学生求职的重要依托。同时,疫情也导致大多数用人单位将笔试、面试等招考环节从传统的线下转移到线上进行。疫情防控形势下,线上招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求职者带来了便利,但实际操作中也出现或多或少的困难。

    (二)岗位需求的变化

    新冠疫情对企业的冲击直接导致招聘需求的锐减,部分小微企业甚至濒临倒闭,而中小微企业作为毕业生就业岗位的主要贡献者,对就业形势的影响之大是毋庸置疑的。就业市场景气指数,简称CIER 指数,是根据就业市场中招聘需求人数与求职申请人数的比重计算所得,反映的是就业市场景气状况。根据智联招聘公布的2022 年第一季度《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报告》显示,2022 年第一季度求职申请人数增幅大于招聘需求人数增幅,CIER 指数下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三)00 后对新兴职业有兴趣

    新形势下经济发展催生了新行业,今年6 月人社部向社会公布了“民宿管家”“家庭教育指导师”“研学旅行指导师”等18 个新职业。00 后毕业生对新兴职业有兴趣,也更看重薪酬水平和行业前景。据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的数据调查表明,九成以上的受访00 后毕业生对新职业有兴趣,三成以上的受访00 后毕业生表示相当有兴趣,求职选择也更具多元化。新职业的出现,既是数字经济迅速发展的结果,也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需要的充分体现。00 后大学生个性鲜明、敢突破勇创新,将兴趣爱好职业化,注重在工作中提升自己的个人价值和幸福感,同时在求职中比较看重薪资水平、行业前景和自身发展空间。

    (四)“考研热”“考研难”成为常态

    考研越来越成为大多数毕业生的第一选择。据教育部统计,2022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457万,比2021 年增长80 万,增幅达21%,而录取人数较去年有所下降,仅为110.7 万,录取率只有24.22%。一方面,疫情环境下出国留学人数骤减,考生大量回流,从而国内考研人数激增。另一方面,疫情影响下的就业市场不景气,毕业生选择用考研规避就业难的严峻事实。随着经济和科技的迅猛发展,为了提升综合竞争力,更好地获得社会承认,大学生多数会选择考研来提升学历。当然,还有部分学生抱着盲目从众的心态选择了考研。基于以上原因,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投入到浩浩荡荡的考研大军中,而不到四分之一的录取率也注定了多数考研人的失败,但这并不影响学生的考研热情。

    (五)“懒就业”“慢就业”现象凸显

    “慢就业”是指毕业后不急于找工作,也没有继续深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拒绝“毕业即就业”方式,出现“慢就业”的心态。疫情之下,就业压力陡增,“慢就业”“懒就业”现象就呈现愈演愈烈之势。其中有的大学生由于毕业后未明确职业方向,又不愿盲目就业,从而选择在“慢就业”中加强自我认知和职业规划,以便找准属于自己的职业路径。也有的大学生毕业后再无学习或工作压力,将毕业后的阶段看成是放长假,将“慢就业”演变成“懒就业”,成为虚度光阴的“啃老族”。

    (一)就业信息的个性化有待提高

    当前高校拥有丰富的就业信息渠道,建立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较为完备的就业信息平台。学校就业相关部门持续发布招聘信息;
    辅导员老师会根据招聘需求将各类信息转发到相应的专业群,并给到针对性的建议;
    通过校企合作,企业会面向特定高校开展招聘工作,学校也会不定期地组织线上或线下招聘会,方便学生更集中更具体地了解用人单位和岗位需求;
    毕业生还可以借助各类招聘网站获取岗位信息。尽管就业信息量充足、信息渠道多样,依然有很多毕业生表示信息不够用,究其原因,是有效信息和个性化信息较为匮乏。高校提供的就业信息数量在各专业、各地区以及校际之间极为不平衡,比如理工类院校针对文科类专业或艺术类专业的招聘信息相对较少,某省高校所发布的就业信息更多倾向本省用人单位,不同学校之间的招聘信息相差较大,而校际间共享就业信息模式还未成熟。

    (二)缺乏就业工作的前置思维

    高校就业工作中存在片面认为“就业是大四年级的事情”这类观点,缺乏就业指导工作的前置思维,未能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渗透进学涯教育和日常管理中。当前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就业时表现出迷茫和困惑的状态,常常是海投简历却石沉大海,对目标行业和岗位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明确的发展规划,毕业时也没有做好从学生到社会人员的角色转换,从根本上看是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和清晰的职业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是各个高校基本都会开设的课程,但更多还只停留在理论上,实际作用和效果甚微,对就业工作的影响力有待提高。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在落实就业方面的三全教育发力不足,容易将专业和学科建设、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学风建设、专业能力培养、心理健康教育等与就业工作割裂开来,而这本身就是一体化的管理工作,应当贯穿大学育人的全过程。

    (三)大学生对基层岗位认识不够且就业路径单一

    当前大学生对基层岗位缺乏充分认识、基层就业路径单一等原因制约了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步伐。基层拥有广阔的就业空间和良好的发展前景,“三支一扶”“西部计划”“苏北计划”和选调生等政策对大学生吸引力较大,为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去基层就业的途径比较单一,目前通过考试选拔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是主要方式,一些同学因考试失利导致失去了去基层工作的机会。另外,近年来的大学毕业生基本都是95 后和00 后,大多来自城市,家境相对优渥,没有体验过农村生活,对基层岗位缺乏亲身实践和正确认识,而网络媒介所报道的基层干部更侧重于“克勤克俭”“甘于奉献”等品质,部分大学生因此片面认为基层条件艰苦、生活穷困,产生怕苦畏难情绪,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意愿。

    (四)专业技能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

    一方面,部分高校存在招生和就业“两张皮”现象,在招生过程中没有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进行专业调整,造成某些“冷门”专业无法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大学生在毕业时陷入“就业难”的困境。另一方面,高校通常会在每学期初确定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一经确定很难进行更改,而市场需求瞬息万变,对于专业人才的技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常常出现教学内容无法紧跟时代前沿知识和技能的现象。这就导致部分高校的专业设置虽然符合行业发展总体趋势,但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知识和技能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脱节,就业能力薄弱。

    (一)树立就业工作的前置思维,三全育人协同发力

    招生和就业作为高校的入口和出口,绝不能割裂来看。高校招生部门可根据各专业历年就业情况,并结合市场调研状况,统计出就业市场更景气的专业和就业相对困难的专业。针对就业市场更景气的专业,高校可结合专业招生指标和师资力量,在原有的招生规模基础上进行适当扩招。针对就业相对困难的专业,可申请适当减少招生规模或进行专业调整,优化专业设置以适应市场需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涯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用好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教学,课堂中引入生动具体的案例,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加强自我认知,初步确定职业目标。毕业是就业的前提,只有顺利完成学业才能谈就业,辅导员要立足平时,加强班级党团建设和学风建设,为学生顺利毕业、考研升学、出国或考公打下基础。任课教师在平时授课中要做好课程思政,帮助学生理解个人的成才对于国家、家庭和自身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关注专业前沿知识,培养过硬素质技能。

    (二)增强就业工作的个性化管理,精准帮扶就业

    高校提供的就业信息不仅要注重用人单位的招聘需求,更不能忽视毕业生的求职意向。高校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就业”模式,详细统计学生的求职需求,根据意向地区、专业类别、就业类型等信息对学生进行精准细分,实行小班制就业管理,在推送招聘信息、举办校园招聘会和宣讲会时做到精准发力。在发布就业信息时要进行点对点发布,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提高就业信息的有效性。精准帮扶就业要采取“一生一策”就业管理模式,针对考研学生,要掌握每位学生的目标院校和专业、备考情况、心理状况等,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可适当进行考研干预和指导。在考研复试阶段,高校可组织经验交流大会,邀请学院领导、专业教师和往届考研成功的学生讲授复试注意事项、分享上岸经验。针对求职的学生,要在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上持续发力。借助学生组织,开展简历制作比赛和模拟面试比赛,邀请企业人力资源从业者或往届高质量就业学生分享求职干货。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心理问题学生要给予更多心理指导和就业帮扶,确保顺利就业。

    (三)多管齐下引导支持学生到基层干事创业

    高校要加强学生到基层就业的思想引领,辅导员、班主任应开展基层就业相关主题班会,借助优秀的基层工作者典型事迹,引导学生树立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的家国情怀,培养艰难险阻、玉汝于成的奋斗意识,鼓励敢闯敢干、干事创业的创新精神。要做好基层就业政策的宣讲,有吸引力的基层就业政策是实现人才从“引进来”到“留下来”的服务保障。可邀请基层工作人员到高校进行宣讲,详细介绍基层岗位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发展空间和待遇保障,解答学生对基层岗位的困惑。要组织搭建基层实习实践平台,鼓励学生到基层实习实践,体验基层生活、体察基层工作、体会基层民风,以实习实践带动就业。当前,考试依然是基层岗位选拔的主要方式,政府、社会和高校可共同发力,创新和丰富基层岗位选拔机制,让有志在基层建功立业的高校毕业生都能绽放青春的色彩,实现个人的梦想和价值。

    (四)多措并举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高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结合高校自身特色,开展就业相关品牌活动,通过实地走访各行业、企业、园区等,并借助校友资源,为毕业生进一步拓宽就业领域、拓展岗位数量。帮助学生发掘自身兴趣特长,将兴趣职业化,勇于尝试新职业,如民宿管家、主播、微商、旅行导师等,在新领域和新产业发光发热。做好创业指导和政策宣讲,鼓励学生创新创业,以创业促就业。政府和高校应共同打造大学生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提供创业培训、咨询服务、实践活动、跟踪帮扶等系列措施。针对“懒就业”学生,要家校合力,唤起学生的求职需求,辅导员和班主任要教育学生就业的意义在于国家富强、社会稳定、家庭富足和个人价值的实现,要进行劳动教育,鼓励学生成为光荣而伟大的劳动者。针对“慢就业”学生,要帮助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尽早就业的观念,对于目前没有能力实现高质量就业的学生,可建议先找一份与自己能力相匹配的工作,待能力提升后再寻求进一步发展。要教育学生树立竞争意识,编制不等于一劳永逸,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持续提升个人价值才能永葆竞争力。

    高校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但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国家富强、社会稳定的基石。高校必须围绕“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立足教育的本质,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抓好。总之,做好高校就业工作必须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确保高校毕业生好就业、就好业。

    猜你喜欢考研毕业生岗位我的考研故事青年文学家(2022年7期)2022-04-24伤心的毕业生英语文摘(2020年9期)2020-11-26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意林(2020年15期)2020-08-28考研,我是怎么坚持过来的传奇故事(上旬)(2019年7期)2019-08-17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意林·全彩Color(2019年7期)2019-08-13考研,我是怎么坚持过来的传奇故事(破茧成蝶)(2019年7期)2019-07-26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乡村地理(2018年2期)2018-09-19工作十二年后,我才去考研海峡姐妹(2018年3期)2018-05-09走进“90后”岗位能手中华儿女(2016年14期)2016-12-20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现代企业(2015年4期)2015-02-28
    相关热词搜索: 对策 大学生就业 高校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