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初中古诗文读写融合教学策略探究*

    时间:2023-04-10 12:55:05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 张 莉 黄春荣

    写是泻的本字,含有“输泻,倾吐”之义。”作《说文解字》曰:作,起也。从人,从乍,加“人”字旁强化人的创作意识,“作”即是创作文意。[1]写作就是在于表达学生的思想,训练学生的思维。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古诗文的内容,更要让学生学会深化、拓展,通过写作来表达出自己的见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要求学生“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
    能根据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
    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古诗文文章内涵丰富,“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积累,感悟和运用都离不开对写作的要求,因此无论是缩写、扩写还是改写都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体现,本文从挖掘读写融合点,仿写,改写等方面为初中古诗文读写融合教学提供相关的策略。

    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优秀文学作品,包括古诗文名篇,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统编版初中语文以鲜明的单元主题为中心,将阅读板块与写作板块紧密结合起来。单元内每一篇阅读文本都有自己的独特的写作手法,古诗文篇目亦如此。因此,教师在教学古诗文篇目时,首先分析学情,再细读文本,最后后带领学生充分挖掘出读写融合点。以下以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古诗文单元为例,谈谈读写融合点的把握和设计的练笔要求。详见表1。

    表1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古诗文单元读写细目表

    读写融合点的把握依据是单元阅读与单元写作主题、文章的体例和每篇“思考探究”和“积累拓展”读写指引的内容。教师应该在充分熟知单元要求的前提下,结合课后读写要求,开展小练笔和设计大作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将读写融合功夫用在平时。以下以《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为例谈读写融合点挖掘下的写作实践。首先师生要明确本单元的阅读和写作主题分别是“歌咏自然”和“学习描写景物”,然后寻找读写融合点:描写方法和情感表达。最后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改成现代文”。以下是一位同学在以上策略引导下的作品节选片段,特别注重景物的描写和情感的渲染。

    庭中,月有声。云朵之下,没有孤独的人或破碎的梦。

    江楼倚凭栏,听钟鼓声传。天籁如梦,虚水潺涓,卷起如梦如烟。他在吟诵人生,他在寻天员地神谕。乐声又起,透了一江秋水,透了他一身。月照竹影,水深云际,清晰托起一幅隽永的画卷。看斜月西沉,那份忧郁,挂在明月两端。星辰点点,浮沉聚往,银河倾然而下;
    细浪涓涓,汇流成海,明月欣然而起。

    庭中,水无声。如歌的散板,静静绽放于林间。诗人此时的被贬又扫动了内心的落叶。

    秋风,动了月色,却绊住了远方。秋天的夜晚,严闭的记忆,被一阵秋风吹醒,开始在夜色之中弥漫。疏影在庭下轻轻摇曳,袅袅娜娜,散溢那幽幽月影。思念,都收在了夜的叹息声中。

    “通常所说诗歌足以陶冶性情,是因为深美玄妙的诗歌能使读者与诗人同其怀抱。”[2]小读者能够体会作者内心的复杂情感,并且将这种复杂的情感付诸于笔端:“秋风,动了月色,却绊住了远方。秋天的夜晚,严闭的记忆,被一阵秋风吹醒,开始在夜色之中弥漫。疏影在庭下轻轻摇曳,袅袅娜娜,散溢那幽幽月影。思念,都收在了夜的叹息声中。”融情于景,物我两忘的心境将学生与苏轼的内心共鸣表现的淋漓尽致。

    “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我们总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写作,一有机会就要抓住机会写,勤写、多写。”[3]学生的利用语文教材的能力,也是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体现,古诗文犹如宝藏一般值得我们师生去挖掘和开采,教师引导学生充分挖掘教材的读写融合点,开展有效的教学实践是十分有价值的。

    (1)开展有效仿写:“内在生活”与“外在生活”相呼应

    “学生不会写作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他们‘不会转换’,是因为缺乏对生活进行唤醒、激活、体验、加工、再造的能力造成的。应该将‘外在生活’转化为‘内在生活’。”[4]有效的仿写古诗文,将学生的“外在生活”以模仿文体的样式呈现出来,是对文本内涵的把握,更是对自己“内在生活”的呼唤。教师在执教《孙权劝学》一文,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仿写,以下一位同学的仿写作品《母亲劝学》无论从体例上还是情感上都非常情真意切,表达了母亲对自己深深的爱与期望。

    初,母谓思琦曰:“汝今已入中学,不可不学!”琦辞以无余光阴。母曰:“吾岂欲汝终日埋首苦读如木焉?但当解其法,欣然学耳。汝言无时,孰若吾?吾常读书,只为助汝学之。”琦乃始就学。及亲友过寒舍,问吾所学,大惊曰:“汝今者才略,非复从前思琦!”

    琦曰:“友别数日,即更刮目相待,尔等何见事之晚乎!”友遂赞家母,教子有方。

    如果说以上写作案例是对母爱的呼唤,那么也有对自我内在品德的彰显,如教师在执教《陋室铭》一文后,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了一篇《雅居铭》,效果也非常好。

    人不在富,有德则名。天不在广,有云则灵。斯是雅室,带吾添馨。黄花满枝头,绿树衬红荫。观诗书情趣,赏名画秀丽。可以修身性,阅五经。无世喧之烦闹,无俗音之淫慢。塘前子美,舍山中诸葛庐。吾共日:何为陋室?

    (2)撰写导游词:“争当小导游”与“遨游山水古诗文”同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新课标为教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指明了方向,教师在抓住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运用情境,充分给予学生展示的机会。

    就单元主题鲜明的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而言,教师可依托单元教学的主题,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模拟开展读写活动。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加深对阅读文本的体验和感悟,还能调动学生的生活、情感体验,产生对文本的情感共鸣。当堂练笔不失为一种好的情境,因为当堂练笔,促使学生及时将从课文中学到的写作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及时将写作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写作能力。以下是教师执教《三峡》一课的课堂练笔,争当三峡小导游环节的一位同学的练笔。

    尊敬的游客大家好!我是郦导游,很开心今天来带大家游览美丽的长江三峡,请大家注意脚下安全,让我们一起坐船去领略她的独特魅力。

    常言道“不走三峡,不算到长江。”三峡包括巫峡、瞿塘峡、西陵峡。在七百多里的三峡中,我们一起来欣赏。看,高低起伏的山峰,没有中断的地方,多么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大家随我一起抬头仰望三峡的山峰,三峡的山以险著称,危险兀立,拔地而起,雄伟巍峨,又独具险峻磅礴。站在这儿,你是否想高歌一曲?作诗一首?

    游客们,低下头,随我一起看看三峡的水,一定要注意安全。其实三峡的水不同季节有她不同的风采,夏天,三峡水涨流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春冬时节,三峡的水清澈见底,你可以清晰的看到鱼儿在水中穿梭摇曳;
    秋天,水枯谷空,充满了悲凉寂静。

    该同学的导游词设计用极具感染力的语言引入了主题,以郦道元的口吻,将三峡之美解说出来,将文言文中作者和我们学生一下子拉近了时空上的距离,从而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学生在撰写导游词后,教师引导学生模拟导游身份,想象全班师生此刻就是游客同坐在一条大大的游船上,欣赏这两岸的风景,一幅幅优美的画面随着小作者的讲解和“游客”的想象生动的呈现出来,教师辅助多媒体音乐的伴奏,教室变成了陶醉的诗意的小世界。

    (1)改编文体,趣写古诗文

    “鼓励学生在口头交流和书面创作中,运用多样的形式呈现作品,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引导学生成长为主动的阅读者、积极的分享者和有创意的表达者。”[5]文体的改编就是一种很好的形式。文体改编,就是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改变文体,语体和叙述角度等,进行“再创造”。文体改编有利于学生对原文的内容、思想和情感的整体把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执教中,针对于古诗文文体的改编,则按照改编文体,改编语体和改编叙述方式三类让学生大胆尝试。有的学生通过改变文体,让古诗文改成剧本;
    有的学生通过改变语体,让文言文改写成现代文;
    有的学生通过改变叙述方式,让古诗文的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以班级一位学生对《卖炭翁》改变文体,改写为剧本为例。

    剧本——卖炭翁(节选)

    第三幕

    地点:长安城集市

    人物:卖炭翁 官使

    老翁吆喝:“快来看看,保证暖和的炭啊!”

    老翁(伤心流泪):“都过了两个时辰了,我这一车炭丝毫没卖出去,我中午吃什么?怎样活下去呀?”

    (一阵急促的“驾驾”马蹄声传来)

    官使:“所卖何物?”

    老翁(忐忑):“小人卖的是炭,只是因为质量点不有好,无人来买。”

    官使(凶):质量不好,不要祸害人民,瞧这是什么?

    (官使将手文书展开)

    老翁:“鄙人不知……”

    官使:“果然年纪大了,这是皇帝的文书,我们奉天子之命,前来采购,既然你这炭不好,就不要再卖给百姓,公家收你这批。”

    老翁:“大人, 我这批炭烧的时候不暖和,烟大的很,不能上呈天子呀!”

    官使:“你是不想与我们交易吗?你是不尊重皇帝。”

    老翁(连连摆手):“不是,不是。”

    官使:“我们没时间和你废活,把这批炭带走。”

    (侍从上前喝斥牛)

    老翁(小声):“不能啊,大人,我的炭……”

    官使:“我们又不是直接抢,给你……”

    (半匹红纱一丈绫放到老翁手中)

    官使:“别不识货,这是宫中手艺,价值不菲,我们走。”

    (天空明明艳阳高照,却好像飘起了雪)

    本案例是将《卖炭翁》一文改编成剧本的形式。剧本是一种写作形式,教师在改写之前对剧本这类写作知识进行了适当的引导和讲解。学生尝试当起了课本剧的编剧,对古诗文的文体改编,学生在《卖炭翁》改编成现代剧本的过程中,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增加学生对文本理解、文章的内涵的把握,训练了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并让学生学会整体把握,设计出一些生活细节,更加体会到主人公生活的不易,充分表现了作品的主题。

    同时,通过剧本的舞台展示,更能将古诗文中的人物和情节展现出来,形式新颖,有利于增加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这种改编往往让学生与古诗文的距离更近了,从而去进一步趣读文本。

    (2)转换视角,续写古诗文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指出:“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为写作奠定基础。”生活要求多角度观察,阅读教学若是能引导学生通过转换不同的角度,重组课文信息,深层解读文本,发散思维能力,培养联想和想像能力,表达独特的见解。例如,在执教《木兰诗》后,让学生续写《木兰回乡后记》,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通过不同视角来进行续写。

    木兰回乡后记(节选)

    春天,阳光斜斜地洒向大地,透过繁密的枝叶,洒下一地斑驳的碎影,如破碎了的水,灵动勘透。

    “爹爹,娘亲!你们看谁来了?”木兰笑意盈盈地踏过门坎,明媚的阳光照在铠甲上,只见那冰血冷凝的铠甲显得也添了几分柔和。“木兰,你终于回来啦?”夫人的眼眸里荡漾着心疼的泪光。“快去把一身铠甲换了,穿着累!”“阿姐,你回来真是太好了,娘亲正在炖猪蹄汤呢!”

    “木兰,阿姐都想死你了,快给阿姐看看你有没有瘦!”“姐姐今日画了艳美的妆,真是美若天仙!”木兰望着一家人,心中一暖,一阵辛酸涌上鼻尖。现在已是暮春时节,空气中已经微微燥热,细细听去还能听到水蒸汽在空气中炸裂的声音。大树下,一群可爱朴素的女子围着中间一位高束着发的青衣女子,正目不转睛地盯着争先恐后地问道:“花姐姐,都说边塞寒冷,那是有多冷呀?”“老姐姐,打仗时是什么场景呀?你当时怕不怕?”“花姐姐,将士们每天都要干嘛?”……

    学生的潜能的激发需要呼唤,运用后记的形式去续写故事一方面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另一方面能够更加充分的发挥学生学生的想象力。该写作实践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将花木兰回乡后的情景展现出来,精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将木兰柔性与刚性的双重性格以形象化的语言生动的展现出来,同时将木兰的精神借助于木兰对同乡姐妹的讲述传播开了,木兰精神如花儿一样处处芬芳,进而美名远扬。

    一直以来,古诗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学的困难,教师教的吃力。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对古诗文的文字理解力较弱,学生因为不理解而产生的迷茫和未知,让他们找不到方向,勾不起兴趣。教学古诗文,亟需找寻一条更加科学、合理、有效的路,既能够聚焦细节,关注基础,又能够激发兴趣,学得轻松。

    王荣生教授说:“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在文言文中,‘文言’‘文章’‘文学’‘文化’一体四面,相辅相成。”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教师在教授古诗文的时候,需要带领学生在诵读中扫除字词的障碍,消除经典古诗文与学生当下生活之间的隔膜,从“文言”过渡到“文章”,通过对古诗文内容的分析与探究,再从“文章”迁移到“文学”,升华到“文化。”

    在这个迁移与升华的过程中读写融合则是一种重要的办法。“读”是输入,“写”是输出,在输入与输出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理解、感悟、腾挪,最终沉淀下来的就是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古诗文教学中,“读”是第一阶段,“写”是第二阶段;
    在学生理解诗文内容之后,“写”则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沉浸体验和切身感受,提高学生古诗文学习的效果。

    总之,古诗文为学生写作提供了素材,凝练了方法,搭建了平台。教师在古诗文教学时捕捉写作的切入点,给学生的写作找出方法,做出指导,留出时间,让写作之花常开不谢。本文围绕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古诗文教学的要求,从读写融合教学的实践中获得的思考,分别从读写融合点的把握,短文小练,长文改编三个层次,设计了仿写,改写,撰写导游词,改编文体等策略。“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教师在教学古诗文时,更要有引导学生读古诗文经典,用古诗文为生活的意识。多读,多写,多悟才能让古诗文这座宝藏充分发掘出来,才能更好的助力读写能力的提高。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只有读中有写,写中有读,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在读写结合中,学生的习作能力才会逐渐提高。”相信在初中古诗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努力致力于读写融合实践教学,学生在古诗文学习中会更加有趣、有味、有情。

    猜你喜欢木兰三峡古诗文木兰剧片段展示教学月刊(中学版)(2022年12期)2022-12-27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青年生活(2020年6期)2020-03-28Sinocyclocheilus sanxiaensis,a new blind fish from the Three Gorges of Yangtze River provides insights into speciation of Chinese cavefishZoological Research(2019年6期)2019-10-31若是木兰能网购幽默大师(2019年5期)2019-05-14三峡留下我多少梦青年歌声(2019年4期)2019-04-11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新世纪智能(语文备考)(2018年9期)2018-11-08春到三峡中亚信息(2016年3期)2016-12-01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新课程研究(2016年18期)2016-02-28滇中木兰的“农资梦”营销界(2015年25期)2015-08-21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语文教学与研究(2014年10期)2014-02-28
    相关热词搜索: 读写 探究 融合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