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中等收入阶段劳动收入份额的区域差异及收敛性研究*

    时间:2023-04-09 22:20:20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熊梦云, 彭定赟

    (武汉理工大学 经济学院,武汉 430073)

    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动影响着要素收入分配格局,是破解收入分配领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关键。我国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劳动收入份额一直位于低位徘徊。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显示,劳动份额低下、收入差距过大等问题是许多国家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都亟需解决的问题。进入新时代以来,由于我国的要素禀赋、社会需求等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通过调整社会经济结构,不断探寻中等收入阶段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努力向高收入阶段攀升[1]。我国目前正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阶段的关键时期,劳动收入份额作为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过程中的主要组成部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中,收入分配不均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2]。深入研究我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区域差异及其收敛趋势,从而协调劳动收入份额的区域发展,对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加快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阶段,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自从“卡尔多特征事实”被提出后,许多经济理论模型假设劳动收入份额在长期内是恒定的。然而现有数据显示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劳动收入份额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Karabarbounis和Neiman[3]通过国际层面数据发现包括中国在内的38个国家劳动收入份额呈下降趋势。胡莹等[4]发现我国劳动份额长期处于较低水平,且呈现出缓慢下降趋势。王春雷等[5]通过构建理论框架对中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问题进行了分析。学者们试图想要准确地刻画出劳动收入份额的演进规律,近些年有研究表明劳动收入份额呈现出U型变化规律。李稻葵等[6]通过对世界各国劳动份额演变规律进行研究,总结出初次分配中劳动份额呈现出U型变化规律。袁飞兰[7]则发现劳动收入份额具有大幅度的波动性和逆周期性。伴随着我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劳动收入份额表现出明显的空间非均衡性和地区间层次性差距[8]。区域间劳动收入份额受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9]。发达地区省份劳动收入份额明显低于欠发达地区省份。各区域劳动收入份额标准差在减小,在一定时间内具有趋同性[10]。依据相关统计方法,这种趋同性可以通过收敛性检验法来检验。该方法目前已被部分学者应用于收入分配领域。徐雷等[8]通过研究证实了劳动收入份额在全国范围内存在绝对收敛的可能。

    在关于劳动收入份额的现有研究中,结合具体经济发展阶段,从劳动收入份额水平离散程度及变动速率的角度来探究其收敛特征的相关研究还较少。因此,存在对中等收入阶段我国劳动收入份额区域差异及其收敛趋势进行深入研究的必要性。对我国劳动收入份额区域差异及其收敛趋势进行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国民收入分配演进趋势,是跨越中等收入阶段进程中亟需探究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中等收入阶段各省份劳动收入份额进行测算,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劳动收入份额的区域差异及其收敛性特征,以此为依据得到相应政策启示来协调劳动收入份额区域发展,解决收入分配问题,加快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阶段。

    (一) 研究方法

    1.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

    本文运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测度劳动收入份额的区域差异。Dagum基尼系数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1)

    G=Gw+Gnb+Gt

    (2)

    (3)

    (4)

    (5)

    (6)

    (7)

    2.收敛性检验法

    本文通过σ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检验法对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收敛趋势进行分析。具体检验方法如下:

    (1)σ收敛模型

    本文采用变异系数法进行σ收敛检验,当劳动收入份额水平呈现σ收敛时,其离散程度随时间推移呈下降趋势。反映劳动收入份额离散程度的变异系数相关公式为:

    (8)

    (2)绝对β收敛模型

    绝对β收敛模型用于检验区域内劳动收入份额是否会随着时间推移最终趋于稳态水平。绝对β收敛模型为:

    (9)

    (3)条件β收敛模型

    条件β收敛是指在控制一系列因素后的收敛趋势。本文基于绝对β收敛模型,加入技术进步、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变动、贸易自由化、固定资产投资、政府干预这一系列变量因素,构建条件β收敛模型,条件收敛模型为:

    β5lnINVit+β6lnGOVit+μi+ηt+εit

    (10)

    其中,β为条件收敛系数,当β值显著且小于0,说明存在条件β收敛,反之,则呈发散状态;
    TECHit、EDUit、INDit、TRAit、INVit和GOVit分别为技术进步、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变动、贸易自由化、固定资产投资、政府干预;
    βn(n=1,2,3,…,6)为控制变量系数,其他变量同上。

    (二) 变量选取与说明

    1.核心变量。核心变量为劳动收入份额(LIS)。本文借鉴邹薇等[11]采用的要素法对劳动收入份额进行测算,即通过劳动者报酬在扣除生产税净额的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来核算劳动收入份额。

    2.控制变量。本文参考相关文献[12-13],对条件β收敛检验设置了技术进步、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变动、贸易自由化、固定资产投资、政府干预这一系列控制变量。其中,技术进步(TECH)这一变量借鉴吴振华[9]的做法,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来进行测度;
    人力资本(EDU)采用平均受教育年限法来衡量;
    产业结构变动(IND)采用第三产业增加值与第二产业增加值比值来衡量;
    贸易自由化(TRA)选用对外贸易依存度来衡量;
    固定资产投资(INV)采用固定资产投资额来衡量;
    政府干预(GOV)采用政府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来衡量。

    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资料,我国于1998年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由于2019年到2021年统计年鉴不再公布地区生产总值收入法构成项目,且部分省份数据缺失,本文以1998年到2017年中国31个省份(不含港澳台)的数据为样本,依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规则将研究区域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及东北部四大地区来对中等收入阶段的劳动收入份额进行研究。所涉及的变量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以及各省份统计年鉴。

    本文将根据上述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测度劳动收入份额的总体基尼系数和四大经济区域的基尼系数,并对其进行分解,将测算结果绘制成演变趋势图,从而进一步探究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总体差异、区域内差异、区域间差异及差异来源。

    (一) 总体差异分析

    从图1绘制的全国劳动收入份额总体基尼系数演变趋势可以观测到,劳动收入份额总体基尼系数呈现出波动下降趋势,说明劳动收入份额水平相对差异在逐步缩小。劳动收入份额总体基尼系数介于0.0450~0.0809之间,1998年总体基尼系数为最大值0.0809,到2017年总体基尼系数降至样本期内的最低值0.0450,降幅达到44.376%。整体来看,中国劳动收入份额总体区域差异呈下降态势,这说明我国为破解收入分配领域中不平衡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全国范围内劳动收入份额的区域差异。

    图1 全国劳动收入份额总体基尼系数

    (二) 区域内差异分析

    根据图2绘制的四大区域劳动收入份额区域内基尼系数的演变趋势图,可以观测到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四大区域的基尼系数各自处于不同的水平。各区域劳动收入份额区域内差异大体上呈波动下降趋势,说明各区域整体上都呈现出区域内差异缩小的趋势,但各区域的区域内差异变动存在阶段性的不同。在2008年前,东部地区区域内基尼系数处于“下降—上升—下降—上升”的波动状态,在2008年后,基本上始终处于下降态势,东部地区区域内基尼系数均值为0.0550,基尼系数下降幅度为43.705%。中部地区区域内基尼系数下降过程较为平稳,但依然呈现出小幅波动态势,在2003年和2010年出现回升趋势,其均值为0.0286,降幅为41.032%。西部地区在2004年到2009年基尼系数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其余年份大体呈下降态势,基尼系数均值为0.0517,降幅为22.706%。东北部地区基尼系数变动幅度较大,降幅达到48.560%,在前期呈小幅上升趋势,从2003年开始大幅度下降,而后出现回升趋势,其均值为0.0542。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各区域劳动收入份额区域内差异大体上呈波动下降趋势,但这种区域内差异缩小的态势并不稳定,还存在一定的波动性。其中,东部地区区域内基尼系数均值最大,其次依次为东北部、西部、中部。整体来看,东部地区区域内差异最大,东北部地区差异缩小速度最快,西部地区区域内差异缩小速度最慢。

    图2 四大区域劳动收入份额区域内基尼系数

    (三) 区域间差异分析

    图3刻画了四大区域劳动收入份额区域间基尼系数的演变趋势,从图中可以看出各区域间差异整体上均呈现出波动下降趋势。东部-中部区域间劳动收入份额基尼系数从1998年下降至2001年,出现小幅上升至2004年,而后至2017年过程中,除2006年出现小幅回升外,始终保持下降趋势,其基尼系数均值为0.0718。东部-西部区域间基尼系数在中等收入阶段前期处于下降趋势,从2002年开始上升至2007年,而后始终保持下降态势,区域间差异逐步缩小,其均值为0.0801。中部-西部区域间基尼系数呈现出“下降—上升—下降—上升”的波动趋势,其均值为0.0465。东北-东部区域间基尼系数在2003年前呈上升趋势,说明劳动收入份额区域间差异在扩大,在2003年后呈下降趋势,表明区域间差异在缩小,其基尼系数均值为0.0645。东北-中部区域间基尼系数变动趋势同东北-东部类似,呈现出小幅上升再下降的趋势,东北-中部基尼系数均值为0.0572。东北-西部区域间基尼系数除2004年到2007年和2013年到2014年间出现回升趋势,整体保持下降态势,其基尼系数均值为0.0675。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区域间基尼系数下降趋势并不稳定,存在波动性。其中,东部-西部区域间差异最大,中部-西部区域间差异最小。东部地区同其他三区域的区域间差异较大。东部-西部区域间基尼系数在后期始终高于其他区域,可能是由于东部地区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从而引发区域间劳动收入份额差异较大。在中等收入阶段,东部-中部和东北-中部的区域间基尼系数下降幅度相对较大,分别为63.442%和52.917%。总体而言,中国四大区域劳动收入份额的区域间差异在逐渐缩小,区域间劳动收入份额水平变动趋于协调。

    图3 四大区域劳动收入份额区域间基尼系数

    图4 劳动收入份额的区域差异来源及其贡献率

    (四) 区域差异来源及贡献

    图4展示了劳动收入份额的区域差异来源及其贡献率演变趋势。区域内差异对劳动收入份额总体差异的贡献率在中等收入阶段前期呈现出上升趋势,后期呈现出较为平缓的波动变化趋势,其均值为24.76%。区域间差异对劳动收入份额总体差异的贡献率在中等收入阶段前期呈现出幅度较小的波动,从2004年开始呈现出波动中下降趋势,说明区域间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在下降,其均值为51.14%。超变密度贡献率同区域间差异贡献率具有明显的对称性,其总体变动趋势为前期波动变化,后期波动上升,其均值为24.10%。其中,虽然区域间差异贡献率在后期下降至同区域内及超变密度贡献率接近,但在整体水平上,区域间差异对劳动收入份额差异的贡献率最大,说明区域间差异是劳动收入份额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因此,要着重从缩小区域间差异的角度出发来解决劳动收入份额区域差异的问题。

    为了精准地定量研究我国劳动收入份额的趋同或发散情况,进一步深入研究劳动收入份额的演进趋势。本文接下来利用σ、β收敛模型对劳动收入份额进行收敛性检验,相关结果如下所示。

    (一) σ收敛分析

    本文运用变异系数法对全国及四大区域劳动收入份额进行σ收敛性检验。σ收敛检验用于检测全国及不同地区劳动收入份额离散程度是否随着时间推移呈现出逐渐缩小趋势。图5展示了观测期内劳动收入份额的σ收敛系数演变趋势。全国范围内,1998—2017年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σ值呈下降趋势,由0.1466下降到0.0809,呈现出σ收敛特征。分区域来看,东部、中部、西部及东北部地区σ值整体上也呈现出下降趋势,但存在阶段性差异。东部地区σ值呈现波动性变化,2001年和2017年σ值出现小幅上升,2008年后σ值逐渐下降,呈现σ收敛特征。中部地区σ值在2010年到2014年出现小幅上升,但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表明存在σ收敛特征。西部地区在2005年之前从0.1235下降到0.0922,然后缓慢上升到0.1186,最后从2007年开始下降,呈现σ收敛特征。东北地区在2003年前呈现上升趋势,中期2003年到2013年呈现出下降趋势,σ值从0.2195下降至0.0588,表现出σ收敛特征,在2013年后σ值上升至0.0995。因此,分区域来看,东部在后期呈现出σ收敛特征,中部及西部地区整体上呈现出σ收敛特征,东北部地区在中期呈现出σ收敛特征。

    图5 全国及四大区域劳动收入份额变异系数演变趋势

    (二) β收敛分析

    1.绝对β收敛分析

    本文通过构建绝对收敛模型,对劳动收入份额进行绝对β收敛分析。根据表1所展示的控制地区和时间固定效应后的绝对β收敛检验结果可以发现,全国范围内劳动收入份额的β值在1%的水平下显著为负,表明全国劳动收入份额表现出绝对β收敛性。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收敛系数β值均在1%的水平下显著为负,说明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劳动收入份额均存在绝对β收敛,东北部地区劳动收入份额的β值虽然为负,但是并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东北部地区并未表现出显著的绝对β收敛性,呈发散趋势。其可能原因是东北部地区省份数量较少,且东北部地区相对于其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区域发展相对落后,因而东北地区不同省份间劳动收入份额变动速度没有显现出趋同,即劳动收入份额水平相对较低的省份未能以更高的增长速度赶上劳动收入份额水平相对较高地区。通过对收敛速度计算发现,东部、中部与西部的收敛速度分别为1.15%、1.21%、1.85%,绝对β收敛速度由大到小依次为西部、中部和东部地区。

    表1 全国及四大区域劳动收入份额绝对β收敛

    2.条件β收敛分析

    本文接下来通过加入技术进步、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变动、贸易自由化、固定资产投资、政府干预这一系列控制变量,进行条件β收敛分析。表2汇报了在控制地区固定效应和时间固定效应后的条件β收敛检验结果。根据估计结果可知,在加入一些控制变量后,全国及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收敛系数β值依然均在1%的显著水平下为负,说明全国及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劳动收入份额水平均存在条件β收敛,这与条件β收敛检验结果相同,也就是说各省份劳动收入份额水平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趋于稳态水平。东北部地区劳动收入份额的β值虽然为负,但是并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东北部地区并未表现出显著条件β收敛性,随着时间推移,东北部劳动收入份额并不会收敛于稳态水平,呈现出发散趋势,这同样与条件β收敛检验结果一致。从收敛速度来看,东部、中部与西部的收敛速度分别为1.44%、1.88%、2.07%。可见,西部地区条件β收敛速度最快,中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最慢。同绝对β收敛情况相比,条件β收敛情况下的收敛速度更大,说明在控制技术进步、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变动、贸易自由化、固定资产投资、政府干预这一些相关因素后,劳动收入份额水平收敛速度变得更快。

    表2 全国及四大区域劳动收入份额条件β收敛

    本文以中等收入阶段为背景,基于我国省级劳动收入份额面板数据,运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对我国劳动收入份额区域差异进行分析,同时采用σ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检验法深入探究了我国及四大区域劳动收入份额的收敛趋势。研究结果显示:第一,中等收入阶段我国劳动收入份额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劳动收入份额总体基尼系数呈现出下降趋势,说明相对差异在逐步缩小。第二,我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区域内和区域间差异均大体上呈波动下降趋势,其中东部地区与其他区域的区域间差异相对较大。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第三,在全国范围内,劳动收入份额存在σ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东部地区在后期呈现出σ收敛特征,中部及西部地区整体上呈现出σ收敛特征,东北部地区在中期呈现出σ收敛特征。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劳动收入份额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而东北部地区劳动收入份额未表现出β收敛特征,收敛速度由大到小依次为西部、中部和东部地区。在控制一系列相关因素后,劳动收入份额水平收敛速度变得更快。本文依据相关结论提出如下政策启示:

    第一,协调劳动收入份额区域发展,缩小区域间差异。根据不同区域内劳动收入份额的差异情况,采取差别化措施,对劳动收入份额相对较低的省份给予相应政策支持,促进劳动力要素在不同区域间流动,缩小区域间差异。促进生产要素高效配置,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重塑经济地理格局,缩小劳动收入份额区域差异。

    第二,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要素收入分配制度。保障劳动等要素收入分配比例的协调性,使各要素间的配置合理化。一方面要坚持完善我国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收入分配制度,推动形成更为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体系。另一方面要深化劳动力市场体制改革,缓解要素市场价格扭曲。通过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要素收入分配制度,协调劳动收入份额区域发展。

    第三,协同提升劳动收入份额,跨越中等收入阶段。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是扩大内需、强化内生经济增长动力的重要源泉,决定我国能否从外需主导向内需主导转型,同时也会影响再生产的资本需求,是经济健康持续发展,迈入高收入阶段的关键。收敛路径趋同的地区应积极寻求合作,实现劳动收入份额的协同提升,抑制收入差距扩大,加快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阶段。

    猜你喜欢劳动收入区域间基尼系数常喝茶减缓认知能力下降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2019年12期)2019-01-14基尼系数中国证券期货(2017年3期)2017-03-30基尼系数中国证券期货(2017年3期)2017-03-30新视角下理论基尼系数的推导及内涵统计与决策(2017年2期)2017-03-20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转移特征及驱动因素——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工业设计(2016年4期)2016-05-04市民化与个人劳动收入:外部性视角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预印本(2016年4期)2016-02-28全国总体基尼系数的地区特征研究管理现代化(2016年6期)2016-01-23资源误配置对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3期)2016-01-11中国的劳动收入份额在下降吗社会科学研究(2015年4期)2015-11-27我国劳动收入占比的变化特征及结构性因素分析学术论坛(2015年12期)2015-10-25
    相关热词搜索: 收入 份额 差异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