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矩德·聚点·具象:探寻历史学科育人新路径

    时间:2023-04-08 19:45:05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蔡春娥 江苏省海门中学

    《高考评价体系》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融入考试评价过程,以实现高考评价目标与素质教育目标的内在统一,充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维护和增强全国统一高考在人才选拔培养中的核心地位”的要求。

    历史学科在育人建设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浩如烟海的资源面前,教师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史料的教学功能,让学生以史为师,拓宽国际视野、提升历史思维品质,增强民族自豪感与历史使命感。

    笔者以高中历史部编版教材《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课为例,探寻历史学科的育人新途径。

    清龚自珍在《送广西巡抚梁公序》中有云:“公有矩德,以蕝其外,正视绳行,无间其里,必能正其人心矣。”[1]在历史学科中,“矩德”可以理解为通过历史德育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具体分析这一课的教材,面对列强不断加紧对华侵略、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刺激下,中华民族为挽救民族危亡在不断探索革命道路。五四运动以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社会各阶层人士积极参与的广泛性,使中国革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过渡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也从自发阶段真正走向彻底自觉的历史进程。一批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如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等,在实践中得到淬炼和成长,很快完成从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他们勇敢地拿起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武器,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使越来越多的先进分子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大道并深刻思考中国的革命和未来,这一切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而“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2]。

    通过一幅幅图片的展现和一段段文字材料的解读,教师带领学生一同领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感受中国共产党人救国救民的远大理想和责任担当。在对问题的思考与探究中培养学生对五四先驱与革命志士的钦佩之情,感悟民族精神的觉醒,从而坚信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对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信心,从而对家国情怀的渗透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

    一堂优质课的标准必须要聚点,即确立“课魂”。因为课魂能统摄全课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做到基于学情的前提下实现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耦合,有效弥补知识的单调和史学受限的缺陷。有了课魂的引领,教学才有方向,课堂才能富有生机和人文情怀,学生才会燃起以情生情的激情。

    2021 年11 月,笔者进入江苏省海门中学第37 届教学“百花奖”决赛环节。本次确立的课题是《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在该课的准备阶段,我一遍遍地梳理书本知识,力图讲课能清晰明了,做到深入浅出,便于学生理解。可是备完课后总觉得平平无奇,毫无新意。如何选择切入点?如何引发学生的共鸣?如何取舍教材?当我苦苦探寻未果时,耳边想起了教研员马斌老师说过的一段话:现在的主要教学困惑是有些老师过于纠结基础知识,限于知识的泥潭,而没有站在素养立意的高度上。我突然醍醐灌顶,清醒地意识到:课魂不是空洞的教学主题,更不是一个噱头,而应是蕴含着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一切推倒重来,我再一次进行思路设计,进行了大量的阅读和查找资料的工作,希冀能挖掘出一个合理有意义的课魂。在这过程中,一群又一群年轻人的身影映入眼帘,顾维钧、罗家伦、傅斯年、毛泽东、李达……我清晰地意识到20世纪初的中国,正是这些站在时代最前沿的“新青年”,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舍生忘死,以炽热的爱国情怀,点燃了民族意识大规模觉醒的火焰;
    正是这些站在时代最前沿的“新青年”,以豪迈坚韧的英雄气概,一心想在神州大地创造一个新社会;
    正是这些站在时代最前沿的“新青年”,改变了中国革命的面貌,也影响着以后的中国和世界。他们的所作所为,令人肃然起敬的同时又带来无尽的震撼。“觉醒年代”之“激昂青春”,不正是我苦苦追寻的课堂灵魂?它是那么地贴近本课教学,又是那么地契合生情,我相信在此“课魂”引领下的历史教学,定会绽放无限光芒;
    通过两代青年人之间的对话与沟通,定会激起青年学子澎湃的爱国之情。

    就历史学科而言,“具象”的特点是客观史实的具体化、历史时间的形象化。教师将“聚点”而择的历史资源情境化,通过生动、丰富、多元的呈现方式,带领学生仰望星空,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让历史课堂充满乐趣和生命力,释放出人性光芒。由此可见,“具象”是历史育人从空洞向实在转轨的重要路径。

    基于此,笔者以近代青年画家沈泊尘的漫画《山东·青岛》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1919 年有这样的一幅画出现?用设疑的方式引导学生的思维随历史而动。

    “公理战胜强权” 是中国人对巴黎和会的期望!青年外交家顾维钧的那句“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掷地有声,引起全场轰动。然而外交要靠实力说话,仅凭一番雄辩改变不了中国任人宰割的命运。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击碎了中国人对西方的希望。那么“谁首先来守护中国?怎样守护中国?”展示如下材料:

    材料一:1919 年4 月28 日和会支持日本的立场,裁决了山东问题。当巴黎决定的消息到达北京时,中国对威尔逊及其理想主义信条的信任粉碎了。学生为威尔逊的背叛行为而激愤,发誓以血保卫山东。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5 月4 日,北大学生郭钦光奋袂先行,见当局下逮捕学生之令,愤然大痛、呕血盈斗,3日后病故。

    ——欧妍《“五四”:青年与民族的觉醒 》

    材料三:傅斯年:担任游行总指挥;
    邓中夏:任北京学生联合会总务干事;
    罗家伦:五四运动的命名者,起草了唯一的印刷传单《北京学界全体宣言》。

    ——北京大学校史馆

    在《五四运动》这一子目中,笔者选取了青年画家、青年外交家及青年学生这些典型人物,重点讲述五四运动中北大学子的种种表现,拉近学生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感受到百年前的先进青年不畏强权、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前仆后继、敢于发声的可贵勇气,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让学生参与到历史理解和解释当中,这是历史学习的基础。”[3]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对五四爱国精神有所感悟和体验,笔者围绕参与的社会力量适当补充部分史料:学者反应、工人反应、商人反应、乞丐反应(具体史料略)。结合问题:五四运动的发展态势有何特点?在细致地阅读与充分地探讨中,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这是一场“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的爱国革命运动,更是一场伟大的社会革命运动。只有更好地接近历史现场,才能实现从史实层面到精神内涵层面的自然发育,学生才能真正学有所获。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对那一代的知识青年而言,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就如同找到了一盏看清时事迷局的“探照灯”,一把解剖沉疴痼疾的“手术刀”。为此,笔者呈现出陈独秀和李大钊的两段材料:

    我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的国家,创造那禁止对内对外一切掠夺的政治法律,为现代社会第一需要。

    ——陈独秀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是民主主义的胜利,是社会主义的胜利!

    ——李大钊

    引出“南陈北李,相约建党”,对中共一大的召开进行渲染,从而自然过渡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一子目,并展示当时中共一大代表的履历表(略)。借助表格,同时展现代表们的照片(略),笔者设计了问题链,由浅入深、层层深入:

    问题1:代表们的年龄层?最小年龄?

    问题2:从求学从教经历,可以看出代表们有何特点?

    问题3:是什么样的力量和信念让这群年轻人聚到了一起?

    通过构建这样一个历史情境,采用“问题链”的方式与学生进行良性互动,引导学生围绕关键信息,结合本课主旨,实现有意义学习,触发学生的思维起点与学习热情。在思维的碰撞中,答案慢慢浮现。同时,学生形成了自己的情感判断和价值取向,真切地感受到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救国救民的远大理想和责任担当、坚定的信仰与心系祖国的赤子之情。

    趁着课堂气氛活跃之际,笔者展示何红舟、黄发祥创作的油画作品《启航》,要求学生认真观察这幅油画,说说作品再现了怎样的历史场景?作者力图通过艺术语言传达怎样的情感?这样的问题设计能留给学生自由思考和发挥的空间。通过仔细观察,学生看到了画面中央的毛泽东正站在船头回首眺望,意气风发,蕴含着对革命必胜的自信;
    看到了压顶的乌云、山雨欲来,意味着当时黑暗的社会环境;
    看到了这一艘小小红船,承载千钧,穿越惊涛骇浪,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进一步感受到革命的艰难和开创者们英勇无畏的精神。

    民族复兴之路既已启航,青年们怀揣者热血和梦想开始踏上新的征程,经过种种磨砺逐渐走向蜕变。在随后的国民大革命中,一位青年人的身影映入大众眼帘,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北伐名将叶挺。作为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早期武装部队,叶挺独立团在北伐战争中展现出异常坚毅的革命精神与强大的战斗力,彰显出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同时也为后期我党军队的日益壮大打下了稳固的根基。基于以上考量,笔者选取叶挺独立团这一典型事例,借助叶挺独立团在北伐战争出征前写的请愿书、遗书视频以及图片(铁军盾牌),设计问题:谈谈在北伐过程中,年轻的共产党人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这样的教学设计优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史学技能和素养,通过一手史料来还原历史、研究历史、感悟历史。最重要的是通过这一教学环节,有效创设问题情境,发展了学生的高阶思维。

    真正的课堂是求真的课堂,亦是育人的课堂。课堂的尾声,笔者展示一幅幅照片,从顾维钧到北大学子,从陈独秀、李大钊到中共一大代表,从叶挺到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陈延年、陈乔年,留给学生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为什么二十世纪初的青年们会有如此激昂的青春?会拥有如此宏伟的家国情怀?抛出这两个问题,并非一定要学生给出标准化答案,真正用意是留给学生一点思考的空间,去引发有品质、有力度的思维。

    王继平教授说:“历史学习的过程就是一种思想感悟的过程。”[4]笔者通过“矩德·聚点·具象”三重奏,尽可能将学生置于当时特定的时空中,使其逐渐触摸历史、感悟历史,从而激起学生的思维碰撞,引发情感共鸣,触及灵魂深处,进而架起育人的桥梁,倾听生命拔节之音。

    【注释】

    [1]李敖主编:《龚自珍全集》,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6 年,第177 页。

    [2]穆兆勇:《应运而生的中国共产党与开天辟地的历史伟业》,《光明日报》2020 年6 月30 日,第11 版。

    [3]徐赐成:《历史课堂:教师表现欲与学生获得感》,《中学历史教学》2022 年第3 期,第9 页。

    [4]王继平:《论历史科“主题化”课堂教学: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为例》,《历史教学问题》2012 年第3 期,第121 页。

    猜你喜欢历史教学学生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赶不走的学生作文世界(小学版)(2018年4期)2018-10-16“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东方教育(2017年19期)2017-12-05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唐山文学(2016年2期)2017-01-15学生写话快乐作文·低年级(2016年12期)2017-01-03新历史全体育(2016年4期)2016-11-02历史上的6月科普童话·百科探秘(2015年6期)2015-10-13历史上的八个月科普童话·百科探秘(2015年8期)2015-08-14历史上的4月科普童话·百科探秘(2015年4期)2015-05-14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体育师友(2013年6期)2013-03-11
    相关热词搜索: 具象 育人 探寻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