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基于感悟教学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时间:2023-03-27 15:20:07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杜尚荣,罗凯戈,朱 艳

    (1.贵州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2.四川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1)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一直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向[1]。当前,创新型人才培养在高等教育中受到的关注较多,但在基础教育中被关注较少,大多政策重点关注高中及高等教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未能深入打通到基础教育阶段[2]。但基础教育作为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3],是创新型人才培养启蒙和奠基的关键时期,对学生创造性素质的养成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何在这一阶段打好基础,引导学生积极地感受和体验,达到对知识的整体领悟与把握,这对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形成和创造性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感悟教学是以学生悟性思维培养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个体的经历和体验,对学生创造性素质的培养和创造性成果的产生具有重要效用。因此,本研究拟从中小学课堂实施感悟教学角度,深入分析感悟教学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在关联,进一步探究基于感悟教学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提出具体的操作策略,以期为新时期基础教育阶段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现实可操作的路径。

    感悟教学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为进一步把握二者的内在关联,有必要对感悟教学与创新型人才进行深度的理论剖析。

    (一)何为感悟教学

    感悟教学是以学生悟性思维培养为核心的教学理念。悟性人皆有之,学生的悟性是指思维主体(学生)在对事物进行整体认识和感受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领悟能力。这种领悟能力(悟性)能使学生更加容易地把握事物,使得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更易产生跳跃式的拓展,从而产生有新意的想法。以学生悟性培养为核心的感悟教学,一方面强调“感”,“感”即感受、感知、感觉,是学生通过感官获取外界信息的过程[4],感悟教学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积极主动探索、感受、经历及体验;
    另一方面强调“悟”,“悟”即领会、觉悟、觉醒,表现为一种直觉、想象、灵感、顿悟,属于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5],感悟教学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个体已有经验与“感”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悟性思维,进行知识的自主建构与意义生成。感如果不进一步上升到悟就有走向机械唯物主义的危险,悟脱离了感就有走向唯心主义的危险。因此,感与悟是连续互融的[6],感是悟的基础,悟是感的升华,感能有效促进悟,悟能提升感。由感到悟这一动态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促进学生将知识与个体生命意义相结合,促进学生素养与能力的养成。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感悟教学表现为一种“复合型特殊交往”活动。即是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基础之上,在实际教学情境中围绕某个主题,以对话、交流合作的方式,有目的地点拨、引导学生发挥其悟性思维对外来知识与信息进行积极地感受与领悟,从而达到学生个体对知识的整体理解与把握[7]39。这一教学活动关键在于“感悟”,既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让学生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积极地探索、感受、经历以及体验;
    更强调教师要引领学生对知识进行自我建构与创造,培养学生的素养与能力。

    (二)何为创新型人才

    深入把握“创新型人才”的内涵,关键在于剖析“创新”“创造力”“创造性”三个词。首先,就创新而言,创新是指对社会或个人有价值的创新产物的统称,是个体或群体根据一定目的,充分利用已知信息,通过个体或群体的创造活动,产出具有个人或社会价值的某种新颖、独特产品的特征[8]。因此,有无创新成果是创新型人才的本质特征。其次,就创造力而言,创造力是个体或群体产生新颖的、具有实用价值的观点或产品的集合能力[9],其决定着创造活动的成果和水平。人人均有惊人的创造力,这种潜力可以通过教育得以提升[10],但只有在创造活动中才能彻底表现出来。最后,就创造性而言,创造性是人类心智或智慧的活动,具体是指个体或群体基于已有经验,根据一定的目的,利用一切已知信息,从而产生新颖的、独特的、具有一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智力品质[11]。其在一定程度上内蕴了创造力但不等于创造力。可见,对创新型人才的阐述,可以从“创新”“创造力”“创造性”中窥视。其中,创新是创新型人才最本质的特征,创造力强弱是衡量创新型人才水平高低的依据,创造性是创新型人才最为核心的素养。

    基于此,创新型人才是指在具备基本素养的基础上还具有创造性素质,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够根据一定目标或问题,利用已有经验和已知信息,通过创造性活动,产生对社会或个人有价值的成果的人。简单概括,创新型人才是指具备创造性素质,能从事创造性活动,并产生创造性成果的人。这里的创造性素质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行为以及创新意志等,创造性活动可以是个人的也可以是群体的,创造性成果可以是专业创新也可以是知识创新等。其中,就创造性素质而言,具备创新意识是成为一个创新型人才的前提,当有了创新的意识,人才会开展创造性的活动,而创造性活动的开展必须要有能够开展创造性活动的能力,还应将创造性的活动付诸实践,即产生创新行为。由于创新具有偶然性,要使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行为得以持续开展,还需要有创新意志,这样才能持续创新最终产生创造性成果,因此,一个创新型人才应具备以上四种创新素养。

    (三)感悟教学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系

    感悟教学最重要的是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由感到悟的思维习惯,倡导学生基于个体经验和从外界获取的信息进行“胡思乱想”,从而产生一种直觉、想象、灵感、顿悟,形成学生个体认知的领悟力,帮助学生快速理解新事物,产生有新意的想法。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提升学生的创造力,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为学生的创新做充足的准备。感悟教学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悟性的提升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然追求

    创新型人才一般具备一定水平的创造力以及良好的创造性素质,在认知与实践的过程中更容易对事物进行积极的感受与领悟,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以产生新颖、独特的想法。由此可以看出,创造性与悟性具有内在同源性,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对学生的悟性有着特别的依赖。一方面,创造性内蕴了学生的悟性。从创造性与悟性的内涵来看,创造性是产生创新事物的能力或智力品质,在新事物产生过程中需要发挥学生个体的创造性思维对事物进行经验联结,这种创造性思维是分析思维与直觉思维的统一、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统一[12],通常表现为一种想象、直觉、灵感。由此可以看出,创造性内蕴了悟性,在创造性活动中必然会形成利用悟性思维的思维习惯。另一方面,创造性成果产生的过程同时也是悟性提升的过程。创造性成果产生的过程需要学生利用悟性大量调动所学知识和已有经验,这势必会形成头脑风暴,让学生产生“灵光一闪、心领神会、豁然开朗”的感觉,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事物的本质内蕴以及提升学生对领悟对象的敏感程度。因此,创新型人才创造力水平的高低、创造性素质的养成与悟性培养有着天然的联系,学生悟性的提升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应然追求。

    2.感悟教学是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

    感悟教学强调学生悟性思维的积极参与,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个体对知识的自我建构和意义生成,为学生创造性素质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学生对知识的领悟与形成自身独特见解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个体知识创造的过程。因此,感悟教学培养学生悟性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提升创造力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过程:一是感悟教学中学生的感悟过程是创造性素质形成的基础。学生的感悟是其进行深入学习、开展自主实践和创造性活动的前提和基础[13],无论何种类型的创造性活动都离不开人的经验积累与思维参与。通过感悟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在对知识经验进行积累的同时能有效形成对事物的整体理解与把握,对学生创造性素质的形成具有奠基作用。二是感悟教学中的悟性培养是创造性成果产生的关键。悟性作为高级思维,更加注重的是对事物的整体理解与把握,这种理解与把握看似没有“逻辑”,但对事物产生的一种心有灵犀、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灵感直觉,更加容易在经验与经验间建立联结,形成经验的延伸、迁移、积累,从而引发思维的跳跃式拓展,产生新颖的、独特的创新想法,是产生创造性成果的关键。感悟教学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学生创造性素质的形成,并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成果的产生。

    基础教育阶段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奠基作用,是创造性素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该阶段,通过实施感悟教学,能在具体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悟性进而转化为学生的创造性,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基于感悟教学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三维结构模型具体建构如下。

    (一)三维结构模型的建构思路

    通过建构理论模型,揭示感悟教学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部机制,从而为人们认识和理解感悟教学,并通过实施感悟教学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理论指导,建构思路如图1所示。一是以理论模型建构为目标,寻找实施切入点。通过理论模型建构找准感悟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切入点,以便能够较好地在中小学实施感悟教学而培养创新型人才。二是以悟性认识论和创新教育为理论基础,探索实操策略。在现代悟性认识论和创新教育理论的协同指导下,分析感悟教学与创新型人才之间的内在关联的基础上,建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的理论模型,同时结合中小学课堂教学实际,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操作策略。三是协同切入点与实操策略,建立基本框架。可从理论基础、概念界定、内在关联、机制建构以及机制运行策略五个部分展开研究,借此建立基于感悟教学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体系的理论模型,结合具体的可行性培养策略以及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感悟教学以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图1 基于感悟教学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建构思路

    (二)三维结构模型的内容框架

    基于感悟教学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机理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感悟教学的理念,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下发挥学生的悟性思维,引导学生利用悟性思维积极地感受与领悟,使得学生的悟性思维得以充分发挥,更好地结合自身情感体验整体地理解与把握知识,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在这一过程中,为了促进悟性向创造性的转化,具体的课堂教学应贯彻感悟教学的理念,以创造性的培养作为教学目标,采用个体创新、群体创新、专业创新以及知识创新等方式,把握课堂教学的各要素,遵守教学的相关原则,从而使得目标得以达成。由此就涉及到教师、学生、悟性、创造性等关键要素,以及教学过程中悟性向创造性转化的动力和应遵循的原则及规律。因此,基于感悟教学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可以通过“‘1314’三维结构分析模型”(见图2)来具体展示。

    图2 基于感悟教学的创新型人才培养“1314”三维结构模型

    从图2可以看出,基于感悟教学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以悟性作为教学的“焦”(交)点,由点到线延伸出教学的两个关键主体——教师和学生,构成感悟教学关键要素的一个基本平面,这一教学平面可简单地表示教师和学生基于悟性参与的互动交往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悟性向创造性的转化在一定的空间下完成,而这一空间构成的三个维度分别是动力维、条件维以及规则维。动力维是由基本的教学理念以及培养创新型人才等目标共同构成的多重培养目标系统,为教学提供动力,其实现形式是由个体创新、群体创新、专业创新和知识创新构成;
    条件维是为了使教学目标得以较好达成所需满足的必备教学条件;
    规则维是教学实施过程中应遵守的教学规律。在满足这三个维度的条件下,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悟性向创造性转化,即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素质,并让学生产出创造性成果。学生的创造性素质包括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行为及创新意志——从图2可以看出四个创造性素质对应过中心的四条对角线。由此,基于感悟教学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建构机制是“1314”结构模型:“1”表示教学点,即悟性;
    “3”表示感悟教学中悟性向创造性转化的三个维度;
    “1”是转化的目的,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4”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最终成果,即四种创新素质。

    1.一个教学点:悟性

    培养学生悟性是进行感悟教学的基本思想,也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的焦点所在。人人都具有悟性,悟性在个体间具有较大差异性,并且可以肯定的是,人的悟性是可以培养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感悟教学的方法,如情境陶冶式渐悟法、形象会意式领悟法、融会贯通式醒悟法等[7]71,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让其积极参与实践体验,利用自身的悟性结合自身情感体验去整体感受和领悟所学的知识与事物,并能结合自身发展去发散思维创造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让知识真正地“活”起来。

    2.三个维度

    悟性向创造性的转化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动力维、条件维、规则维是协同促进学生悟性向创造性转化的根本动力和保障机制。

    动力维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系统,是推动悟性向创造性转化得以发生的根本力量,为转化提供持续不断的动力。基于教学角度而言,要实现创新型人才目标系统中的“人才”,主要涉及个体创新、群体创新、专业创新和知识创新四个方向,通过一个方向或联合其中几个方向,使学生的悟性思维转化为学生的创造性素质或创造性成果,由此培养相应的创新型人才。如以个体创新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方向,则围绕个体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促进悟性向其相应的素质和成果转化,最终培养出个体创新的创新型人才。在这几种培养方向中,统一这四个方向的动力是“创造最佳绩效”,即联合四个方向共同培养创新型人才,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终极追求。

    条件维是推动悟性向创造性转化发生得以持续的支持系统,通过该支持系统可以保障基于感悟教学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持续不断地进行。这个支持系统包括感悟教学的前提条件(悟性思维)、基础条件(已有经验)、核心要素(内容选择)、支撑条件(情感参与、环境创设、技术手段、组织策略、评价反馈等)。要将学生的悟性转化为学生的创造性,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感悟教学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悟性,提高学生对事物认识的领悟能力。只有培养了学生的悟性,才有后面转化悟性一说,因此,感悟教学是悟性得以转化为创造性的前提条件。此外,并不是说培养了学生的悟性,悟性就能自主转化为创造性,还需要学生结合自己的已有经验进行感悟。有了转化的前提条件(悟性参与)与转化的基础(已有经验),还要有感悟的对象即教学的内容,三个要素同时具备才能实现悟性向创造性转化。为了实现转化的效益、效果、效率的有机统一,这就需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条件以支撑转化的进行。

    在悟性转化为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中,除了有动力系统和支持系统,还需要有一个确保转化能有效进行的保障系统,即规则维。规则维是确保创新型人才培养有效进行并得以实现的保障系统,其包括三条规律和五项原则。三条规律是指悟性律(尊重整体、直觉、形象)、发展律(追求全面、和谐、健康)、认知律(遵循输入、内化、输出);
    五项原则是指主导—主体性原则、目的—意向性原则、互动—交往性原则、内—外交互性原则、整体—和谐性原则[7]123-131,这五项原则是学生悟性向创造性转化的重要保障。规则维中,三条规律是基础,五项原则是三条规律的具体化。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遵循这五项原则,还应遵循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量力性原则等教学活动的一般原则,以确保教学活动有序进行。

    3.一个创新点:创造性

    创造性是创新型人才最为核心的素养,基于感悟教学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路径就是实现悟性向创造性的转化。整个培养机制的核心指向学生创造性的发展,无论培养何种类型的创新型人才,都需要落实到创造性的培养上。具体教学活动中,可将上述四种创新型人才作为培养方向,通过在感悟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悟性思维,提升学生对事物认识的领悟能力,让学生整体地认知和感受,使得学生更容易接近学习材料,更容易在教学活动中发散思维,更容易让学生在思维活动中形成跳跃式的拓展,产生新颖的想法,从而提升创造性,最终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4.四条创新线

    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行为、创新意志对应三维结构模型中的II-IK′、IP-IG′、IK-II′、IG-IP′四条对角线,是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的四个核心素养。基于感悟教学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最终的核心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而创造性主要体现为学生的创造性素质,即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行为、创新意志。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感悟教学,以学生的悟性培养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起点,采用多种感悟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与教师互动交往的过程中积极地感受与体验,实现由感到悟的动态转化,有效提升学生的悟性;
    与此同时,在“三个维度”的促进作用下,有效实现学生悟性向创造性的转化,将创造性内化为学生的创造性素质。

    (三)三维结构模型的分析局限

    结构模型虽能较好地反映出实施感悟教学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本质特点,但由于感悟教学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自身复杂性,以致运用该三维结构模型来解释感悟教学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本质内涵,同样存在一定局限。一方面,悟性与创造性的内在统一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悟性与创造性从理论分析来看理应具有内在统一性,但尚未有科学实验直接证明。此外,“悟”是极具东方特色的一种思维方式,其研究由来已久,常散见于诸多著作中,但少有对其进行专门、系统、全面的研究论述。因此,悟性与创造性的内在关联还须进一步发掘。另一方面,感悟教学理念的有效落实本身存在一定难度。有效落实感悟教学理念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平衡学生“感”“悟”过程,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全面地提升创新素养,存在一定难度。教师课前需如何备课?课中如何有效组织好课堂教学,并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适宜地引导学生积极地掌握所教知识同时基于个体经验自我探索生成意义?课后如何评价学生悟性养成?这些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更高的要求,增加了教学难度。

    通过对基于感悟教学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的模型建构,揭示了感悟教学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质是将学生的悟性转化为学生的创造性。因此,关于如何在中小学课堂中通过实施感悟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落实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一)激发悟性思维能力,提供必备素养

    充分激发中小学生的悟性思维能力,为其进行创新活动提供必备素养。学生悟性的培养是其创造性培养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充分激发中小学生的悟性思维,才能为其进行创新活动提供必备素养。因此,在中小学课堂中应引入感悟教学的理念:一是课前教师应通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深入解读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有所感受和领悟,同时明晰教学过程中内容的感悟点,将学生的学情即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能力水平、思想水平等了然于胸,以便在课中能够顺利找到和把握学生的“感悟点”;
    二是课中教师应发挥教学机智,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悟性思维,让其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地利用悟性思维进行感受和领悟,达成对事物的整体认知和感受,让思维更加活跃,为创造性(创造性素质+创造性成果)转化提供悟性基础;
    三是课后教师应充分对学生的知识建构与意义生成情况进行充分了解和反思评价,并有效改进教学。教师通过课前、课中、课后整个教学的一体化设计和有效实施,从而激发学生的悟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从事创新活动的必备素养和能力。

    (二)培养感悟活动习惯,准备创新素材

    培养中小学生积极从事感悟活动的习惯,为其从事创新活动准备素材。学生已有的经验在感悟教学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生活和学习中广泛的经验积累有利于降低悟点、提高悟感,从而提升学生的悟性。基于此,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积极感悟的习惯,引导学生利用感官广泛地获得客观事物的现象,并结合自身的经历和独特的情绪体验去感受、理解、联想、领悟以构建经验间的联结,为其创造活动准备素材打下经验基础。一方面,教师要调动学生情感,引导其广泛地感受、观察和思考,形成感悟习惯。学生各种经验的形成,离不开学生的成长环境和多样的经历,这些是学生创造性素质与能力形成的源泉,因此,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情感,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积极感受,形成感悟习惯。另一方面,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富有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是基础教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应创建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善于鼓励和肯定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正确地分析问题,以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

    (三)增强自主反思能力,创造创新条件

    提高中小学生自主反思的能力,为其从事创新活动创造条件。反思是指“学生个体基于自身的学习活动,进行逆向思考,从而实现自我剖析、自我认知及自我修正的过程”[14]。任何反思活动都源于疑问,始于疑难和问题的发现,可以说反思培养的就是学生的问题意识,这也是创造性活动展开的先决条件。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干预并有目的地训练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注重提高学生的自主反思能力,具体可以从三方面引导学生:一是结合感悟教学理念并将培养学生的反思作为教学的目标之一,有意识地注重反思能力的培养;
    二是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营造良好的问题情境,教师可以通过设置疑难或悬置问题等方式,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带着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主动体验和感悟从而得出问题的答案;
    三是转变学生个体的学习观念,加强其对自己学习活动的反思性。通过不断地自主反思,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反思能力,还有利于学生在反思过程中产生“百思不得其解”的思维困境,以启发悟性思维,为学生的自主创新创设条件。

    (四)引领学习意义反思,开拓创新可能

    引领中小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意义反思,即不仅强调知识的获得,更注重知识对个体生命的意义,为其从事创新活动提供可能,因为创新活动绝不是对已有事物的简单重复,而是对事物进行个性化的改造。感悟教学是师生基于悟性思维参与的复合型特殊交往活动,除了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这一初级教学目标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达成学生个体对知识意义的生成与创造。虽然学生对知识意义的生成与创造存在很明显的个性特征,但教师可以积极作用于学生意义生成的学习过程,通过引导、刺激学生的悟性思维,及时警示学生抓住感悟的契机,创设易于学生反思的问题情境,这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因此,为了有效引导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有意义的反思,提升其感悟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充分发挥机智,寻求适当的时机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如在一堂课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这堂课所学的知识与自己日常生活和学习积累的经验结合,发挥悟性思维,谈谈这堂课所学知识对自己生活意义之所在,由此将所学知识与自身的生命意义融合,形成学生个体的个性化知识,为其今后的创造性活动埋下伏笔。

    (五)促进整体把握感受,形成创新视角

    引导中小学生对事物的整体进行综合性把握和感受,而非对事物的局部进行片面认识,为其从事创新活动提供一种综合性视角。感悟教学强调的是学生对事物的整体理解与把握,而反对将事物进行肢解导致学生的认识碎片化。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整体把握与感受,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强调用整体的角度去分析事物。基础教育阶段各学科都有自身的逻辑体系,特别是数、理、化等学科,其知识的前后关系十分紧密,要学好各科知识,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将各个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绘制各种结构关系图,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性思考,以启悟学生形成创新视角。二是对事物所有的认识都必须达到一个整体,由此才能深入把握事物本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培养理性思维,让学生对知识形成整体认识,让学生形成创新可能;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直觉、灵感和想象力,通过“胡思乱想”以整体把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从整体角度综合把握和感受教学内容,而不是掌握单个的知识点。

    猜你喜欢 悟性创新型创造性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防爆电机(2021年5期)2021-11-04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中国市场(2021年34期)2021-08-29《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河池学院学报(2021年1期)2021-07-10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年7期)2021-01-13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上海建材(2020年12期)2020-12-31悟性幽默大师(2020年11期)2020-11-26关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几点思考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年4期)2019-09-10生活的悟性思维与智慧·下半月(2014年4期)2014-09-10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视野(2014年17期)2014-08-25
    相关热词搜索: 人才培养 感悟 机制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