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医学生“三有”外语课程思政及其教学实践路径*

    时间:2023-02-28 17:25:09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刘汝荣,刘奇君

    (1.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2.深圳观澜二中,广东 深圳 518110)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以此为纲领,“课程思政”应运而生.

    课程思政在课程设置上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专业课,通过思政课教师与专业教师通力协作,实现立体化育人.其中思政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途径,通过正面宣传教育,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政课为人才培养的专业课领航掌舵;
    综合素质课深入发掘育人资源,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专业课作为课程思政的理论补充,具有严谨性和科学性,其教学多以隐性教育、间接渗透为主,使受教育者无形中受到教导,并无意识地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这是一种耳濡目染的演变.因此,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探索课程思政的全面建设和发展新态势,努力形成高校各类课程、各方力量、各种资源的合力育人效应,构建“大思政”格局,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

    在外语课程中加强价值引导具有重要性和特殊性.人文学科尤其是语言文学自其诞生之日起,便具有天然的意识形态性.外语是交流的钥匙,更是文化的纽带.外语是高校学生接触外国文化、认识世界的重要媒介.因此外语教师要不断提升阵地意识,始终坚守社会主义属性.外语教学更加需要进行课程思政,让外语课程在语言文化教学过程中进行“思政”.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快速进步,尤其是在这个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各民族、各国家之间文化思潮、意识形态的交流碰撞空前频繁,各种来源的思想观念不断冲击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广大高校学生拥有许多信息渠道,学习外语的过程中也会不可避免地接触到各种外来思想.如今,在校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尚未成熟稳定的时期,容易受到形形色色、腐朽落后思潮的侵蚀.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对于高校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对于防止高校学生的意识形态被“和平演变”大有裨益,有利于学生体悟语言、思想之间的联结作用.其次,外语课程思政建设能帮助学生擦亮眼睛,指导他们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方法来客观认知东西方在社会文化和观念形态上的区别,帮助他们辩证审视地评价,批评选择性地吸纳教学过程中涉及外国思想文化内涵尤其是意识形态的内容.最后,外语课程思政建设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向他们传授如何在对外交流的过程中发挥宣传窗口的作用,在对外交流活动中积极、自发、主动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理论,有助于向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世界展示中国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极正面的形象.因此,外语教学必须深刻认识到语言背后的影响力,以及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2].

    随着中国在世界影响力的日益增强,加强与国外医学界的交流合作、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实现国际友人就诊的顺畅沟通、阅读最新医学文献等方面都对医学生的外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学生掌握一门以上的外语能让其在课程学习、就业选择时有更大的竞争力.外语学习对于医学生而言往往带有较强的工具性和目的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导致其职业素养中人文素养的缺失.因此,打造有政治高度、理论深度和情感温度的外语课程思政,既是外语课程的本质要求,又是党和国家的殷切希冀,更是学生成长成才的迫切需要.只有深入、全面地发展外语课程思政,才能够真正实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引领价值的教育目标,培育符合国家、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2.1 外语课程思政“三有”之有高度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针对性,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1].

    最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将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阐释能力,服务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有机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大学英语课程需在课程建设、教材编写、教学实施等各个环节充分挖掘其思想和情感资源,丰富其人文内涵,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总而言之,大学英语教学应主动融入学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使之在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3].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两种基本模式.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鲜明的显性教育色彩,而课程思政则更具有隐性教育的特点.通识课、公共课等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课程,以及各种专业课程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教育的课程.隐性教育不仅在课堂内完成,更多地可以在课堂外进行.课堂外的隐形教育与常规的课堂教育相比,有其独特的优势.它的载体十分丰富,形式也五花八门,并不拘泥于传统模式中的时空约束,具有所谓“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特点.而由于隐性教育多采取诸如引导、熏陶、启发等具有抽象性和间接性的教育方法,这也导致隐性教育的生效迟于显性教育.

    因此,隐性教育即课程思政要想取得持久而深刻的效果,就必须透彻地分析和探索通识课和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在进行教学目标和课程设置时也要时刻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始终,要牢记使命——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注重价值观的培育和塑造,实现教书育人的根本目标——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在价值培育中体现知识根基、在知识传播中讲求价值引领,于润物无声中实现立德树人.

    2.2 外语课程思政“三有”之有深度

    纵观国内各大医学院校以及综合性大学的医学院(部),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专业的临床医生.以此为出发点,其课程设置大致可分为通识公共课、临床专业课和实习(培训)课,尽管医学院校在其培养方案中对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也设置了最基本的思政课程,但教学安排的课程设置中多以专业课程为主,思政课程处于边缘地位,仅作为通识公共课之一,未能获得足够的重视,其广度也并未贯穿医学生培养的全过程,无论在课程数量还是课时总量上,思政课程的开设远远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因而导致思政课程在医学生的成长生涯中施加的影响力不够.此外,思政课教师多为马克思以及其他文史类专业出身,缺乏医学专业相应的背景和专业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未能紧扣医学生的职业特性和专业特点进行授课,这就导致课堂内容不具备感染力,显得过于空洞,很容易变为照本宣科,无法引起医学生的认同感.

    医学作为侧重实践性和专业性的学科,各大医学院校专业课程的课程设计也主要侧重于专业知识的讲述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侧面反映出医学生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工具性.而推进课程思政教育的困境一方面体现在内容设置上,教师仅将思政教育零星地穿插在专业知识讲解,以及相关技术实践的过程中,而不是作为正式内容被写进教学大纲和教案里;
    另一方面在方法选择上也主要停留在口头上照本宣科的柔性倡导层面.而医学生的外语课程,也同样未能脱离这一怪圈.为了与国际接轨,为了满足医学生撰写英文论文、参与国际会议以及与外国医学从业者交流的需要,教师在外语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往往过于功利化和工具化地开设论文写作课或者医学英语翻译课,更有甚者在临床专业课的教学中也完全使用国外原版教材,这就导致医学生在思想内涵等方面不自觉地受到西方的影响;
    忽视了价值引领和育人导向这一课程思政的核心任务.除此之外,专业课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课堂策略和教学内容的制定者以及知识的传播者,缺乏相应的政治敏锐性,也缺乏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和意识,认为专业课教师只要教好专业课就可以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课程教师以及辅导员等人的职责,这就导致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各自单兵作战,思政课也在高校陷入了“孤岛化”困境,并进一步导致思政教育和专业课程在价值观塑造和学生培养上各行其道,甚至出现互相冲突的“两张皮”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全球化和多极化给我国社会带来各种强烈的思潮冲击,导致年轻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接受程度降低;
    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被重视力度.现如今,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年轻人可以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丰富,因此如何筛选和判断这些信息显得愈发关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材施教、顺应发展、尊重规律.教师要从课程的实际情况和学生差异出发,有的放矢,使学生产生共鸣,受到教育.因此,当前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核心就是强调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在目标和方向的一致性,以及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与价值引领和育人导向的统一性[4].

    2.3 外语课程思政“三有”之有温度

    医学生作为理科生,其思政课程的课时、衔接度、覆盖率等从高中起就处于先天不足的情况,加上学医过程中艰巨的学习任务使得他们只能将时间和精力更多地投入到专业技能的学习中,再加上之前提到的种种困境,使得高校对医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愈发困难.特别在实习(培训)阶段,部分医学院校或者教学医院带教的医务人员忽略了自己在医疗岗位上的义务和责任,过分追名逐利,对于医学生的思政教育几乎为零.如此上行下效,医学生从校园走进医院的过程中也鲜有人会注重职业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这也导致近年来因为缺乏职业道德而发生的收受红包、骗保、过度医疗等丑闻屡见不鲜.因此,高校的课程思政应以生为本,通过培养引导学生坚持四个自信,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教学实践中,高校外语教师可采取以下措施,打造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三有”外语课程思政.

    3.1 完善课程教学计划以强化高度

    如今,继承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出国家需要的、身怀国际眼光、心怀文化自信的、素质全面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基于这一要求,课程内容的设置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出发点,以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核心,同时把握时代脉搏,注重学科交叉融合,争取创设出医儒相通的、有深度的高校外语课程思政.

    要想完成上述任务,就必须深入改革培养方案,重新进行课程设计,将传授专业知识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结合起来,共同作为培养目标,使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对于医学生的外语教学,除了满足医学生对于外语工具化的要求,开设相关课程,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应用能力之外,外语课程思政要注重知识性与思想性的平衡,即要以专业知识为基石,在此之上进行思想的培育,同时注意科学知识输入与价值观形成塑造的统一,要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同时,提炼出课程中诸如家国情怀、精神品质等闪光点作为课程思政的落脚点.例如在进行拓展阅读、拓展听力时可以为学生提供来自国内权威媒体的各种最新文章、新闻、演讲、电台等.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些材料时,除了带领学生学习其词汇语法、行文风格等英语语言知识,培养语言能力之外,还要着重分析这些素材的思想元素、中国立场,帮助学生树牢国家意识,使其在与国外文化互动、融合,或是进行国际合作的过程中牢记“尽管学术无国界,但学者永远有祖国”[5].

    3.2 强化师资队伍培养以扩展深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指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5].这就需要学校充分挖掘各门课程可以利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将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入各门课程,体现在校园文化以及其他教育环节中,建立起专业课思想性和工具性有机统一、齐头并进的课程思政新模式,贯彻全程多维度育人,最终形成高校育人的合力.医学高等院校、医学院要培养的不仅是临床技能过硬、医术精湛的未来医生,更要注重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强学生对“总是在安慰,常常在帮助,偶尔能治愈”以及希波克拉底誓言的理解,医学生的“爱伤”观念以及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才能培养出有个性、有创造力、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尊重人和关爱人、全面发展的医师,避免出现医师只懂临床技能却没有正确思想道德观念的情况.

    高校外语课程在医师的全面发展培养中显得尤为重要,医学院校外语教学中唯有语言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二者兼具才能相得益彰.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对于课程思政的贯彻落实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首先任课教师需要明确,课程思政绝非脱离专业教学内容泛泛而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而是要主动承担起探索学科知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任务,重新制定教学目标、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既要在国家领土主权、意识形态等方面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又要在专业知识、学术观点等问题上做到理性客观,实现知识性与思想性的平衡,科学知识输入与价值观形成塑造的调和.要想实现上述目标,首先,在大方向上要综合考虑专业性、价值观念、社会文化等因素,设计并制定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建设标准和实施方案,同时创新课程思政体系,优化课程开设,提高课程监管,改进教学措施.其次,育人者必先育己.任课教师自身要将四个自信内化于心,只有自身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才能在教学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最后,课程思政要外现于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目标的制订,要创造性地将思政内容春风化雨般自然引入外语课堂教学中.因此,作为肩负“立人”使命的教师,必须要做到“立己”,方能“立人”,同时,“立人”又能反过来促进“立己”.同理,外语课程思政建设也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外语教师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思想政治教育意识,进而打造出具备深厚、系统的学科知识、学科信仰、学科思维,既对东西方文化知己知彼、辩证看待,又对社会主义道路和四个自信毫不动摇的教师队伍.

    3.3 优化教学模式以提升温度

    单调的教学方式往往难以让学生沉浸其中,这既不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获得,也妨碍了课程思政的开展.因此外语教师要优化教学模式,创新性地选择多种媒介将课程思政的元素和内容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始终保持对外语学习的新鲜感和积极性,这有利于学生吸收并了解外国先进文化的积极方面,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深刻体味不同社会风土人情所蕴含的思想文化的同时,养成宽阔的国际视野,并心怀文化自信.

    除传统课堂中的课程思政外,教师可以采用翻转课堂形式开展线上线下结合教学.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制不同阶段医学生的特点精心挑选各类影视作品供学生线上学习,如《豪斯医生》《心术》《良医》等医学类影视作品,它们贴近医学生的学习生活,容易为医学生们所接受.学生们在观看英语影视作品的同时,除了能提高自己的英语听力及口语水平,掌握地道的表达和各种专业术语外,还能学习到这些影视作品中通过跌宕起伏的剧情描绘的各种突发情况、疑难杂症、医患冲突的处理方法,以及医者是怎样抽丝剥茧地做出诊断并通过精湛的医术减轻患者的痛苦.同时,线下讨论时,教师可以借势引导,将影片的主角与我国历史上的扁鹊、华佗等悬壶济世的名医事迹进行对比,让学生清晰而深刻地领会成为一名医生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和职业素养,让课程思政贯穿外语教学的始终,寓教于乐,润物细无声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并最终形成优秀的职业精神.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是时代赋予高校的新使命.高校应坚持以立德为根本,以树人为核心,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外语是高校学生接触外国文化、认识世界的重要媒介,在外语课程中加强价值引导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外语教师要不断提升阵地意识,始终坚持中国立场,在外国语言文化教学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打造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外语课程思政.医学生外语学习的功利性特征要求外语课程思政要通过完善课程教学计划以强化高度,强化师资队伍培养以扩展深度,优化教学模式以提升温度,坚持显性和隐性教育相结合,进而实现思政教育从专人向人人的创造性转化,真正做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融会贯通,使课程思政真正落到实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

    猜你喜欢 三有外语医学生 医学生颈痛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20年12期)2021-01-26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海峡姐妹(2018年3期)2018-05-09从“三有”课堂到幸福学校中国教师(2017年6期)2017-03-31“三有”模式:服务汽修专业的中职数学教学实践职业·中旬(2016年9期)2016-12-22打造“三有”宣传特色营造浓厚科技氛围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8期)2016-10-31大山教你学外语漫画月刊·哈版(2016年5期)2016-07-11大山教你学外语漫画月刊·哈版(2016年1期)2016-02-22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中国卫生(2015年3期)2015-11-19人文教育要给医学生另一种智慧中国卫生(2014年1期)2014-11-12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年15期)2014-03-01
    相关热词搜索: 路径 教学实践 外语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