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协同产业转型升级的专业建设逻辑、困境与策略——以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为例

    时间:2023-02-28 08:45:04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杨朝阳 祝士明 高月辉

    专业是联系行业产业和高职院校的桥梁纽带,是开展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专业建设协同产业发展已经成为职业院校办学的普遍共识。为增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与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的匹配性和契合度,专业建设随着产业结构演变而不断调整适应、改革重构。文章基于专业建设协同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视角,以无人机应用技术为例,梳理从专业诞生到专业发展、从专业建设再到专业群建设的演进脉络,分析专业提升改造的实践困境并提出优化策略,为增强专业建设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协同性和亲和力提供参考借鉴。

    无人机应用技术是高职院校开设的航空装备类新兴专业,源于军事领域的外溢,得益于“军转民”的政策环境,随民用需求的增长而快速发展,尤其在近5 年间兴起,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掌握无人机飞行操控、生产制造、组装调试、检测维护、数据处理等方面相关知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该专业改革演进脉络紧扣人才需求变化主线,是职业教育协同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缩影。

    1.产业兴起与专业诞生:产业人才迫切需求与职业教育内生动力的双重驱动。无人机是无人驾驶飞行器的统称,最早应用于军事领域,在20 世纪20 年代首次出现,主要作为军事训练的靶机使用。20 世纪80 年代,我国技术政策调整,无人机技术开始从军用领域外溢,并与市场需求融合,催生民用无人机的发展。

    2010 年,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深入部队、科研院所、企业等调研无人机领域人才需求,分析认为无人机在军用和民用两大领域都有广泛的市场。为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及部队发展需要,该校在全国首开低空无人机操控技术专业。2011 年,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首开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2015 年,高职专业目录调整,低空无人机操控技术专业和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合并为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专业诞生是高等职业教育对无人机产业迅速发展的及时呼应,体现职业教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是产业链连接人才链、人才链对接专业链的互动结果。可见,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孕育于产业的飞速发展,得益于技术的成熟进步,诞生于职业教育的内部推动,是技术、市场、教育等多种因素的融合,是产业人才迫切需求与职业教育内生动力双重驱动的结果。

    2.产业发展与专业增长:产业规模持续增长与人才培养成效凸显的必然结果。一方面,产业规模持续增长产生了持续不断的人才需求。2010 年后,无人机有关技术不断取得新发展,无人机市场产品类型增多,无人机应用更加普及,市场规模快速增长。2015 年,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有关无人机使用和低空空域管理的法律法规持续完善,为推进无人机产业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2017 年12 月,工信部印发的《关于促进和规范民用无人机制造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确定了民用无人机产业的发展目标,“到2025 年,民用无人机产值达到1800 亿元,年均增速25%以上”。政府的引导继续促进民用无人机产业繁荣发展。

    另一方面,人才培养成效逐渐凸显。2013年后全国首批无人机应用有关专业毕业生陆续走向社会,受到用人单位的热烈追捧,很多学生未毕业即被预订一空。首批试水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尝到了甜头,人才培养成效凸显。2015 年后,开设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的院校如雨后春笋,进入快速增长阶段。无人机产业与专业两者已形成“产业兴起→催生专业→专业技能人才供应市场→促进产业进一步繁荣壮大→推动专业进一步发展”的良性互动。截至2022 年,开设无人机应用技术及有关专业的高职院校增至387 所,这是产业规模持续增长与人才培养成效凸显的必然结果。

    3.产业升级与专业重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与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的内在要求。近年来,无人机应用从抗震救灾、航拍娱乐向农业植保、电力巡检、环境监测、交通巡逻、物流运输、竞速表演等领域迅速扩展,覆盖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产业链包括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细分领域,形成生产消费市场、租赁服务市场、人才培训市场。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产业链或岗位群之间的界限日趋模糊,单一专业的人才培养越来越难以满足复合型、复杂型岗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现实需求。

    为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高职院校做出以下应对:丰富专业内容、细化应用方向、改革发展模式。一是坚持对照产业建专业,充实专业课程乃至横跨专业建课程。二是不断细化专业应用方向,开设如现代农业技术、智能测绘、编程与集群表演、航拍摄影等不同应用方向。三是改革发展模式。专业建设模式由“单兵作战”转为“协同发展”。

    2019 年4 月,教育部、财政部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双高计划”)提出,“聚焦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重点支持一批优质高职学校和专业群率先发展,引领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自此,专业群建设成为高职院校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关键词,围绕产业群建好专业群成为新时代专业重构与改革的重要命题。面对产业集群发展趋势,人才培养必须按照新的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将专业群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与区域产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形成互动关系,实现跨专业、跨岗位复合型人才培养。2019 年12 月,“双高计划”建设名单公布,以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群入围的院校共有2 所,标志着专业正式进入集群发展阶段。从专业到专业群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与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的内在要求。

    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在服务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了人才培养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的双赢,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应对市场变化的敏锐性、专业内容更新对接产业调整的及时性、专业建设协同联动产业需求的适应性等特点,对促进产业繁荣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较一些传统专业,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发展历史较短、办学经验积累不足、面临产业迭代升级的用人需求,专业建设在整体统筹、前瞻设置、师资来源、技术服务、产教融合、特色发展等方面存在实践困境。

    1.人才培养统筹不够。专业建设精准对接产业需求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整体统筹以实现不同要素之间的互相协调、同频共振。目前来看,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缺乏一体设计和健全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不同层次和方向的专业设计协同联动不足。从内部视角来看,自高职院校开设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以后,中职学校、普通本科、职业本科陆续开设无人机应用相关专业,但是由于学校类型、层次不同,人才培养定位和侧重点不同,形成“各自为战”的局面,专业间缺乏协同联动和有效沟通,专业建设亟待总体设计和规划整合。二是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健全。从外部视角来看,人才培养不仅需要专业内部各要素的自洽、有关专业的充分衔接,还需要与职业资格培训、技能等级培训、技能大赛等实现内容融通。但是,无人机驾驶员2019 年4 月刚被人社部、市场监管总局、统计局联合确定为新职业,职业化发展刚刚起步;
    无人机各种相关技能培训主体不一、标准不一,尚未形成规范体系;
    技能大赛目前停留在省市级层面,尚未成长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项目。可见,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岗课赛证融通”的综合育人条件还没有完全成熟,育人体系还不够健全。

    2.专业设置前瞻不足。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在“跟跑”无人机产业发展方面可谓“跟得紧”“跑得快”,但是人才培养的时间周期决定了无人机应用人才与产业发展需要相比总是“差人一步”。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设置超前布局和主动谋划前瞻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专业设置联动发展前沿不够紧密。无人机是数字技术和制造技术融合的典型代表,与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列入我国“十四五”规划纲要的重点前沿技术具备良好的融合基础,具有巨大市场潜力。例如,在2020 年初的武汉抗疫保卫战中,以“无人机+5G”为主要技术的结合,实现了亿万人民对火神山、雷神山两座医院建设的“云监工”。5G 技术促使无人机壁障的反馈速率大幅度晋升,为进一步拓展无人机应用领域提供了更多可能,这需要专业建设的有力支撑。二是专业设置满足人民需求转变不够及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无人机服务产业从普遍化需求向定制化需求发展,从一般需求向集群表演、氛围营造、影视拍摄、竞技竞速等高端需求发展。伴随着市场规模增长和技术日益成熟,无人机成本不断降低,服务用户差异化、个性化、高端化的市场仍有巨大潜力,这需要专业建设的有效助推。三是专业设置对接工业领域需求不够充分。民用无人机分为消费级和工业级,前者主要应用于航拍、跟拍等娱乐场景,后者主要应用于地理测绘、安保巡防、应急事件、抢险救灾以及油气开采等众多专业领域。消费级无人机市场已经逐渐成熟;
    工业级无人机对技术要求更高,应用场景不断扩展,仍有很大增长空间,更需要专业建设的有力保障。

    专业建设从服务产业经济发展的“被动追随”向挖掘经济新动能的“主动引领”转变,需要科学预测产业人才需求趋势,提高专业建设的前瞻性,以支撑制造业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进一步升级,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更大人力智力支持。

    3.师资需求存在缺口。随着开设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校迅速增多,师资来源的有限性与师资需求的急迫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师资缺口的主要成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师资来源的教育供给明显不足。一般来讲,专业教师应当具备相关专业学历背景和研究生以上学历。无人机专业在普通本科阶段对应为“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工程”,是2017 年首次招生的新专业,截至2022 年开设院校仅为14 所。研究生阶段没有无人机直接对应的专业,大多作为飞行器设计、控制工程、机械电子工程等专业的一个研究方向。因此,将相关专业学历背景的硕博研究生作为师资来源,不仅数量规模有限,而且“远水解不了近渴”。二是校企人才双向流动的“旋转门”并未打通。由于校企合作不够全面深入,一方面专业教师缺乏入厂实践的途径,教师缺少成长锻炼平台;
    另一方面无人机企业同样面临高技能人才紧缺困境,企业能工巧匠对于充实教师队伍的作用相对有限。三是教师转岗存在诸多限制。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属于“混合型”专业,专业内容涉及多个学科,所以电子、机械、信息等相关专业教师转岗成为目前该专业师资的主要来源。但转岗行为受教师的个人意愿、原有专业背景、职业发展状况以及学校整体规划等因素影响,无法大规模开展,且有的教师受原有知识结构影响,掌握无人机有关知识技能的系统性、全面性不足,不利于人才培养水平进一步提升。因此,师资来源紧缺成为限制无人机专业规模扩张和质量提升的突出难题。

    4.技术服务仍需加强。当前,高职院校在服务无人机产业技术创新方面仍然存在短板,与我国全球最大的民用无人机生产制造国的地位不匹配,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高职院校技术创新实力相对有限。基于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和特色,高职院校长期以来“重技轻研”,科研底蕴积累不足。二是高职院校缺乏服务企业的科技创新平台。校企技术创新协同联动不够,产教研融合不够,缺乏成果转化机制。三是高职院校科研导向不尽合理。一些教师参与科研受职称晋升等功利性因素驱动,只管项目级别高不高、数量多不多、能否用得上,而忽略科研项目的市场经济效益以及企业的现实诉求。四是无人机应用领域科技创新长期以来“企热校冷”。近年来,民用无人机相关技术研发与创新主要由企业主导完成,在技术积累方面存在“企强校弱”现象,一时不好扭转。高职院校需要强短板、补弱项,提升服务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以专业升级对接“卡脖子”领域技能人才需求。

    5.产教融合有待深化。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是校企合作的全面深入与升级,是专业群建设服务产业群的核心之义。在无人机领域,产教融合虽取得一定成果,但进一步深化存在现实困境,主要体现在:一是办学模式有待进一步创新突破。当前,不少高职院校引入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办学过程,以“混合所有制改革”或建设“产业学院”等形式推进产教融合,但我国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属于公办,引入不同主体深入参与办学需要整合多方资源、统筹各方诉求,涉及办学主导权“公”“私”之争、教育“公益性”和经济“营利性”之争,易引发教师待遇保障之忧、工作稳定之忧、发展前景之忧,导致院校参与热情不高和校企合作深度不足。二是合作对象受限。一般来讲,产教融合要选择区域内重点龙头企业或行业内特色企业进行“联姻”,但无人机产业在最近10 年间开始兴起,有关企业普遍成立时间短,文化与制度积淀不足,行业内“马太效应”突出,地区发展差异明显,校企合作基础相对薄弱。因此,合作模式的突破创新与合作主体的选择成为困扰大部分高职院校进一步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的现实难题。

    6.特色凝练尚不充分。高职院校专业特色是体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办学理念,彰显整体办学实力的“个性”标签。但目前各校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特色凝练尚不充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专业建设存在同质化倾向。一些学校开设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属于盲目跟风,专业建设侧重点不清晰、缺乏系统化规划,专业存在重复建设现象。长此以往,热门专业将转为冷门。因此,专业建设亟须由规模扩张向提升质量特色转变。二是专业的“军民融合”特色没有充分体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服务军民融合发展,把军队相关的职业教育纳入国家职业教育大体系”。从发展源流来看,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得益于军用领域的外溢,与军民融合战略联系紧密,专业发展建设与军民融合战略相契合。很多开设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与部队有一定的历史渊源或合作联系,共建基础良好,但目前专业的“军民融合”优势和特色并没有充分发挥和彰显。三是专业的职业教育特色仍需进一步挖掘。专业建设仍然需要在注重实训实践锻炼、充分面向就业的职业教育类型特色,以及注重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养成的职业教育理念特色上进一步下功夫。四是专业“混合百搭”的属性特色没有充分利用。由于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属于“混合型”专业,无论是以此为核心建设专业群还是协同其他专业建群都存在较好共建基础,有利于形成良好集群发展效应,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利用好该专业的特点和优势。

    专业优化既要坚持产业需求导向,聚焦发展前沿,对接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经济发展动能培育的新要求,又要主动担当深化办学模式改革,对接校企深度融合、教育教学创新发展的新任务,还要坚持问题导向,着力破解困扰专业发展的现实困境。专业优化不仅仅需要专业设计的整体统筹,还需要组群逻辑的前瞻谋划、师资队伍的有力保障、技术创新的协同合力、办学模式的改革突破、专业特色的凝练打造等。

    1.人才培养一体化。专业优化要运用系统思维,从顶层设计上下功夫,对无人机有关专业进行全面统筹和系统设计,以满足不同规格产业人才需求。一是专业设计一体化,包括不同学历层次的“纵向”和不同专业方向的“横向”都要一体化设计。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在中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分别对应的专业为“无人机操控与维护”“无人机系统应用技术”。无人机专业要对照中、高、本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重新审视培养目标,修订培养方案,实现一体规划、一体设计、一体推进,唱响人才培养“交响曲”。另外,高职院校在相同层次的无人机测绘技术、无人机应用技术等专业的细分方向上也要推动一体化统筹,避免同质化倾向,满足区域化、差异化、多元化需求。二是专业内容融通化,将专业教学内容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互衔接和融通。以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探索实施1+X 证书制度,将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为推动教学内容深度对接岗位需求,该校对照岗位设模块,根据模块设课程,梳理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核心职业岗位应具备的能力要求,明确无人机研发制造、无人机装调维修等9 个专业核心职业岗位,修订课程标准,建设模块化专业课程,构建底层可共享、中层可融合、上层可互选的课程体系。此外,该校融通专业课程内容和技能竞赛内容,组织学生参加省市级各类技能竞赛,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目的,实现“岗课赛证”融合育人、系统育人。

    2.专业组群前瞻化。基于产业到产业群的发展演进,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优化需要坚持集群发展路径,跨专业组建专业群作为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围绕无人机产业群或产业链,联合2~4 个关联性专业组建专业群,促使专业间协同互补、资源共享、集群发展、互相作用,实现专业间“1+1>2”的培养成效。专业群应具有前瞻性、发展性、引领性。一是聚焦技术前沿。高职院校紧随智能化、信息化发展趋势,统筹“无人机+”与“5G+”组群模式,将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与大数据、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有关专业组群,培育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二是聚焦产业高端。高职院校聚焦无人机领域发展的短板弱项,强化工业领域应用和核心技术攻关,将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与工业设计、通信工程、电子技术等有关专业组群,拓展无人机应用领域和场景。三是聚焦服务高端。高职院校围绕差异化、个性化需求,将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与软件技术、多媒体技术、摄影摄像、影视动画等相关专业组群,服务编程表演、影视剪辑、氛围营造等高端需求,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此外,高职院校要大力推动管理架构创新改革,转变传统建院模式,打破专业藩篱,推进以专业群为单位组建二级学院,实现教学资源与管理资源的互相协调、有机统一。

    3.师资培养系统化。师资培养系统化是指整体统筹师资培养的当前困囿与未来需求,提高师资培养的规模与质量。为满足师资需求缺口、提升师资整体水平,应从以下五点入手:一是搭建无人机应用方向专题师资培训平台。依托国家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或有关行业指导委员会,定期举办短期集中培训班。培训班课程设置要系统全面并兼顾不同教师的教育经历和专业背景。对拟转岗从事无人机应用有关专业教学的教师开设岗前专项培训班,为充实无人机专业师资队伍提供有力支持。二是满足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的未来需求,加强本硕博层次无人机专业有关人才培养,强化教育系统对专业师资供给的“蓄水池”作用。三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无人机专业师资建设思路由“双师结构”向“双师素质”转变,“双师资格”从“静态认证”转向“动态认证”。“双师”教师要与时俱进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新技能,不仅要有“双证”,即对应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和教师资格证书,还要有“双能”,即“理论+实践”教学双能力,未来还要向“双带头人”发展,即“党建+学术”带头人。四是打通骨干教师和企业能工巧匠在企业生产和课堂教学之间的交流“旋转门”。扎实开展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工作,培养一支紧随产业发展、理论功底深厚、实践能力突出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五是设立特聘岗位。聘请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家、高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等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引入一批贴近生产经营实际的兼职教师队伍。

    4.技术创新协同化。技术创新协同化是指学校为增强技术服务能力,与企业、院校等加强协同联动以提升技术创新水平、实现共享共赢。技术创新协同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校校协同”。涉及无人机应用人才培养的普通本科、职业本科、高职高专等不同层次类型的院校,在科技创新研发上各有侧重,形成优势互补的协同效应。例如,本科层次院校聚焦产业链高附加值环节,如芯片、飞控、电池、传感器、陀螺仪、导航系统、动力系统、数据系统等;
    高职院校聚焦产业应用领域的中高端环节;
    中职学校聚焦无人机操控领域的相关技术环节。二是加强“校企协同”。搭建校企协同创新平台,通过骨干教师和技术人员共同开展项目攻关、技术研发等提升教师的技术服务能力和企业的科技研发水平。同时,加强技术人员和骨干教师交流轮岗及研发合作,深化科研评价体系创新改革,坚持问题导向,由“唯论文”“唯项目”等转向“市场为王”“效益第一”。三是加强“师生协同”。在骨干教师、能工巧匠的指导下组建学校无人机专业兴趣社团、创新创业小组等,在校园培育技术创新的土壤。总之,通过技术创新协同增强教师服务企业的技术能力,增强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的贴合度。

    5.办学主体多元化。办学主体多元化是指引入企业等不同主体深入参与办学过程,多方共同协调配置信息、技术、人员、资金、场地、政策等各要素,促进校企师资、设备、信息、场地、经验等共享,打造互惠互利、互促互助的命运共同体,实现人才培养和办学效益的双赢。推进办学主体多元化,要坚持以下三点原则:一是循序渐进原则。以学校“混合所有制改革”为例,改革范围可以从二级学院层面(小混合)向院校层面(大混合)推进,涉及产权程度可以从不涉及产权的“泛混合”向涉及部分产权的“类混合”和涉及实质产权的“真混合”推进。二是先易后难原则。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央企国企的公有性质、沟通基础、文化基因使其在与学校深入合作过程中存在独有优势,有助于调和教育公益性与企业营利性的矛盾,政府能更好地发挥协调指挥作用。因此,推进产教融合可以发挥央企国企的引领作用,以公有企业带动私有企业。三是多元共治原则。从已有实践来看,高职院校依托无人机应用技术等专业,通过定向培养直招士官、与预备役部队联合培养学生等形式践行了军民融合的使命。也有一部分高职院校积极引入行业协会参与办学过程,发挥行业协会对课程标准、人才培养方案等内容的指导作用,并通过行业协会搭建毕业生到对口企业的就业新平台。可见,政府支持引导、行业积极参与、部队有机融入的“校企政行军”五方共赢的办学模式正在形成,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努力推动办学格局由“单一主体”向“多元共治”转变。

    6.专业发展特色化。专业发展特色化是指专业建设中注重发挥专业优势,避免扎堆内耗,打造特色品牌,在差异化发展中兼顾职业教育特点。专业发展特色包括区域特色、属性特色、实践特色、思政特色、军事特色五个方面。一是专业定位“本土化”。高职院校不仅坚持面向本土经济发展需要办专业,还要坚持发挥学校特色专业优势,增强专业设置的“本土性”。二是专业建设“混合化”。高职院校基于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混合百搭”属性,打破院系藩篱、专业壁垒,跨专业、跨学科培养复合型无人机应用技术人才。三是专业实践“企业化”。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环节选取企业最先进的技术、真实项目,以及行业企业标准等作为知识点;
    实习实践环节选取企业工作站、校内工作坊、校外实训基地等职场化环境作为学习场域;
    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根据企业真实项目案例设计课堂任务,引导学生独立或小组协作完成任务、项目或作业,并按照企业标准对完成情况实施评价;
    加强无人机全产业链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四是思想教育“职业化”。高职院校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职业教育特色,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强化学生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的培养。五是学生管理“军事化”。部分高职院校要利用好军民共建优势,通过军事化管理培养学生的意志毅力、生活习惯、纪律意识、服从意识和标准意识等。

    猜你喜欢 院校职业高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山西教育·招考(2021年8期)2021-12-17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山西教育·招考(2021年8期)2021-12-17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金桥(2021年8期)2021-08-23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山西教育·招考(2020年8期)2020-08-28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山西教育·招考(2019年12期)2019-09-10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职业写作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我爱的职业学生天地·小学低年级版(2017年1期)2017-03-29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年6期)2015-03-01“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相关热词搜索: 无人机 专业 为例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