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讲好档案故事——融媒体时代档案记忆资源“微”开发思考

    时间:2023-02-16 16:55:02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陈佳雨 丁华东

    (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上海, 200444)

    现如今,无论何种领域开展资源开发或保护工作,与数字化、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进行链接都是重要途径。在社会快节奏发展所带来的关注度稀缺分散的环境中,档案记忆资源的开发工作应顺应潮流趋势,在开发手段方面与网络接轨,在记忆内容层面破除“唯集体论”,将着眼点转移到微观个体,塑造情感体验与价值共鸣。在档案记忆资源开发工作中充分利用媒体融合优势,关注微叙事,善用微形式,让档案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1.1 推动档案记忆发声主体由“官方主导”到“民间聚力”转变

    融媒体时代衍生的各类媒介具有链接万物、打破隔膜、破除边界等共通共享的理念本质,其实践的演进也需借助资源供给方、技术支持方、审核评定方、宣传推广方等多领域主体的力量加持。媒体融合不但推动了不同媒介之间信息的交互传播,也给予了各领域主体自我表达的广袤空间,使档案记忆的多样化解读与生产成为可能。近年来,随着政府信息公开背景下档案开放与利用的不断深入发展,以及各类记忆工程的不断实施,记忆资源开发实现了由档案部门“独角戏”转变为公共文化事业机构、企业以及社会公众等“联袂登场”的共荣局面,多方力量加持促进档案记忆资源开发工作“提质增效”。基于此,融媒体时代档案记忆资源的“微”开发的发声主体构造方才呈现出多层级、多元化的特征。

    1.2 促使档案记忆叙述视角由“集体记忆”到“个体记忆”转变

    以往档案记忆资源开发工作专注于历史的宏大叙事,而忽略现实中更为丰富的个体记忆价值。[1]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为档案记忆资源的开发打造了一个去中心化、透明化的数字场域。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草根阶级与精英阶级的壁垒被破除消解,人们在虚拟空间中也更易展现出张扬、热情和不加掩饰的真我本体,更多微弱细小的光芒得以被捕捉,被记录,被探究。这种带有个人色彩的记忆不仅带有数字媒体的碎片化特征,同时也可看成是“集体记忆”的构成单位或补充印证,更易获得公众的理解与认同。档案不仅是宏观叙事的见证,也是微观记忆的载体,为满足当下愈发凸显的个体情感与思考需求,档案记忆开发的叙述视角也在顺应时代潮流而转变,将社会叙事主导地位从国家叙事向个人叙事扩张,促使档案记忆生产表现出多元转向。[2]

    1.3 助力档案记忆呈现形态由“单维感知”到“多维立体”转变

    融媒体寓于档案开发工作之中,也跳出了原有档案部门一家之言的封闭局面,融百家之所长,不仅探索科学技术的更多适用领域,也帮助档案事业焕发生机。融媒体与档案记忆资源开发的结合有利于打破原先档案的刻板陈式,将已经固化的内容转变为可供加工的数据信息,并以此为原生资源,破除旧有单调的开发形式,脱离简单维度,实现向细粒度、多维度价值形态的转变。以往档案记忆资源开发产品多以纸本、图集、纪录片等纸质、音像形式为主,虽已对档案内容进行了二次加工,但却依然难以受到公众的关注。而融媒体在演进变革过程中形成了包含资源汇集、数据加工、知识转化、场景再现、感官强化等的附加效能,其与档案记忆资源开发所亟须的数字化加工、知识化组构以及可视化呈现诉求相契合,使档案记忆以更多样、更立体的形态展现在大众眼前。

    1.4 实现档案记忆传播渠道由“僵化割裂”到“新兴融合”转变

    以往传统媒体各行其道,固化僵硬的呈现方式束缚了档案记忆形态的外在表现,单一线性的传播方式也限制了档案记忆成果的宣传推广,致使档案一直给外界呈现出神秘和难以接近之感,从而使档案记忆开发工作一直局限于专业内部,始终无法成功破圈突围。融媒体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类契合大众需要而不断衍生出的一种技术合作模式,是人类社会达到文化上相互交融、技术上相互沟通的一种高阶层次,为档案记忆资源造就了一个全时空、全覆盖的传播网。借此机会,档案记忆资源突破了以往固定的场所,不受特定的时间制约,同时借助各类微端、非线性传播媒介的加持,实现资源在共通互融环境中流转,最终以开放透明的姿态出现在公众视野,在当下社会记忆建构中发挥强效影响。

    《“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指出,“要加大档案资源开发力度,统筹馆(室)藏资源,积极鼓励社会各方参与……通过展览陈列、新媒体传播、编研出版、影视制作、公益讲座等方式,不断推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档案文化精品”。[3]随着各类新兴媒体技术的深入发展和广泛应用,档案记忆资源开发成果早已跳脱出传统载体的束缚,平台推送、线上展览、数字图册、应用程序、微电影、网络动画等形式不断涌现,衍生产品的形态和推广渠道也渐趋多样化。

    2.1 摄制档案微视频

    随着信息时代的演变与发展,碎片化和非线性传播的方式逐渐成为主流导向。微视频内涵丰富,是微电影、微纪录片、微动漫、短视频等以视频短剧为呈现形态的统称,因其时长短小、内容精炼、制作快捷等特点逐渐成为当下最热门的开发方式之一。目前许多以微视频为传播形式的档案记忆资源开发成果不断涌现,并取得了不俗的反响。如2019年,中国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牵头拍摄的档案微电影《阿体拉巴》在第二届档案与文件管理电影节中荣获素有“档案界奥斯卡”之称的最高奖项“人民奖”[4],该微电影以精准扶贫为主题,以影像的形式生动再现了马边彝族自治县的脱贫记忆,其中所展现的脱贫智慧也为我国档案工作融入脱贫攻坚事业提供了活态样本。再如2021年,江苏省档案馆与江苏省委组织部等单位合作组织创作了百集党史微纪录片《记忆·100》,通过江苏党史上100个闪光点串联讲述红色党史故事,留存红色记忆,因其内容翔实、形式新颖,受到大众广泛好评,由此入选中宣部2021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5]

    2.2 设计档案微程序

    2022年8月3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中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6%。[6]由此可见,手机已经成为最主流的网络接入方式。为适应这种社会发展形势,以手机为承接载体的小程序开发逐渐兴起,小程序融合了本地应用和网页应用的特点,具有便捷易用、无需下载、功能强大等优势,能够满足用户的各类利用需求。例如,浙江省借助于微信小程序“掌上查档”、“浙里办”APP提供省域范围内手机查档服务,群众可借助微程序端向省内综合档案馆发起查档申请,从而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查档少跑腿”。[7]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中国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基于“国网档案”微信公众号研发收集疫情防控文件材料的微信小程序,并与公司数字档案馆进行数据互通,支持疫情材料的录入与传输,从而有效提高了疫情防控档案收集效率,为全面真实地留存新冠疫情记忆贡献力量。[8]

    2.3 举办档案微展览

    展览作为档案记忆资源开发的经典形式,在融媒体时代也有了新的表现。随着数字化技术、数据管理与分析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手段的革新,公众足不出户、随时随地就能享受云端线上观展体验。线上微展览在形式上能够突破时空局限,在内容上不限于文字、图片,而以视频、音频、虚拟现实等方式进行档案记忆的转化,实现了档案展览可看、可听、可互动,从而使记忆资源的展示更生动、更具感染力。如,北京市档案馆与首都图书馆、首都体育学院联合推出的“奥林匹克教育数字孪生馆”,该线上展馆借助3D模型、AR技术,通过虚拟讲解员带领公众回顾奥运历史,再现夺冠记忆。[9]又如苏州档案部门利用VR全景技术推出以“锦绣江南古韵今辉——近现代中国苏州丝绸档案展”为主题的网络三维虚拟展馆,让用户身临其境地感受世界记忆的独特魅力。[10]

    2.4 研发档案微游戏

    想要盘活档案记忆资源、创新档案产品开发形式,当下广受欢迎的网络游戏是不可忽略的一环。游戏所具有的娱乐性、休闲性、沉浸感、互动感使其能够快速地抓住用户眼球,在公众内心占据一席之地,具有不可比拟的影响力。近年来档案记忆资源开发也在不断向游戏化靠拢,通过将档案中所蕴含的丰富文本资源与游戏背景、情节相结合,探索出一条寓档于乐的档案微游戏之路。例如中国人民大学师生团队利用前沿科技手段研发了以清代样式雷图档为主题的娱教游戏;
    [11]4399平台创造性利用甲骨文元素推出的益智、问答、策略类游戏;
    腾讯结合传统文化、历史史实研发的MOBA手游《王者荣耀》等。通过将档案蓝本与现代技术相结合,隐藏在时间长河里的历史记忆、历史人物被生动地呈现在公众面前,这也是档案微游戏产品的独到之处。

    3.1 以身份认同为纽带联结多元主体

    身份认同是个体对自我身份的肯定与接受,即对某种特定身份所代表的价值观念、情感趋向表示理解与认可。在一定时空范围内,这种认知赋予主体在感情、心理以及行为上的一致性,并通过情感联系实现个体力量凝聚。借助因某种档案记忆所引发的集体身份认同,催生出集体参与档案记忆资源开发与建构的热情与动力。在此过程中,参与者也能从中获得归属感、幸福感与满足感,进而达到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在当代档案资源开发与利用工作中,档案情感价值发挥受到公众的青睐,主体情感需求也成为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因此,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开发实践工作致力于利用情感共鸣、身份认同吸引更多领域的主体参与,如目前我国各类红色档案记忆开发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其中红色档案记忆所内含的民族精神家喻户晓,各主体对红色记忆的理解越发深刻,促使公众自发地参与到开发传播当中,为记忆的刻画与描述提供更多元的视角,从而更好地激发出档案记忆中的多元价值,延续记忆的生命。

    3.2 以微观叙事为指引拓展内容边界

    叙事是以讲述手段帮助受众更好理解外部世界的有效方式。犹太裔汉学家舒衡哲在其文章中曾指出:“抽象是记忆最狂热的敌人,它杀死记忆,因为抽象鼓吹拉开距离并且常常赞许淡漠。”[12]微叙事将视角从相对抽象与包罗万物的宏观世界缩小、具象为微观个体的行为,进而通过个体层面的叙事展现集体记忆身后隐秘的角落,让以往易被人忽略的思想、情感、态度重现于世。个体记忆虽然处于群体的框架之下,但群体记忆也由个体记忆所构成,因此在当代及未来的档案记忆开发过程中,微观个人记忆不断出现在公众视野,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反映出记忆的整体脉络。正如当下乡村记忆工程的推进,将分布于村民、家庭、村落中的多维度档案记忆进行整合,利用再生产手段唤醒、复活乡村记忆。此外,当下融媒体具有短、平、快的显著特征,以微观叙事为内容进行档案记忆资源的开发也顺应了受众的现实需求,能够真正促使开发成果实际效用得到彰显。

    3.3 以融媒体为依托实现共创共享

    迈入数字融媒体时代,日益纷杂绚丽的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可供开发选择的媒介方式不断更新迭代,一端链接多端,一网联结多网,其广泛的覆盖率与瞬时的传播速率极大地便利了各方主体参与各项开发实践,纵使足不出户,也能轻易地获取外界泛在化的档案记忆资源,并借助文本加工、图像转换、音频辅助等媒介固有功能实现档案记忆的活态转化。与此同时,社会数字化、信息化趋势不断加深也使得当下公众的注意力易被瞬息变幻的潮流热点打散,由此导致社会需求呈现多样化特征,但不断衍生的各类微媒体因其无限制传播的特点,能够将各类主体所开发的档案记忆资源开发产品精准推送至用户手中,借此迎合普罗大众各异的心理诉求和消费习惯,实现档案记忆成果的共创共享。

    4.1 叙述内容大小兼顾,立体展现档案故事全貌

    内容是创作的核心要素,其好坏与否直接决定了最终呈现的产品的质量。档案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与生俱来便带有独一无二的叙事内容,直观且鲜明地向大众讲述某一时空背景下的历史痕迹。档案记忆作为各种外力施加的开发对象,首先目标便是筛选优质的内容素材作为骨架,而选择素材的标准既要着眼于家国大事,又不忽略市井小事;
    既庄严捍卫史实真相,又不缺失感性人文情怀。以往大众谈及档案,皆冠之以神秘色彩,不敢轻易涉及。要想破除此类刻板印象,使档案开发成果真正入眼入心,便不可偏安一隅,在档案记忆资源开发过程中,内容的挖掘要有深度也要有广度,切实做到真正为大众所用。

    第一,档案记忆资源开发既应着眼于档案,又须跳脱出档案,取材于社会生活,适时追赶流行话题。如为庆祝澳门特别行政区回归祖国20周年,北京道可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当代中国电视艺术制作中心共同拍摄的纪录电影《澳门记忆》,其通过动态的影像重现清代澳门地方衙门档案所记录的历史史实,展示澳门与葡语国家历史交往的珍贵记忆,影片中还特别邀请各领域专家学者亮相,从多个角度、多种层面解读具有澳门地方特色的档案故事。[13]第二,档案记忆资源开发既要立足于馆藏,又不局限于馆藏,学会“集众家之所长”。如上海市档案馆、印度驻上海总领事馆携手上海文艺出版(集团)有限公司、中西书局推出的《泰戈尔与上海》图册,其汇集了国内多家档案馆、博物馆现存的馆藏精粹,共收录数百余幅与泰戈尔有关的照片档案,展现了一代文学大师的人生传奇。[14]第三,档案记忆资源开发既要着眼于高尚广博的宏大主题,又不可忽略别具一格的小众专题。如福建省档案局(馆)开发的线上侨批展览,介绍了发源于民间、流转于民间的侨批故事,再现了海外侨胞的艰苦奋斗史。[15]又如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颁布30周年,浙江省档案局利用微信公众号发布法治动漫宣传片《档案就在你身边(第一季)》,借助动漫的形式“以案说法”,向公众科学普及《档案法》相关知识。[16]

    4.2 表达形式开拓创新,“微”力无穷“融”合发展

    在自媒体、短视频大行其道的快文化冲击下,档案记忆的讲述方式应从单一的实体展览、长篇的书籍图册、深奥的讲座研讨会转变为契合当下受众碎片化阅读的微小叙事形式。档案记忆内容经过多个环节的把关已然显露出高质量的水准与规格,因此,记忆的呈现形式就要与大众习惯性的阅读接受方式相配合。如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利用虚拟展览、微信推文、开发应用程序等新型渠道向用户分享推送馆藏红色记忆,唤起大众对革命历史的追忆情怀,使人们加倍珍惜和平岁月。再如,纪录片《嵩山秘笈》结合部分建筑档案,以皮影动画的形式表现神话传说和历史文化记忆,利用三维动画复原嵩山历史建筑群,令观众耳目一新,为嵩山历史建筑群扩大影响力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17]除此之外,西安《大唐不夜城》、杭州《印象·西湖》、婺源《梦里老家》等项目创造性地实现档案记忆资源向旅游产品演化,以演出的形式将档案内容搬上舞台,借此打造了当地的旅游名片,打出了知名度。以上均为档案记忆资源呈现形式活化的典范,其成功之处具有较高借鉴意义。

    4.3 主体协同合作赋能,群策群力走向“众开发”

    在社会分工走向层次化、标准化、规范化的时代,任何领域都无法做到“毕其功于一役”。档案部门在万物互联时代中也深刻意识到通力合作重要性,逐渐走上了跨界联合的道路。信息化社会,新闻媒体行业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经济政治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背后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档案记忆资源开发在保证自身所具有的高水平之外,还需要各种平台媒体的宣传造势,才可源源不断地扩大受众群体。除此之外,文化创意相关产业也是档案部门需要重点合作的对象,受限于专业壁垒,档案行业对档案记忆资源开发产品的形象设计、风格定位、创意元素等能够激发受众热情的营销概念知之甚少。因此,要借助成功的文化产业已有的筹划、分工、营销经验,取长补短,以此壮大自身,从而取得更好的开发效果。例如,北京电视台与档案部门联手利用档案史料开办的《档案》电视栏目,阐述内容由专家学者严格把关,讲述形式源于传媒人士的奇思妙想,最终的成品既保有专业知识的严谨,又不失档案记忆传播的内涵,受到大众的一致称赞,至今仍作为众多教师进行教学的生动素材。加强档案机构与非档案专业部门的协同开发可以汲取各行各业的长处,有利于扩大专业生存空间,提高专业认知与认同,进而促进档案记忆资源开发利用的良性发展。

    4.4 场域融通同频共振,实现档案故事全域传播

    档案记忆资源的“微”开发不应将单个个体记忆机械地组合,而需将分散于档案中的零散内容进行系统化梳理,按照客观需求“叙事”编排,用故事串联记忆、再现记忆、活化记忆。此外,想要实现档案故事多场景、全领域传播,首先应在制度层面将档案故事传播融入档案宣传工作体系中,构建融媒体档案记忆资源宣传制度,促使档案记忆资源开发制度化,借此引导档案故事传播效能得到良好发挥。[18]其次,在档案记忆资源开发实际工作过程中要灵活运用新兴互联网传播媒介,根据不同档案记忆资源呈现形态选取恰当的传播方式,如以微博、微信、抖音、快手为代表的微力量传播媒介,不同媒介之间也可相互联通、引流,打造资源建设的生态集群效应,从而构建档案故事全场域传播态势。如,2020年,湖北省档案馆与湖北广播电视台湖北之声共同推出的《档案里的战“疫”故事》,借助图文、音频广播、视频以及出版书籍等全样态的生产加工方式生动再现战“疫”故事,利用微信、蜻蜓、喜马拉雅、“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等全链条媒体平台推广战“疫”故事。通过融媒体平台多种渠道的联合发力,《档案里的战“疫”故事》在网络上的点击率超过了1亿次,成为融媒体生产运营传播档案故事的成功案例,为后续档案记忆资源开发提供了借鉴参考。[19]再如,河南省档案馆联合国际在线于2021年6月8日推出《档案里的黄河故事·河南篇》微纪录片,得益于河南省档案馆收藏的4000余件黄河档案提供的翔实素材以及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国际在线”的媒体力量加持,微纪录片以直接呈现、口述实录、情景再现三种方式从独特视角讲述黄河故事,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源远流长的黄河文化,让黄河记忆永远闪耀。[20]

    猜你喜欢 记忆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1年4期)2022-01-14环球资源进出口经理人(2020年11期)2020-11-24夏天的记忆学苑创造·A版(2020年10期)2020-11-06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作文成功之路·小学版(2020年5期)2020-06-11资源回收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8年11期)2018-11-23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资源再生(2017年3期)2017-06-01端午记忆丝绸之路(2016年9期)2016-05-14儿时的记忆(四)新湘评论·下半月(2016年4期)2016-05-05儿时的记忆(四)新湘评论·下半月(2016年4期)2016-05-05记忆翻新海外文摘(2016年4期)2016-04-15
    相关热词搜索: 档案 讲好 思考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