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坚定不移高质量发展上海先进制造业

    时间:2023-02-15 13:25:09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 口述:蒋以任 采访:严爱云 贾彦 白璇煜 整理:白璇煜

    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上海作为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上海先进制造业应该如何发展?采访组就相关问题采访了第十届上海市政协主席、上海市工业经济联合会原会长蒋以任同志。蒋以任同志毕业于清华大学动力系燃气轮机专业,历任上海汽车拖拉机工业联营公司党委书记、上海市机电局党委书记、上海市工业工作党委书记、上海市外经贸党委书记、市经委主任、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常务副市长等职。

    采访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强调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环节,做实做优做强制造业,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习近平同志在上海工作期间和到中央工作之后,对上海制造业的发展一直非常关注,请您谈谈对此的理解和感受。

    蒋以任: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论述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长期以来对制造业、实体经济发展一以贯之的思想。无论是在上海工作期间,还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都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

    在上海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在谋划服务业发展的同时,一直把制造业记挂在心头。7个多月时间里,习近平同志密集调研了上汽大众、宝钢集团、华冶钢铁、联合利华等10余家制造业企业,涉及国企、民企和外企,他敏锐地指出:“上海长期以来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不要把它当作上海的包袱,而应当作上海的财富。”把握上海这个城市发展的特殊性,上海的第二产业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增长前景。当时,习近平同志亲自关心、非常重视上海市政协关于加强“长三角一体化”合作的研讨,明确指示要细化合作的内容,并在研讨会上花了3个小时详细、认真地听取了14个调研组的报告。

    习近平同志亲自关心并着力推进上海重点企业、重大项目的发展。他特别关心大飞机和航空发动机项目落地建设、关心上海临港装备制造基地建设、关心金山石化和上海化工区世界一流化工园区的建设、关心世博会举办和江南造船厂搬迁,推动中国最大的造船基地长兴造船基地建设,并且亲自协调、促进上汽和南汽的联合重组,对上海汽车工业和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推动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亲自指引和部署制造强国战略。他在赴各地考察时多次指出,“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要坚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强自主创新,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把我国制造业和实体经济搞上去”,“我国是制造大国,要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向制造强国转变”。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连续4年亲临上海,部署3项新的重大任务,多次视察上海先进制造业企业并提出新的要求。关于构建什么样的产业体系,他指出:“上海要把高质量发展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全面提升上海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关于发展什么样的制造业,他强调:“要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坚持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战略定位,努力掌握产业链核心环节、占据价值链高端地位。”关于怎样发展先进制造业,他要求:“全力做强创新引擎,打造自主创新新高地,要聚焦关键领域发展创新型产业,加快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加快突破关键技术,加速壮大新动能。”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身体力行,为上海加速构建3+6新型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先进制造业描绘了宏伟蓝图,开拓了发展新空间,增强了上海继续前进、坚定不移发展先进制造业、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国际大都市的决心和信心。

    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彰显了党中央对强大实体经济和先进制造业,增添经济发展后劲,确保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的战略定力。

    从国内来看,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力和底气所在。新时代构建新发展格局,其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而完备的制造业体系、优渥的产业链供应链生态,恰是满足超大规模市场和巨大内需潜力的经济内循环的基础和保障,同时制造业要不断向价值链高附加值环节攀升,只有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关键产品的保障能力,才能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给国内大循环注入持续动能。建设制造强国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强大的内生动力不断推动工业发展。

    从国际来看,在当前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下,实现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更加强调自主创新,全面加强对科技创新的部署,集合优势资源推进创新攻关,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提升制造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要充分依托我国超大规模统一市场、完整的产业体系以及高效的基础设施和新技术应用等优势,不断深化制度创新,提升服务能级,提高国际合作水平,促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今年前三季度,上海的进出口总值仍然比去年同期增长5.6%。数据背后蕴含着上海制造对口岸贸易的强力支撑。作为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开路先锋,上海要继续推动制造业领域高水平对外开放,创造更有吸引力的营商环境,更好利用国际市场资源,助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

    采访组:上海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构建新型产业体系,坚定不移把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根基”,“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积极布局未来发展新赛道,推动三大先导产业规模倍增、六大重点产业创新突破、新兴产业积厚成势、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在您看来,发展先进制造业上海有哪些可借鉴的历史经验?

    蒋以任: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是近代工业的摇篮和中国工人阶级的发源地,拥有积淀百年的工业底蕴和大气磅礴的工人阶级力量。1843年上海开埠成为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揭开了以造船业、纺织业、烟草业和电力业为代表的上海近代工业发展新的一页。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上海工人阶级在党的领导下,为求生存、图翻身,前赴后继,生死抗争,工人运动波澜壮阔,迎来了解放。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制造业长期占据全国半壁江山,特别是轻纺、家电等名牌产品享誉全国,国之重器如雨后春笋蓬勃崛起;
    上海工人阶级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大力支援内地重点工程建设,支内工人数量达27万人,其中技术人员2.8万多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上海工人阶级面对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和国有企业的种种弊端,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勇当排头兵,敢做先行者,坚持结构调整,深化国企改革,实施“退二进三”,把结构调整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安全生产结合起来。近20年来,上海进行“三废”治理、关停并转企业达3000家以上,治理了吴淞工业区、和田工业区、桃浦工业区、吴泾工业区和新华路等污染区域,开展了苏州河两岸污染企业治理、搬迁,黄浦江上游的治理,等等。把工业调整与城市建设发展结合起来,有传统企业“壮士断腕”、关停并转和百万职工转岗再就业的历史壮举,也有企业布局调整和城市环境治理的韵律互动;
    有六大支柱产业飞速发展的豪迈气势,也有引进技术与产学研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巨大进步;
    有国有企业浴火重生的壮丽凯歌,也有外企、民企风生水起的并驾齐驱,在一个个历史巨变中,上海工人阶级作出了巨大贡献。上海工业总产值从20世纪90年代起持续10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以优异成绩迈入新世纪。在市、区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新体制下,各区积极主动推进产业园和开发区建设,“东西南北中”产业带串起璀璨的“申”型彩带,在市区体现城市繁荣繁华的同时,广阔的郊区体现了上海的实力和水平,上海工业“在调整中发展”,迈上建设工业新高地的新起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上海市委、市政府把打响“上海制造”“上海服务”等“四大品牌”作为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创新突破关键战略领域,引领发展创新型产业,加快建设重大产业项目,在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吸引国内大型央企和民企扎根上海的同时,不断提升中小制造业企业的研发、技术和产品的竞争力,大力推动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张江高科技园区为代表的各区工业产业园区发展,集中力量发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先导产业,以及航空航天、高端船舶、能源装备、新能源汽车、精品钢材、绿色化工等先进制造业,加快时尚消费品等民生产业更新换代,使上海制造业的质量、效益、结构和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大批具有影响力和地位的“国之重器”凝聚着“上海制造”的智慧和力量,彰显着上海先进制造业的领先水平。

    在今年的“大上海保卫战”中,制造业依然是维护稳定城市运行、力保供应链产业链平稳的坚实力量,是加快推动经济恢复和重振的稳定器,具备抵抗系统性风险冲击的韧性与能力。今年第二季度,以中芯、华虹为代表的集成电路重点企业始终保持90%以上的高产能利用率,生物医药、钢铁化工、船舶航空等重点企业坚持闭环生产,汽车产业链的整车、零部件企业率先复工复产,维护了地区乃至全国供应链产业链稳定运行。今年6月,上海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实现当月增长16.5%,为上海经济的恢复和重振发挥了带动作用。这些都彰显着上海制造业和上海工人阶级的坚强韧性和重要地位。

    历史证明,制造业是上海的立市之本、强市之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在70多年的经济和工业发展中敢为人先,勇担国家战略重任;
    坚持全球视野,汇聚高端要素;
    发挥禀赋优势,丰富政策供给;
    聚焦重点,树特色立标杆;
    重视质量,加强科学管理,坚持高标准,等等,其历史底蕴、产业布局、综合优势叠加,再加上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是上海经济腾飞的巨大引擎,理应成为支撑上海建设“五个中心”和具有世界影响力国际大都市的底气和实力。

    采访组:在“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征程中,上海制造业在全国制造业体系中的定位是什么?当前上海发展先进制造业的环境和基础如何?面临哪些障碍或难点?

    蒋以任:上海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指出:“始终坚持将‘四个放在’作为思考和谋划上海一切工作的基点,作为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须臾不能忘记的根本方法。”上海制造业在全国制造业体系中的定位仍是如此。要把上海制造业发展放在中央对上海制造业发展的战略定位上、放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放在全国发展大格局中、放在国家对长三角发展的总体部署中思考和谋划。

    上海制造业要主动落实国家战略、支撑上海重大任务、代表国家参与全球产业合作竞争,创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节点地,打造中国高端产业要素的汇聚地,建设中国前沿产业创新的引领地,建立中国先进制造水平的示范地。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上海制造业应聚焦这几个方向:一是高端化,打造占据创新链、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的“上海制造”。二是智能化,推动制造业生产方式向智能化、数字化和智慧化升级。三是绿色化,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推动生产方式转型和节能减排常态化。

    上海发展先进制造业具备其他任何城市都无法比拟的多重优势。一是基础扎实、门类齐全。在中国乃至世界找不到第二座城市可以像上海这样长久涵养着先进制造业完备的生态体系。既拥有石油化工、精品钢材、新能源汽车、大型机械装备、高端船舶制造、能源装备为代表的重工业,又拥有集成电路及其部分装备、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人工智能、互联网技术和设备、航天和大型民用飞机等高端新技术产业,还拥有与民生休戚相关的食品、电子信息、轻纺和时尚消费等都市产业。我们要珍惜巩固发展上海这独一无二的特色,使之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特色标志之一。二是科创引领、产学研结合。科技与制造紧密相关,上海着力打造科创中心,大大促使制造业始终发挥着现代化的引领作用。上海拥有较完善的产业技术研发体系、国家级的创新平台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知名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能够搭建起一流的产学研用平台。上海拥有以张江为代表的高科技园区和大量产业园区,支持承接国家重大攻关项目,并孵化出现代化的科创型企业,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三是开放合作、环境优良。开放是上海的最大优势,作为最重要的口岸城市、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上海营商环境不断提升,是外资进入中国内地的首选地。进博会选址在上海,彰显了国家开放包容、面向世界的坚定取向,充分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上海是世界观察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这些优势使上海能够最先学习到国际先进技术和制造工艺并消化吸收,加速推动自主创新的进程,也使上海成为全球进出口贸易量最大的口岸。上海也是国内各类人才向往的创业之地,很多发源于外地的企业在上海实现了二次创业和跃变提升。特别是在当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各种“封锁”“卡脖子”的情况下,上海制造业更应身负重任,砥砺前行,为打破封锁、突破壁垒贡献重要力量。四是区位优势、交通畅达。相较于内地,上海在制造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港口和陆河海联运优势,是通往国际的重要渠道;
    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也为上海制造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优良的基础设施、完整的产业配套能力、便捷高效的物流体系和高素质的劳动力。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的建设发展更是赋予上海制造业更加广袤的施展空间。国内一些内地重型制造业工厂设分厂于沿海港口城市以便于运输,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大功能作用有助于上海制造业、特别是重型先进制造业的运输及供应链配套发展,这是无可替代的条件和优势。五是广纳人才、精英汇聚。人才汇聚是上海发展制造业的关键要素。上海积极彰显国际化人才导向、构筑世界级人才平台、营造高品质人才生态,多次出台了助力稳经济促发展的人才政策,吸引更多海内外优秀人才服务上海。上海是北京以外两院院士最多的城市,拥有全国52%的5G通信人才,40%的集成电路人才,34%的人工智能人才,25%的创新医药人才。近年来,上海科学家在《自然》《科学》《细胞》三大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量占全国总数超过25%。六是资本发达、金融支撑。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与制造业相互融合,发挥出对实体经济支撑作用,迸发出无可比拟的雄厚力量。上海形成了包括证券、货币、外汇、票据、期货、黄金、保险等全国性金融要素市场,沪市主板、科创板注册制等为广大制造业企业提供了高效的融资平台。

    当前,上海发展制造业面临的障碍和难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三大产业集群前瞻布局不足,部分关键核心技术与国际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技术积累不足以支撑产业化应用,创新供给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仍显不足,集成电路、智能制造及生物医药产业链供应链存在“断供”风险。二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创新企业群还未形成,引领带动效应未充分发挥。三是战略性产业项目占比高、投资巨大、产出周期长,短时期难以见到明显成果。四是人才、资金、数据、标准等产业要素保障尚不充分,仍需进一步强化供给。

    采访组: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下,对进一步发展上海先进制造业您有哪些建议?

    蒋以任:首先,进一步形成思想合力,树立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标杆。

    通过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上海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我们深刻认识到上海这座城市发展的特殊性和历史规律,在加快发展服务经济的同时,上海制造业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应当坚定不移建立长远的、一以贯之的先进制造业发展政策方针。在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同时,建议坚持制造业占GDP比重不低于25%,这是上海产业经济提振信心、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也是维系上海经济运行、人民就业、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上海制造业必须与时俱进,擦亮“上海制造”金字招牌,讲好上海制造业、上海工人阶级的故事,以“世界影响力”的能级标准为标尺,进一步明确上水平、提质量、增效益的目标体系,有效融入现代化经济体系,充分发挥其作为实体经济根基的作用,助推上海经济高质量发展。应该看到,上海制造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在不少领域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相比有着不小差距。同时,面对制造业要素成本优势不断削弱、自然资源禀赋并不突出、土地等资源已遇瓶颈、产业链“卡脖子”和供应链断链风险、自我开发能力薄弱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等困难与挑战,上海制造业企业要进一步创建新型产业体系,围绕国内外两个市场构建、改善和强化产业链体系,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积极布局未来发展新赛道,推动三大先导产业规模倍增、六大重点产业创新突破、新兴产业积厚成势、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不断转换、增强新动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其次,进一步发挥政策活力,营造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环境。

    一是优化布局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新空间”。习近平同志在上海工作期间,明确阐述了上海区域之间的发展关系。他指出:“上海除了600平方公里的纯城区,还包括郊区的6000平方公里的大空间,如果人为地不去发展二产,将错失良机,也不利于城市经济风险化解机制的建立。”市委、市政府关于“五个新城”和宝山、金山转型发展的规划,是实践和落实习近平同志战略讲话精神的具体措施。这些区域是上海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潜在空间,要制定有针对性的产业政策和导向。工业用地应保持一定比重,服务于制造业发展。加强工业产业园区的建设,可建设一定比例的标准化厂房,也可通过存量再开发的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进一步提升工业用地的容积率和用途调整的灵活性,加大力度探索研发与制造的复合用地,不断提高单位面积的效益产出率,确保“好项目不缺土地”。“五个新城”要成为体现上海先进制造业实力和水平的新主战场,定位于独立综合性节点城市,要有特色产业支撑,强化产城融合,建设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南北转型”要进一步推动重点产业和细分领域集聚发展,宝山建设科技创新中心主阵地,金山建设先进制造业重要承载区,成为上海制造业长远发展的潜能所在。支持以自贸区临港新片区为核心区,加快构建航空、航天、汽车、海洋、能源“空天陆海能”动力产业体系,全力打造集研发设计、高端制造、集成服务于一体的世界级动力产业集群,建设“全球动力之城”。

    二是强化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的“新动能”。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明确要求二三产业共同发展,尤其强调“融合发展”。他指出:“三二一产业共同发展,它们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是在市场经济、现有产业发展的实际状态下的一种发展过程,不是人为地去遏制二产的发展,来造成三产的独大。”发展先进制造业从来是全社会的事业,先进制造业发展从来离不开服务业,特别是金融、贸易、仓储、物流、航运建设等现代服务业的相互支撑、相互辉映。以服务经济为主,并非意味着上海不需要发展制造业,而是应不断加强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理念,培育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新动能。这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特点,也是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区别于港澳发展的重要特点和优势。此外,要进一步培育上海时尚消费产业,推广“前店后厂”模式,持续办好上海购物节、制造佳品汇,发展创意设计产业、工业旅游,促进农产品的工业化和产业化,使“上海制造”与“上海服务”“上海购物”“上海文化”紧密结合,使产业化与国际大都市的文化氛围相得益彰。只有坚持二三产融合,才能全面推动上海制造业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

    三是加快科技创新,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新基建”。建议根据工业生产过程、供应链运转、产品应用的需要,超前规划布局5G网络、物联网、千兆光纤网、大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超算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培育壮大人工智能、大数据、网络安全等新兴数字产业,积极探索落地新型基础设施在制造业新的现实应用场景,催生先进制造业发展新动能。参与研究和制定更多可成为国际规则参照系的“上海标准”“上海方案”和“上海品牌”。在“新基建”体系下,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赋能产业升级,推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积极鼓励企业采用先进数字技术、设备和系统,建设智能车间、智能工厂、智慧供应链和智慧管理,打造具有泛在感知、实时采集、智能控制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提升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市场推广、企业运维等各环节数字化水平。加强工业数据和工业软件的开发、交易与应用,真正使各行各业所积累的工业大数据变成新时代创造价值的生产要素。

    四是努力提升制造业对外开放“新高度”。习近平总书记交给上海新的3项重大任务,都与发展制造业有密切联系。建议以成功办好每届进博会为标杆引领,实施更高质量的“引进来”和“走出去”,提高外贸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加快引进国际先进技术、重点项目和优质企业,吸引国内外先进制造业总部落户上海并在产业园区开设数字化、智能化、高效率的实体工厂,打造制造业开放新优势,发展新增长点。强化对外对内招商力度,增强对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的吸附力,集聚全球高端产业,增强对国内特别是长三角地区产业链的构建、重建和融合。建议加快筹建上海工业博物馆,传承工业文明,弘扬工业文化,促进工业交流。

    再次,进一步提高执行能力,探索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一是打造世界级制造业创新要素集聚平台。建议集聚高能级要素资源,促进要素资源跨境高效流通,提升运作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增强对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核心环节的吸附力。持续办好进博会并鼓励更多制造业企业积极参加,抓住机遇与外商开展技术、商务交流,放大溢出带动效应;
    继续办好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吸引更多的国际先进技术和企业来沪投资和技术交流;
    继续办好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等产业类会展活动,及时掌握国内外信息,学习先进技术产品与服务;
    持续打响虹桥国际经济论坛、陆家嘴金融论坛、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等品牌,促进全球要素资源加速集聚。广泛吸引全球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引进归国理工科留学生,同时大力培育高技能技工队伍和高职大专院校,提高企业的技术工人素质和驾驭先进设备的技能。发展技术交易市场,推动科创板做强做优做大,并充分利用科创板着重服务“硬科技”企业的政策,优先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登陆资本市场。

    二是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领功能。科技创新成果与制造业产业化最贴近、最直接,建议加强、支持科技成果产业化信息、招投标转化平台建设,鼓励技术交易,支持科创板上市,促进科研成果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缩短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的时间差,努力消除创新技术和产业化长期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障碍和“两张皮”现象。加强产学研应用与金融的合作,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通过政策鼓励企业加强研发,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策源作用,通过“招标制”“包干制”等机制,促进产业创意和产业化进程,夯实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双向链接和转化。评选优秀产学研重大项目并示范推广。

    三是重点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建议制定具体实施计划,强化责任制,围绕最终产品、重要零部件、产业技术基础短板,组织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攻关。布局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和战略前沿领域,加强自身研发能力建设,着力攻克“卡脖子”技术和产品封锁,如高端数控机床、芯片、光刻机、高端传感器、高端轴承、高端材料、燃料电池关键材料、核心工业软件等。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项目,深耕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基础技术等领域,增强供给体系韧性,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有效应对风险挑战能力。发挥政府的引领作用,加强计划,建立培育引导机制,利用财税金融手段,支持鼓励企业加强技术创新,持续强链补链。

    最后,进一步激发企业活力,迈上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台阶。

    一是继续深化制造业企业改革。进一步支持央企发挥产业、技术、资本和人才优势,加强央企和地方企业的合作。切实加强制造业主管部门与国资监管部门的密切配合。加强党的领导,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构建国有企业现代化治理体系。探索建立国企差异化改革模式,推进和深化多元混合所有制改革。通过推进资产重组,不断完善国企经营机制,做大“产业蛋糕”,促进资产增值,实现既放活又管好。大力扶植、支持中小民营企业的转型发展,鼓励优质民营中小企业向制造业和实体经济扩大资本投入,参与国企混改,登陆资本市场,实现提质增效。

    二是培育一批“高精尖特”制造业企业和高端人才。习近平同志在上海工作期间,在调研部分外企和研究分析其商务成本过程中,独具慧眼地指出上海高素质人才在研发、生产和管理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和作用,并充分肯定“这就是上海的定位”。建议通过政府支持、行业协会助推、企业发力,兼顾存量优化与增量培育,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领军人物并落实政策,激发制造业企业广大产业工人、工程技术人员和企业家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通过人才集聚,让更多“高精尖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千行百业冒头涌现,培育一批主业突出、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小巨人”“企业领军人物”,引导成长为制造业“单项冠军”“隐形冠军”。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助力和协调民营中小企业的数字化发展,引领企业智能化转型。提议设立“上海工业大奖”,助力上海先进制造业品牌提升。

    三是加强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建议企业大力推广使用适合自身生产特点的机器人,提高重点行业使用机器人密度。近些年,上海企业的智能化、数字化改造和发展,大大提高了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开发园区单位面积投入产出率。当前,上海已经出现了“上海制造”回流的现象,针对此类动向,应需调整制订政策,积极支持帮助。逐步实现“微笑曲线”转向“扁平化”管理类型转变,促使企业生产基地尽多留在上海,推高上海的就业岗位增长。学习宝钢,实现智能设计、制造和管理,树立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发展的典型,编制企业数字化建设指南,努力实现工业4.0的发展目标,特别是加强对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的指导和帮助。进一步提升“上海制造”品牌的数字化含量,以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服务机器人、智能家居、智能穿戴设备为重点,打造面向消费者和装备制造的具有影响力的新终端,推出高质量、高科技含量的民生产品。推动个人消费、装备制造和零部件的协同发展。

    四是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制造业体系。建议认真落实、主动融入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树典型、促推广,创新达成此目标的计划任务并引领示范,推广上海外高桥第三发电公司的节能减排理念和应用,在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环保工程等方面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推动生产方式转型和节能减排常态化,不断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提升绿色低碳产业规模,培育壮大绿色低碳市场主体,打造绿色低碳龙头企业、特色企业和绿色制造示范企业,使上海在绿色低碳制造业发展中走在前列。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和中共上海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上海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通过全市团结一致,坚定不移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接续努力,“上海制造”必将焕发新的创造力和永久的生命力,为上海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制造业上海发展 上海电力大学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2年9期)2022-10-10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走向世界(2022年3期)2022-04-19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上海之巅少先队活动(2021年5期)2021-07-22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家庭影院技术(2020年11期)2020-12-28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华人时刊(2019年15期)2019-11-26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上海──思い出の匂い人民中国(日文版)(2015年10期)2015-04-16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上海企业(2014年9期)2014-09-22
    相关热词搜索: 坚定不移 高质量 上海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