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利用物理实验深度学习有效对接高考“四翼”

    时间:2023-02-02 14:25:05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赵 清

    (嘉积中学,海南 琼海 571442)

    2019年底教育部考试中心正式发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将国家和高校的选才需求与素质教育育人目标有机结合。在近年的高考内容改革及命题中,高考评价体系的理念正逐步体现。高考评价体系由一核四层四翼组成,其中“四翼”为高考的考查要求,四翼包括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回答怎么考的问题。物理学科要有效应对四翼考查,实验是非常重要的手段。例如通过实验创设情境,可以帮助理解物理观念,对接基础性和应用性,通过实验设计培养高阶思维,对接综合性与创新性。高中阶段可通过五种实验形式与四翼相呼应(如图1所示)。

    图1 四翼与实验的关系

    深度学习的概念源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由马顿和萨尔乔在1976年首次提出。后来被借用到教育心理学。一般认为,记忆和理解属于低阶思维,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属于高阶思维,后者是深度学习的关键。

    胡卫平教授将深度学习定义为:能够深度理解并灵活应用知识和发展核心素养的、积极的认知、元认知和非认知(包括动机、情感、意志等)投入的、促进自主建构(包括认知建构和社会建构)的学习方式。

    深度学习应该具备这些特征:遵循学习者身心发展和科学认知规律;
    学习者深入理解学习对象(问题情境)本身;
    学习者深度思考、触及事物(学科)本质;
    身心充分参与,深度全面激活多层神经元;
    学习者找到“自己”,向更高阶、更高层次发展。

    新高考对四翼的考查,本质上可以看作是对深度学习的考查,而物理实验是深度学习的重要载体。高考“四翼”考查的内核就是深度学习能力,而物理实验是高中阶段实现深度学习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应用性和创新性的培养,这是传统题海战术无法实现的。三者的辩证关系如图2所示。

    图2 四翼与实验及深度学习关系

    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与思考,从五个方面具体阐述如何实现物理实验与深度学习的有机融合。

    3.1 实验导入有深度,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认知冲突中引发深度思考

    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被激发,愿意积极主动的参与,这是深度学习的首要条件。高中学生已经有自己的认知结构,如果教师不能将其打破,使思维远离平衡状态,则无法调动其学习积极性。通过实验设置认知冲突,将新旧知识矛盾显性化,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用伏安法测量电阻,高中要求会分析电流表内接与外接的区别,在测量中会选择合适方案。但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原理,再次面对两种电路时,反应必然是“冷漠”的,因为在原来的认知图式里,两种方案是等价的。为此我采用大型教学电表,分别用两种电路测量同一只小电阻的阻值,数据为6Ω和3.5Ω;
    再测量同一只大电阻的阻值,数据为7KΩ和3.2KΩ,测量结果如此悬殊,引发强烈的认知冲突,自然促使学生深度思考。

    3.2 利用实验创设“真实情境”,建立深度学习场,促进学生自主建构

    新高考评价体系强调,情境设置是考查的重要载体。借助实验创设真实但又“陌生”的情境,提供必要的知识背景,让学生觉得有挑战性,打破已有的认知体系,形成一定程度的“认知失调”,学生自然愿意全身心积极参与,积极完成更加深入的自我建构。例如探究弹簧弹力与伸长量关系,需要测量弹簧的伸长量,很多参考书给的方法是利用刻度尺测出弹簧原长,再测得弹簧伸长后的总长,两者相减得到伸长量。实际操作中原长并不好测量,因为弹簧上端很难与刻度尺零刻度线对齐。于是我引导学生思考:测量伸长量是否一定需要知道原长。接着创设这样一个实验情景:刻度尺竖直放置,与弹簧平行,但刻度尺的零刻线高于弹簧上端。学生通过分析发现,挂钩码前后的指针读数之差即为伸长量。该方案方便易行,不用纠结弹簧的原长问题。这样获得的知识是活的,活知识孕育出新知识,学生不但掌握了基本的原理,还学会灵活处理,提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真实情境”不一定是当下发生的,也可以是历史上曾经发生的情境。例如研究自由落体的实验,我们可以还原伽利略当年的实验情境:没有打点计时器,也没有秒表,更没有光电门,伽利略该如何测量运动时间?如何测量瞬时速度?如何判断自由落体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呢?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思维被充分调动,接着小组合作设计实验,获取数据,进行分析研究。领悟到如何在限制条件下寻找最优解,学会巧妙转换解决问题的思路,同时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伽利略的伟大。

    3.3 在实验设计中深度探究,引领学生走向高阶思维

    在实验设计环节,传统的做法是往往是这样:教师根据实验目的,直接给出实验设计,全体学生按照一个方案,进行接下来的实验操作,这样的做法省时省心,教师容易把控,但是无形中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深度学习本领。因此我们需要改变做法,例如先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再设置相应问题链,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不断改进完善方案,在这样的交流探讨中,引领学生走向高阶思维。

    例如探究加速度与物体受力、物体质量的关系实验中,学生很容易想到控制变量法,但是在测量物体(小车)受到的力时,有两个错误环节非常容易出现:一是将长木板水平放置,认为拉力就是合力;
    二是认为悬挂砝码的重力等于细线的拉力;
    结果作出的图像显示,加速度与“合力”并不成正比(如图3)。

    图3 实验装置及a-F图像

    在学生处于疑惑的时刻,教师及时设置问题链抛给学生思考:(1)研究加速度与物体受合力关系,需测量哪些物理量?(2)如何测量小车加速度?(3)拉力就是小车受到的合力吗?该如何测量物体受到的合力?(4)为什么要垫高平板一端?应该垫高哪一端?垫多高合适?(5)为什么不能悬挂过多砝码?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讨论,逐步解开学生心中的疑问,分析图3的a-F图像不过原点及弯曲原因。教师再布置任务,学生相互交流、查阅提供的资料,设计出多种改进创新方案如图4。

    图4 改进后的实验方案

    教师在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总结这些方案的特点,填写在表格中(见表格1)。

    表1 实验方案的特点总结

    这样的实验设计初看费时费力,但是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它能有效打开高阶思维的切口。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反思能力,学会如何处理信息的能力,会评价对比方案的优劣,会抓住事物本质,举一反三解决问题,进而获得普遍意义问题的求解思路。这恰好是创新思维的起点,是高阶思维能力的作用点与生长点。

    需要注意的是,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时,一定要紧紧抓住核心概念,不能信马由缰,反而造成学习时间的紧张,学习效果的低下,那就得不偿失了。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为例,其核心概念为“找出作用之前与作用之后系统的总动量”。实验设计必须重点围绕这个核心展开,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先开展头脑风暴,最终设计出以下这些方案:在气垫导轨上碰撞、利用单摆碰撞、利用碰撞后平抛运动验证等等。再比如用落体测量重力加速度,其核心概念是测量出位移及相应时间,再利用运动学知识或推论求得加速度。自然可以设计出如下方案,利用打点计时器、利用光电门、或者滴水计时法等等。

    3.4 对实验数据和结果评价交流,形成深度反思,在反思中批判与创新

    对实验数据或结果进行分析,利用作图法等处理数据,形成合理的结论,并与同伴进行相互交流,从而有效培养证据意识和创新意识。传统教学中往往是讲实验,实验结果不是真实做出来,而是拼凑或借鉴已有的,这样会掩盖很多问题。真实的实验数据或结果往往是非理想的,是最好的学习素材,因此要利用好它们,帮助学生学会反思与批判,真正经历从“失败”走向成功的过程,而不是直接给出正确的结果,虚假的数据,使学生思维失去成长的机会。

    例如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中,甲同学实验结果显示,重锤动能的增加量小于重锤势能的减少量;
    而乙同学实验结果显示,重锤动能的增加量大于重锤势能的减少量,不符合机械能守恒。学生通过分析交流,发现原因是存在空气阻力。乙同学使用了v=gt计算速度,实质上与机械能守恒定律等价,该式恰好是被验证的结论,犯了循环论证的逻辑错误。

    再比如伏安法测量电阻实验,学生囿于初中思维定式,不管待测电阻阻值大小如何,都习惯用限流式方案,教师可以顺其自然,让学生测量某个大阻值电阻,然后引导分析结果。发现实验数据范围太窄,测量误差偏大。自然引出创新方案--分压式接法。学生再次实验,从理论上分析分压式接法的特点,完成了知识的顺应与思维的升华。

    3.5 习题实验化形成深度体验,有效突破学习的疑点难点

    目前物理新高考对四翼的考查,主要还是通过高考试卷来落实,但是考查形式正在发生变化,具体表现为更加重视利用情境化设置问题,更加重视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新的趋势下我们若仍然奉行传统题海战术,缺乏引导学生从思维起点思考问题,缺乏对其提供情景化体验,将导致学生思维走向僵化,越来越难以适应新高考的要求。纵观2021年物理高考题,高考全国乙卷设置了运动员拍篮球情境;
    浙江省物理卷设置了在秋千上摆动,用激光笔照射透明塑料光盘情境;
    山东省设置了密封的矿泉水瓶里小瓶沉浮情境等。因此教师平时要重视实验,包括一些拓展实验,找到实验与四翼的连接点,设法将题目实验化,与理论分析相互印证,从而在深度体验中解决问题。例如讨论图5细绳拉力如何变化:(1)绳长不变,右端细绳上下移动(2)绳长不变,将右杆缓慢左移。此题可以纯理论分析,但是借助实验效果会更好,可以利用废弃的窗帘滑槽零头等制作如图器材,还可以结合力传感器,使问题迎刃而解。鼓励学生结合题目多做课外实验,动手制作实验器材帮助分析。

    图5 晾衣绳模型

    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方式虽然多种多样,但我认为物理实验是非常有效的手段。我们需要高度重视物理实验,使深度学习落到实处,从而有效应对高考“四翼”考查,则高考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猜你喜欢 考查深度方案 烂脸了急救方案好日子(2022年3期)2022-06-01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快乐学习报·教育周刊(2022年16期)2022-05-01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数学)(2021年3期)2021-06-09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中学生数理化·高三版(2021年3期)2021-05-14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中学生数理化·七年级数学人教版(2020年11期)2020-12-14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6期)2019-05-28定边:一份群众满意的“脱贫答卷” 一种提供借鉴的“扶贫方案”陕西画报(2018年6期)2018-02-25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中学化学(2017年6期)2017-10-16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中学化学(2017年2期)2017-04-01稳中取胜数码精品世界(2009年3期)2009-03-30
    相关热词搜索: 高考 对接 深度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