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高校思政课堂中教学视频的应用审视

    时间:2023-01-25 20:25:07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侯康佳 张 程

    (安徽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0)

    当今智媒时代,随着大数据、云计算、无人驾驶、人机交互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技术逐渐渗透至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教育领域,尤其是高校思政课堂中应用教学视频,是人工智能技术介入的体现。教学视频是以影像资料的形式,把教学内容、案例、史料、资讯等呈现给学生观看,用视频来引导学生,给学生以视觉和听觉的感官体验。比起文字性的描述、教师口头式的讲述等,视频带来的教育更加直观化、立体化,拉近了学生与知识的距离[1]。但教学视频在高校思政课堂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应结合实际把握好尺度,避免出现唯视频代替教学的错误观念。

    (一)加强师生交互

    在传统的高校思政课堂教学中,不使用多媒体设备,知识的输出是以教师口头讲授的方式为主,学生通过观察教师的神态、表情,耳听教师话语,结合书本文字,实现对知识的吸收、理解与掌握。在这种传统的授课模式中,教师多通过灵活地提高或降低自己的声音、语调,结合内心情感的肢体教学动作,加上精心设计的课程板书以及个人对课堂教学节奏的把控能力等,拓展自己思政课堂教学的形式,进而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与有效性。师生的互动主要体现为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眼神交流,以及优秀教师恰到时机的课堂提问。相对于此,智媒时代教学视频给师生交互带来了新的变化,教师通过应用教学视频,把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感受。视频向学生展现了影像多姿多彩的画面感、内容上极富表现力的动态感、情节上身临其境的氛围感和声音上画龙点睛的震撼感等,实现了教师教学过程的具象表达。在教学视频应用中,教师的口头讲述被视频代替,交流的形式虽然改变,但教学视频也是师生交互的形式表现,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对教学内容有了更深刻的感悟,达到了教师教学的效果。此外,如果学生对教学视频内容感兴趣,更能由此调动学生学习与交流的积极情绪,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二)调动课堂气氛

    教学视频因其独具特色的影像画面与声音的结合,在调动高校思政课堂气氛上有着天然的优势。相较于传统的教师授课方式,学生更愿意观看视听结合的新媒体教学视频。虽然教学视频只是辅助教学的工具,但其迎合了学生的感官心理,活跃了课堂气氛,在学生心理接受上占据先选优势。

    在传统口头授课课堂中,学生对于文字形式的教学内容很难保持长时间的精力集中,更容易造成课堂气氛的沉闷和教学质量的下降。以往教师会进行各种教学尝试来调动课堂气氛,而智媒时代,在课堂上适时地选择播放一段相关的教学视频,成为一种较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式。教学视频的画面与音频能直接给学生带来感官上的冲击,引起观看兴趣,使其集中精神学习。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每次新课的课堂开端,教师可以借助视频教材进行课前导入,短时间内拉近学生与思政知识的距离,将课堂气氛有效地调动起来,这已成为一种有效开展思政课堂教学的方法。如:一段饱含对祖国深厚情谊的视频,不仅能打动学生,在其心中留下深刻的回忆,更能调动课堂气氛,激发起学生观看的欲望,把焦点迁移到思政知识中来。

    (三)便捷思政知识传播

    教学视频便捷了思政知识传播的方式,提高了学生的感官度。传统的思政知识传播以教师口头讲述为主、课本文字与图片内容为辅,带给学生感官体验是极少的,学生对思政知识的理解、对历史人物的认知、对艰苦岁月的感知,只能通过相关的静态化的表达默默体会。由于时代与环境的差异,学生往往很难充分理解真实的历史事件,与此相反,一段简短的史料视频却能将抽象的思政知识具象化。关于长征的历史,如果仅以文字形式表达长征的艰难困苦、革命先烈的坚韧伟大,那么学生内心也许并不能充分感受长征的艰难与时代意义;
    而如果给学生播放一些长征的影像教学内容,使学生亲眼看见雪山、草地的极端天气和艰苦条件,帮助学生深化对长征事件的理解,那么思政教学效果会更深刻。此外,教学视频还拓展了思政知识传播的广度。传统的思政课堂因条件所限,师生只能同处教室,限制了拓展思政知识的受众范围;
    智媒时代,网络的普及使教师可以通过线上教学平台分享自己的优秀教学视频案例,不仅促进了全国各地的教师互相学习交流,而且也便利了非在校生和教育欠发达地区的学生通过互联网学习思政精品教学视频。这时学生和教师不再局限于同一时空,学生的范围也不再局限于学校,极大地拓展了思政知识的传播广度。

    (四)提升学生满意度

    满意度是一个外来概念,来源于商业策略的顾客满意度,最早伴随着美国高等教育进入买方市场而产生,其职责就是用于评估高校对潜在学生的吸引力,帮助高校改进服务、保障学生权益来增加院校竞争力[2]。教师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学生对教师教学评价的满意程度是评估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参考依据,也是对教师教学质量的一种肯定和认可。影响学生满意度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需要教师不断对教学内容和模式进行探索,以提高学生满意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学视频的应用对提升学生满意度有着显著的效果[3]。特别是近年来兴起的网络短视频平台抖音、小红书、快手等,更是深受学生及社会大众喜爱。高校思政课堂教学短视频在选取上必须贴合思想政治教育主题,必须坚持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应敢于尝试,不断创新,把更多新颖的、学生喜爱的内容转化成教学实践。教师可以自己拍摄或制作短片用于教学,也可以给学生布置思政课情景剧等主题拍摄作业,让学生在视频中充分感受高校思政课堂的趣味性、实践性和教育性,从而更认可思政理论和教师的教学水平。

    (一)视频播放时长与数量甄选难

    教学视频的时长甄选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影像时长过短,学生难以在较短时间内理解视频的背景、人物及情节等内容,也不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记忆;
    而影像时长过长,又容易使学生分心,产生疲惫,不仅占用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也违背了教学视频播放的初衷,甚至会在学生心中造成不好的影响。如:学生认为教师在故意用视频拖延时间,不愿意讲课[4]。因此,高校思政课堂教学视频应用一定要把握好视频资料的时长。除此之外,还要权衡好一次思政课堂教学视频的播放数量这个难点。过多的教学视频播放,容易引起内容轰炸,使思政知识体系在学生心中碎片化,反而不利于形成对思政知识的深刻记忆;
    教学视频过少应用,会让学生内心产生意犹未尽的落差感,对课堂的期待感逐步下降,最后导致学生不愿意听讲、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发生;
    同时,较少教学视频的应用,一定程度上也会带来学生对教师教学准备不足的质疑。因此,科学运用教学视频至关重要。

    (二)视频内容权衡认知负荷难

    根据认知负荷理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负荷包括内在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和关联认知负荷三部分[5]。内在认知负荷和教学视频内容的难易程度相关;
    外在认知负荷和教学设计、呈现设备以及呈现方式相关;
    关联认知负荷表示学生学习中的精神投入程度,其利于学生提升学习效率。基于认知负荷理论,要求教师在进行高校思政课堂教学视频选择时,要充分考虑高校学生的认知负荷程度,使视频内容合理地适应学生认知负荷程度。如果忽视对其认知负荷的审查,当教学视频认知负荷量过高,超过了学生的认知承载能力,学生就会感到视频内容晦涩难懂;
    而教学视频认知负荷量过低,学生就会感到视频内容浅显、乏味,失去继续观看的兴趣。因此,对于教师来说,选择教学视频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负荷程度。例如:视频内容的难易理解程度不同,会对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内在认知负荷;
    教学视频的呈现方式不同,同样会不同程度地增加或减少学生外在认知负荷;
    学生自身在学习过程中投入的注意力与集中力不同,也会影响自己的学习效率。如何选择教学视频的播放内容,使得教学视频顺应新时代与大学生需求,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思政理论知识与自身教学实践经验,在众多教学视频、线上资源中筛选出科学、生动、有价值的教学视频内容。预判学生在观看视频内容时所能承载的认知负荷量,是高校思政课堂中教学视频选择的一个难点。

    (三)视频来源选择难

    思政教学视频的来源是多种多样的,最好的来源应是历史真实的影像史料。真实的影像资料区别于影视作品的演绎性质,独具其意义和生命力。如:李大钊同志生前唯一影像资料的发现,让国人不再仅通过照片看到先生,影像里生动、鲜活的李大钊同志仿佛就站在世人面前,这样一位年轻共产党员的真实风采,比所有影视作品的表演都更有魅力和价值[6]。但历史真实影像史料受到当时客观历史条件的限制,有影像记录且成功保存下来的资料并不多,所以真实的影像是十分珍贵和难得的,很多历史的重要时刻,在今天只能通过影视作品来回顾。优质的影视作品依然是很好的教学视频来源,如电视剧《觉醒年代》的走红,让大家看到了先辈的英勇事迹,他们在剧组精心的制作与演员精湛的演技下仿佛又活在世人面前。相反,有些视频也存在着夸大、丑化甚至歪曲历史的行为。近年来,夸张的抗日神剧、不符合历史的影视剧等也屡见不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论历史的美好,还是历史的灾难,都需要真实。”[7]“事实不容抹杀,也是抹杀不了的。任何否认侵略历史甚至美化侵略战争和殖民统治的言论,都不能不引起中国人民和亚洲国家人民的极大愤慨、严厉谴责、高度警惕。”[8]对于部分不尊重历史、篡改历史的影视作品,除有关部门审核外,教师更要以扎实的专业素养,擦亮眼睛认真对待,擅于甄别。

    (四)视频与课程教学对接难

    教学视频所使用的资料要和高校思政课堂的授课内容对接起来,做到理论知识和视频内容的有效链接。如果教学视频没有做到和教学内容的有效对接,不仅容易使学生脱离书本知识,无法掌握教学重点,而且同样使教师难以把控教学进度,教学视频的播放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应用教学视频的目的和初衷是为思政教学服务的,发挥教学视频的良好辅助作用,体现在其和课程教学内容的对接上。新颖的、开放的、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拓展学生思维的视频案例,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思政知识思考的广度与深度,而视频与教学灵活对接,更能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然而,现实中许多现有的教学视频并不能完全契合思政教学内容。因此,面对浩如烟海的视频素材,要达到高校思政课堂教学视频应用对接课程内容的目的,需要教师慎重权衡与选择,这无形中给教师带来新的挑战与难题。

    (五)掌握学生视频学习质量难

    在思政教学中,前期对教学视频无论进行怎样的选择、剪辑与制作,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展现给学生,供学生观看。学生观看反响良好是教学视频应用的价值所在。换言之,如果一段教学视频材料的播放,学生观看反馈的学习质量一般,那么这段教学视频的应用就没有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因此,对于教学视频来说,是否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是否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是否发挥启发和教育目的等,应是教师用以衡量学生观看视频学习质量的标准。如果学生观看教学视频的情绪不高,说明此时教学视频的应用是不恰当的,需要教师根据学生观看视频时所反馈的状态及时做出调整。针对学生感兴趣的教学视频,可以由此引申和拓展更多学生观看反馈良好的影像资料,这是教师应用教学视频的切入点和落脚点。教师必须明确,不是教学视频播放结束就是课程完成,也不是为播放教学视频而播放教学视频,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教学,最终要落实到学生学习质量上。学生学习质量是由主观感受与客观认知程度所构成的,如何掌握学生对视频学习内容的学习质量,如何权衡教学视频的合理应用,还需要教师引起重视,对这一难点进行思考与解决。

    (一)科学甄选视频播放时长与数量

    教学视频是为高校思政课堂教学服务的,教师在教学中要科学甄选教学视频的播放时长与数量,避免教学视频的喧宾夺主。教师的内心要有一把量尺,灵活地选择视频的长度[9]。一般情况下,一次思政课堂的时间在80或90分钟,由40或45分钟两节课组成。以上课时长划分,十分钟内的教学视频为微教学视频,十分钟至一节课内的教学视频为短教学视频,一节课时长以上的教学视频为长教学视频。根据心理学研究,成年人的注意力最多持续在40~45分钟左右,因此,教学视频的长度应保持在40~45分钟为最佳。如果时间超出这个范围,应暂停播放视频,让学生短暂休息,以免注意力分散。同时,高校思政课堂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教学视频虽然有助于教学,但不宜占据太多的课堂时间,一般情况下应以微教学视频为主。同样,教学视频的应用数量也要合理,如以微教学视频为例,每小节课教学视频的数量把控在3个左右为宜。具体教学情境下,教师要结合视频主题与学生的听课状态,多方协调,科学合理地选择教学视频数量。

    (二)合理调控视频内容认知负荷程度

    合理选择符合学生认知负荷程度的教学视频内容,是高校思政课堂教学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结合上文,应从内在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以及关联认知负荷三个方面来调控[10]。首先,在调控学生内在认知负荷方面,教师在高校思政课堂中应根据学生实际的认知结构来明确教学的总目标以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重难点。要仔细核定教学视频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结构,注意学生新旧知识掌握程度,促进新旧知识的整合,以便减少教学视频内容本身施加给学生的内在认知负荷。其次,在调控学生外在认知负荷方面,教师在对教学视频内容进行选择时,除了要充分考虑学生对该内容是否能够充分理解、与学生认知水平是否相匹配之外,在视频素材选择上还应强调内容之间的互动性,表现出真实性、美观性和动态性,达到调控学生外在认知负荷的目的。最后,在调控学生关联认知负荷方面,教师应把控好选择教学视频的总量,使之与学生原有认知相适宜,并创设良好、积极的学习环境,这样不仅能够激励学生付出更多的认知努力,对学习内容产生积极的情绪情感,还能够增加其相关认知负荷。

    (三)多元把控视频来源选择

    在高校思政课堂教学视频的来源选择上,教师要对视频来源多元把控、协调各方,兼顾其时代性、启发性和教学相关性。在时代性问题上,对于不同时代主题的思政知识授课,选择的教学视频内容要尽量符合和还原当时的历史。对于过去的时代,历史真实的影像资料就是最好的时代画卷,胜过一切的影视演绎。当下,教师在选择视频材料时要紧跟时代潮流,选取一些符合当下热点的新闻事件,如国家最新的政治会议、网络的热点话题等,使高校思政课堂的视频案例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认识到思政课堂的现实意义。在启发性问题上,对教学视频的选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突出思政课堂教学视频的启发作用。教学视频不能只注重娱乐性和趣味性,在观看教学视频后,教师要针对教学视频内容及时组织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要深层反思教学视频带来的影响和意义。在教学相关性问题上,强调教学视频的选择可以形式新颖、来源多样,但绝不能脱离思政课堂教学的主题,教学视频要和思政教学内容相对接,努力发挥好教学视频的课堂服务目的。

    (四)自主契合课程教学内容

    教学视频在高校思政课堂教学中发挥的优势作用不言而喻,拉近了思政知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发挥了传播效益,起到了推进剂和润滑油的作用。要发挥教学视频的正向效应,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目的,必须注重教学视频与课程教学的自主契合。如果不合理,学生不仅感到困惑,还会造成适得其反的结果,破坏了课堂教学氛围。因此,要求教师在应用教学视频进行思政教学时,要以思政知识的传播为出发点,适时适度合理播放教学视频。必须明确教学视频的服务目的,必要时对现有视频素材进行二次剪辑与制作,以达到教学视频和思政知识的衔接,从而实现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影响和熏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形成最具指引性的一门学科,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个人品德修养、法治思维、爱国主义情感都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引领。新时代思政教师身负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思政教师不仅是一项职业,更是大学生思想、心灵的引路人,思政教师要起模范带头作用。

    (五)定性与定量结合调研学生学习质量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是社会学研究常用的方法。定性研究常使用访问、观察以及文献分析等相关方法;
    定量研究常使用调查法、相关法以及实验法。学生观看教学视频的学习质量是高校思政课堂教学视频应用的“晴雨表”,想要获取学生对教学视频观看的学习质量,教师可以从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角度进行调研。从定性研究的角度来说,面对面访谈和田野观察是比较便利且有效的方法。例如:在高校思政课堂中,实地观察学生在教学视频播放中的注意状态与行为;
    在课程结束后,可以对部分学生进行面对面访谈,获取学生对教学视频的理解、感受、喜好等信息,不仅可以发现教学视频中的现有问题,也可以为后期优化课程建设提供一手建议。从定量研究角度来说,调查法和实验法是常用的调研方法。例如:通过对学生展开教学视频应用的学习质量问卷调研,并对调研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可以获取科学的学习质量结果;
    同样,可以开展实验法,如眼动追踪、脑电实验观察等,通过生理信号的测量获取科学、客观的学生教学视频学习的认知水平与学习质量。

    猜你喜欢 负荷思政课堂教学 人造革合成革拉伸负荷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纺织标准与质量(2022年2期)2022-07-123项标准中维持热负荷要求对比分析煤气与热力(2022年4期)2022-05-23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Opening flexible resources by integrating energy systems: A review of flexibility for the modern power system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21年6期)2021-02-16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甘肃教育(2020年24期)2020-04-13有效引导学生发问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中国火炬(2014年4期)2014-07-24
    相关热词搜索: 审视 课堂 高校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