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地方理工科高校举办“互联网+”大赛的探索与思考——以L大学为例

    时间:2023-01-23 08:05:03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闫俊凤

    (河南理工大学,河南焦作 454003)

    教育部自2015年起联合相关部门推出“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以下简称“互联网+”大赛),目前已成功举办7届,累计603万个团队2 533万名大学生参赛,大赛既充分展示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果,又引领了高等教育改革全面发力,其规格之高、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远已被社会广泛认同。各高校纷纷以此为契机,把“互联网+”大赛视为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实践平台。本文以L大学7届大赛为研究对象,对参赛项目进行多角度分析,以期在广度上发现问题、深度上剖析原因,进而以前瞻视野提升大学生参加“互联网+”大赛的质量,能够更高效地促进地方理工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良性发展。

    2015年“互联网+”大赛举办以来,L大学按照校级初赛、省级复赛、全国总决赛的赛事规程组织了7届大赛,每届都有不同变化。本文中的数据除特殊说明外均依据“河南省‘互联网+’大赛报名系统”统计所得。

    1.1 历届大赛的基本情况

    据统计,L大学7届大赛参赛项目数量和人数在逐年递增,前4届参赛项目分别是19项、57项、83项和97项,参赛人次分别是176人、503人、795人和1 005人。从第5届开始,数量陡增,第5-7届参赛项目分别是1 995项、2 020项和2 461项,分别有16 399人、19 856人和21 429人次参赛,占在校生总人数的50%左右。

    根据省赛和国赛获奖通知统计,L大学前4届省赛共获奖7项,国赛获1项铜奖,第5届开始有了突破性增长,第5-7届省赛分别获奖46项、58项和37项,国赛分别获奖2项、4项和4项。

    1.2 参赛项目分析

    大赛赛道分类中,L大学的参赛项目主要分布在高教主赛道和红旅赛道(2017年后)。鉴于L大学前4届参赛规模相对较小,可用于分析的样本量也较少,本文特选取参赛规模较大的第5、6、7届进行分析。

    统计5、6、7届大赛参赛项目类别发现,社会服务类项目最多,占比分别是34.12%、36.44%、30.51%;
    其次是制造业和信息技术服务两类项目数量较多,制造业类占比分别是20.77%、25.60%、26.57%,信息技术服务类占比分别是25.83%、21.68%、23.12%。

    文化创意服务类和现代农业类项目数量比较少,各占总数的10%以下。

    高教主赛道包含创意组、初创组、成长组、师生共创组,红旅赛道包含公益组和商业组。L大学近3届大赛的参赛项目中,主赛道项目分别占总项目的91.4%、92.57%、96.18%,“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项目分别占总项目的8.6%、7.43%、3.82%;
    高校主赛道中创意组项目占比最高,分别是90%、83.76%、88.38%,“红旅”赛道中公益组项目占比分别是6.96%、5.05%、3.78%,商业组项目占比分别是1.64%、2.38%、0.04%。

    近两届大赛增加了“是否为科技成果转化”选项,包括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国家级重大、重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两类。在第6、7届大赛中,L大学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占总项目数比例分别是15.79%、17.43%,国家级重大、重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占总项目数比例分别是8.76%、12.15%,其中理工类项目占比最多,其次是经管类项目,再次是人文类项目,这种分布与L大学的科研比重在学科结构上的体现呈正比。

    1.3 参赛项目负责人情况

    参赛项目负责人主要来自全校22个教学学院的不同年级、不同学历层次和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近3届大赛的参赛项目负责人中,本科大二学生最多,分别占同年参赛负责人总数的37.29%、41.58%、35.56%,其次是大一和大三学生,大四学生较少。研究生中硕士参赛负责人数相对较多,每年100多人,博士生近两年仅两人申报。高职高专和已毕业生参赛人数也非常少。总体来看,在读本科生依然是大赛的主力,占总数的90%以上。从学科专业结构来看,L大学在校生人数的学科结构比为:理工类:经管类:人文类=13.8:1.4:1,近两届大赛参赛项目负责人的学科背景比为:理工类:经管类:人文类=10.45:1.85:1。

    L大学历届大赛的举办情况表明,学科发展视域中的“互联网+”大赛存在一系列问题:参赛人数占比不高,高学历人数更少;
    参赛项目组别、类别分布不均衡;
    科研成果转化项目少;
    参赛项目获奖率低。与L大学实际情况相比,大赛并没有把其理工科的优势和特色展现出来,分析大赛的宗旨和要义,理工科大学的学科优势以及河南省地处中原的地域优势,理应赋能于L大学在大赛中取得好成绩,然而L大学在连续几届大赛中未崭露头角,即使在省赛中也未能居上,上述问题是其主要制约因素,仔细分析,这些问题的背后都有着深刻的原因。

    2.1 对“互联网+”大赛的认知不足

    一是把大赛当作普通的学科竞赛。L大学共有22个教学学院、79个本科专业,每个学院都有符合自身学科特点的学科竞赛。2015年,“互联网+”大赛伊始,L大学由计算机学院组织了首次“互联网+”大赛,其后的几次大赛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有少数相关学科的学生参赛。对于参赛学生,除少数对大赛富有兴趣之外,更多的是为了获得加分或为了获奖给自己的学业锦上添花;
    从学校层面看,主要把大赛看作一项学科竞赛,并没有认识到其积极意义和价值。

    二是对大赛宗旨与作用认识不够。参赛学生对大赛对“鼓励大学生根据专业背景选择创新创业项目参赛,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加快培养创新创业人才”[1]的作用认识不够,导致其未能结合自身的专业背景对参赛项目的组别、类别认真研判和挖掘,参赛项目的选择随意性强;
    同时学生准备不足,往往是大赛来了临时组团,临时报名,仓促参赛。最终结果是大赛未能真正提升教学效果,未能促进学生学习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未能起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的作用。

    2.2 参赛项目缺乏核心竞争力

    一是项目创新性不足。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参赛项目来源于学生的突发奇想拼凑而成,或参照其他学科竞赛稍做改动形成,缺乏创新。同时,教师参与度也不高,第6、7届大赛中师生共创项目分别是169项、190项,这与L大学教师所承担的科研项目数量极不相符。尤其是优势学科领域的参赛项目较少。作为省行业特色骨干大学,L大学工科优势突出,安全、地矿学科特色鲜明,工程学、材料学、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其中工程学进入5‰,安全工程学科为全省普通高校唯一A类学科。但从第6届大赛参赛项目来看,属于安全、地矿学科的分别仅有71项和99项,其中来源于国家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的仅有10多项。其次是发明专利转化项目参赛少。学校有发明专利授权1 455项,有效专利持有量2 070项,但参赛项目来源于发明专利的仅有15项。

    二是项目缺乏商业性。商业性是参赛项目胜出的基础,是创业项目的价值体现,也是创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大赛中尤其主赛道的项目要突出商业性。而L大学的许多参赛项目并没有对商业模式、价值创造的具体环节进行强调和分析描述。如校赛一等奖项目《太一怀菊-怀川振兴梦,贫地产“黄金”》被推荐进入省赛,又经过专家指导和精细化修正准备参加全国竞赛,但由于商业性和创新性不足,商业模式描述不清晰而止步于省赛。

    三是项目缺乏团队性。分析参赛项目的报名信息发现,大部分参赛团队成员集中在同年级或同学院,甚至同班或同专业中,其主要考虑合作伙伴之间是否熟悉,相处是否融洽,而未针对项目运营的需求进行长远考虑,导致创新创业团队成员的专业知识、个人能力和社会资源缺乏互补和协作,团队凝聚力不足[2]。本科生与研究生组队参赛较少,团队专业能力缺乏多元化,导致参赛项目没有竞争力和延续性。同时忽略了项目专家顾问和指导教师的作用,缺少专家顾问和指导教师对项目的辅导和引领。

    2.3 缺乏对参赛项目的培育、完善和转化

    一是项目缺乏培育。调查发现,70%的项目负责人认为,参赛过程中缺乏校内校外导师对项目的辅导和完善。从对大赛的政策扶持和支持来看,学校只对参加省赛的部分重点项目进行辅导和完善,缺乏对参赛项目前期评估(含与市场对接)相关培育的政策扶持、资金支持、技术指导,缺乏校内外专家对创业项目进行系统专业的辅导培训、项目评估和个性化完善。

    二是项目计划书、路演PPT有待完善。从近两届参赛项目申请材料来看,一些参赛项目计划书撰写不规范,思路不清晰,详略不得当,PPT制作粗糙,重点不突出,项目路演讲解不够简洁,逻辑性和条理性差,视频制作模糊,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参赛项目的质量,以至于很多项目止步于校赛第一轮。

    三是项目转化机制不完善。学校全面化、多元化、定制化的创业服务体系不完善,缺少一站式服务,目前学校的创新创业中心仅能为少部分项目提供培育和孵化场地,在市场资源对接、场地注册、项目推广、投融资服务、政府优惠政策对接等扶持方面尚不完善[3],同时也缺少创业孵化基地与协同创新平台对项目的联合孵化,直接导致科研成果转化难、参赛项目转化为创业项目难。

    3.1 营造文化氛围,提升大学生对“互联网+”大赛的认知度

    “互联网+”大赛是在国家创新发展理念和高校特色基础上应运而生的产物,具有降低社会创新创业风险、提高社会创新驱动力、推动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高校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升认知,以新认知和新理念引导大学生认识到“互联网+”大赛的重要意义,从而提升大学生参赛的主观能动性。

    一是利用创新创业课堂传授系统的创新理论和创业知识,宣讲大赛的价值和意义,讲授成功案例以激发学生的参赛热情。二是利用主题班会、学校网络、校报校刊等进行赛前宣传、动员,认真解读大赛的文件精神和相关政策要求,从思想意识层面引起广大师生的高度重视;
    利用微信、QQ群等网络自媒体平台进行赛后总结、获奖项目分析、经验分享、成果展示等,塑造“榜样”,以点带面,全方位增进学生对“互联网+”大赛的了解[4]。三是积极开展与大赛有关的实践活动,利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借助各类科创竞赛,如“挑战杯”“创青春”“机器人大赛”等,引导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
    积极组建创新创业协会、社团、俱乐部,举办论坛、沙龙、工作坊,邀请大赛评委、优秀指导教师、优秀校友、行业精英、企业家进校培训和宣讲,在校园内营造浓郁的大赛文化氛围,真正发挥大赛的辐射作用、激励作用和协同作用[5],从而使大学生对“互联网 +”大赛有更广泛、更深刻的体会。

    3.2 挖掘项目潜力,提升参赛核心竞争力

    一是挖掘创新性项目。鼓励广大教师重新梳理已结项(鉴定、获奖)或在研课题(项目),如学科竞赛、工程训练实践、创新创业前期培育等项目,尤其是被鉴定为填补某领域空白的课题(项目),让这些躺在实验室里、停留在文本上的科研成果通过“互联网+”大赛走向市场。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聚焦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真问题,如乡村振兴、精准扶贫、教育扶贫、社区治理等,发掘并培育红旅项目,找准切入点,凝练创新性项目。二是挖掘项目商业价值。从学校层面推动创业项目与社会需求对接,分析项目的市场规模、市场前景,与客户建立关系和价值连接,从而实现产品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以“互联网+”为背景,充分利用科研和人才优势,紧密结合社会和市场需求,挖掘项目的创业性和商业性[6]。三是汇聚团队凝聚力。创业团队的知识、技术、管理等多元能力,是助力项目走向成功的主导因素。根据项目需要,选拔专业技术型、管理型和市场营销型互补人才,吸引理、工、文、管等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优秀负责人和高学历成员,使团队才能互补、互相协作;
    同时注重团队的系统训练,针对团队协作、专业知识应用、组织管理等能力进行训练,培育团队凝聚力。

    3.3 内外合力,助推参赛项目的培育、完善和转化

    针对参赛项目的培育和完善,一是学校邀请社会业界精英、投资人代表和创业教育导师组成专业评审团,对校级层面的参赛项目进行专业评审和指导,提高校赛项目质量;
    通过举办各级各类创业实践挑战赛或“互联网+”大赛校内选拔赛,为参赛团队提供展示项目、锻炼自我的平台,同时进一步遴选参赛优质项目;
    利用大学科技园、创客空间、创新创业中心等平台为项目提供一站式服务[7],推荐优质项目参加省市级创新创业大赛,以达到以赛促练、以赛促创的效果,进一步促进项目成长与优化;
    针对遴选出的优质项目,邀请往届国赛、省赛专家评委、校内外创业导师开展一对一、多对一的线上线下指导和培育完善。二是在校内组织创业导师开展全方位指导,利用创新创业工作坊、创客空间等引导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校外利用区位优势,深化与地方政府、创业园区合作,融通校内外创业园区,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孵化器”,促进项目的价值实现。三是举办创新创业训练营、创业讲座、“互联网+”大赛赛程解读等活动,开展分阶段、分专题的创业计划书撰写、PPT制作、商业模式设计、创业项目路演等专题培训,对重点项目进行基础性、全面性、系统性的辅导,提升项目竞争力。

    针对科研成果和参赛项目的转化,一是学校完善激励机制,在政策、管理、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充分释放科技成果转化效能;
    二是不断拓宽技术转化的途径,积极推动优势学科对接国家、地方重点产业需求,直接服务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三是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或参赛项目孵化区,对相关科研成果或参赛项目给予场地、专项资金、学生入学指标、专项人才评聘等各方面的优惠支持,加速科技成果和参赛项目的转化。

    “互联网+”大赛为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一项重要赛事,地方理工科高校应以“互联网+”大赛为引领,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基础,以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为辅助,完善大赛的顶层设计与组织模式,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积极性,推动专业与创业、科研与创业融合,挖掘创业项目的创新性和核心竞争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找准突破口和努力方向。

    猜你喜欢 赛道大赛互联网+ 跃马新姿 赛道试驾法拉利296 GTB车主之友(2022年4期)2022-08-27彩珠赛道大迷宫小猕猴智力画刊(2022年4期)2022-05-23科创引领,抢跑新赛道走向世界(2022年3期)2022-04-19征服蒙特卡洛赛道小哥白尼(趣味科学)(2020年6期)2020-05-22最美证件照PK大赛Coco薇(2015年3期)2015-12-24说谎大赛小说月刊(2014年9期)2014-04-20“7匹狼”征联大赛启事对联(2011年14期)2011-09-18
    相关热词搜索: 互联网 理工科 为例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