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躺平”文化的本质、症候及价值引导

    时间:2023-01-20 14:45:10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王彬

    (上海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34)

    “躺平”文化最初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丧文化”的出现和发展。2016年7月,一张源于1993年的电视剧照“葛优躺”火遍网络,这张剧照充满颓然之气,但又不缺乏优雅的形象深得网友喜爱,更重要的是其内涵的“丧”指出了当代年轻人的思想状况及面临的社会压力。

    “佛系青年”最早可以追溯到 2014年日本的某杂志,它反映的是一种现代文化现象,呈现出的是一种怎样都行、不争不抢、顺其自然、得过且过的生活现状和人生态度[1]。随着我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和完善,2017年12月以“90后”为主体的互联网用户对于“佛系”一词不断地改造,形成了以“佛系X”为形式的词语体系,如“佛系青年”“佛系追星”“佛系消费”等网络热词,用以表达“90后”面对生活困境无能为力、得过且过的自嘲行为。

    时间来到2021年,在互联网平台又出现了一个爆红的词“躺平”。“躺平”不仅成为青年群体之间相互调侃的用语,还成为部分青年生活方式甚至人生哲学。网友对“躺平”的含义所做的解释有两个:一是无论对方做什么,自己内心都会毫无波澜,对此不会有任何反应或反抗,表示顺从心理;
    二是表示瘫倒在地,不再渴求成功。

    其实不管是“丧”文化、“佛系”文化,还是“躺平”文化,都属于青年亚文化。亚文化是与主文化相对应、相抵抗的文化形式,也叫作非主流文化,亚文化在社会生活中没有占据统治地位,它是代表边缘群体利益的一种边缘文化,代表着边缘群体的价值观和生活哲学[2]。青年亚文化就是以青年为主体的边缘群体利益在文化上的表达和诉求[3]。青年作为社会群体中最为活跃的部分,对国家未来建设和社会稳定都有着很大影响,青年亚文化作为一种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违背、相抵抗的文化,在一定情况下反映出青年群体的生活状况和情感诉求,也对部分青年造成一定的影响。“躺平”文化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播同样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对“躺平”文化的看法不尽相同。因此面对这种现实情况,认真分析“躺平”的主客观原因,用主流文化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当务之急。

    2.1 “躺平”文化的本质

    对“躺平”文化本质的分析,需要透过现实生活中的“躺平”现象进行分析。现实生活中的“躺平”行为大致分为3类。首先,是实现基本财富自由的“躺平”,这一类“躺平”的主体青年在家庭长辈扶持和自身努力等各种因素的加持下,及时规避了来自社会的经济和来自同辈内卷的各种压力,在社会生活和工作中表现出不被动参与同时也不主动涉及的行为。其次,是被动参与式的“躺平”主体,这一部分青年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并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心里存在落差但并没有完全放弃的青年。他们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偶尔表现出对于自己遭遇的埋怨和自暴自弃,在受到“躺平”文化的影响后声称自己要参与其中,但最后往往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继续参与到内卷中。最后,是完全主动参与式的“躺平”。在遭遇重大挫折后看清“社会发展的现实”,完全放弃自己能够获得更加美好生活的机会和发展预期,主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参与到“躺平”生活中去。对于3种“躺平”行为的分析,第一种,“躺平”主体并不能完全称之为“躺平”,因为其主体并没有承受来自“躺平”形成原因的各方面压力;
    第二种,被动参与躺平,实际生活中仍然按部就班的工作生活的青年主体是所有“躺平”主体中的大部分,他们一边在网络上抱怨生活工作中的不顺心,一边在实际生活中仍旧好好地工作和生活,只是对未来的发展不再有美好的幻想,更专注于现实的利益;
    第三种,则是“躺平”的更进一步:摆烂,完全放弃了自己发展的权利,明知道自己可以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现在的处境而不主动努力,反而是自暴自弃。所以“躺平”的本质应该是部分青年针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出现的差距采取的消极心理调节机制和行为调整。

    2.2 “躺平”文化现实表征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社会财富的积累已经实现总体小康的基本水平。这意味着当代青年人已经不需要为基本生计而发愁,但是新时代的青年仍然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更加美好、更加幸福的生活。尤其是刚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独立自主,实现对家庭多年付出的反馈。但是当自己的努力和付出与自己的收获不成正比时,部分青年对于现实生活的艰辛进行反思的结果就陷入“躺平”的语境之中。对于“躺平”文化践行者的分析,可以得到“躺平”文化的现实表征。

    2.2.1 心理特征

    按照社会认同理论的观点,个体知晓自己归属于某个特定群体,且自我所获得的群体资格会赋予意义和自尊[4]。部分青年刚刚离开校园,对于社会的认识还停留在想象中美好的阶段,对于生活的预期也是积极乐观的。但实际进入社会后,发现社会实际跟自己实际预期有着巨大的差距,这种巨大的落差迫使“躺平”主体形成自己对现实生活负面的心理表征。“躺平”文化的滋生离不开“躺平”主体工作的失败,这种失败对于“躺平”主体来说是“导火索”般的存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失败导致了“躺平”主体对工作的负面认知,如消极怠工情绪、价值观念扭曲等[5]。在失败经历和负面情绪的不断累积过程中,没有积极的心理疏导和发泄渠道,导致“躺平”主体对工作形成刻板印象,即自己的努力对于自己生活的改变和心理的满足收效甚微,对工作的认知也会由积极转变为下意识的消极。如果这种消极情绪仅存在于个体的自我意识中,那么“躺平”这一个体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并不能够形成一种亚文化级别的现象。《躺平即是正义》这一篇互联网文章的出现引起了众多青年网友的讨论,加之互联网媒体对于“躺平”的报道和传播,众多有着“躺平”心理特征和具体行为的独立个体在互联网平台这个虚拟的世界获得了认同,产生了一种“原来不只我一个人这样想”的情绪,于是一场以互联网为主要场地的“躺平”运动就此产生,这背后实际是互联网媒体引导的个体情绪转变成虚拟世界的“集体认同”。

    2.2.2 行为表现

    “躺平”主义者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表现为低欲望主义和反消费主义两种。就像20世纪90年代日本青年中“平成”废物一样,“躺平”主义者在理想与现实之间选择了后者,他们不再对未来抱有美好希望,反而更加关注现实生活。低欲望主义针对的不仅是物质层面 ,甚至连精神层次的欲望都加以限制,使其保持最低层次的消耗。在保障自己生存发展的基本需求之后,“躺平”主义者不再奢求买房、买车和结婚生子,不再期望自己物质方面的富足。至于精神方面的满足 ,“躺平”主义者更加关注当下的实际情况,对于理想和未来闭口不谈,甚至不愿意维持基本的社会交往关系。低欲望主义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就表现为反消费主义。“躺平”主义者反对消费主义,他们提倡更加简洁、更加舒适的生活方式,用最低的成本实现与经济状况相匹配的舒适生活。他们对于舒适生活的创造是通过降低自己的不必要需求来实现的,这与消费主义倡导的通过进行诸多不必要的消费来不断刺激欲望的增长和满足是截然相反的。这在实际生活也导致在经济发展中消费的低迷,尽管国家通过发放消费券等手段去刺激消费,但效果依然不理想。《躺平即是正义》一文的撰写者在文章中详细描述了自己如何在两年没有稳定工作的前提下维持一种“自由”状态,纵然这种生活方式具有特殊性,但其投射出对欲望的节制和消费主义的抵抗却获得普遍性认同[6]。

    2.2.3 “生存”状况

    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几乎看不到青年的“躺平”行为。一方面,“躺平”者如果将网络上的自嘲话语和行为真正带入到现实生活,那必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来自家庭亲属、亲朋好友等,迫使“躺平”主义者被动站起来放弃自己的“躺平”行为;
    另一方面,“躺平”主义者的“躺平”行为也是建立在社会层面拥有充足的物质供给,才能够给“躺平”的青年基本的物质生活保障和发展空间 ,也就是说“躺平”主义者奉行的脱离社会实现自由的基本条件是他们一直逃避的社会土壤提供的。因此,完全意义上的“躺平”主义和“躺平 ”文化是不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但是互联网这个虚拟空间为“躺平”文化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土壤。“躺平”者们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够及时表达出的悲观情绪能够在互联网这个高度虚拟的空间中肆无忌惮地表达,不用担心被生活中认识的人认出。同时个人的情绪能够获得相同经历的“躺平”者们的高度认同,形成一种“抱团取暖”的现象,这就使得“躺平”只能作为一种互联网文化现象存在,而不能够充分映照于现实生活。

    3.1 内卷:社会现实客观存在的压力

    一方面,社会整体教育水平的改善,大量高等教育背景的年轻人涌入劳动力市场导致青年相对就业机会减少,大量同质化劳动在效益优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得不择优录取,青年的就业竞争愈加激烈;
    另一方面,青年在面临就业压力的同时还面对着如恋爱、住房、婚姻、个人家庭等多重以自我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的压力。一个个问题接踵而至,导致部分青年选择“躺平”,不再相信“鸡汤”,不恋爱、不结婚。基本生活条件的保障不仅没有使年轻人抛开顾虑,努力向前,而是给年轻人提供了一个可以退缩的余地,年轻人不再热衷于消费,而是退而求其次,降低自己的欲望而减少客观存在的压力。“躺平”的青年选择放下自己心中的焦虑,用一种被动的无视来面对社会客观存在的问题。

    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私有制有区别,但市场经济的“盲目性”和“逐利性”是与生俱来、不可磨灭的,其基因中存在的“资本逻辑”同样是无法被消灭的,在市场监管和法治相对薄弱的环节,资本逻辑仍然支配着市场规则。于是高强度的雇佣劳动制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逐渐形成,在我国社会总资产快速增加的同时,青年劳动力也越来越依附于工作而生存,这就使得年轻人不得不抽调出大量原本用于休息娱乐的时间用来工作,以满足日常需求。长期如此社会又会出现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在人均财富不断增加的同时,人们的消费却越来越显得乏力,这就是资本逻辑的一个内生悖论:一方面,通过不断压榨劳动力来加快资本积累;
    另一方面,需要将生产的产品出售以投入再生产。青年人在劳动时间增加的同时,并不能产生有效的购买力来满足资本的再生产目的,于是消费主义又被搬到台前,用以促进消费的增加。一面是高强度、高时长的工作,另一面是消费主义的环境,青年人在焦虑与无奈中触发了自我保护机制,用“躺平”来代替婚育、购房、医疗、教育等现实问题,降低欲望,实现自我补偿。

    3.2 互联网平台推波助澜

    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较2020年12月增长4 296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3.0%。青年用户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和学习能力使其理所当然地成为互联网用户的主体,“躺平”文化的产生与发展与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青年群体在现实生活中初入社会,各种能力有待提升,导致作为总体的青年话语权在现实生活中并不能够占据主导地位。而且青年群体整体社会地位往往处于社会边缘,不容易引起关注。在现实社会无法得到足够关注的情况下,互联网平台则因为其特殊的虚拟性成为青年表达自己各种思想的主要平台。由于互联网空间的隐匿性,年轻人不用担心自己的现实生活交际,可以在网络上随意地发表自己的言论,于是就有了各种类型的不良思想。“躺平”的思想和行为展现在现实社会中不能引起广泛的关注,但互联网平台不同。同质化劳动不断加强的市场经济下,多数青年群体有着大致相似的工作和生活经历,在生活中面临挫败不能及时发泄,在互联网平台上青年群体能够迅速找到使自己共情的宣泄点而参与其中,这是“躺平”文化在互联网平台迅速传播的原因之一。在互联网平台为青年提供发声的同时,以互联网平台为依托的互联网经济也在不停地通过各种方式加强青年的“躺平”心态。网络游戏、直播等经济形势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让青年在互联网中获得现实生活中不能获得的身份和地位。游戏可以通过升级、充值达到较好的游戏体验,直播平台则可以通过送礼物成为现实生活中青年遥不可及的“榜一大哥”。青年在现实生活中的挫败感在互联网平台都能得到安慰,同时互联网提供的极易获得的满足感也使部分青年深陷其中。两者相比较,在互联网中“躺平”似乎更加舒服,更加唾手可得。同时营销号、互联网大V在流量利益的驱使下贩卖焦虑,在网络上营造一种大厦之将倾的焦虑心态。在抖音和微博等自媒体平台,部分网络博主利用青年社会经验不足这一弱点误导他们,大肆宣传彩礼、住房、教育方面的不实信息。出现了“三句话让男人给我18万彩礼”“高中辍学,创业两年实现财富自由”等毫无底线博眼球的虚假视频信息,当代青年很容易将这种虚假信息中展现的富裕生活与当下自己的困境做对比,这种情况下自媒体会加速“躺平”文化的传播,形成线上线下的双向互动,造成负面影响。青年对于关乎自身利益的信息尤为重视,网络媒体推波助澜,负面信息不断发酵,最终虚拟空间中的虚假信息反映在现实中,众多不良影响在现实社会的青年群体中传播,部分青年群体对现实社会的误判是滋生“躺平”主义的重要原因。

    3.3 个体发展阶段性困境

    当然排除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客观压力,青年自身也面临着阶段性发展困境,促使“躺平”文化的产生。首先,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社会心理作为一种低层次的社会意识是可以继承的。20世纪80年代的青年面临着改革开放这一巨大的社会变迁产生的不知所措,20世纪90年代的青年走上社会以后被称为“垮掉的一代”,如今当代青年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国家、社会及自己的命运理所应当会产生迷茫和无措。这种迷茫和无措不仅是自发产生的,同时也是青年面对未知世界对自身可能性的思考与尝试。于是在“丧”文化、“佛系”文化等成型的青年亚文化的影响下部分青年从中找到了使自己内心安宁的方法。其次,当代青年群体不是一开始就选择“躺平”的。青年群体就像七八点钟的太阳充满着朝气和活力,尤其是身处校园和初入社会的青年们,有着总体向上的愿望和诉求,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社会认同。加之当代青年群体中一大部分都是家庭中的独生子女,又刚刚从校园中走出,对于美好生活和自力更生的向往使他们更愿意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社会环境。但美好愿望与社会既定规则冲突产生的压力使部分青年措手不及,在理想与现实面前的妥协使这部分青年产生自我逃避的心理。不仅如此,大多数青年都希望依靠自己的努力摆脱对父母的依赖,这种想法也加剧了青年自身焦虑和不敢面对失败的心理。不管是当时“丧”文化、“佛系”文化,还是如今“躺平”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使青年在面临超出他们能力范围的压力时提供了心理和行为的缓冲。最后,青年处于思想最活跃最不稳定的时期,在信息时代青年接触信息的方式不再单一依靠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种手段,他们有更快捷、更简单的渠道可以获取信息。互联网等信息途径在提供信息支持的同时并没有对信息进行过滤和筛选,导致青年在成长过程中接触到各种各样文化背景的信息,多元文化支持下的复杂信息对青年价值观的构成和选择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此,青年在多种文化的影响下产生的青年亚文化自身天然带有与主流文化价值观相对抗、相抵制的部分,这一部分在青年个体寻求社会心理认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如今的“躺平”文化。

    4.1 以优秀传统文化和党的伟大精神指引当代青年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生生不息,一脉相传。在诸多文明相继消失的历史长河中留存下来,除了古人的智慧和能力以外,还有着艰苦奋斗的美德,在无数苦难中坚持下来的中华民族,靠着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今天所拥有的一切。“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美好故事都表明中华民族劳动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内涵。在历史留下的遗迹中我们见证了更多的坚韧,这种艰苦奋斗、愈挫愈勇的奋斗精神值得当代青年学习,应当成为当代青年的品质与责任。近代,我国内忧外患,问题频出。面对这样的情况,当时的一群青年人并没有选择放弃,没有选择“躺平”,而是在帝官封三座大山的夹缝中打出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口号,形成了“五四精神”。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就指出:“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习近平总书记也鲜明地提出:“决不能丢掉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7]艰苦奋斗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革命斗争中留下来的传家宝,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也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精神。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完成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时代目标,形成了“革命精神”“航天精神”“女排精神”“红旗渠精神”等一系列优秀精神成果,昭示着人民创造历史的事实。青年一代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苦干实干,拼搏进取,敢于担当,敢于斗争,将个人的理想信念与家国理想联系起来,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党的伟大精神滋润中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4.2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当代青年

    核心价值观是全体国民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精神力量的集中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在长期的生产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支配绝大多数中国国民行为的价值观念,它从国家、社会和个人3个层面体现了我国的精神面貌,决定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当下我国青年面对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尤其是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愈演愈烈的过程中,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通过各种途径对我国国民实施干扰。“躺平”文化则是各种不良文化中的一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的核心价值观,无疑是消除“躺平”文化的一件利器。不管是国家还是社会层面,最终都需要落实到个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共同的个人价值追求就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个人层面的价值观应成为我国青年的共同追求。除此之外青年还应具有法治思维、创新意识、奋斗精神等,这对于青年正确价值观的养成、正确人生观的塑造和正确世界观的培养都有指导意义。当价值观标准确立以后,青年的价值观念教育和舆论宣传也是培养当代青年的重要一环。要真正走进青年,倾听青年人的想法,解决青年人的困扰,要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而不是单纯的灌输。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染力和教育效果,要紧紧地抓住网络空间意识形态主导权,建设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建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据统治地位的网络话语权,真正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4.3 以历史思维武装当代青年

    历史思维是人类思维的基本方法之一,是将人类社会发展中过去、现在和未来贯穿起来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消除“躺平”文化,要站在历史的角度思考、分析问题。当代青年要掌握历史思维,以历史给予的智慧武装头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能够从一众动物中成功进入智慧社会,靠的就是劳动。劳动使人类与其他动物区别开来,站在食物链的顶端。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提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就连语言也是“从劳动中并和劳动一起产生出来”[8]。人类离不开自然环境,但同时也创造了属于自己的领地:社会。“躺平”的青年一代要树立劳动光荣,劳动创造成就人生的观念。脱离了劳动,也就脱离了任何社会的本身含义,更加无法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历史思维是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发展。当前青年群体中出现的“躺平”现象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同时要认识到“环境创造人,人也在创造环境”这样一个人与社会相互交互的过程,当代青年应该从辩证的历史思维汲取营养,以劳动创造美好未来。辩证历史思维更是面向未来的创新性思维,这就要求青年以创新的姿态,开启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篇章,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深水期,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新挑战,中国青年更应该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开创社会发展新势态。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青年一代要认真进行“四史”教育,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用辩证的历史思维武装自己的头脑,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摆脱戾气,直线向上。

    4.4 以习近平青年观引领当代青年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青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未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将理想信念比作“精神之钙”,缺乏了理想信念,人就会患上“软骨病”[9],而当前“躺平”文化就是青年群体中的“软骨病”,“躺平”的青年因为内因和外因失去了远大理想。青年一代应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这关乎国家未来,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续发展,也关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时强调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将爱国和爱党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跟党走,坚定不移地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作为青年教育的主体要承担起树立青年爱国意识和远大理想信念的任务,要从国家战略高度重视青年的思想问题,各级党团组织要切实关注青年的愿望和面临的困难。学校在青年“立德树人”教化作用中扮演重要角色,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发挥教师在青年群体中的榜样作用,引导青年积极向上。家庭家风教育则是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场所,也是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起始地点。最后青年要自我教育,青年群体的自我教育才是青年成长成才的最根本原因,广大青年要不断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寻找到自己成长成才的最佳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既要理解青年所思所想,为他们驰骋思想打开浩瀚天空,也要积极教育引导青年,推动他们脚踏实地走上大有作为的广阔舞台。”[10]我们党和政府在要求青年的同时,也要主动走进青年、了解青年,为青年树立榜样,为青年的发展开拓道路,为青年才能的施展开拓空间,搭建舞台。除此之外,“扣扣子”理论、“立德树人”理论等一系列关于青年的思想形成了完整的习近平青年观。要深入研究习近平青年观,并且以此消除“躺平”文化生存的思想根基,引领青年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涵养当代青年价值观,为青年人指明方向,规划人生。

    猜你喜欢 躺平文化 文化与人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让“躺平式”干部站起来共产党员·下(2022年4期)2022-05-17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22年4期)2022-05-06年味里的“虎文化”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躺平 花香自来中国慈善家(2022年1期)2022-02-22“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金桥(2022年1期)2022-02-12躺平金山(2021年10期)2021-11-02躺平,都能更好的起飞中学生博览(2021年18期)2021-09-23我反对这样的“躺平”时代邮刊·上半月(2021年8期)2021-08-23那些躺平的人,究竟经历了什么中国新闻周刊(2021年20期)2021-07-15
    相关热词搜索: 症候 本质 引导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