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产业生态化视角下区域协调发展评价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时间:2023-01-20 08:25:13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游 韵,罗胤晨,文传浩

    (1.重庆财经学院 经济学院,重庆 401320;

    2.重庆财经学院 绿色发展研究院,重庆 401320;
    3.云南大学 经济学院,昆明 650091)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然而片面强调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已不能满足中国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在新发展格局下更需推进“建立健全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新时期区域协调发展应尤其注重生态化的产业经济发展。重庆市作为长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区,应竭力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在此背景下,重庆市政府提出“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战略(1)“一区”指主城都市区,包括渝中、沙坪坝、九龙坡等21个区县,本文中各区县数据包括高新区和经开区;
    “两群”指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和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包括万州、梁平、城口等11个区县城镇,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包括黔江、武隆、石柱等6个区县(自治县)城镇。,2022年1月,市政府印发《重庆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再次强调深入推动“一区两群”协调发展,促进各区域发挥比较优势,特色化发展。故重庆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应当立足“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统筹重庆全域空间,协调全产业体系进行协同规划布局,实行产业的生态化发展。鉴于此,将产业生态化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迫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重庆实现“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针对区域协调发展内涵,部分研究将其界定为区域内各维度耦合协调的状态,部分学者则关注区域间的协调[1-3];
    评价指标体系方面,主要基于经济、社会和生态[4]、基础设施[5],以及区域协同视角等维度构建指标体系[6-7];
    研究方法层面,主要包括泰尔指数、主成分分析[8],以及计量经济模型等[9-12]。既有研究从多个视角展开,但仍存在一定研究局限性:一是既有研究聚焦区域内经济、社会等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对地域间的协调关注不够;
    二是对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解大多停留在经济层面,对于资源环境承载力、产业生态化、区域分工协作等涉及“协调”的认识不足;
    三是侧重于整体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均衡化发展,极为缺乏针对具有主体功能定位的区域间形成优势互补、差异化的区域协调发展体系研究。

    因此,提出构建产业生态化视角下重庆“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差异化评价体系,以促进区域间比较竞争,从全域空间上提升重庆市协调发展水平,实现产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以期为相似特征城市的协调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概念,现阶段学界尚未形成统一的内涵与外延。大部分学者从经济社会综合发展角度理解区域协调性,缺乏聚焦产业本身的学理阐释,忽略了产业作为经济系统核心的关键地位。而在新发展理念背景及“碳达峰”目标驱动下,产业生态化发展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重庆市作为长江上游地区重要生态屏障,其产业的绿色发展直接影响到长江流域的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故结合重庆市战略定位,其区域协调发展应依托产业生态化这一重要抓手。

    根据区域非均衡理论,均衡发展是目的,非均衡发展是实现路径。针对发展中国家应将有限的资源与要素更多地投入到生产效率较高的区域,以其带动其他区域,最终实现各区域协同发展。同时,结合区域分工理论可知,分工可使各区域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区域地经济效益和全域空间总体效益。可见重庆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应当结合区域产业优势进行差异化发展,在效率与公平间找到最佳平衡点,避免陷入低水平“均衡发展”误区,故在指标构成层面应结合“一区”与“两群”发展方向进行差异化构建。

    基于此,将产业生态化视角下区域协调发展界定为:在全域空间统筹下,以产业生态化为重要抓手,围绕产业经济能级、结构特征等方面进行区域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从而促进生产要素有效流通以及区域间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并控制各区域产业生态化水平差距在合理范围,最终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以及全域空间高质量发展(图1)。

    图1 基于产业生态化视角的区域协调发展内理逻辑

    2.1 区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产业生态化视角下,重庆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的概念强调,应以绿色生态为前提,以技术创新作为产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以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提升产业经济水平为目的,并依托各区域资源禀赋条件,在基础设施和政策支持下进行差异化发展。故在指标体系构建时应针对“一区”与“两群”的战略定位和区域特色构建差异化评价指标体系,以促进不同区域发挥比较优势协调发展。基于此,结合既有研究成果[13],围绕产业发展的经济能级、结构特征、科技创新、生态效能、基础保障5个维度,遵循目的性、代表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系统性等基本原则构建差异化评价指标体系。

    2.1.1 主城都市区指标体系

    “一区两群”协调发展要求主城都市区实施“强核提能级、扩容提品质”,故主城都市区需加快产业结构向高层次发展,并在“碳达峰”目标驱动下,妥善处理好自然、人口、经济的关系(2)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实证部分暂缺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泰尔指数等指标。。指标选取要侧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评价,强化经济结构、产业科技,综合考虑资源利用率以及环境保护相关指标的作用,最后结合数据的可获得性,构建指标体系(表1)。

    表1 主城都市区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2.1.2 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指标体系

    对于渝东北区域(3)简称渝东北区域,渝东南区域同理。,一方面要着力提升自然生态系统质量,另一方面要构建生态产业体系,做优“三峡制造”绿色工业、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并推动“大三峡”全域旅游产业。因此,应侧重生态环境的保护,突出产业生态化的发展,故可综合考虑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综合产值占比、森林覆盖率、工业“三废”排放等指标,结合数据的可获得性构建指标体系(表2)。

    表2 渝东北区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2.1.3 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指标体系

    渝东南区域应立足山地特点、生态资源和民族特色,加快建设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一方面可重点围绕“文旅+”赋能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绿色加工产业和商贸服务产业,构建文旅融合引领的产业体系;
    另一方面,通过生态环境共保共治以及对外通道建设促进武陵山区一体化发展[14]。因此,渝东南区域应侧重于文旅产业以及基础交通方面的指标,如旅游业增加值占比、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比等,结合数据的可获得性构建指标体系(表3)。

    2.2 协调发展评价模型构建

    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之上,围绕数据预处理方法、权重计算方法以及综合评价模型,构建基于产业生态化视角的“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综合评价模型(图2)。

    表3 渝东南区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图2 “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综合评价模型

    2.2.1 主客观综合赋权法

    既有研究常采用熵值法、主成分分析法等确立指标权重,各类方法适用于不同场合与数据条件。结合指标与样本数量的关系特征,为体现权重的客观性与合理性,采用主客观综合赋权法,主观权重采用专家评分法赋权,客观赋权法采用变异系数法[15]进行计算,最终对主客观权重进行等权处理,得到组合权重。其中变异系数法的计算公式为

    (1)

    式中:

    (2)

    p为指标个数;
    n为地区数量。对υi作归一化处理,便可得各指标的权重,即

    (3)

    2.2.2 灰色关联度评价

    灰色关联度分析是探究灰色系统中各因素间关联程度的一种量化方法,常被运用到综合评价模型中。由于灰色关联度评价对于样本容量大小和数据是否具规律均适用,因此选取灰色关联度评价模型计算协调发展指数(harmonious development index),具体步骤如下:

    1)构造参考序列与比较序列。设经过数据处理后的参考数列为

    x0={x0(1),x0(2),…,x0(p)}

    (4)

    比较数列为

    (5)

    2)计算绝对离差值。将第k个比较数列(k=1,2,…,n)各指标数据与参考序列第t个指标数据的离差绝对值记为

    Δ0k(t)=|x0(t)-xk(t)|,t=1,2,…,p

    (6)

    (7)

    式中,ρ为分辨系数,取值范围为0<ρ

    4)求关联度。第k个比较数列与参考数列的关联度为

    (8)

    式中,ωt为指标权重。

    2.3 数据来源

    国民经济数据主要源自《重庆统计年鉴(2021)》,科技创新指标数据主要源自《重庆科技统计年鉴(2020)》以及重庆科创中心调研数据;
    生态环境相关数据主要源自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官方网站,重庆市各区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文件,以及重庆市生态环境局调研数据。部分缺失数据采用2018年数据近似替代,针对原始数据采用0~1标准化方法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运用评价模型对各区县协调发展指数(HDI)进行科学测度,并结合“一区两群”的总体分布与各区域角度深入挖掘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

    3.1 总体分布特征

    3.1.1 总指数:“两群”地区协调发展水平相对分散

    通过产业发展各领域指数得分计算变异系数可反映各地区的离散程度(表4)。可见重庆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水平的离散程度各异。主城都市区协调发展指数(HDI)的变异系数明显低于“两群”地区,其中渝东南区域的HDI变异系数最高(9.6%),说明渝东南区域的协调发展水平总体分布更加分散,地区间的差异性相对凸显。而主城都市区的协调发展水平离散程度相对较小,各地区的协调发展水平相对均衡。

    表4 各区域协调发展指数变异系数 %

    3.1.2 分领域:各区域离散程度差异较大

    从产业发展分领域看,主城都市区的产业经济能级指数的变异系数明显较低(12.1%),说明主城都市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相对均衡。近年来,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推进,重庆市主城都市区诸多区县享受这一战略红利,在主城都市区的辐射下,社会经济水平有了较大提升;
    结构特征方面,渝东北区域的变异系数明显较低,可见该区域的各个区县产业结构和城乡差异相对较小;
    科技创新方面,渝东南区域的变异系数(23.9%)明显高于另外两个区域,说明其科技创新能力水平差异较大;
    此外,绿色效能和基础保障方面,渝东南区域的变异系数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类区域。

    3.2 主城都市区

    3.2.1 总体评价:渝中、江北和巴南协调发展水平较高

    从协调发展总指数(HDI)来看(图3),渝中的HDI指数最高(72.24),其次是江北(71.57)和巴南(67.98);
    反之,HDI指数相对较低的为长寿(59.42)等地。具体来看,渝中的人均GDP、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均为主城都市区第1位(2020年,渝中的人均GDP高达22.96万元,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1.72元/人)致使其经济能级指数最高(84.15),此外,渝中的结构特征、基础保障等方面均位列前茅。而长寿的HDI指数较低,究其原因,长寿的单位GDP能耗、城乡收入比等方面在主城都市区中相对靠后,尤其是单位GDP能耗,2018年,长寿的单位GDP能耗高达1.52吨标准煤/万元,可见长寿作为重庆市重工业重地,更应注重生产技术的提升与产业的生态化发展。

    图3 2020年主城都市区协调发展空间格局

    3.2.2 分布格局:协调发展指数呈现“核心-边缘”分布特征

    从空间分布角度(图3),主城都市区内HDI指数明显聚集,呈现以主城区为中心的放射状分布,主城地区的协调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主城外围地区。如前述,主城地区中渝中、江北、巴南等地的协调发展指数相对较高,而长寿、荣昌等地区相对较低。可见,主城都市区的协调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集聚特征,主城都市区的核心动力区域仍然为主城中心,同时反映出主城都市区协调发展仍具有较大提升空间。因此,主城地区应继续提质扩容,增强区际互通,提升产业经济发展的辐射能力,促进主城都市区协同发展。

    3.2.3 领域差异:产业结构特征与基础保障方面离散程度较大

    图4 2020年主城都市区各领域得分箱线图

    从极差角度(图4)看,产业结构特征的极差最大,结构特征指数最高为98.67(南岸),最低为52.58(南川),其次是科技创新领域,由于出现了极大值87.05,致使主城都市区的科技创新指数的极差较高;
    从四分位差角度,结构特征的四分位差仍然最高,其次是基础保障和绿色效能方面,与之相对的是经济能级方面,可见经济能级的四分位差最小,反映出除极大值以外,主城都市区的经济能级整体差异较小,而结构特征、基础保障等方面差异相对较大。综上所述,主城都市区各地在结构特征、基础保障等方面具有较大差异。

    3.3 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

    3.3.1 总体评价:梁平、垫江和万州协调发展水平较高

    从协调发展指数(HDI)来看(图5),渝东北区域中排名前3位的依次是梁平、垫江和万州,梁平的协调发展水平位居第1(其经济能级指数为96.06,高于其他地区),这是由于对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重点保护,产业布局上充分刺激高效农业和绿色工业的发展,因此该区域经济能级方面指标不仅仅关注人均GDP,还侧重于农业农村发展,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率。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梁平的人均GDP为76 330元,高于其他地区,且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率处于渝东北区域较高水平;
    同时,结构特征、科技创新、基础保障指数均位于渝东北前列。反观丰都、奉节等地则应尤其注重绿色工业的发展,从生产技术水平等方面加强环境保护与循环利用,提升整体协调发展水平。

    图5 2020年渝东北区域协调发展空间格局

    3.3.2 分布格局:协调发展水平呈现西南-东北沿线向周边递减态势

    从空间分布角度(图5),渝东北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呈现西南-东北沿线向两边递减态势。具体来看,渝东北区域中排名前4位的梁平、垫江、万州和云阳中,有3个区县是高铁途经站点的地区,其他如丰都、城口、开州、奉节等地相对较低,可见交通便利的地区协调发展水平相对更高,基础设施保障对于产业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此外,巫山、巫溪两地的协调发展水平在非高铁沿线区县中相对较高,究其原因,这两个区县尽管相对偏远,工业发展水平较低,但其生态环境相对较好,同时工业污染相对较低(图6),故在渝东北协调发展指标体系中具一定优势。

    3.3.3 领域差异:产业结构特征和绿色效能方面离散程度较小

    图6 2018年渝东北单位GDP能耗和单位GDP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

    从极差角度(图7),产业的基础保障指数极差较大,且出现极大值,观察测算结果发现,万州的基础保障指数为100,远高于渝东北其他地区,结合统计数据,2020年万州的每千人拥有执业医师数为渝东北最高(2.93人),同时,其高速公路里程(194.13 km)显著高于渝东北其他地区,因此其基础保障水平较高;
    此外,渝东北区域的经济能级指数分布相对分散,从图7中可见,经济能级指数的极差较大,四分位差亦为五大领域中最高,且基础保障、经济能级和科技创新变异系数较高(表4),分别为21.4%、20.5%和19.4%,可见渝东北区域的产业基础保障、经济能级和科技创新方面的差异相对较大。

    图7 2020年渝东北区域各领域得分箱线图

    3.4 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

    3.4.1 总体评价:武隆、黔江协调发展水平相对较高

    图8 2020年渝东南区域协调发展空间格局

    从协调发展指数(HDI)来看(图8),该区域中武隆HDI最高(79.69),其次是黔江(77.54)和秀山(59.01)。究其原因,武隆的绿色效能指数(95.80)高于渝东南区域其他区县,原始数据显示,2020年武隆区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4.5%,仅次于黔江区(65%),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且2018年的单位GDP能耗(仅为0.05 t标准煤/万元)和单位GDP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0.01 t/万元)均为渝东南最低水平。反观2018年秀山的单位GDP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高达0.65 t/万元,远高于渝东南平均水平0.15 t/万元,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其协调发展水平,此外,2020年秀山的第三产业占比(50.1%)为渝东南相对较低水平,产业结构特征、科技创新和绿色效能方面均相对落后。

    3.4.2 空间分布:协调发展水平整体呈现自北向南递减态势

    从空间分布格局来看(图8),渝东南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整体呈现自北向南逐级递减趋势。渝东南区域排名靠前的是武隆、黔江和石柱,这几个区县整体位于渝东南偏北部方向,而秀山、酉阳位于渝东南的南部。评价结果显示,秀山的产业结构特征、科技创新、绿色效能、基础保障指数分别为49.86、48.01、48.37、54.29,均为渝东南最低水平。究其原因,秀山由于其区位特点,技术、资源等方面不具优势,根据系统论,整个经济产业生态可视作一个系统,各方面之间存在相互耦合协同关系,故综合影响其协调发展程度。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秀山的高速公路里程为78.84 km,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秀山的科技技术、人力资源等要素的流动,限制了其协调发展水平。

    3.4.3 领域差异:产业发展的各领域整体较不均衡

    从图9可见,产业基础保障指数的极差相对较大,测算结果显示,黔江的基础保障指数最高(100),最低为秀山(54.29),同时从四分位差角度,渝东南区域的基础保障水平离散程度较大;
    其次是经济能级,渝东南区域的经济能级指数的四分位差相对较高,仅次于基础保障指数;
    此外,科技创新和结构特征的四分位差均比较高;
    绿色效能指数的分散程度相对较低。且结合表4,渝东南区域的基础保障(28.0%)、科技创新(23.9%)、经济能级(23.1%)和结构特征(20.3%)的变异系数均高于20.0%,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渝东南区域的产业发展各个方面较不均衡,各区县在协同发展方面还具有较大空间。

    图9 2020年渝东南区域各领域得分箱线图

    基于新发展格局下重庆市绿色发展重要战略定位,以产业生态化为切入口,结合区域非均衡发展与分工理论,厘清产业生态化视角下区域协调发展内涵逻辑,在此基础上构建重庆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差异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度评价模型对重庆市区域协调发展水平HDI指数进行科学测度。最后,基于ArcGIS空间分析工具深入挖掘其空间分布特征及产业生态化各领域发展优势。研究表明:从全域空间角度,“两群”地区协调发展离散程度相对较大。从县域空间角度,对于主城都市区,渝中、江北和巴南协调发展水平较高,协调发展水平呈现核心-边缘分布,结构特征、基础保障方面离散程度较大;
    对于渝东北区域,梁平、垫江和万州协调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协调发展水平呈现西南-东北沿线向周边递减态势,结构特征和绿色效能方面离散程度较小;
    对于渝东南区域,武隆、黔江协调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协调发展水平整体呈现自北向南递减态势,协调发展各领域整体较不均衡。

    鉴于此,应充分发挥主城都市区的极核引领功能,实现产业在区域间的梯度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一是强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机制,全面对接国家战略,并推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城市轨道等深度融合,加快推进“两群”交通建设;
    二是强化产业联动发展机制,主城都市区、渝东南区域在产业结构方面均具有较大差异,出现产业“脱节”现象,故应支持主城都市区聚焦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发展前瞻性产业,支持生态农业、文旅融合等生态化产业向“两群”推进,促进区域间分工协作与产业联动[16];
    三是强化区域协同创新机制,如鼓励高校在“两群”合作办学,推动科研基础设备与科研技术等共享共建,提升“两群”地区产业承接能力。各区域发挥比较优势协同联动,全方位促进重庆市区域协调发展。

    从产业生态化视角,针对重庆市“一区两群”构建协调发展差异化评价体系,不仅契合重庆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战略定位,以及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的总体要求,且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与模型的构建上更具科学性与合理性。同时,可为中国相似区域的协调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经验镜鉴。但受限于区县层面数据的可获得性(如产业结构特征方面二元反差系数等指标),本文对于指标体系的构建方面仍存在不足之处;
    此外,对于影响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因素,不同区域的协调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差异,及针对不同区域实现差异化的提升路径等问题值得进一步展开探讨。

    猜你喜欢 主城结构特征生态化 论莫言小说的复线式结构特征天中学刊(2022年4期)2022-11-08成都市第十八中学校 建民族共同体 促生态化发展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重庆主城都市区工业遗产分布图(部分)当代党员(2022年5期)2022-03-29皖北“民间艺术之乡”生态化发展机制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5期)2021-12-07高原鳅属鱼类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结构特征及其系统发育信息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2021年1期)2021-03-19论东巴文对称型字组的结构特征及音义功能大连民族大学学报(2020年2期)2020-06-16苏州市体育生态化发展保障体系研究运动(2016年6期)2016-12-01浅谈高考数学中的审题要点高中生学习·高三版(2016年4期)2016-11-19重庆:今年全力推进 110个道路项目建设城市管理与科技(2016年3期)2016-08-05“服务应特色化、人格化、生态化”——孙瑞哲谈中国服装行业服务升级纺织服装流行趋势展望(2016年2期)2016-05-04
    相关热词搜索: 重庆市 为例 视角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