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历史人物评价的原则探讨与思考

    时间:2023-01-19 22:30:08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陈秀阳

    (广西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2)

    广义上的历史人物,是指所有生活在过去时代里的人们,他们或多或少都在历史中留下某种痕迹,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过一定作用;
    而狭义上的历史人物,则是指那些生活在过去时代里并留下浓重笔墨的人们,他们对历史的发展起过重要影响。我们要讨论的历史人物指的就是后一种意义上的人物。李大钊在《史学要论》里说到:“但是历史这样东西,是人类生活的行程,是人类生活的联续,是人类生活的变迁,是人类生活的传演……简明一句话,历史就是人类的生活并为其产物的文化。”[1]历史归根到底是人的历史,对历史的了解,就是对人的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下简称纲要课)的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的问题,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历史人物评价原则,才能够较为客观地还原出真实的历史人物,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学习及其教育功能的实现起到一个促进作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具有思政课和历史课的双重属性,同时兼备思政课的理论性、政治性和历史课程的知识性、学术性的特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作为一门带有历史特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需要妥善处置历史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政治与学术的关系,探寻两者的切合点。

    (一)历史学评价的一般原则是基本前提

    纲要课程与历史学有很深的渊源。纲要课讲述的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180多年里,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了挽救国家危亡而挣扎求生、为了实现民族复兴而艰苦探索的历史,它的内容框架和教学逻辑都与历史学有很大的相似性。不仅如此,纲要课中出现的大量历史人物同时也是历史学中需要研究探讨的基本问题。因此,纲要课中历史人物的评价也适用历史学评价的一般原则。

    历史学是一门讲求实证的学科,非常注重对历史事实的考证,绝不允许以猜测或者谣传甚至是捏造的史料为依据来推断历史事实。从历史事实出发,对历史人物进行客观评价,依照的是过去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因此,要尽可能做到充分地查阅客观、真实的历史资料。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2]所以,必须建立在一定历史事实的基础之上,客观地对历史人物做出评价。

    其次,要对历史人物做到整体和全面的评价。不管是好还是坏的方面,并不是所有历史人物的一生都能做到一以贯之,总有些历史人物的人生经历会呈现出复杂交错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从多角度、多时期、多维度去搜集历史材料。在评价这些历史人物时,需要认真分析,仔细比较背后所隐藏的错综复杂的史料,否则就会陷入片面化评价历史人物的误区,这也不符合历史学研究的原则。如李鸿章历任江苏巡抚、两江总督、湖广总督,1870年开始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长达25年,是清朝政府举足轻重的人物。他是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开创了中国军队近代化的先河,兴办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金陵机器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天津电报总局等洋务企业,并且首先倡导在中国修建铁路,被认为是“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但是,他也因为签下了30多个不平等条约而备受唾骂,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主观偏向只看到历史人物的某些历史活动而对其他视而不见,不能以偏概全,要尽可能地做到客观、全面。

    (二)强化历史人物评价的政治认同是根本要求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①,历史人物评价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灾难、饱受侵略的屈辱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抵抗侵略、探索救国之路的救亡史。近代以来,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奋起抗争,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接连而起,各种救国方案接续出台,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上涌现出了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孙中山等一大批仁人志士,尤其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为了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无数共产党人为之奔走呐喊,抛头颅,洒热血,澎湃、向警予、夏明翰、陈延年、赵世炎等共产党人为了革命事业英勇献身。在评价这些历史人物的过程中,要将1840年以来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过程衔接起来,尤其是共产党建党到建国的艰辛历程,讲好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革命故事,引导学生将个人的爱国主义情感同历史发展的客观实践统一起来,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民族自豪感,自觉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在实际教学中,常会出现政治指导思想与历史学观点多元化相互冲突的问题,如为了在教学中突出政治,而淡化历史,过度地讲述政治理论使得课堂枯燥无趣;
    或为了突出历史,而淡化政治,引入深奥的学术观点,导致历史认知的混乱。历史人物评价教学缺乏适当、统一的尺度,会严重影响到纲要课的教学效果。为此,需要端本正源,明确纲要课的政治定位和价值导向,跳出历史知识教育的局限。除了教导学生历史知识和国家基本情况外,更重要的是向学生阐述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在各种社会思潮中脱颖而出的、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带领人民走向复兴的、社会主义是如何改变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的,强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以及社会主义的认同。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作为一门带有历史特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对其中历史人物的评价,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评价原则,又要把握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原则。一方面,不能脱离特定历史时代、具体的历史条件来评价历史人物,而是要置身于其所处的历史环境;
    另一方面,要坚持以正向评价为主,尽可能凸显历史人物的闪光点,向学生传递启迪人生的正向能量,确立正确的政治导向和目标导向。

    (一)历史人物评价要置身于其所处的历史环境

    列宁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3]。例如,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孙中山时,除了看到孙中山发动和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推动旧民主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等的功绩外,往往会关注到孙中山作为资产阶级所具有的软弱性,在建立民国之际,为了获取列强的支持,不惜承认列强在华的一切特权。但实际上,不苛求前人是马克思主义在评价历史人物时的一条重要原则。正如毛泽东在评价孙中山先生时所说的那样:“像很多站在正面指导时代潮流的伟大历史人物大都有他们的缺点一样,孙先生也有他的缺点方面。这是要从历史条件加以说明,使人理解,不可以苛求于前人的”[4]。我们不能拿现今的标准去评价处于过去时代的人,不能拿今人的喜好去指责前人的缺失和错误,这些都是不妥当的做法。因为用现今的标准和个人的喜好没有办法呈现我们所要评价的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要做到客观真实的评价,不仅要熟悉历史人物的活动经历、思想言行,还要把历史人物置身于其所处的时代,了解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抓住了这两点,才能正确地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

    在一定时代背景下,任何历史人物的活动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习近平指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5]也就是说,我们要了解历史人物的活动必须从人物活动背后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历史是发展着的历史,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置身于其所处的历史环境,把他们放置在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进行衡量和分析,这样才能评定出他们对历史发展所发挥的作用。

    (二)坚持积极性原则,确立正确的政治和目标导向

    古语有云:“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指出其在历史上所犯的错误不是为了苛责前人,而是为了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们能够吸取经验与教训不再犯下同样的错误。坚持积极性原则是纲要课历史人物评价的重要原则。

    毛泽东在谈论人物评价时这样说过:“一个人能够‘三七开’就很好了,很不错了,我死了,如果后人能够给我以‘三七开’的估计,我就很高兴、很满意了。”②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一个人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当然历史人物评价中,保证事迹史料的客观真实性,永远是最基本的、第一位的。那么面对大量的事迹史料我们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该如何取舍?纲要课作为一门政治理论课程,必须坚持积极性原则,以正向评价为主,尽可能选择呈现历史人物闪光点的正向材料,引导学生不断向上,追求进步。如左宗棠从镇压太平军、捻军起义起家,又主持平定陕西回民动乱,手段残酷,杀戮过重。但是左宗棠收复新疆,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并且推动新疆设省,还兴办过洋务,创立福州船政局、兰州机器局等,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纲要课教学中,主要选择他克复新疆的事迹材料进行讲述,“克复新疆,所以保蒙古,守卫蒙古所以保京师”③,强调左宗棠维护中国领土主权的爱国主义情感,从而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此外,坚持历史人物评价的积极性原则,还要求在历史人物评价中确立正确的政治导向以培养学生优秀的政治品质,尤其是对国家、对中国共产党以及对社会主义情感的培养。历史人物评价教学,通过展现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挖掘历史人物身上优秀的政治品质,如爱国、担当责任、奉献社会、追求进步等,为学生树立形象典范,确立正向的目标导向。

    阶级分析法可以为我们洞悉阶级社会历史的发展提供线索,如同阶级社会历史的发展存在阶段性一样,历史人物也是复杂多变的,其活动经历在不同的阶段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甚至出现截然相反的情况。因此,不能唯阶级评价历史人物,适时采用分阶段的方法评价历史人物,能确保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更为客观合理。

    (一)阶级分析法是历史人物评价的基本工具

    阶级分析法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评价历史人物最基本的工具。毛泽东在《实践论》里说到:“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6]。从这个角度来说,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带有阶级属性,没有阶级属性的人是不存在的。在阶级社会里,作为社会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主体的人们,他们所做的一切都能从各自的阶级利益那里找到根源。

    从历史人物的阶级出发,才能对他们的历史经历做出恰如其分的分析。比如在对蒋介石进行评价时,不可避免地要探讨他在1927年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搜捕、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这段历史。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只要牢牢把握住其代表大资产阶级、大地主的阶级属性,就不难找出其中的原因。也正是因为这种固有的阶级属性,使得他最终站到了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的对立面。在探讨历史进程中人物时,把他们放在所代表的整个阶级之中进行分析,就能沿着阶级属性这条线索,找到背后的社会根源以及决定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规律,那么他的言行思想、活动经历就不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动的,由此而得出的结论,也必定更具说服力。

    此外,阶级分析方法还在史料的鉴别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阶级社会中,遗留下来的人物活动的史料,大都无法避免会或多或少地带有阶级痕迹,如果不使用阶级分析方法加以鉴别,只能是从一般意义上辨别其真假,而做不到对史料思想性上对错的鉴别。如在镇压太平天国的史料中,前线指挥官给朝廷的战报,与当时参与战事的士兵官吏的记录就有很大的出入。不难理解,出于对敌对阶级的政治需要,对某些内容故意夸大或缩小,乃至编纂删改时有出现。对这种情况的史料,如果不用阶级分析方法进行鉴别分析,是难以从中得出正确结论的。

    (二)注重历史人物在不同阶段的评价

    阶级分析的方法是评价历史人物的一把利器,能够让我们从纷繁复杂的人物经历中找到发展的线索,但我们不能把阶级分析绝对化、简单化地运用于历史人物评价中。

    历史是发展着的历史,随着时代条件的变化,历史人物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列宁曾说:“虽然个别人可以从一个阶级自由地转到另一个阶级,但阶级是各不相同的”[7]。历史人物的思想和活动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甚至会出现截然相反的情况。因此,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笼统地进行定论,应该根据人物所处的不同历史时期以及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分阶段作出评价。比如,对康有为的评价,早年的康有为曾组织在京举人上书皇帝,即“公车上书”,倡导维新变法,一度代表了历史前进的方向。但在变法失败后,他组织保皇会,反对革命,反对共和,晚年又为袁世凯复辟帝制摇旗呐喊,充当帝制复辟的精神领袖,站在了历史的对立面。要评价这样一位社会身份发生重大转变的人物是不容易的,但只要抓住早年晚年这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去分析他的阶级立场,对人物的理解就会容易很多。又如陈独秀,曾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发起者,又是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和早期党的主要领导人,是当时时代进步潮流前列的人物。但是大革命后期,由于他坚持右倾机会主义,致使革命失败,后来又脱离党籍,加入了托派组织,最终也没有回到马克思主义的轨道上来。对陈独秀的评价,同样不是简单地通过辨别其阶级属性就可以得出结论的,而是需要分阶段进行细致具体的分析,才能作出公正的评价。所以说,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我们既要坚持马克思的阶级立场,又要做到不唯阶级,实现坚持阶级立场与分阶段评价的有机结合。

    历史如长河般滚滚向前,那些曾经生活在过去时代里的人们也早已逝去。正如毛泽东所说的:“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8]作为后辈的我们,只有秉持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客观严谨科学地为历史人物作出评价,充分发挥其知识教育功能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才无愧逝去的历史,才无愧向前的时代。

    注释:

    ①由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柯林伍德提出的著名论断。

    ②来自邓小平转述,参考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编: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50页。

    ③左宗棠在一件奏折中提出,参考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近代史稿(第二册)》,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29页。

    猜你喜欢 阶级纲要历史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纺织标准与质量(2022年1期)2022-07-12《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2021年版)》为什么做?怎样做?做什么?少先队活动(2022年4期)2022-06-06纺织行业“十四五”发展纲要纺织科学研究(2021年7期)2021-08-14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党员生活·下(2019年7期)2019-09-10还原真实东方教育(2016年6期)2017-01-16接爱与流变:《大堰河—我的保姆》文学教育下半月(2016年12期)2017-01-07论周立波《暴风骤雨》中阶级伦理的建构青春岁月(2016年22期)2016-12-23新历史全体育(2016年4期)2016-11-02历史上的6月科普童话·百科探秘(2015年6期)2015-10-13历史上的八个月科普童话·百科探秘(2015年8期)2015-08-14
    相关热词搜索: 近现代史 历史人物 纲要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