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大学生追星现象的变迁及发展引导

    时间:2023-01-19 17:30:22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苏 洁

    “追星”这一词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一个非常火的台湾组合小虎队。当时,小虎队在进行巡演,他们的歌迷们骑着自行车一路追寻,于是便出现了追星这个词,这是对追星词条的现代最早记录。不过,追星行为其实早在中国古代就十分常见,也多有记载。比如作品脍炙人口的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等著名诗人,在他们当时所在的朝代就有许多“诗迷”粉丝们。以李白为例,众所周知李白热爱山川,足迹遍布各地。当时有一个叫魏万的年轻人,为了见李白一面,从河南的王屋山出发,循着自己偶像的踪迹,其间长途跋涉三千多里,经过大半年的时间,最后在扬州追到了李白。他将自己撰写的长诗《金陵酬李翰林谪仙子》四十八韵赠予李白,李白听了也很感动,便回赠了一首《送王屋人魏万还王屋并序》一百二十韵。魏万的这一行为令李白对他也信任有加,在这次会面之后,李白就任命魏万担任类似于现在的“粉丝后援会会长”一职,将自己的一些诗稿都交给他编辑成集。从魏万的事例中我们也不免能看出早期的一些追星的方式(追随偶像的足迹见面),粉丝与名人之间的一些互动(礼物赠送、“后援会”的建立),这些与现今的追星模式相比,几乎区别不大。

    现今与追星关联性极强的一词,便是上述提到的粉丝后援会如今的表现,即“饭圈”。饭圈来源于英文单词“fans”,中文音译为“粉丝”一词。根据其发音,fan的中文的音译为即为“饭”,由“饭”们组成的圈子也就是“饭圈”。在追星文化形成的早期,粉丝如果追某个明星或乐队,一般会以他们个人为单位,自行购买专辑,海报,去现场看演唱会等,并没有任何的组织管理。而近年来,随着粉丝群体的不断扩大,偶像经济的迅速发展,衍生了相应的粉丝经济,也自然催生出了多样的追星方式,比如偶像的周边(衍生产品)、租广告位替偶像做宣传、或偶像参加某些评比时为其投票以及以偶像的名义做慈善公益活动等。种类的多样,方式的复杂,靠个人很难规范化地进行,于是粉丝们为了方便追星都会选择加入有组织、有管理的饭圈。大学生群体,因其属性的特殊性,比如有足够的空余时间,较高的知识文化水平,所以他们基本也就属于这个饭圈内的主力军,很多大学生甚至还在饭圈内充当着领导者的角色。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结构显示,人们的需求包括,生理需要(通常指食物和衣服)、安全需要(通常指工作和生活保障)、社交需要(通常指与人进行沟通)、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实现。追星的现象基本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的金字塔顶层的“自我实现”目标一致。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曾指出,通过参照他人来认识自己,是一种获得自我认同实现的有效途径。在追星的过程中,无论是粉丝与粉丝,还是粉丝与明星之间,这些群体的关系都存在一定意义上的交互性。他们拥有较高的群体认同感,对于很多事物的看法相似。在此基础上,他们可以就某一认知达成共识,从而塑造一个共同体的社会价值。因此,现代饭圈的这种开放性和带有交友性质的交互性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追星概念,它能够在一定意义上使粉丝获得较高的满足感,以此来填补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某些情感空白或者价值缺失。[1]对于大学生而言,作为社会中存在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大部分成长于独生子女或少子女家庭,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他们大多数人的内心是孤独和焦虑的。而且,由于其并未真正踏入社会,大多数处于“乌托邦”式的自我设定中。于是,他们期待在所谓的某些负面的社会风气下,保持一颗童真之心。在面对现实的仅有的学习压力和交友甚少带来的空虚情况下,选择追星,希望能从追星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精神支柱,从而以此来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认同感和归属感。[2]

    在青年学生在脱离父母的管束进入大学后,也就有了一定的“经济权”,虽然大学生们没有收入来源,但他们依靠父母支付生活费用,所以无法感受到经济压力带来的压迫。尤其是在经济生活水平提高的近些年,很多父母会担心子女就读大学期间由于生活费的缺失而导致食宿受到影响,进而耽误学习。于是,他们会尽可能地给到大学生超出每月所需基本费用的金额,这也就使得多数的大学生手上有不少钱,这也为大学生追星积累了一定的经济基础。

    由于不同个体对于接受的信息存在着差异,大学生追星现象的变迁方向也存在着一定分化。由此,研究采用深度访谈的方式,尝试发掘变迁的深层次原因。通过对15位不同时期(毕业近15年内)的追星大学生的调研对象进行深度访谈,围绕着其追星对象、方式和原因的不同,以及大学生追星意识和现象的转变,并作现象的解读与原因分析。

    近年来,由于国际形势的改变,社交媒体的发展,网络舆情在大学生追星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催化作用、大众媒体的导向性宣传导致了一些连锁的社会效应,对大学生的偶像认知标准产生了影响,改变了许多大学生以往对影星、歌星等娱乐人物的向往,这些从访谈中的一些同学的观点可以看出。

    诸如调研对象A(85后,大学毕业15年内):“以前读书的时候网络还没这么发达,我们就是看电视听广播为主,所以喜欢很多港台和欧美的偶像。”据调研结果来看,在新千年后,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经济和社会加速开放,受西方文化和我国发达地区港台文化的影响,当时的大学生的追星对象多为一些港台明星和欧美明星。他们追星的方式也较为单一,通常是购买明星的海报、磁带、专辑、主演的电影电视DVD,或去影院演唱会支持演出等。在当时,他们追星会更在乎明星的颜值,对明星个人的性格人品了解并不多。调研对象B(90后,大学毕业10年内):“我们读书的时候就是韩剧特别多,然后韩国的各种综艺在内地也被引进,男团女团也很光鲜亮丽,身边好多同学都喜欢。”根据调研结果来看,由于日韩文化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受到韩流文化的影响,当时的大学生的追星对象多为一些日韩明星,且集中于韩国明星组合。他们追星的方式也变得丰富起来,除了基本的购买专辑海报、支持演出之外,还会加入自己所追明星的饭圈,购买明星的周边产品等。这时候的大学生追星除了在意明星颜值意外,更在乎明星的业务能力,且在追星这项爱好上的支出也在增加。调研对象C(95后,大学毕业5年内):“当时我们很爱看各种综艺、偶像剧,还有一些选秀,尤其当时很流行各种成团选秀综艺嘛,男团女团都有,所以我们在看综艺的时候就被这些练习生圈粉了,给他们打榜投票,希望他们成团。”调研对象D(95后,大学毕业3年内):“我没有特别喜欢的明星吧,要看时期,比如我可能看一部剧或看一个综艺就喜欢某个明星,但可能之后换了一部剧又喜欢上另一个了。”据调研结果来看,由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加速了文化的繁荣,也因此内娱开始崛起,出现了大批人气超高的流量小生、小花,以及各种组合。因此,当时的大学生的追星对象就转移到了本土的明星,且可能一个人追诸多明星。

    他们的追星方式较之前来说更为丰富,多了一些打榜投票(通过购买产品,观看节目等),相应的支出也更多了。而对现在正在就读大学的00后,他们的追星现象就更为复杂。调研对象E(00后,大学四年级):“不是很喜欢明星,如果说追星的话,我追的应该是运动员,冬奥会和去年东京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多厉害,喜欢娱乐明星还不如喜欢为国争光的运动员。”调研对象F(00后,大学三年级):“我追二次元的虚拟人物,非常可爱。”调研对象G(00后,大学三年级):“我喜欢一些网红,比如抖音、B站、小红书上那些博主,他们的内容很有意思。”调研对象H(00后,大学一年级):“追星不如追一些成功的学术人士,比如北大数学大神,我就会经常看他的新闻,毕竟学生还是要以学习为主吧。”据调研结果来看,现在在校的00后大学生群体,他们的追星对象没有明确的归类,范围很广,包括运动员、网红、学术人士、政府官员等等。且追星方式也十分多样,新出现了购买偶像推荐带货的产品,观看比赛,观看新闻等,而追星支出的差距产生了较大对比。造成这类现象的原因主要由于近年来中国经济、政治地位的提高,国民民族自信的提升,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新兴的网红直播行业的出现,以及居民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等,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在不断变宽,他们对于偶像的需求的多元化也应运而生。

    美国的著名心理学家洛钦斯(Abraham S.Luchins)曾提出一种叫做“首因效应”的现象。该现象指出,人们在头脑中形成的最初接触到的信息的印象,通常会在他们的思维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因此会对其之后的一些行为活动和评价影响深远。这种现象也被称作“第一印象效应”或“初始印象”。研究表明,大部分大学生的追星初衷都是来自对偶像的形象或者是才华的仰慕。可以看出颜值或才华等非常明显的表象都是大学生对偶像产生好感的第一印象。而之所以能有更深层次的追捧,也就是后期产生的追演唱会、买专辑、投票等方式,深层次原因在于粉丝在对偶像欣赏、崇拜、追捧的过程中,也收获了对自我的身份认同或心理补位,从而获得了精神价值。[3]不过,随着社会引导的深入,大学生对于偶像的追捧不再是盲目的,绝大部分大学生会有自己的思考和批判能力。调研对象C:“我之前粉的明星因为私生活混乱已经被封杀了,在看到新闻的当天我就脱粉了,这样的人不值得我继续喜欢。”

    经历过娱乐圈整顿(“清朗”行动等)后的大学生群体对追星的认知及理解又产生了新的思考维度。作为他们追的偶像,除了需要有较强的业务能力、较好的性格人品、健康的私人生活之外,也需要在关键时候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调研对象D:“运动员的形象一般很正面,以身作则给我们树立好的榜样。”调研对象F:“我会看我喜欢的偶像会不会经常对一些需要帮助的人进行帮助,比如之前疫情时候捐款,参与助农直播等。”根据调研来看,也就不难解释,为何现阶段大学生追星对象从从前的娱乐明星逐渐转移到虚拟人物、运动员、相关领域专家以及部分政府人员,因为这类人群的形象多为积极正面,且他们极具敢作敢为、勇于担当的精神,比起娱乐明星更难“塌房”,这也就形成了大学生追星的新定义。

    虽然大学生已经成年,且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但其并未真正踏入社会,形成相应的价值观,并且大学生追星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其精神需求,但也会有一些弊端的出现。因此,在大学生追星的过程中,需要对其不断进行正确引导,这些引导主要来自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对于高校教育工作者而言,由于经常与大学生接触,因此需要在大学生的日常学习中进行思想引导。比如深入了解大学生对于追星的看法、其追星的方式,通过理解学生追星的行为,帮助他们分析偶像的哪些特质是值得学习,哪些是不值得倡导的,从而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对于大学生的家长而言,虽然大学生就读大学已离开家中,但家长可以经常与他们沟通,尝试与其做朋友去理解他们,而不是以长辈的身份进行一味地打压和指责他们的追星行为。对于社会各界而言,偶像本人应当注意自己的形象,切勿将一些不正确的价值观灌输给大学生,或呼吁大学生进行不必要的追星消费;
    媒体需要正确引导大学生追星,经常科普一些追星应当注意的事项,分析利弊;
    政府需要对不正的追星风气加以整治,这两年的“清朗”行动就颇有成效。只有通过各方面的不断努力,为大学生追星塑造一个积极健康的氛围,大学生追星才不至于“误入歧途”。

    猜你喜欢 饭圈追星偶像 古代也有“饭圈”——把自己活成一束光学与玩(2022年9期)2022-10-31全球拍天宫 “追星”少年拍不停军事文摘(2022年18期)2022-10-14“饭圈”到底是个什么圈检察风云(2021年20期)2021-12-23大众偶像睿士(2021年12期)2021-12-16整治“饭圈”乱象风流一代·青春(2021年10期)2021-10-27超级富翁帮你追星小哥白尼(趣味科学)(2021年2期)2021-07-21简简单单的追星时光新作文·高中版(2021年12期)2021-06-06在疫情面前,见证一场『饭圈』的成人礼时代邮刊(2020年6期)2020-12-06偶像报意林·全彩Color(2020年1期)2020-12-02编辑部追星日常意林(2019年18期)2019-10-07
    相关热词搜索: 追星 变迁 引导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