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逻辑探赜与路径阐释

    时间:2023-01-17 19:30:13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王 丹

    (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 思政部,山西 汾阳 032200)

    伟大建党精神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进行长时段贯通式定性分析、定位总结、定向擘画、定心认同、定标示范之后凝练而成的思想精髓和理论创新,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精神风貌与意志品格的集中概括,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从哪里来”的历史基因,明确指出了中国共产党“到哪里去”的未来走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和主场所。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自觉主动地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找准伟大建党精神与高校思政课二者之间的内在耦合性,进一步解读和阐释好伟大建党精神,充分发挥其在青年大学生群体中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导向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七一”重要讲话中首次精辟概括了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1]这是我们第一次以党命名的伟大精神,也是对中国共产党精神密码的深刻解读。高校思政课要准确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从“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四个层面引导学生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和核心要义,旨在筑牢青年大学生的信仰之基和思想根基,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自觉和理论自觉。

    (一)认知层面:“坚持真理、坚守理想”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即指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坚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体现了真理与价值、主观与客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在于它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类解放为价值目标,兼具科学性、革命性、人民性、实践性、发展性等理论特质。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最根本的政治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指导着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的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等伟大实践活动。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具体实际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取得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理论成果。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指引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曾反复强调:“只有铸牢理想信念之魂,才能经受得住各种考验。”[2]无论是革命低潮时期还是高潮时期,无论是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时期还是取得巨大成就时期,无论是改革开放的试验阶段还是成熟阶段,无论是面临西方国家的颠覆挑衅破坏还是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这种信仰和信念都给予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无穷无尽的力量,激励我们不断战胜各种困难,从胜利走向胜利。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就是不断坚持真理和坚守理想的过程,形成了强大的真理力量和信仰根基,助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等不同时期均取得伟大辉煌成就。

    (二)行为层面:“践行初心、担当使命”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践行的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担当的是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早已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的初心与使命融入自己的血液和灵魂深处,始终如一践行着“以初心赢民心,以生命践使命”[3]的责任担当。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推翻了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为实现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成功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并建立起相对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今后中国社会的一切发展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和国家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果断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为人民摆脱贫困、实现富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物质条件和体制机制保障。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继续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并开启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为进一步践行初心使命接续努力。可见,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牢记于心,始终把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担当在肩。正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初心使命才使其从一个不足百人的“小群体”发展为今天拥有9600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执政大党,才使如今的中国人民有较强的满足感、幸福感和获得感,才使中国日益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央。

    (三)意志层面:“不怕牺牲、英勇奋斗”

    “不怕牺牲、英勇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特有的精神气质和高贵品格,熔铸于中国共产党的血脉之中。中国共产党是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岌岌可危、水深火热的历史境遇中诞生的,这种境遇锻造了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危险时敢于牺牲、面对困境时敢于斗争的顽强意志。毛泽东说:“从古以来,中国没有一个集团,像共产党一样,不惜牺牲一切,牺牲多少人,干这样的大事。”[4]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全国10多名党代表就冒着敌人封锁和生命危险,完成了缔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任务;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28年的浴血奋战中,据历史可查资料就有370万革命烈士英勇献身;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中,有197653名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长眠于异国他乡;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出雷锋、王进喜、时传祥、焦裕禄等成千上万的模范人物,他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奉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中,1800余名同志牺牲在一线脱贫工作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凭借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风范和不惧危险、坚韧不拔的意志品格,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艰难险阻,完成了一件又一件的历史大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最终书写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辉煌和百年成就。

    (四)情感层面:“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充分体现了伟大建党精神内含的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也是对中国共产党性质和宗旨的深刻诠释。“对党忠诚”是中国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质,“不负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人最崇高的政治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国广大共产党员要始终在党爱党、在党为党,心系人民、情系人民,忠诚一辈子,奉献一辈子。”[5]“对党忠诚”是对每一位党员的最基本要求,它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有条件的而是无条件的,具体表现为思想忠诚、组织忠诚、行为忠诚。思想忠诚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在任何时候都不得动摇和放弃;
    组织忠诚就是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遵循党组织的活动原则和活动程序,不得出现违背和逾越党组织的思想和行为;
    行为忠诚就是要知行合一,真抓实干、尽职尽责,始终不渝地遵循和执行党的一切路线、方针和政策。“不负人民”是中国共产党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许下的庄严承诺。中国共产党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它“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1]。回首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多重风险挑战中得以生存、发展和壮大,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其根本原因就是她始终植根于人民群众,把人民摆在核心位置,始终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与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并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认同不认同、满意不满意作为评判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先驱们在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上用生命和鲜血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和本质宗旨。“将其与高校思政课很好地融合进而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在思政课堂上学思并悟,学深悟透。”[6]高校思政课的课程属性与价值定向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根据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的期待与要求,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将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使命担当、精神风貌、意志品格融入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一)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着高校思政课教学所需的理论特性和现实指向,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

    伟大建党精神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的百年奋斗实践中凝练出来的思想品格,更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凝练,具有完整的内容体系和鲜明的价值属性。可以说,伟大建党精神与高校思政课都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同一“母体”中诞生出来的不同表现形态。其一,伟大建党精神是鲜明映射着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所坚守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思想力量,渗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力量,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坚定的人民立场和科学的执政理念。伟大建党精神内蕴着高校思政课教学所需的意识形态属性、思想理论性、道德规范性、知识教育性等特性,这就为高校思政课的理论讲授内容提供了价值指引。其二,伟大建党精神为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思路提供了现实指向。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中教育主体和教育对象是青年大学生。而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大多已是“00后”,其思想行为特点、心理发展特点、道德认知水平等主体个性特征呈现出发展不平衡性、复杂性和多变性。大学生更多关注与自身利益及兴趣息息相关的就业问题、升学问题、人生规划问题、网络热点话题等,对党和国家时事热点话题关注较少,关注点具有实用主义凸显、功利主义抬头、分辨意识不强等特征;
    加之西方国家多元文化思潮的输入和敌对意识形态的“分化”从未间断,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因此受到一定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1]这说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青年的成长成才。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重点关注青年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引导他们将自身发展与国家未来发展大势有效融合起来,找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融合点,提升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契合度,自觉主动肩负起党和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

    (二)高校思政课是伟大建党精神有效传承与转化的主渠道、主阵地和主场所,同时宣讲伟大建党精神也是高校思政课的题中应有之义

    如上所述,高校思政课是一门集知识性、情感性、政治性、思想性、价值性等多重属性于一体的课程,它以“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逻辑理路追求知识建构和精神形塑的双重教学效果。对伟大建党精神宣讲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一定途径将其传承和转化,将单维度的知识灌输内化为自身行动自觉,达到“知、情、意、行”互相联动的效果。因此,高校思政课正是伟大建党精神得以有效传承和转化的主渠道、主阵地和主场所,同时宣讲伟大建党精神也是高校思政课的职责和使命所在。

    哲学家冯契的“化理论为方法、化方法为德性”的命题,对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逻辑建构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具体而言,就是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从以下四个进阶着力。第一进阶为“知而知之”。刚开始学生们对伟大建党精神的认知与理解仅仅停留在单纯知识层面。高校思政课教师首先要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知识结构有清晰的理解与认知,让学生熟悉理论体系、掌握历史脉络,实现由“不知”到“浅知”再到“深知”、由“片面认知”到“系统认知”、由“自发”到“自觉”的演进过程,消除思想上存在的困惑,确证对伟大建党精神内容的“真知”。第二进阶为“知而悟之”。伟大建党精神隶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蕴着强大的情感感召力量和丰富的情感教学资源。高校思政课要通过一定的内化机制引导大学生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深刻感悟伟大建党精神所蕴含的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拳拳之心赤子之情,逐渐形成对中国共产党的情感认同,达到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真悟”。第三进阶为“知而信之”。通过课堂教学使大学生对伟大建党精神的认知得到洗礼、情感得到强化。在此基础上再通过意志的助推,引导大学生将理论知识的真理性、科学性和思想情感的共鸣性上升为内心的真诚信仰,建立科学的信仰体系,逐步实现“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的转变,进而做到“真信”。第四进阶为“知而行之”。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大学生将伟大建党精神所呈现的外在知识体系内化为自觉行动力量,将精神文化转化为“武器”和“物质力量”,完成由观念的革命向行动的自觉的逻辑演变,将伟大建党精神付诸实践,实现“确证个人实践之正当性”,以此达到“真行”。

    探讨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以下简称“融入”)的具体路径,需要系统分析“融入”的构成要素——教学主体、教学客体、内容结构、方法体系等方面的衔接与匹配,精准把握“融入”的根本前提、重要抓手、关键环节和有效链接,力求在“融入”中“讲准”,在“融入”中“讲活”,在“融入”中“讲实”。

    (一)根本前提:以教师为主导,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师“融入”的教学意识与教学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7]8,并用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对思政课教师的能力素质作了精辟概括与要求。“教育者先受教育。”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融入”的主导力量,首先要成为“先知先觉者”,在课堂教学中要自觉主动且富有创造性地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中。为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发挥好主导作用。第一,提高政治自觉和政治主动。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和政治担当,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伟大建党精神在价值引领、思想启迪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增强自身在“融入”过程中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能力。伟大建党精神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始终做到“在马言马、在马信马”,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传播者。只有坚定自身政治信仰、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对党绝对忠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充满自信,才能理直气壮地讲好思政课。第二,坚持科学性与准确性。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不得出现偏差。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既要深入系统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也要研读党的历史文献,了解党史国史,更要勤于专业学习,坚持研学结合,将伟大建党精神贯穿于教学及学术研究的全过程,不断推动理论创新。第三,把握好知识性与价值性的关系。伟大建党精神内含着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但其深层次逻辑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主线,隐含着价值建构与意识形态导向的功能。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讲授伟大建党精神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思政课程建设自身所蕴含的平衡结构,“坚持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中”[8],避免出现一味单纯讲授知识体系而忽视其意识形态的引导性,抑或是刻意彰显其价值属性而规避客观的知识系统的现象。

    (二)重要抓手:以学生为主体,提升青年大学生对“融入”的认知度和理解度

    以青年大学生为对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既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离不开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因此,在“融入”过程中,一定要遵循青年大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变化规律,“要符合新时代大学生的年龄、学业及成长发展实际”[9],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提高和激发学生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关注度和求知欲,培养大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伟大建党精神的浓厚兴趣。其一,找准伟大建党精神与青年大学生的有效契合点。“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1]以此为契合点,高校思政课可以深度挖掘一代代青年共产党人顽强拼搏奋斗的英雄事迹和典型案例,勉励青年大学生要自觉主动将个人的奋斗融入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中。其二,围绕青年大学生的关注度设置主题,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伟大建党精神集思想精髓、政治气魄、理论魅力于一体,既有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所需的思想精髓,又有政治养分,还有大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在“融入”过程中要善于从青年学生视角出发,抓住学生“胃口”,激励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担当、有本领的人。其三,以问题为导向,引导青年大学生明晰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当代青年大学生义不容辞的时代使命。在“融入”的过程中,引导大学生主动将伟大建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启迪青年大学生认真思考在实现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上“会做什么、能做什么、该做什么等一系列青春之问”[10],让青年大学生明晰他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机遇和责任担当,并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自觉主动将“明理”“增信”“崇德”“力行”作为成长成才的目标导向。

    (三)关键环节:以教学内容为核心,筑牢“融入”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根基

    “教学内容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育人目标的核心要素。”[11]伟大建党精神立意高远、内涵丰富、视野广阔,是“知、情、意、行”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而不是碎片化知识的简单堆砌,也不是靠奇闻轶事、花边新闻来吸引人。这就启发我们在“融入”过程中一定要准确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整体性和科学性,厘清思路,科学把握核心要义,构建合理的内容体系。一方面,从宏观视角出发,高校思政课课程中无论哪一门课程都要讲清楚伟大建党精神的整体性、全面性和系统性。伟大建党精神内容从纵向上展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等主要论点,从横向上体现了人民至上的群众观、科学求实的历史观、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文化价值观、与时俱进的战略观、践行初心使命的奋斗观等观点。在“融入”的过程中高校思政课教师一定要从整体上全方位、多层次地把握,既要在横向上相互补充,又能在纵向上相互衔接,实现理论维度、现实维度、历史维度三者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从微观视角出发,高校思政课的各门课程要精准对接伟大建党精神的核心要义。以伟大建党精神的思想体系作为“纲”,以高校思政课各门课程具体内容为“目”,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形成逻辑缜密、层次分明、各有侧重的教学体系,防止教学内容的交叉重复和简单“复制粘贴”。例如:“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侧重讲述在伟大建党精神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秉持的道德观、奋斗观、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侧重讲述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所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和基本方法,所坚守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侧重讲述在伟大建党精神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在四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奋斗历程及其创造的伟大历史成就,厘清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历史脉络;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侧重讲述在伟大建党精神指引下,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始终贯穿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及所取得的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
    等等。总之,基于上述视角建构的“融入”体系,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宏大视角,既有价值导向又有现实回应,既有理论根基又有思想交锋,力求在“融入”过程中做到“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12],提升“融入”的实效性。

    (四)有效链接:以教学方法为载体,助推“融入”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教学方法是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内化为学生认知体系的桥梁和纽带。“教学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妥善地选择教学方法。”[13]基于新时代大学生思维活跃、参与意识强、网络技术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成熟等特点,在“融入”过程中要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将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助推“融入”真正做到“入耳、入脑、入心”。首先,课堂教学依然是“融入”最基本最主要的方法。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导入式教学法、启发性互动式教学法、案例分析讨论式教学法、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等课堂教学形式声情并茂、深入浅出地讲述理论内容,传递理论知识、澄清思想误区,提升学生对伟大建党精神相关内容的认知度和理解度,使学生真切地感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魅力和真理价值。其次,要大力拓宽实践教学形式。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的重要环节,在“融入”过程中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7]13,尝试丰富多样的以直观感知和激发情感为主的实践教学方法。如组织大学生进行寒暑假社会调研、开展伟大建党精神“三下乡”活动、定期参观红色革命遗址、参加主题党团日学习活动等,旨在实现“教与学良性互动、讲与论相得益彰、输与导协调配合、知与行有机统一”。最后,网络教学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学方式。在“互联网+”的大数据时代,青年大学生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上第一时间阅读伟大建党精神的相关知识和信息,移动互联网平台已成为他们全新的学习空间。面对这种变化,高校思政课要充分运用网络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互动性、共享性等特点,善于通过资源共享、视频课程、在线交流、信息发布等方式开展教学。同时,要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和QQ交流群等微平台,在其原有信息发布功能之外赋予其教学功能,将学习伟大建党精神延伸到互联网移动课堂中进行,这样就改变了过去教师与学生单向度的信息交流形式,营造出立体交互式的教学情境,实现了虚拟课堂资源与实体课堂资源的优化配置。

    猜你喜欢 建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散文诗(2022年13期)2022-07-29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湘潮(上半月)(2021年11期)2022-01-15伟大建党实践孕育了伟大建党精神湘潮(上半月)(2021年10期)2021-12-02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建党百年颂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建党百年音乐天地(音乐创作版)(2021年7期)2021-10-13庆祝建党百年(五阙)水上消防(2021年3期)2021-08-21中国共产党100岁啦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21年8期)2021-08-17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少先队活动(2021年6期)2021-07-22
    相关热词搜索: 建党 政治理论 阐释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