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墨子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时间:2022-11-19 13:50:04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张宪

    (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 天津 300402)

    在我国历史上,墨家学派培养出众多的能工巧匠。墨家办学的宗旨是培养博学多能、文武兼备、有办事能力,有道教人、有财分人、有力助人的“兼士”。墨子教育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职业教育经验,对培养职业人才有独到的见解,如教育平民化、重视实践、强教于人等等。当前,研究墨子教育思想对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全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关注度,培育和传承好工匠精神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和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社会形态和时代背景

    墨家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学派,与儒家一起被后世并称为“儒墨显学”。当时的中国正经历社会大变革,生产工具的革新与广泛使用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生产力大幅提高,物质产品出现剩余的同时也促进了商业的繁荣,更多的人可以从物质生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转而从事精神文化的生产。与此同时,奴隶主阶级同新兴的地主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他们各自养士著书立说,阐述自家理论,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想学术繁荣局面。研究墨子教育思想离不开对孔子教育思想的把握和对比,原因有:一是因为墨子原为儒门弟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淮南子·要略》),墨子因不满儒家思想劳民伤财、不易施行才另立新说,从历史的角度来说两者师出同源;
    二是只有两者对比,才更能突显出墨子教育思想的独特性,从现实角度来说,墨子教育思想比儒家教育思想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二)出身阶层和人生经历

    墨子(公元前468—公元前376 年),名翟,战国初期鲁国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根据《史记》记载,虽然是贵族后裔,但当他出生时,祖上早已败落,因此墨子自称是“贱人”,被人称为“布衣之士”。曾做过宋国大夫,是一个有相当文化知识却自视为平民阶层,比较接近工农小生产者的士人。他自诩说“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墨子具有超凡的思辨能力和动手能力,他行迹很广,周游列国,看到当时社会动荡、诸侯纷争,就提出“兼爱非攻”的主张。作为平民代表的他十分重视教育,认为教育是制止战争、实现社会理想的手段,他提出教育的目的就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墨子·兼爱下》)。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墨子培养了一大批兼具德行和知识的技能型人才。

    (三)知行合一和亲民兼爱

    墨子早年曾亲自参加生产劳动,精通机械制造,其科技教育理论与实践达到了同时代世界最高水平。他自称为“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所谓“农与工肆”,指在春秋战国时代奴隶制下的一个平民阶层,包括小自耕农、小手工业者、小商业者等。先秦诸子百家中的墨家弟子,大都来自这一阶层或从事这一行业。墨子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和思想,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设有文、理、军、工等科的综合性平民学校就是他创办的,“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墨子·非乐》)。他十分重视知行合一,教导弟子学以致用,强力从事。这种注重实用和实践,大力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方式,正是古代职业教育的雏形。

    对于儒墨两家的异同,高远东在《论鲁迅与墨子的思想联系》一文中指出,儒、墨在战国时并称显学,两家相互驳难甚烈。孟子曰“墨子兼爱,是无父也;
    无君无父,是禽兽也”。但二者又有很多接近之处,所谓“墨出于儒”(《淮南子 要略训》)。“二者最大的相同,在于均为用世之学,都强调个人对社会、国家之政治、经济、教化诸方面的积极作为;
    对于个人成就的方法,都强调道德和事功、思想与行动的统一”。两者最大的不同,在于其对于人、社会、国家之本质的认识。墨子很少像儒家那样从道德、礼乐、教化等方面关注社会政治秩序,他最关心的是“欲国家之富,人口之众,刑政之治”等事功。由于所持的政治主张和生活背景不一样,因此儒墨两家的教育主张和选择的教育内容、对象、目的以及采用的教育方法等也多有不同之处。

    对比孔子、墨子的教育思想,就可以显示出后者教育思想的独特性。

    (一) 教育目的和教育对象不同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 从中可以看出,儒家的教育以“仁”为主,教育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士” 或“君子” 。孔子提倡教育的最佳效果是“修己”“安人”“施于有政”,简单地说,就是我们熟悉的“学而优则仕”。

    墨子的教育目的则有所不同。墨家的教育是“为义”,他最大的愿望是培养“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兼士”。与儒家所提倡的重礼重德的君子不同,墨子更看重生产、生活等接地气的知识,这位出身贱民阶级的教育家认为,“礼、乐”教学不仅浪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且消磨人的意志,使人民殆于生产,对社会实利无补。墨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兼爱行义之人,即兼士,不但要“厚乎德行”,同时还要“辩乎言谈,博乎道术”,也就是要掌握实用技术。战国初期随着铁制工具的逐渐出现,农业、手工业、军工业不断细化分工,匠人越来越多,因此,为了更好地“利天下”,生产劳动知识在墨子的教育内容中占了较大比重。

    孔子虽提出“有教无类”,但接收的弟子需要提供束脩,并且有名的七十二圣贤里不乏一些宗族后嗣,授课内容多为贵族喜好的诗书礼乐。而墨子出身寒微,课程内容实用性较强,教育对象主要是“农与工肆之人”,面向天下,在民间广泛招生。他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希望通过教育改变平民的命运,掌握手艺养活自己,同时也希望贤能者来治理国家。墨子相较孔子,将教育对象扩大到了全社会,与当时的伦理宗法制度有更强的抗争意味,更能突显平民教育的特点。

    (二)教育内容不同

    儒家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经” 和“六艺”,“以《诗》《书》《礼》《乐》 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史记·孔子世家》)。由此可见,孔子的教育是通过具体教材,即《诗》《书》《礼》《乐》《易》《春秋》,还有具体科目,即礼、乐、射、御、书、数来完成的。孔子教学内容的核心是“礼”。他强调封建伦理道德教育,强调儒家三纲五常礼仪宗法秩序,主要目的是培养“君子”,所教授的内容是“仁”学,有形的课本传递的是无形的思想品德建设。

    墨家教育的内容不仅包括思想品德教育,同样重视实际动手能力。墨子教授的内容人文与科技并重,所谓“兼士”就是既可以传道讲学治理国家,又可以创新生产,制造具体器械,文理兼备,全面发展。墨子的主要思想有“兼爱”“非攻”“节用”,首先,墨子的“兼爱”与孔子的“仁爱”不同,儒家的仁爱是以血缘关系、阶级关系为基础的有差别的爱,而站在平民立场上的墨子提出的兼爱则是一种互惠互利无差别的爱。再说“非攻”,墨子认为强国欺凌弱国,是一种不正义的战争,称之为“攻”,他反对这一类战争,所以会和学生一起制作守城机械、演练守城战略等,走和平路线的军事思想是墨家教育的核心之一。最后,因为墨子本人工匠出身,有着高超的手艺,所以他教授的内容与儒家的“坐以论道”截然不同,更注重自然科学知识和动手实操训练,包括但不限于逻辑学、伦理学、力学、光学、几何学、数学等。我们熟知的“小孔成像”“平面反射”等原理,早在两千多年前墨子就已经熟练掌握并运用在教学过程中。

    (三)教育方法不同

    孔子与墨子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不尽相同,在传播教育思想所用的教材上都有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同样也体现在教学方法上。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孔子在开办私人讲学的实践中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他主张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实施各有侧重的教学,在教育过程中更加注重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论语·述而》提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启发性作用。

    墨子同样提倡因材施教,从“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等论断中可以看出墨子的教学内容也是因人而异的,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但与孔子不尽相同的是,墨子并不赞同孔子主张的启发式教学,反对儒家提出的“扣则鸣,不扣则不鸣”(《公孟》)。他认为在学生对于一个领域一无所知而并没有产生兴趣、并没有形成一个正确的学习观念之前,应当采取 “强教”的方式,“虽不扣,必鸣者也”(《公孟》),即使学生不主动学,也要将知识送上门去。由此可见,以墨子为首的墨家学派更偏重注入式教学。这一点在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线教学过程中更具有借鉴意义。教师需要发挥主导作用,主动发现学生的长处,去督促他们“谈辩”“说书”“从事”,才能提升教学效果。

    儒墨两家除了在整体的教学原则上分道扬镳,教育方法的侧重点也各有不同,比如儒家注重学、思、行并举,但就其重要性来说,思显然是大于行的,且儒家所指的行主要指道德实践,看重人的实践动机。而墨家则将行的侧重点放在具体的实践中,认为实践出真知,这里的行更多的指生产、科技方面的实践,强调理论与科学实验的结合。

    现代各行各业的人才都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大力发展平民教育的墨子教育思想就有了新的时代意义。我们要弘扬墨子广泛招生、培养“兼士”的教育思想,消除教育歧视、行业歧视等不良社会现象,让教育的主旋律真正回归到“育人”。在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思想的过程中,把有益的东西运用到学校建设、教育教学、人才培养中来,从而培养出服务社会、知行合一的新时代人才。

    研究墨家文化,了解其发源背景和独特性,有利于为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更好地发展提供新思路、新途径。墨子教育思想具有平民性、重实践、培养“兼士”、注重“不扣必鸣”等独特性,对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有如下启示:

    (一)实现教育公平,发挥职业教育在社会阶层流动中的作用

    《尚贤》提出:“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墨子出身平民,其弟子也大多出身平民,处于社会下层,强烈要求平等和参与政治。墨子希望普通百姓也能获得阶层流动的机会,他认为教育是破除阶层固化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在当时,墨子办学扩大了教育范围和教育对象,打破了等级界限,让教育的本质重回“育人”。在当今社会,学生通过接受职业教育,掌握职业知识和技能,在“知行合一”的教育主张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得到就业机会,因而也获得了实现社会阶层流动的可能性。因此,职业教育成为实现阶层流动的有效手段之一。

    (二)培养“兼士”,德行实践两手抓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青少年作为国家之未来与希望,其道德教育至关重要。

    墨子提出要培育“厚乎德行”的“兼士”,突显了墨子对道德品行的重视。“源浊者流不清,名誉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墨子·修身》),意思是品行比名誉重要,且名誉不能虚假,必须和品行相衬,这才是有道德的人,才能成为“兼士”。同时他也强调“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墨子·修身》),就是说要注重实干、学以致用。墨子培养的是“兼相爱”“交相利”的“兼士”,是既具有专业技能又具有高尚品德的复合型人才。因此,青年学生只有努力学习科学知识,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目标,并为之奋斗。在职业教育中加强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专业技能,不仅能够帮助其实现人生价值,也能够增强其爱国意识,为国家发展输送德才兼备的“兼士”。

    (三)正确运用因材施教、“不扣必鸣”的教学方法

    当前,教育中还大量存在教师以“填鸭”“灌输”的方式传授知识,忽视学生的差异性的现象,这种“齐步走”的方式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很可能造成优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现象,不仅效率低下,还容易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因此,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更应该重视和正确应用墨子提出的 “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以及“不扣必鸣”的教育观点,充分理解墨子所倡导的因材施教和注入式教学,发挥职校教师的主体地位,倡导教师强力教学,“述而且作”,把学生置于各种具体的教学环境与实践过程中,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教授其“耳目之实,闻知、说知、亲知”的认识论,促使学生形成主动推理、主动实践的创新思维。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当前,职业教育要争创“中国特色”,在全面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在古为今用的过程中,应充分传承和弘扬墨子的教育理念,把有益的东西吸收到学校建设中来,吸收到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来,吸收到教育教学方法中来,吸收到技能型高素质人才培养中来。从思想源头上树立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方法,提升全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关注度,打破教育歧视、职业歧视,从而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改善技术工人的薪酬待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传承大国工匠精神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墨家墨子孔子 孔子的一生家教世界·创新阅读(2021年6期)2021-08-23先秦显学墨家为何从历史中消失文史博览·文史(2021年5期)2021-07-27孔子的一生家教世界·创新阅读(2021年5期)2021-06-24墨子破云梯儿童故事画报(2020年6期)2020-08-31墨子训徒高中生·青春励志(2018年8期)2018-09-06墨子教诲青年小学教学研究·新小读者(2017年11期)2017-12-26墨家何以成为历史上的失踪者作文周刊·高一版(2016年26期)2017-05-27浅谈先秦墨家哲学观念北方文学·中旬(2017年1期)2017-03-15论墨子“兼爱”思想作为通识教育之核心理念科教导刊(2016年33期)2017-02-27墨子兵法(一)墨子其人学苑创造·B版(2014年2期)2014-04-03
    相关热词搜索: 墨子 职业教育 其对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