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新经济视角下的艺术品本体价值

    时间:2022-11-18 14:05:02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徐朝辉,徐铭屹

    (1.海南省文物研究会,海南 海口 570203;
    2.成都文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0401)

    在这个标题中,有两个术语不太常用。但是,在中国存量艺术品或文物艺术品的社会发展进程中,相信它们在未来是比较常见的,即“新经济”和“艺术品本体价值”。这两组词汇在现实中还没有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因此,它们的语义或涵摄的价值意义是在建构过程中,是探索性的。但是这种探索行为并不是主观单向的,而是基于现代化治理结构,是对中国传统艺术品市场交易行为的反思,是逆向的追溯性思考,是从艺术品交易行为现象的个案分析开始的。

    从艺术品本体价值的认知出发,以艺术品价值发现为工具,逐层梳理基于现实状态下的艺术品市场交易结构,尤其是个人知识结构、艺术品本体价值组成结构、消费需求结构、市场层级结构等。在此基础上,并从“新基建”语境中的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场景中,展开对这些结构的要素性梳理分析,逐步建构起系统化的艺术品价值发现、价值管理、价值评估的理论架构,进而充分释放艺术经济、艺术金融作为“新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力量,成为创造性的生产要素,并进一步促进中国传统存量艺术品或文物艺术品的资产属性、金融属性,在新经济环境下健康有序呈现,更加有效地激发艺术品本体价值的市场活力。基于这样的思考维度,下面就围绕这些因素,从五个方面展开探讨。

    这里提到的“新经济”视角其实更侧重于5G移动互联网广泛应用后,对现代化治理结构下的艺术品市场交易结构的深度影响。这种影响来自三个维度,一是市场交易主体,二是艺术品本体价值的存在语境,三是艺术品本体价值的评估机制。5G移动互联网的应用,从客观上讲,会多层次地深度改变个人的消费习惯,具有破坏性,进而重构个人的消费理念、价值观,激发年轻群体对传统艺术品的消费热情,从而能够有效促进他们的购买欲望。在虚拟空间中,买卖双方能够达成有效共识,产生实质性的交易结果,这一情形还在激烈演化的过程中。

    事实上,从相关统计数据能够证实,即便在当下情势中,通过互联网线上电商平台发生的艺术品真实交易,其交易额已经超过传统的拍卖交易额度。这种交易形态的潜藏趋势,反映了艺术品市场交易主体的结构性变化。至于这种结构性改变根源在哪里,是哪些要素促进了这种改变?需要进行理论探索。从理论角度讲,需要我们继续深度关注并系统化的分析,因为研究探讨艺术经济,本身就是通过市场主体交易行为现象的产生、变化过程来提升认识,建构理论,形成综合性、系统性的理论框架,从而揭示这种现象的存在基础、根源,并返回到市场主体中,影响市场交易行为。这就是说,如果完全脱离市场交易主体的结构性变化来探讨艺术经济理论创新,就有可能成为“空中楼阁”,因而,在此提出新经济视角下的艺术品市场交易主体的对象性考察分析,就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撑点之一。其二是艺术品本体价值的存在语境,就这个状态维度而言,在于指出我们接触的艺术品,尤其是存量艺术品或文物艺术品,一旦进入市场流通,就从它存有的文物语境转换到文物艺术品或存量艺术品范畴成为特殊商品,文物艺术品本体价值的释放氛围就发生了很大改变。

    这类商品的特殊之处就在于构成价值交换的两个要素,即“物质性要素”和“精神性要素”,此二者揭示了艺术品本体价值的基础性存在,这与我们平常接触的普通商品完全不同。对普通商品而言,只要有某类功能性(用值)需求,并有支付意愿,就能够快速便捷地发生实质性交易行为(换值)。然而对于艺术品来讲,“快速”“便捷”的实质性交易,近乎是一种理想状态,因为艺术品本体具有非标特性和补全特性,它的个性特征凸出,价值构成要素复杂,是一种独特的“双价值”(物质性价值+精神性价值)商品。

    正是由于艺术品本体具有非标特性和补全特性,因而它的价值构成就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结合艺术品市场交易主体、以及交易路径选择来解决不确定性问题,就需要对艺术品本体的存在语境实施转换。比如2G通信的文本时代,3G通信的图片时代,4G通信的视频时代,到当下5G通信的万物互联时代。而5G通信的万物互联时代,就是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技术在艺术品市场交易中的结构性存在,这对艺术品市场的传统交易行为来讲,是一种结构性的语境调整,这样的结构性语境就会深度影响艺术品的评估机制,因为艺术品市场交易的结构性调整,在价值互联网空间中,艺术品本体从建筑静态空间中的价值释放就会转换为虚拟空间的动态释放;
    其次,这种释放具有多元化、丰富性,客观上就成为了一类特殊的公开性、公平性、公共性的艺术品消费,呈现其生态系统建构。因而艺术品的评估机制就会随之得到改变,这种评估机制的结构性改变是数字化的、智能化的、网络化的,是基于艺术品数字资产状态下的共识性评估机制。

    如果选择一种情形来做比较的话,那就是比较类同于网络空间中常见到的“网上房产质押评估系统”或者“二手车买卖评估系统”。但是这两类系统呈现的定价机制都是完全基于“物质性”而存在,从严格意义上讲,这是静态的评估定价机制;
    而艺术品则不同,它具有价值要素动态的一面,是一种具统一性的动态评估机制。由此看来,基于新经济视角(数字经济)来认识艺术品本体价值,认识艺术品市场的结构性调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现代化治理下,艺术品的数字化是必然趋势,作为艺术品持有人(或民营博物馆、民营艺术馆、个人收藏),是否要选择艺术品数字化建构来强化价值发现、价值管理、价值评估,建构增信机制,那是另外一回事儿。但就艺术品本体来讲,由于艺术品交易市场结构的改变,如果没有较好的数字化建构,会深度影响它的金融属性释放。比如:艺术品质押融资、艺术品保险、艺术品价值期权、艺术品价值要素交易等方面,都会受到来自诸多方面的质疑。

    进一步讲,对市场流通中的一件艺术品而言,如果它的溯源性比较好,有相关丰富的信息证据支撑这件艺术品的本体价值及其价值评估,这对金融机构来讲,就具有比较好的风险控制,能够有效地处理好艺术品本体可能存在的系统性风险。但是这种风险控制的解决,在传统语境的结构形态中是非常难以做到的。换句话讲,就是在艺术品传统市场语境中,难以解决存量艺术品的溯源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影响艺术品的“确真、确权、确价”三个方面。然而在5G移动互联网下的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应用语境中,通过艺术品数字化资产建构,就能相对有效地处理好这个溯源性问题,进而夯实艺术品“确真、确权、确价”的基础,使得艺术品资产及资产权益得到有效呈现。

    “科斯定理”指出,“产权的明确界定是市场交易的前提条件”。对艺术品的市场交易来讲,这个定理具有同样的解释力。反映到艺术品本体而言,就是需要相关工具的过程性介入,揭示艺术品价值及其价值要素的释放。这类相关工具就是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应用的“价值发现”工具,而过程介入就是通过这类工具达到系统性的艺术品数字化资产建构。为此,从传统艺术品市场交易的主要艺术品门类着手,我们选择书画艺术品、瓷器艺术品、玉器艺术品、青铜艺术品及其他类别艺术品来做基础性分类,以期共同支撑“文物艺术品资源”或“存量艺术品资源”的结构性模型(见图1)。在这个模型图示中,其实也反映出艺术品本体价值在某种视角下产权界定的路径选择问题。在存量艺术品的传统市场交易形态中,艺术品的确真、确价问题难以解决,其实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存量艺术品产权的明确界定不清晰。

    图1 中国传统存量艺术品数字化建构模型

    在图示结构中,数字化采集、数据标注、结构化分类以及更上一层的数据解构、数据重构,都是网络信息技术的持续介入过程,以及相关数学模型算力的工具化呈现。这类特殊工具从整体上支撑了艺术品数字化建构过程,这一过程与艺术品交易场景改变有怎样的内在关联呢?从图示中不难看出,基于艺术品本体的非标特性和补全特性,以及艺术品个体之间的特征差异,在数字化建构之后,就从价值形态上区分为“内容价值”和“本体价值要素”两个方面。“内容价值”是以各种公共文化产品的形式呈现,比如,从存量艺术品大数据角度,为3R(VR、AR、MR)产业形态供给基础数据源,达到公共文化艺术消费的社会效应;
    “本体价值要素”就转移到艺术品交易、要素交易、艺术金融的语境中,促进艺术经济健康发展。由此可见,这就从统一性、结构性、合理性方面,呈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艺术经济理论考察对象的创新组合,具有前瞻性。

    基于艺术品非标特性和补全特性来认识这个问题,在中国传统艺术品市场交易行为中,艺术品消费是过程,而艺术品交易是结果(拍卖、电商平台、古玩市场、文物商店等),这是由艺术品本体价值决定的。艺术品本体价值是由“物质性”和“精神性”两者统一构成,因而艺术品的资产属性也是由这两者统一确定的。艺术品资产不是一般性资产,而是艺术经济学范畴研究的一类特殊性资产,它的价值源自于艺术品本体的人文内涵及其呈现的精神性产品供给维度。

    在新时代,艺术品呈现的精神性产品是一个根本点,一旦在这方面的供给出现了问题,比如与时代主流价值观不吻合,艺术品本身就难以在新时代语境中达成普遍性消费共识。原因在于价值发现者建构的价值发现文本存在“质量”问题,而价值发现文本对艺术品本体来讲,就是精神性产品的主要呈现方式,也是精神性消费的有效途径之一。艺术品消费的重点就是指这方面的产品构成。当然,参与者去美术馆、博物馆参观体验,去拍卖行参与竞拍活动等,也是艺术品消费的有效方式之一。无论是哪种状态下的艺术品消费,具有事实上的公共性,因为所有的在场参与者都在关注这件艺术品。此时,这件艺术品就像某类电视剧一样,是“共用品”。多数参与者没有购买这件艺术品的欲望,仅仅是“共用消费”而已。从市场角度讲,这其实也是艺术品市场氛围的有效构成之一。没有实质购买,但有消费的实质结果,这一点与普通商品的消费内涵存在非常大的不同。

    在普通商品市场交易范畴内,没有发生实质交易就没有消费结果,这种市场效果特质使得艺术品消费与艺术品交易之间就存在某种内在的依存关系。如果把艺术品消费视为某种过程性的群体效应,那么艺术品交易就是这类群体效应范畴内的瞬时结果。比如某艺术品拍卖机构预计在秋拍中会有明代宣德青花高足杯出现,那么在竞拍结果出来之前的一切行为过程,其实质是某类偏好明代宣德青花瓷艺术品的群体,在持续性消费这件艺术品的过程中,进而逐渐呈现为群体性效应。直至这件艺术品拍卖成交,并进入该持有者手中秘藏。基于这件艺术品消费的群体性效应才会逐渐消散,并等待下一次再起。假如有十个专家、十个藏家都在关注它,那么,就会构建相当丰富的价值文本信息,在传统形式中,这样的文本信息难以固化。但在大数据、区块链技术应用语境中,这些价值文本信息都能得以固化,成为这件艺术品在下阶段交易的文本价值要素构成之一。从这个角度讲,艺术品本体价值“消费趋势”是艺术品交易的必要前提。艺术品交易需要决策,需要相关信息来做支撑,而艺术品消费就是获得这种决策信息的唯一途径。

    由此看来,这一秩序性关系似乎是非常清晰的,其实不然,这一情形在艺术品市场传统语境中是非常难以做到的,根源在于中国传统艺术品或文物艺术品“确真、确价”信息的极不对称。这种不对称性,如同我们在十年前出行打车一样,出租车司机与乘车人之间存在需求与供给信息的不对称。直到今天,因为信息技术发达,这种不对称性才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得到根本性改变。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观察视角呢?其本意在于需要我们转换视角,把中国传统存量艺术品本体放置在“新基建”体系中来考察。因为中国特色艺术经济理论创新,必然要立足于中国特色艺术品市场交易的结构改变,在这样的结构性改变中来探索交易现象背后的逻辑关联,以及这种逻辑关联与艺术品本体之间存在怎样的传导性关系。从上面的图示结构可以看出,沿着箭头线性方向观察,大体可以清楚,就是基于艺术品大数据生态链上的“内容价值”与“本体价值要素”维度,也就是说,这两者共同揭示了艺术品消费与艺术品交易的内在逻辑关联。

    对艺术品本体价值而言,它的多样性存在这样的维度,一方面是指组成存量艺术品或文物艺术品个体的媒材多样性,比如书法、绘画,就有纸本、娟本这样的媒材,还有就是瓷胎、青铜、玉器、竹木等这样的媒材;
    另一方面讲,对中国传统存量艺术品或文物艺术品而言,在它的历史进程中,会因为它的传承有序及其处置空间转换,使得人文内涵积淀丰富,从而构成了艺术品本体的人文内涵价值多样性。西方艺术经济学研究者立足“当代美学中艺术价值的多样性及经济估值”的研究,提出了“十种类型”的价值,即道德愿景、表现力、交际能力、政治价值、认知价值、体验价值、形式价值、技术价值、历史价值及崇拜价值。这十种类型的价值,都是基于西方艺术本体而展开的分类。但是,立足中国传统存量艺术品或文物艺术品,又该怎样分类,才能有效呈现艺术品多样性本体价值供给呢?

    为此,我们假设有“+价值”这样的形式结构存在。从这个形式结构中,能够与价值相结合的词汇的确具有多样性,丰富性。由此组成的“+价值”语词具有非常强的解释力,以这样的组合性词汇为命题的价值发现文本,对艺术品本体价值而言,诠释逻辑具有很强的层次性、规范性、流畅性。因此,客观上就具备了不同类别艺术品本体价值要素呈现的规范结构。正是中国传统存量艺术品或文物艺术品的本体价值要素呈现具有规范结构,进而这类艺术品在数字化建构后,才会夯实价值管理、价值评估方面的基础性支撑。

    基于艺术品多样性本体价值供给,假设我们从“+价值”这样的语词构成来做命题,并展开对应命题的价值发现文本建构,这一“价值发现”行为无论是一种怎样的状态,都可以归纳在“艺术品消费”范畴来考察,只不过这种消费行为是专业性的、多层次的、多元化的。他们的消费行为结果,就是以多样性的价值发现文本呈现,这种“多样性”与他们的个人知识结构密切相关。比如西方艺术经济学研究者提出的“十种价值类型”,就是这样的多样性。为了更进一步梳理“+价值”这样的组合,我们把范围缩小,比如把考察对象限制在明代青花瓷,或张大千先生1943年之后的绘画作品,以及1949年之后的绘画作品等这样的“局限条件”。通过这样的“局限条件”来验证“+价值”组合命题的价值发现文本,也就是验证这样的价值发现文本,在数字化语境中对艺术品消费行为的影响度,从而如何影响艺术品本体在艺术品市场交易行为中的交易状态。

    为什么要探讨这个问题呢?在新时代、新基建、新经济语境中,5G移动网络的广泛应用,理论上讲,就解决了万物互联。艺术品本体价值、本体价值要素、价值评估都会纳入数据化后的“万物互联”。但从具体的市场行为来讲,对有价值的万物互联网是趋势,而艺术品就是具有特殊价值的“万物”之一。当然,这种价值互联的前提是艺术品数字化建构,其次就是“+价值”这样的命题式结构组合能够通过“局限条件”下的验证,反映艺术品多样性本体价值供给对艺术品市场交易行为的影响,从而反思艺术经济理论研究的方法选择。比如,我们就可以从“实际现象→理论建构→存在验证”这样的路径选择,并采用相应的研究方法,在这样的逻辑链中,去验证基于艺术品本体价值要素的价值发现、价值管理、价值评估理论体系在艺术品市场交易场景中的解释力。

    假设基于艺术品本体价值的价值发现、价值管理、价值评估理论具有创新性,那么就必然要通过艺术品市场交易行为中的“艺术品消费”“艺术品交易”过程来验证,这也是艺术经济学科建设应有的发展过程。即“经验形态”通过“局限条件”来验证,体现理论创新的解释力。对艺术经济理论创新而言,理论体系本身不是真实存在的,比如“艺术品多样性本体价值”供给,一方面是“推测性的”,另一方面是“解释性的”。然而,它们都是围绕艺术品市场交易现象来展开的。由于艺术品交易“行为本身”并不能解释或推测艺术品交易“行为本身”,由此才提出了具有抽象概念的“艺术品多样性本体价值供给”这一组合结构,来解释艺术品消费与艺术品交易的真实存在。因此,新时代中国艺术经济理论创新,就需要立足中国特色艺术品市场现象,建构基于艺术品多样性本体价值供给理论体系的解释力。

    从理论创新探索维度讲,我们假设艺术品本体价值是一个有机系统,这个有机系统只可能在新时代、新基建、新经济语境中才具有真正的生命力,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假设呢?因为这个假设是有它的支撑点,即艺术品市场交易的结构性改变,尤其是参与者的结构性改变。这对中国传统存量艺术品或文物艺术品的消费交易群体而言,参与者快速地从“70前后”的中年群体倾斜到“00前后”的青少年群体。青少年群体的个人知识结构、审美韵味、财富观念、消费渠道等诸多方面,与“70前后”的消费群体有巨大差异。如果把这样的市场结构现状视为一个整体,并放置到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应用场景中来观察,进而才会深入地探讨艺术品本体价值的动态要素。

    由于中国传统存量艺术品或文物艺术品具有它的本体性特质,如果仅仅把它们视为一类可以交易变现的高质量商品,是供需双方、买卖双方的个人交易行为结果,这显然是不充分的,那怎样的状态才是充分的呢?从艺术经济角度讲,就需要以“市场价值发现”为基点,围绕“艺术品产业价值发现”和“艺术品本体价值发现”,并且把它们置于新时代、新基建、新经济语境中,通过数字化资产建构维度呈现。这样的状态维度才是充分的(见图2),图2中的逻辑结构,对此具有一定诠释基础以及解释力。事实上,艺术经济理论创新就是对艺术品消费者行为解释力的提升,具体讲就是对传统结构进行解构,再依据现有消费者结构进行分类,系统性重构新的解释语境,激活艺术品本体的精神价值,释放艺术品金融属性,成为新经济理论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

    图2 传统存量艺术品市场价值发现逻辑结构模型

    在这个逻辑结构图中,虽然市场价值发现是基点,但参与者知识结构性力量才是根本,无论从那个角度讲,他们才是创造创新的动力。如果把这个结构图,局限在对某一件艺术品本体价值的考察过程中,那就是以艺术品单体为圆心,以艺术品价值发现为半径构建多元化、多样性、丰富性的价值文本,并揭示其本体价值要素,再对本体价值要素及其相应文本实施价值管理,并归入此类艺术品价值评估智能化体系内。进一步讲,就是要基于艺术品数字化资产建构,从微观视角来呈现艺术品本体价值要素的有机统一。这样的有机统一是动态的、系统性的。

    也就是说,与此相关的行为过程都是在5G网络平台、大数据语境中来完成的,是开放的动态过程。如果从“局限条件”的约束性来讲,那么“5G移动互联网”就是一个重要的局限条件,而艺术品消费群体结构改变同样是一个重要的“局限条件”。因此,我们才需要构建某类(比如青花瓷)艺术品数字化资产的综合性服务平台。而构建的基本方法,就是围绕艺术品本体价值来展开。由此看来,艺术品本体价值是一个有机系统,并非是一个假设性的抽象认识,而是具有循环流动、生生不息的特质。在这个有机系统内,紧紧依靠艺术品本体价值构成,即“物质性本体价值要素+精神性本体价值要素”这一结构形式,通过可溯源本体价值要素的组合,构建本体价值要素信用新组合,反过来增信艺术品本体价值要素,为艺术品市场交易参与者供给消费体验、交易决策。

    在新经济视角下,艺术经济理论创新的重要维度之一,就是以“艺术品价值发现”为基础工具,以艺术品价值管理理论、艺术品价值评估理论为中心的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就能充分揭示艺术品本体价值的媒材多样性、人文内涵的丰富性,以及“+价值”的时代性,进而与国家文化大数据基础相对接,构建为以中国传统存量艺术品大数据(本体价值要素大数据)为内核的大循环有机系统。此图也展现了这样的系统性建构理念,尤其是进一步提出了基于“市场价值发现”的“艺术品产业价值发现”和“艺术品本体价值发现”的思考视角,丰富了“价值发现”的基本内涵。换个角度讲,如果说艺术品价值发现具有宏观与微观的区分,那么,从宏观的艺术经济理论探索路径反思,那就是基于“艺术品产业价值发现”为轴线的“艺术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这样的艺术产业生态链新业态呈现。

    如果说在这个宏观艺术产业生态链建构中,存在以艺术品本体价值要素(物质性要素、精神性要素)为内核的价值本体,就应该提出“艺术品本体价值要素、本体价值要素数字化管理、艺术品价值评估智能化、艺术品本体价值区块链”为研究对象的系统性反思,以艺术品本体价值要素的“精神性产品”供给为研究对象,从艺术品本体价值的公开性、公平性、公共性与艺术品消费的存在出发,基于艺术品数字化资产来构建艺术品本体价值要素化、价值要素区块化、要素区块数据化、区块数据集约化、数据集约金融化的微观解释路径。实现从整体(中国传统存量艺术品范畴)到个体(一件艺术品),再由个体到全体(市场交易)的新时代中国特色艺术经济理论创新探索路径。无论是宏观视角,还是微观视角,在艺术品数字化建构语境中,艺术品市场整体都需要一个有机系统呈现,才能够适应艺术品市场的现代化治理。

    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的过程性分析,我们总结出以下五点基本认识:

    (1)艺术品价值发现的明确是艺术品交易的前提条件;

    (2)艺术品本体价值是艺术品交易的必要条件;

    (3)本体价值要素化是艺术金融的充足条件;

    (4)艺术品精神性消费是艺术品交易的基础条件;

    (5)艺术品的独占性竞争是艺术品交易的特质。

    从新经济视角下的艺术品本体价值角度讲,这五点基本认识,充分揭示了中国传统存量艺术品或文物艺术品在数字化语境中的价值呈现氛围,体现了艺术经济理论创新对新经济理论创新探索的具体维度。

    猜你喜欢 本体艺术品要素 如果垃圾变成艺术品,你还舍得丢弃吗?艺术启蒙(2022年6期)2022-06-22继齐韵往昔,以今声开来——思考自五音戏主奏乐器的演变、本体及延伸齐鲁艺苑(2022年1期)2022-04-19眼睛是“本体”哈哈画报(2021年10期)2021-02-28食物也是艺术品学苑创造·B版(2017年4期)2017-05-08一种新型水平移动式折叠手术床科技创新导报(2016年32期)2017-04-22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债券(2015年9期)2015-09-292015年6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债券(2015年7期)2015-08-08艺术品被盗数学大王·中高年级(2015年2期)2015-02-10Care about the virtue moral education卷宗(2013年6期)2013-10-21刘茜陶艺术品雕塑(2000年1期)2000-06-21
    相关热词搜索: 本体 艺术品 新经济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